苏德战争爆发前的军力对比(从我自己的知乎文章那转载的)

OKFrappé-avatar

OKFrappé

2021-02-28T01:06:07+00:00

给泥潭整天撕逼的军盲稍微科普点。

德国陆军

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的作战经验表明,在一段狭窄的正面上集中强大的机动进攻力量来楔入并突破敌防御、而后向敌后穿插、破坏敌后勤和指挥机关、同时寻机包围大量敌军的理论是切实可行的。


理论上,摩托化步兵师会紧随装甲师之后,提供充足的人力封堵包围圈的缺口并迫降对手,这样就可以将装甲矛头解放出来去进一步发展胜利。可实际上,德军从来就不曾有过足够的车辆去装备哪怕是少量的步兵部队。整个二战期间,德国陆军绝大部分还是由徒步的步兵、马拉的火炮和后勤保障单位构成的,常常出现后勤保障单位因强行军而瘫痪导致机械化和摩托化前锋不得不暂停攻势的现象。

这种进攻理论的关键就在于装甲部队。小胡子入侵苏联需要组建大量的装甲师,为满足这一需求,1940-1941年已有和新组建的装甲师的坦克数量不得不缩减。
1941年的一个装甲师只有2-3个坦克营,编制数合计有150-202辆坦克。实际上可以作战的坦克平均大约只有125辆。除了坦克外,每个师还辖有5个步兵营(4个乘卡车,1个乘摩托车)。这些摩托化步兵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装备了装甲运兵车,因此大部分损失都是步兵承受的就不足为奇了。

装甲师里还辖有装甲侦察营、工兵营和3个由卡车或履带牵引车拖曳火炮的炮兵营。加上通信、反坦克 和防空分队,一个师共计约有17,000人。摩托化步兵师稍小一些,只有1个坦克营、7个摩步营和3-4个炮兵营。

一个典型的1941型摩托化(装甲)军通常下辖2个装甲师和1个摩步师。然后2-4个摩托化军就组成了一个装甲集群,这一编制在1941年时多次被更名为 “装甲集团军” 。

在1939-1940年的各次战役中,很少发生德军需要防御对手经过周密计划的进攻的情况;所以,德军的防御学说基本上还停留在1918年。
这一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学说依赖步兵部队在纵深内建立起的严密防御,并且大部分是作为预备队而不是配置在一线。当敌人进攻时,前沿部队可以后撤,同时准备发动迅猛的反突击以击退来犯之敌。

这一理论基于以下三个假设:1.德军有足够的步兵建立纵深防御;2.敌军的进攻主要由徒步步兵实施;3.德军指挥官有权自由选定阵地并根据实地情况组织弹性防御(这三个假设在俄国很快被证明是不存在的)。

为完成这一任务,一个典型的德国步兵师由15,000人组成,下辖3个步兵团,每团3个步兵营,外加4个马拉炮兵团。主要的反坦克武器是可怜的37mm反坦克炮,大部分师里只有105mm或 150mm中型炮兵,以及著名的88mm高射炮才能有效地打击坦克。

德军的主要弱点在于其后勤领域。在辽阔的苏联大地上只有40,000英里可全天候通行的硬质路面公路和51,000英里铁路,这些铁路的轨距要比德国的宽。

此外,德国不断进行新型坦克的设计工作,也意味着每个坦克营/连存在着各种不同型号的车辆,其零配件不能通用。备用零件和受过训练的维修人员总是极端缺乏,而且很多大修的车辆都要送回德国国内的工厂。甚至在1939年波兰战役那相当有限的路程内也出现过因过度使用装甲部队,整整一个军需要大修而集体趴窝的场面。

也许最根本的后勤缺陷在于德国的经济,它尚未为战争进行动员。整个战争期间,德国在石油和其他原材料方面的缺乏限制了生产和运输。到1941年6月时,德国工业已经依赖于300万外国工人,
在早期的战役中,小胡子更指望速胜而不是打持久战。实际上,他已经越过1941年战役,开始筹划组建新的机械化和空军部队,然后继续在北非和小亚细亚开战。小胡子将所有新生产的武器都用在这些未来的计划中了,而东线的大军却长期缺乏物资。国防军必须迅速取胜,否则将一无所获。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2/28/-7Q16r-9iyzZaT3cSjx-m5.jpeg.medium.jpg[/img]
作战序列



苏联红军陆军

1941年的红军正处于极度混乱之中。尽管其战略已改为防御性了,但是官方的战役理论还是图哈切夫斯基和特里安达菲洛夫创立的进攻性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和德国人一样,至少在战役层面(集团军级)的指挥和策划中,苏联人忽视了对具体的防御理论和程序的发展。

大清洗使得红军严重缺乏训练有素的、能顺利将官方作战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指挥员和参谋军官。陆军中倒是有数量不多的参加过对日和对芬作战的指挥员,但是远不像久经战场的德国国防军军官团那样富于经验和自信。

不管是在进攻还是在防御中,为了避免犯下丢失国土的大错,苏军总是将兵力平均分布在前沿,在纵深内也是如此,而不是将兵力集中在最需要的地段,因为政治上要求防御边界的每一寸土地,部队被束缚住了手脚。

苏联防御者们和他们的对手一样有很多后勤困难,可是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作战也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随着战火持续向东蔓延,苏军补给线越来越短也更易于保障己方部队。当然,所有这一切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苏联大部分关键的战争工业都分布在莫斯科以西。有一千五百家工厂必须在德国人到来之前紧急搬迁至东面的乌拉尔,在这一过程中关键的矿产资源被放弃了,这无疑导致了1941年战时产能的骤然下降。另外,前线的苏军补给站未及将库存发给部队就被快速推进的德军占领了。

红军没有像装甲集群或装甲集团军那样可以独立实施大规模突破和纵深穿插任务的编制。1941年苏军最大的装甲单位是机械化军,其结构与易于重组的德国摩托化军相比十分死板。每个机械化军以2个坦克师(各有10,940人和375辆坦克,下辖2个坦克团、1个摩步团和数个营的侦察、反坦克、防空、工兵、通信分队)为核心,这些师很不平衡,尽管为此机械化军还加入了1个摩步师和各种支援分队,并使其编制数达到了36,080人之多,但其坦克数量与其他兵种相比仍然太多了。

苏联已有的机械化军中大部分都分散布防,其下属各师甚至相距多达100公里。另外,有些机械化军还隶属于不同的步兵集团军指挥,将作为预备队用于在前线步兵军的支援下实施局部反突击。其他的机械化军则是用来在方面军控制下参加主要的反击任务。这样,在地理分布和指挥结构上,机械化部队被拆散了,很难集中起来实施集团军或方面军级别的反击。

这些机械化军之间的实力差异很大。有的装备数量相当可观,比如立陶宛的机械化第3军拥有460辆坦克,其中109辆是新式的KV-1和T-34。其他的机械化军,尤其是远离边境线的军就相当弱了。比如西方面军第4集团军的机械化第14军只有520辆老旧的T-26轻型坦克,而按照编制这个军本该有1,031辆重型和中型坦克的。

西南方面军的机械化第19军只有不足编制数的280辆坦克,其中仅有11辆是新型坦克,此外,该军还要征用民用车辆来进行运输。而当战争真的到来时,该军下面两个坦克师里的摩托化步兵团不得不徒步行军120英里投入战斗。

随着新装备不断驶下生产线,它们也被分配给前沿的一些经过挑选的军里,但是这些新型坦克的数量还是太少(仅有1,861辆),即使是齐装满员的机械化军也是不同型号车辆的大杂烩,这使得维护保养异常繁琐。另外,苏军在无线电通信和后勤补给上依然让人怨声载道,这使得苏军在遭到德军突然袭击后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协调机动。

苏军步兵编制表面上和德军差不多,每个步兵师编有14,483人,下辖3个3营制的步兵团,还有2个炮兵团及支援单位。3个步兵师组成一个步兵军,2-3个步兵军加一个机械化军组成一个野战集团军。但很可惜,实际上即使到了战争前夜,红军兵力仍然严重不足,大多数师只有8,000人甚至更少。

1941年型的野战集团军应该有3个步兵军(各有5个师)和1个机械化军以及数个独立炮兵团组成。实际上,很多集团军只有6-10个师组成的2个步兵军,外加一个不完整的机械化军和很少的维修单位。

红军除了可以将大量部队从西伯利亚和远东调到欧洲外,1941年起还开始装备明显优于德军所有列装和在研坦克的新一代T-34中型坦克及KV重型坦克。此时,大部分德军装备的是III号和IV号中型坦克,这两种第二代坦克虽然性能可靠但也只能和轻装甲的苏制T-26坦克抗衡。1941年德国人还在给所有的III号坦克换装成中等初速的50mm主炮,而IV号坦克却仍然使用低初速的75mm炮。上述两种火炮均不能击穿苏联T-34和KV-1 坦克那厚重的前装甲。

与德国坦克相比,T-34更重(26.5吨,IV号坦克重25吨)、更快(时速31英里,IV号坦克时速24英里)、火力更强,还配有一门76mm高初速火炮。
47.5吨的KV-1坦克也装有一门76mm炮,除了著名的88mm炮外几乎可以无视德军的任何武器。但是,苏军的坦克很少装有无线电,这使得在战斗中指挥和控制无比困难。

到1941年6月22日,有1,861辆T-34和 KV-1被生产出来。这些新式坦克主要分配到边境各军区的5个机械化军中,超过半数装备给了基辅特别军区的机械化第4军和西部特别军区的机械化第6军。机械化第3、第8和第15军各得到100辆。


苏德空军力量对比


苏德两国空军的力量和缺点与其地面部队十分相似。用于支援巴巴罗萨行动的2,770架飞机占到了德国空军一线飞机数量的65%。为避免泄露意图,直到进攻前几个星期,其中很多飞机一直留在西线继续对英国实施空袭。梅塞施密特 BfT09f战斗机设计十分出色,但是其他德制飞机很快就要过时了,特别是著名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只能在敌空军不起作用的环境下生存。

德国工业未能弥补在不列颠之战中的损失,实际上1941年德国轰炸机比上一年春少了200架。同样的,1941年5月克里特岛空降作战使得德国伞兵和运输机蒙受了惨痛的损失:146架Ju-52被击落,还有150架被重创。这样,加上在临时建成的前线野战机场起降,德国飞行员很难在辽阔的俄罗斯欧洲部分上空真正夺取制空权或实施有效的空中打击。著名的德国空军基本上还是一支战术空军,只适合支援短期地面进攻而不能实施有效的大纵深空中战役。

红空军短时间内对德国空军几乎构不成威胁。尽管其拥有9,576架作战飞 机,是世界上最大的空中力量,但是和红军一样,这些飞机都是过时的货色而且使用寿命将尽。

新式的飞机例如高速度的米格3战斗机和卓越的伊尔2强击机在某些方面要比德国机型出色一些,但是这些飞机直到1941年春才服役,很多单位都是新旧混和列装的。

1941年 4月12日,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向斯大林抱怨说训练事故平均每天就要损坏2到3架飞机,他们要求将数名空军高级指挥员撤职。当德军发起进攻之时,前沿的很多苏联战斗机飞行员只在自己的飞机上飞了可怜的4个小时。新装备的换装十分混乱以至于很多苏联飞行员并不熟悉新型的苏联轰炸机,因而在6月22日那天错误地朝自己人的飞机开火。

1939年对波兰东部的占领使得前线红空军部队和红军一样脆弱,与日本和芬兰的交手给了空军的高级军官们一种拥有空中优势的错觉,他们坚持将大量飞机放到新占领的土地上,以期从这里起飞可以在有战事时发起大规模空中攻势。

苏联空军部队被拆开来分属不同的指挥机构:有些航空兵师用于支援特定的几个陆军集团军或方面军,其他的则直属总参谋部,还有一些则担负当地的国土防空任务。

在西班牙和1941年的初期战斗中,红空军的战术表现得十分死板。整个灾难的1941年夏季期间,苏联轰炸机顽固地坚持在8,000英尺高度进攻,这个高度如果要精确投弹就太高了,而对于奔袭而来的德国战斗机来说又太低了,很容易发现其位置并发起攻击。尽管有个别苏联战斗机飞行员多次撞击德国飞机的英勇行为,可他们的战斗队形过于保守,以至于无法有效与对手进行空中格斗。


苏联的计划

尽管红军和红空军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苏联军事计划制订者们仍然希望能在第聂伯河一线之前阻止德军所有攻势,然后迅速转入战略反攻。

1940年7月,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批准了华西列夫斯基少将的作战计划。华西列夫斯基的计划认为进攻由德军发起,并得到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可能还有匈牙利和日本)的支援。敌军总计有270个师,其中233个师集中在苏联的新西部国境线上。

华西列夫斯基认为德军的主力——123个步兵师和10个装甲师——将集中在普里皮亚季沼泽的北部,目标是明斯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方向。因此他计划将红军主力部署在这一地区。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2/28/-7Q16r-d8zpZeT3cSj8-bg.jpeg.medium.jpg[/img]


1940年8月梅列茨科夫当总参谋长时又让华西列夫斯基和总参的其他人一起制订新方案。第二份草案有两个备案,根据政治形势决定到底将苏军主力部署在普里皮亚季沼泽的北部还是南部。10月5日,斯大林复核了这份草案,他没有公开反对北部方案,但是作了备注,指出希特勒最可能的目标是乌克兰的粮食和顿巴斯的煤及其他矿产资源。据此,总参做好了新计划并在1940年10月14日得到批准,该计划将部队重点集中到西南方向上。经过少量修改,该计划就成了41号动员计划(MP-41)的基础。

41号动员计划将171个师沿新国境线部署到3条连续的防御地带上,第一梯队作为轻型的掩护部队,其57个师中每个师都有高达70公里的国境线要防守。另外两个梯队集中了更庞大的部队,各有52个和62个步兵师,俄罗斯欧洲部分的20个机械化军的绝大部分也部署其中。所有上述部队平时隶属于苏联西部的各军区管理;一旦战事爆发,各军区将被改组为5个集团军群司令部,名为“方面军” 。这些方面军是基于和平时期体制建立的,因而并不能直接对应德军的3个集团军群,例如,列宁格勒军区改组为北方面军,既要防御北面的芬兰人也要防御西面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

在前方的这5个方面军后面,一个由5个野战集团军组成的完全独立的集群正在组建,它们是作为最初3条防御地带之后的第二战略梯队。这个预备队集团军集群集结在第聂伯河和德维纳河一线。其部署方式是苏联典型的大纵深梯次配置,事实上在战前德国情报机关对此一无所知。

苏联防御者们完全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不仅将部队部署得过于靠前而且错误的判断敌军主攻方向在普里皮亚季沼泽南面。但是,从长远看来,斯大林坚持认为希特勒对经济资源更感兴趣的看法是正确的。他的指挥员们显然也赞成他的决定,因为他们期望可以用西南方向的部队反击北面入侵德军的侧翼。甚至朱可夫于1941年2月担任总参谋长之后也没改变这一观念。因此,红军错误地将其主力集中在西南方向,而德军机械化部队主力进攻地点却在北面。

在局势日益紧张的1941年,朱可夫试图说服斯大林发动一次先发制人的进攻,这位新任的总参谋长写了一份《关于苏联武装力量的战略部署计划给人民委员会主席的报告(1941年5月15日)》,并说服铁木辛哥也在这份文件上署名。在这份手写的建议书中,朱可夫主张用152个师立即对在波兰展开的100个德军师发起进攻。西南方面军将穿过波兰南部将德国与其南方盟友分割开,西方面军对付德军主力并占领华沙。但当时红军面临诸多问题,这样一次进攻简直是铤而走险的赌博。斯大林忽略朱可夫的建议是有道理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2/28/-7Q16r-dd2lKqT3cSsg-41.jpeg.medium.jp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2/28/-7Q16r-6fg3K1nT3cSsg-9r.jpeg.medium.jpg[/img]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苏联的一线兵力,最晚在1941年12月1日之前,是低于轴心国的兵力的。
lucaslebelge-avatar

lucaslebelge

初期主要还是被打懵了
苏联在战前一直在关注德国冬装大衣、防寒枪油,新型低温汽油的换装情况,结果都没有异常
这种情况下你说德国要去打苏联,谁tm信啊
讲道理你三德子总不能过冬装备都不准备就tm来干我吧
谁知道小胡子真的不讲道理[s:ac:哭笑]
当然不准备这些东西+三德子的瓜皮后勤也直接导致了莫斯科战役及整个1941年冬季的战略失利
要不是小胡子下令41年冬天死守
三德子搞不好43年就么得了
WoIf-avatar

WoIf

毛子能开美国卡车

德国佬只能迈开双腿跑
bigdown79-avatar

bigdown79

为什么要在泥潭科普军事知识。。。泥潭只要屁股正确就行了
上次某七字党一本正经的给我科普华北治安战里面写了啥啥啥的,我直接把目录甩他脸上问他在那一页,他回我一句反正有,你没找到说明你没仔细看过就弃贴跑了,关键还有几十个给他的言论点赞的
Hispanic Kingpin-avatar

Hispanic Kingpin

你这文章是不是抄《巨人的碰撞》的,我怎么感觉大段都一样啊[s:ac:茶][s:ac:茶]
Photonphantom14-avatar

Photonphantom14

开战前我记得好像是华西列夫斯基对苏联西部战线进行了一次巡视,结论是整个战区里从防线到军备都拉了胯。[s:a2:那个…]
OKFrappé-avatar

OKFrappé

Reply to [pid=496512052,25714330,1]Reply[/pid] Post by [uid=61273890]天-堂-制-造[/uid] (2021-02-28 09:45)

是的,不过我自己补充编辑了很多内容。
CompliedCode-avatar

CompliedCode

[quote][pid=496512052,25714330,1]Reply[/pid] Post by [uid=61273890]天-堂-制-造[/uid] (2021-02-28 09:45):

你这文章是不是抄《巨人的碰撞》的,我怎么感觉大段都一样啊[s:ac:茶][s:ac:茶][/quote]最后两张表格就是大卫格兰茨著作里面的,话说想深入了解苏德战争,格兰茨是权威了
Stryker-avatar

Stryker

确实无论哪个战线上德军兵力对苏军都是绝对的优势,再加上苏军扩军尚未完成,一大堆的技术装备还在路上,巴普洛夫和斯大林判断也出了问题,才导致一开始的惨败
OKFrappé-avatar

OKFrappé

Reply to [pid=496512240,25714330,1]Reply[/pid] Post by [uid=39752965]hy8848uo[/uid] (2021-02-28 09:46)

图哈切夫斯基治下的苏军连战壕都不会挖,同一时期国民党的地方军阀都知道咋挖战壕。

其他罪行包括,空军对地支援行动要经过空军司令部指挥而不是直接由陆军指挥,主次不分;机械化军虽然是独立建制但却被步兵集团军拆分使用。

当然了,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德双方都不会打防御战是共同特色,德军因为百战百胜,所以也不知道怎么打防御战。

总有人说大清洗严重影响了苏军的战斗力,实际上清洗来的图哈系的人才是正确的,问题出在清洗之后没来得及马上补充进合格的军官才是问题,导致苏军缺编严重。

为啥慈父执着于1941年德军不会进攻苏联,是因为慈父知道自己还没完成换血工作。

像最后培养出来的,无论是前期就表现很好的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还是43年终于翻身的科涅夫,或者是前期表现平淡后期表现不错的巴格拉米昂,集团军一级培养的崔可夫,戈沃罗夫,卡图科夫,雷巴尔科夫,马利诺夫斯基,都是极佳的人才,当然了,卢金和弗拉索夫是两个例外,一个很有才华被炸断双腿昏迷中被俘,另一个其实表现的很棒,但谜之操作成了叛徒。
notakiller84-avatar

notakiller84

穷逼不配赢。
🞩benjamin🞩-avatar

🞩benjamin🞩

[quote][pid=496512240,25714330,1]Reply[/pid] Post by [uid=39752965]hy8848uo[/uid] (2021-02-28 09:46):

开战前我记得好像是华西列夫斯基对苏联西部战线进行了一次巡视,结论是整个战区里从防线到军备都拉了胯。[s:a2:那个…][/quote]太正常[s:ac:哭笑]刚大清洗完
Bleez-avatar

Bleez

好奇楼主是做什么工作的,研究这么详细[s:ac:呆]
DuranDuran-avatar

DuranDuran

[quote][pid=496511678,25714330,1]Reply[/pid] Post by [uid=16706062]唏嘘的可乐[/uid] (2021-02-28 09:42):

为什么要在泥潭科普军事知识。。。泥潭只要屁股正确就行了
上次某七字党一本正经的给我科普华北治安战里面写了啥啥啥的,我直接把目录甩他脸上问他在那一页,他回我一句反正有,你没找到说明你没仔细看过就弃贴跑了,关键还有几十个给他的言论点赞的[/quote]华北治安战那可是泥潭军事圣经啊,任何东西都能从里面飘出来,至于到底有几个人翻过我就不知道了[s:ac:哭笑]
OKFrappé-avatar

OKFrappé

Reply to [pid=496514000,25714330,1]Reply[/pid] Post by [uid=633536]kobe8491[/uid] (2021-02-28 09:57)

业余看看罢了,现在网络很发达,很多资料都能看,我这篇其实大部分还是节选自格兰茨《巨人的碰撞》,并不完全是我的原创。
Nayeli666-avatar

Nayeli666

就这么看,德国不碰苏联专注攻略欧洲区真的能多活一时。苏联大清洗后短时间内应该没有进攻能力。
bigdown79-avatar

bigdown79

[quote][pid=496514279,25714330,1]Reply[/pid] Post by [uid=3344995]江听潮[/uid] (2021-02-28 09:59):

华北治安战那可是泥潭军事圣经啊,任何东西都能从里面飘出来,至于到底有几个人翻过我就不知道了[s:ac:哭笑][/quote][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2/28/-7Q16r-aicnZeT1kShs-12i.jpg.medium.jpg[/img]
[s:ac:哭笑][s:ac:哭笑][s:ac:哭笑]
nahtwo-avatar

nahtwo

[quote][pid=496509985,25714330,1]Reply[/pid] Post by [uid=12966342]Adelone[/uid] (2021-02-28 09:31):

初期主要还是被打懵了
苏联在战前一直在关注德国冬装大衣、防寒枪油,新型低温汽油的换装情况,结果都没有异常
这种情况下你说德国要去打苏联,谁tm信啊
讲道理你三德子总不能过冬装备都不准备就tm来干我吧
谁知道小胡子真的不讲道理[s:ac:哭笑]
当然不准备这些东西+三德子的瓜皮后勤也直接导致了莫斯科战役及整个1941年冬季的战略失利
要不是小胡子下令41年冬天死守
三德子搞不好43年就么得了[/quote]并不是打蒙了,纯粹是高层的锅,这个锅从前线指挥官到慈父,大概46开,其中还有那个红色拿破仑的图元帅。

其实一开始德三的进攻没有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慈父和高层的一系列神助攻才让德三变得有威胁起来了,另外就是前线指挥官个人水平问题导致。
朱可夫回忆录很含蓄的yygq了高层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都没解决。


慈父安心后勤,交给朱可夫托管以后,苏联才站住脚。
相对的,对面德三战争初期那一批指挥官被解职,小胡子身边那群水货托管以后,才开始走下坡路。

个人觉得莫斯科打完后,德三还是有机会打赢苏德战争的,后面斯大林格勒+高加索打输后,是真的洗洗睡,库尔斯克根本不应该打,就应该是稳守对着放血,苏联拿不回乌克兰就不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