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TypicalWoman
2021-12-08T08:49:39+00:00
根据书友[@莫什么都是我] 的建议,作了一定修改,逻辑变得更合理了,也希望后面的书友能不吝赐教,指出越多的问题越好[s:ac:blink]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12/14/2uQ2p-6ihoZtT3cSm1-v6.jpg[/img]
文笔甚好,加油写正文呀,在书院那边看过你的片段很是期待。
[quote][pid=573244256,29833081,1]Reply[/pid] Post by [uid=173319]sa[/uid] (2021-12-13 18:59):
文笔甚好,加油写正文呀,在书院那边看过你的片段很是期待。[/quote][s:ac:哭笑]现在都是写得零零碎碎的,不成体系
讨论一下:
首先默认是中国某历史时期
1.齐种春家庭条件。第一,父母都要下地干活,似乎条件真的很不好,因为某种落后文化的影响,古时候女子不太会从事重体力劳动。第二,齐手不释卷,似乎又买得起书。第三,筹措学资的时候,家里甚至还有头牛!总之穷是真的穷,但具体穷到什么程度,不是很稳定,除非能有具体的家庭条件发展的描述。
2.学校的等级,州已经是很大的行政区划了,不大可能是齐家凑钱就能上的,也不太可能只有一位先生,先生病了就让小朋友们自己聊天,而且后边学生有说习文的,也有习武的,怎么能没有体育老师呢,代节自习课没问题的吧。放在县学还有可能,老师病了就放羊了,但是县学的学生能各个衣着华丽,带着小厮?也对不上。当然你可以让县丞举荐齐仲春去州府学习,这是设定的事儿。
3.先生抱恙而太守来访,本来可以联系起来,说俩人本有交情前来探病,这里有一些割裂。然后太守才能听到诸生讨论,这里有个先后逻辑顺序的问题。太守有超能力,没听就能知道学生们在讨论“长大后的我”,还让仆人听什么劲儿呢?听完丈夫志想走,听到人说英雄志,行文直接点春曰不妥,这有点开上帝视角都意思,挪到后边,看了才知道是谁比较妥当。
楼主文笔很好了,就是逻辑上还欠推敲,很厉害,期待成文。
Reply to [pid=573257166,29833081,1]Reply[/pid] Post by [uid=41293145]莫什么都是我[/uid] (2021-12-13 20:05)
哇!!!太感谢您的用心评论了!这样言之有物的评论比夸我一百句更让我感到高兴!
年代背景的话是准备设一个架空朝代,约在唐后明前,我取名为“裴”,但其实不止一个裴朝,而是多个割据政权,类似五代十国,中原混战的局面。
齐种春的家庭条件。您关于家庭经济和读书的意见很中肯,一针见血,我在这方面的考虑欠妥,明天要修改一下。关于学费的问题,古代的进学分官学和私学,官学主要面向贵族子弟,不收学费,反而还会给零花钱,但这只针对贵族子弟,平民阶层也可以入官学,就得自己交学费,并且价格较高,所以我是打算设计齐种春入官学。
关于学校背景。在这里,州不是指“九州”这种行政区域划分,而是类似于“滁州”、“黄州”这样的地区,应该是比县高一级?这个还需查证[s:ac:哭笑]我是理科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您提的“县丞举荐”的意见十分宝贵,我会认真考虑。
先生抱恙而太守来访,我只写作一个巧合,您提的两人是好友,不仅合情,而且合理!我会就按这个意见修改。至于太守没有见到学生就知道讨论志向的事,其实这里是一个略写的手法,因为是史书风格的人物传记,所以这种非重要细节就会直接带过,默认是太守到教室外面听见了讨论,然后才转去其他房间的。但您能想到这点,可以说是顾虑周到,我不能不为您鼓掌!至于“开上帝视角”这个BUG,您指出的也很好,这里应当修改。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古人诚不欺我。足下一席话,使我受益匪浅,再次向您致敬!希望以后还能有得到您宝贵的指点的机会![s:ac:赞同]
其实我倒是觉得只要核心大逻辑没问题,作为传记体的仿写来说细节逻辑可以不用那么重要。
因为本身史书中的传记体记载本来就不严谨,很多传说和夸大的成分。
所以细节逻辑不太严谨反而会给人一种古来相传,大差不差的微妙的真实感。
今天改稿之后更新了,以后应该也会零零碎碎地发点稿子。
被楼主点名表扬了,受宠若惊。现在能在网上和人探讨文字,简直难得,那么我这里的一些浅薄的意见,也就恬然提出来了。
首先捉个小虫:春少有大志,友与论时事,常激辩而忘食。这一句有两个主语,小小调整一下就行。后文诸生论志,此处文笔甚妙,岂容小弟置喙。
至于以下所说,更是缥缈之语,说出来博大家一笑而。
我相信原本那个版本,楼主写的时候肯定是特别带劲儿,特别有气势。现在再看这版,怎么跟我原来那不是一回事儿了呢。逻辑是顺了,但是磨磨唧唧的,不来劲。这个时候就要勇于做减法,齐种春找谁借的书真的重要吗?跟谁借不是借呢。仆人跑来跑去,要说这么多次吗?齐种春既然心有英雄志,那还需要费笔墨写他要报父母恩吗?那不是又把人物境界写小了吗。
做减法很痛苦的,毕竟是费尽心力写出来的文字,当然想让人都看到。说一个蒲松龄的典故,《驱怪》这一篇,原本叫《徐秀才驱怪》,后来叫《秀才驱怪》,最后临抄板之前,又亲自把秀才两个字给抹了,这就是聊斋为什么好,叫惜字如金,每一个字都派的上用场。我在这里同时回复一下7楼,古代的文章绝不是细节不严谨,尤其以史记为首。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春秋笔法,史书一定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不能说有一个司马迁史官就全是圣人了,把对统治者不利的部分抹去,是常规操作;二则是轻重分明,把不重要的部分简略,重要的部分详细叙述,才能在有限的文字里承载更多重要的信息。
这也就是为什么网文出不了精品的原因,繁简不分,光写个喝水,恨不得把拿水杯,烧水,放茶叶,茶在哪采的,怎么炒的,水多少度,什么角度倒进去,过几分钟凉到正合口,主人公喝了几口,茶水还剩多少都写进去,毕竟每千字多少钱,水的越多赚的越多。
能把自己的文字删掉,简直和割肉剜骨一般,但是如果能过了这个坎,相信楼主的文章定能如凤凰涅槃,一飞冲天。
Reply to [pid=573564966,29833081,1]Reply[/pid] Post by [uid=41293145]莫什么都是我[/uid] (2021-12-14 23:34)
我非常赞同您的“惜字如金”的观点,史书类文体必须要这样行文才有内味儿,但内在逻辑也不能忽视,今天又把文章改了一遍,略去了几个非必要的“仆回报”,增添了几个字。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后面会改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