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u
2021-01-11T05:24:56+00:00
摘自豆瓣一篇读书笔记
这本书主要讲了1988年末到1989年初学者WHN在美国的见闻和思考,涉及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针对美国政治现状及其成因和影响作了深刻考察。本书通过探讨美国政治和社会管理现象来回答“为什么有现在的美国”。
作者是我国新一代政治学者的典范,他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之后又从学术界进入政界,对中央决策的制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成名作《比较政治分析》写于1987年,可以算得上是现代国内第一部有关比较政治学的专著,此书和《美国反对美国》成书时间相近,在方法论上也有前后的承接关系。在《美国反对美国》一书的序言中他也提到了自己“运用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景观来具体分析美国”,这告诉我们不应对书中观点进行片面地、孤立地评价。
对于每个社会来说,最困难的都是制度的延续性,正如作者所指出,任何社会的危险不是政治路线的错误,而是年青一代对于旧信念的放弃和冷漠。新的社会状态需要新的价值体系和施政方针,而方针的改弦更张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这个两难的问题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中国政治和经济改革。其实政策问题不在于制定的好不好,而是公众是否信服,公众对于改革的期许达到了,改革从下向上虽然有阻力,但必是大势所趋,反之则会困难许多。
作者在《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中提到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模式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超大社会与政治调控之间的关系;2.一党领导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3.公有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4.伦理民主和法理民主的关系。通过本书中的讨论也许能给出一些解决方法,比如对于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政策,设立特区,对地方放权,强调各个领域的自组织性。对于选举和政务强调公开性和规范性,党内党外设立监督机制,并充分发掘地区人民的投票权力。对于重要资源保持公有,尽可能实行市场化,加强监管的情况下用市场来解决问题。法律应该有人情味但是不应被舆论左右。树立人民对于法律的尊重和维护。在书的分析中也有不足,比如对于法律文化分析的不够透彻,缺少了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分析,而且对于精英主义的讨论也不够清晰。不过考虑到作者是政治学专家,美国类型的精英主义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并不存在,这类讨论的缺失也情有可原。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他也可以被看作中国的“托克维尔”,这本书因考察时间较短,考察时代和成书时代距今已经很久,所以和现在所看到的美国略有不同,而且通过很多后见之明可以快速得到很多书中的结论,对于当时作者的思考和感叹也已经习以为常(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政策很多都是作者参与制定的,所以他的思想融入现在人的体验中也十分正常),但这并不能掩盖当初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的许多要点的重要性。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学者对于美国生活细节的描述这本书已经足够有深度,而书中的很多细节也十分值得推敲。
本书中的问题有不少到现在仍然存在,尤其有趣的是书中最后提到的日本(太阳帝国)和美国的对比恰恰类似当今中国和美国的对比:集体和个人的对比、奉献和享乐的对比、管制和放手的对比。时代在变化,作者的细节描述虽然可能已经过时,但是他从中发掘出的政治内涵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这本书主要讲了1988年末到1989年初学者WHN在美国的见闻和思考,涉及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针对美国政治现状及其成因和影响作了深刻考察。本书通过探讨美国政治和社会管理现象来回答“为什么有现在的美国”。
作者是我国新一代政治学者的典范,他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之后又从学术界进入政界,对中央决策的制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成名作《比较政治分析》写于1987年,可以算得上是现代国内第一部有关比较政治学的专著,此书和《美国反对美国》成书时间相近,在方法论上也有前后的承接关系。在《美国反对美国》一书的序言中他也提到了自己“运用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景观来具体分析美国”,这告诉我们不应对书中观点进行片面地、孤立地评价。
对于每个社会来说,最困难的都是制度的延续性,正如作者所指出,任何社会的危险不是政治路线的错误,而是年青一代对于旧信念的放弃和冷漠。新的社会状态需要新的价值体系和施政方针,而方针的改弦更张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这个两难的问题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中国政治和经济改革。其实政策问题不在于制定的好不好,而是公众是否信服,公众对于改革的期许达到了,改革从下向上虽然有阻力,但必是大势所趋,反之则会困难许多。
作者在《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中提到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模式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超大社会与政治调控之间的关系;2.一党领导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3.公有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4.伦理民主和法理民主的关系。通过本书中的讨论也许能给出一些解决方法,比如对于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政策,设立特区,对地方放权,强调各个领域的自组织性。对于选举和政务强调公开性和规范性,党内党外设立监督机制,并充分发掘地区人民的投票权力。对于重要资源保持公有,尽可能实行市场化,加强监管的情况下用市场来解决问题。法律应该有人情味但是不应被舆论左右。树立人民对于法律的尊重和维护。在书的分析中也有不足,比如对于法律文化分析的不够透彻,缺少了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分析,而且对于精英主义的讨论也不够清晰。不过考虑到作者是政治学专家,美国类型的精英主义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并不存在,这类讨论的缺失也情有可原。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他也可以被看作中国的“托克维尔”,这本书因考察时间较短,考察时代和成书时代距今已经很久,所以和现在所看到的美国略有不同,而且通过很多后见之明可以快速得到很多书中的结论,对于当时作者的思考和感叹也已经习以为常(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政策很多都是作者参与制定的,所以他的思想融入现在人的体验中也十分正常),但这并不能掩盖当初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的许多要点的重要性。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学者对于美国生活细节的描述这本书已经足够有深度,而书中的很多细节也十分值得推敲。
本书中的问题有不少到现在仍然存在,尤其有趣的是书中最后提到的日本(太阳帝国)和美国的对比恰恰类似当今中国和美国的对比:集体和个人的对比、奉献和享乐的对比、管制和放手的对比。时代在变化,作者的细节描述虽然可能已经过时,但是他从中发掘出的政治内涵至今仍然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