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y
2020-10-27T01:52:07+00:00
注意:本故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作为写手不同意也不支持文章中任何观点和行为。
我的好友,成一壮举。
一场实验,高空抛物,居民楼阳台,七层,约20米。
实验器材是他自己。
我忆及,某某某音乐平台评论区里,汇聚着相当一部分PTSD患者般的用户。他们乐此不疲地复制粘贴过这样的一句评论:“自杀的人是想开了还是没想开。”
犹记朋友见此后,暴跳如雷。
其时,我将手机递到他面前,他扫视完毕,立刻拨开手机:“少拿别人的自杀开他妈涮啊,傻屄。别人自不自杀管你妈屄的屁事,你猜出个添油加醋的臭故事,谁知道他妈是不是真相啊。不是真相,你他妈不就在那讹别人呢吗……操,就没听说过这年头有谁把自杀人的心理因素,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和职业本能啥的联系到一起,认认真真还原真相的。妈的,一群戏精,尊重都他妈吃了,就剩下假听歌的时候拿假文艺的话假深沉,装他妈的屄。”说完,他表情扭曲着,低头,拿出自己的手机。
我全程不语,只听着。
每当此时,我们都心照不宣地互相配合。他知道说了只是说了,我也知道,听了就是听了,以此互相无声安慰,无声认同。
“激动了。”他深呼吸,用左手拇指关节刮了刮前额,右手单调呆滞地拨弄着手机屏幕。夜晚街灯昏暗,我们手中荧幕的光亮粉腻般刮白了各自的脸颊。
“难受哇。”他碎碎念,而我似懂非懂地,迎着他的话点头。
他重伤住院,躺在那里。身体如同背叛了他一般,多处罢工,粉碎性骨折,而他也意识模糊,濒死。病榻上,他不语,安详极。但他此时意识不及之处,明目张胆地藏着一个我,看着他,坐在临近他的床铺上。而他自己的父母也因我的到来,暂停以泪洗面的日常,陪我坐在病榻边,谈论自己的儿子。
他不愿要礼物,尤其是那种形式上的,礼节之称的,实则毫无真情的那种,我知道,所以没带多余的花。
只不过现在他的床边,早已有各种各样的花躺在那里,无辜且安详。
我记得他不止一次提到死。我原以为他的这种言语,不过是类似“我要杀了你!”一类的话,只是内心脏污的释放。
我打趣,“嗐,死了没意义。”
他急忙回复,“死了没意义,活着也他妈没意义。”随即亮出手臂上面的伤疤。
我见其手臂上三道明显的结痂,附着于小臂。
“你割的?”
“我割的,不深,但疼。”他将袖口滑回手腕,“本来是要画四下,出来个“卅”字,前几刀试试水,末一刀割动脉,但是疼,最后一刀就没割。”
我随即意识到他已切实想死,只是痛苦和恐惧还在挽留着他。
“为啥?”我问。
朋友不语。
“行,你不说也行,我尊重你的想法。”
“不想说,不能说。我要说就是要说服你让我去死,一旦开始说服,表达自己的观点,渐渐就难以保持客观,最后甚至想要收回之前说过的所有的话。”他刮了一下鼻子,“没他妈办法。操,没准我也是个傻屄。”
其时夜晚,我们穿行街道,走到某个如今我的回忆无力追溯的街口,各回各家。
临走前,他还是照常一声叹息,外加一句“难受啊。”
“他平时啥都不说。”朋友的父亲说。
他的母亲在一旁坐着,双唇紧闭,面色苍白。
“是,他跟我也比较少说话。”陪同长辈们谈话时,我总觉如受困孤岛,慌张无措。
朋友的父亲站起身来,递给我一部手机。
“他说有东西留给你看。”朋友的父亲停顿了一下,“我去个厕所,你先在这待一会啊。”
说完,朋友的父亲疾步踏出病房。
我认出这是朋友的手机,屏幕中央的指纹锁早已不可用。
朋友收起了手机。
“艹。”他说,“总有那么几个傻屄把自己当成无所不能的知识分子了。”
“怎么了?”他把他的手机递给了我,屏幕上是某某公知发布的社评文章,全文是片面的词汇和煽动性的话语。
“我上个学期陪老师去做心理辅导,访问个有抑郁症状的孩子。”他深呼吸,“然后那个孩子跟老师说了一堆心理问题,然后我这边做记录,学生说完,老师来一句,那你学习学进去了吗?学生那边说,学进去了。然后老师就说了一些客套话:没事,慢慢学,调整一下心情,之类的屁话,就起身走了。”
“那你记录啥了?”我问。
“某某某老师对某某某学生进行了耐心深入,深度共情的心理辅导,并且学生的心理获得了有效的矫正……”他突然不说了,短暂静寂后爆出一句“操!老子要是他妈的照实写,随行报告交都没法交!不让交!不能交那我写个鸡巴写?”
“嗯,猜到了,也就这样了。”我回。
“都只是走个形式,尽了上面发达的命令,至于效果和事实,没人在意,也不让你在意。”他又停顿了一下,低吼一声,“操!”
“还有我们临近宿舍开的小乐队。本来有一个小规模的校园音乐节,本来他们挤进了表演名单里。但是就因为另一个乐队给了钱,主办方就多给他们安排了两首歌,把小乐队挤掉了。说原因是风格类似,不需要了。”他又一次深呼吸,“我他妈碰巧在宿舍楼后面眼睁睁看着主办方和那家付了钱的那个乐队代表交头接耳,眼睁睁看着里面一个成员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个庆祝买得名额的动态又删掉。”
“看台下那么一群人今天口口声声说爱摇滚爱叛逆,明天就说hiphop才是自己音乐爱好中的唯一。”他对着空荡荡的街道大骂,“爱你妈呢?墙头草吗?跟风狗吗?”
他收回目光,低下头,缓缓平静下来,我也收起手机,陪他叹了口气。
“也没办法,就这样嘛,反正也麻木了,偶尔骂一骂,不顾及他妈什么大雅”他拿出手机,说:“可怜我手机了,上一次一生气,就把它拍坏了。指纹锁都没法用了。”
我看着他捧着手机的样子,不知该安慰还是打趣。
我遂叹了口气:“难受啊。”
“艹,别学我。”他转过头来锤了我手臂一下,笑了,仿佛刚才所有的低落愤怒都只是一场戏。
我唤醒手机。
屏幕角落的个性签名,留着屏幕锁的密码,密码后,又追加了“备忘录收藏”几个字,估计是他自杀前留下来的。输入他留下的密码,手机屏幕亮起,各类APP的通知,提示,招摇着,似乎要冲出屏幕,恨不得直接指入你的双眼。
我翻动手机屏幕,直接点开了他的备忘录。
几百条备忘录,写满了他的想法。
我慢慢地往下翻着,筛选着他收藏好的关键文本,紧接着余光瞥到,呆坐不动的朋友母亲,抬手抹了一下眼角。
病房安静极,凝固的空气中,朋友床边密密麻麻的花无声地窒息。
“很多人只是渐渐学会用恶俗的理由去掩盖他们侵害其他人私人空间和正当利益的行为。很多人也学会了怎么去成为一个自我闭塞,自我满足,自我肯定,拒绝包容,拒绝真相,拒绝怀疑的禽兽。”朋友在一次聚会上这么跟我说,压低声音,“周围这些人,你看,有几个真情实意的?是不是要么直接互相抛弃,要么留几个人脉,好在回来的时候,走一手关系?不讲理,讲关系,不走心,走形式,咱们也别追求啥,就这样吧,改不了的,这叫“傻屄第一定律”,拒绝改变思维或者自以为有所思维的人们总是保持社会的不良恶俗并且一直保持下去。”他又饮一口茶水,“啊,也可以叫惯性定律,傻屄思维上的。”
“恶俗和普通的俗,区别在哪啊?”我问。
“对私人空间的侵犯,对于一件事情真相的背离与迫害,看是否能做到怀疑的同时还他妈尊重。”他对此高论感到自豪,饮尽杯中茶水。
我看着金黄灯光下,围坐在斑斓餐桌边的人群,都在笑着。我不断扶停桌上转盘,看着几个人的脸色变得彤红,转而苍白。
“合群和离群都他妈是人的烦恼。”朋友兀自吐出一句。但这句话,迅速被满桌喧嚣击碎。
而我默默扶着餐桌的转盘。
“合群和离群都他妈是人的烦恼。”我默念手机屏幕上这条备忘录。
他把这句话也写进了手机。读起来没有历史的厚重感,这一串文字也不算名言。我也不知道他这句话是对是错。想到他也常常怀疑自己说过的话,我便也只能保留意见。
我打开他的微信,QQ,各种通讯软件和社区软件,看到他给所有人做了名字的备注,有的还有职业专业。朋友圈里,一个做记者的高中同学发了一张报纸的照片,头条署名是他,内容是我朋友自杀的事宜。
“没有人明白,一条鲜活的生命为何选择如此轻浮的道路,是对于父母的报复?对于社会的报复?还是仅仅是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一些生活的挫折?我们不得而知,但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之后,发现……”
我停止浏览,划走图片,开始翻看其他人的动态。
“公众号新文章发布了,欢迎朋友们捧场。”
“每个季度的地区考察又要开始了。”
还有一张地方酒店订单的照片。
我点开那个同学的公众号分享,开头如下:
“自杀的人究竟是想开了还是没想开?”
立刻关掉。
朋友的父亲回来了,坐回原位。我顺势放下手机,抬头,发现对面苍老的男人眼白血红。
“孩子,有的时候,我和他妈都觉得,是我们对他有的地方不太好,是我们不太理解他。有的时候我们也觉得,要么就是我们太不理解他了,要么就是我们太惯着他了。”朋友的父亲突然噤声,如同被什么东西卡住喉咙,慢慢地他放松下来,轻声说:“这孩子,唉……”
我说:“不,叔,您别这么想。他跟我说了很多次他觉得自己父母对自己很好,很开明,他觉得很幸运。”
“唉……”老父亲只是叹气。
一侧的老母亲眼角的泪缓缓渗过皱纹,如同雨滴舔过树皮。
我们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这方面我特幸运。我爸妈一直鼓励着我。”每每谈及父母,他就这样夸赞。
“我的父母,开明,给我看书,给我自由时间,让我打游戏,让我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我很幸运,我是在父母对我的信任,给予的满足之下长大的。”他说,“只不过,环境这么好,这么多年却活错位置了,感觉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自己。高中太狂妄,成绩从前列掉至中等,最后高考没出省,大学里干什么都半途而废,考试及格飞过。早早地觉得什么都没劲,什么都不对,一切欢乐都是一时的迷幻,一切争端都是无谓且无聊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罪孽和过错……等到夜深人静,自己又为这些想法感到愧疚,怀疑自己是不是想错了,自己究竟该怎么认知,怎么活着。”
“都这样。我也是。”我安慰到。
“其实说白了我他妈就是矫情。”他又追加了一句,“不过自己也该为这种矫情感到愧疚。”
他称这种表达思维的措辞方式为“言语体系”。
在所谓的“言语体系”中,他可能援引过什么例子,引用过先人的词汇,但他没解释过,我自然也不知道。
“都矫情,是人能不矫情吗。”其时我正在组合文字,陷入自我感动和自我认同属家常便饭,故我大致对“矫情”有着超验的体会。
“没办法。天地不仁,以他妈万物为刍狗。”他骂到,“当你评价别人的时候,要注意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的条件。”
“突然来一句《了不起的盖茨比》干啥?”
“条件可以指心理因素,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和职业本能。”他一字一顿地,“还有认知范围。”
“合着谁要评价别人之前,认识问题的过程就一阅读理解。”我说。
“现在阅读理解不达标的人多了。”他说,“题都不读完,抢着展示自己的知识范畴,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天天上演。沟通沟通着就他妈换了话题,然而上个话题的矛盾还她妈没解决呢。”
“嗐,管那么多呢,别想了。”我说。
“躺床上就觉得一堆人都该死。”他说,“包括我。”
“嗐,没事。”我词穷了,“我也想。但是不行。”
“啥不行?”有点明知故问似的。
“怕呗。”我转头看着他,“要是能毫无痛苦地离开,早就走了。”
“操,跟你说了别学我。”他又笑,我突然感觉自己可能无法拿捏他的感情。
似乎一切感情都在他的理性上方漂浮。
一切言语都凝固了,随即静默地刻印在记忆中。
“他在手机里写,要让我帮他整理一下手机里的东西,我能先把手机拿走吗?大概后天会换回来。”我说。
朋友的父亲点了点头。
我离开医院,沿旧街道漫无目的地走,恍惚中,如逃离某个剧场,刚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荒诞剧。我沿旧街继续走着,看到周围路过的人,我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忘记了如何行走,脚步僵硬且复杂,假如这一刻大家都直面死亡,观众们是否会在舞台上留下鲜花?我拖着不知是何样的脚步,在空荡荡的头脑中发觉此刻时间漫长,自己毫无痕迹,无事可成。
我突然意识到手机正在鸣叫,随即分清这鸣叫声是来电彩铃。
“喂?”我接起电话。
“诶,你还没走呢吧,正好这两天不少老同学都在家,不如一起聚聚?”
我在分辨电话中的声音属谁,同时迅速答复着:“可以。”
不分情况就先答应别人的邀请,大概也是我为了融入人群而患上的病。
走过地毯,脚步和灯光一样安静。穿着藏青色正装的服务人员恭敬地把我带到了其他同学所在的房间。
“呦,来啦。”围坐在桌边的几个人站起来,“快坐快坐。”
我在餐桌外侧的空位子坐下,赔笑,“都在啊。”
“那可不,就等你了。”
这句话像是什么暗号,只见餐桌边站着的几人如同听从统一号令的队伍,随着话音整齐迅速地落座。
我手边,透明的杯空着。金黄的灯光,包裹在杯口边缘。谁点了一口烟,打火机的赤红烛光摇曳着,淡黄色的墙纸上,扭动着缝制的金色花纹。
觥筹交错,酒水成为餐桌上的货币和桥梁。举起斟满酒水的杯,餐桌上的人们用此交换各式各样的笑脸。有的人面色赤红或苍白,偶尔有人走出房间,奔入厕所大声却安静地呕吐,回到餐桌上,继续在淡黄色啤酒的气泡中放肆播撒自己的口水。一切都处于和谐的混乱中,似乎一切自很久之前就是这样的混乱,被一间屋子隔断,人群水一般自我沸腾。
烟酒气味和在屋内四壁不断反弹的喧嚣声令人头脑发胀。我把杯子放好,迎着喧嚣声四下扫视,座无虚席。似乎在整个屋子的意识之外,我的朋友早已被遗忘,顺其自然地。
我离席,走进厕所。没有那些醉酒者的急促和狼狈。
水龙头被打开,流水冰凉。我把开关拨到温水的档位,但温水好像畏缩在角落的猫,毫无亮相的意愿。我捧起一抔凉水,抹过脸。
“哎,之前还是一个好好地活人呢。”我听见谁在叹气,擦干脸,转头,发现是打电话邀请我的人。
“嗐。”我也叹气。
“因为这个事儿,许多同学都回来了,做记者的,做自媒体的,服务业跑业务的,工程学出差的……”
“我看见了,记者同学和自媒体同学在朋友圈发的动态。”我说。“还有他们写的文章,报纸的照片。”
“哎,大家都是同学啊,真的太可惜了。”他微微弯腰,双手撑在洗漱台上。
我也跟着他沉默,不想坏了他的气氛。
“诶呦,我这突然有点事,我就先走了。”我拿起手机,看着点亮的屏幕,跟他说。
“行,那你先忙去吧,以后还能接着聚。”
我点头,慢慢走出厕所,不久后推开饭店的大门。
朋友的备忘录里有着这样一段文字:
这个年代,没有信仰,没有怀疑,没有言语体系的融合,也没有言语体系的坚守。
什么火,靠什么融入群体;什么小众,用什么彰显自己视野的广阔。
标榜着公知和情怀,通晓和独立。
营造某种氛围,投其所好,层层包裹。
没有热爱,没有欣赏,没有责任,没有理智。
只有感情和感情引发的倾诉。伪装着热爱和忠诚,在各种应被热爱的事物上强行解释自身的想法和感触。
古人叫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今人叫刻奇,叫他妈傻逼。
过了一段时间,我感觉我似乎能够理解他的一部分思维了。
“理不理解也都不重要,我的想法又不一定是对的。‘理解’,除了给我增加认同感,其他方面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他曾经这么告诉我。
“可能吧。”我说。
我还记得过去,我模仿他的口吻说话的样子,一个句子加上一堆限定词,但不骂人。
我可能哪天也会开始想给自己做一场实验。我想。
我站在医院的院子内,面对整栋住院部,望向根本不是他病房的方向。
如果他意识尚存,那么他可能会觉得,此时意识之外的世界,才是那个瘫痪在病榻上的濒死者。
我的好友,成一壮举。
一场实验,高空抛物,居民楼阳台,七层,约20米。
实验器材是他自己。
我忆及,某某某音乐平台评论区里,汇聚着相当一部分PTSD患者般的用户。他们乐此不疲地复制粘贴过这样的一句评论:“自杀的人是想开了还是没想开。”
犹记朋友见此后,暴跳如雷。
其时,我将手机递到他面前,他扫视完毕,立刻拨开手机:“少拿别人的自杀开他妈涮啊,傻屄。别人自不自杀管你妈屄的屁事,你猜出个添油加醋的臭故事,谁知道他妈是不是真相啊。不是真相,你他妈不就在那讹别人呢吗……操,就没听说过这年头有谁把自杀人的心理因素,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和职业本能啥的联系到一起,认认真真还原真相的。妈的,一群戏精,尊重都他妈吃了,就剩下假听歌的时候拿假文艺的话假深沉,装他妈的屄。”说完,他表情扭曲着,低头,拿出自己的手机。
我全程不语,只听着。
每当此时,我们都心照不宣地互相配合。他知道说了只是说了,我也知道,听了就是听了,以此互相无声安慰,无声认同。
“激动了。”他深呼吸,用左手拇指关节刮了刮前额,右手单调呆滞地拨弄着手机屏幕。夜晚街灯昏暗,我们手中荧幕的光亮粉腻般刮白了各自的脸颊。
“难受哇。”他碎碎念,而我似懂非懂地,迎着他的话点头。
他重伤住院,躺在那里。身体如同背叛了他一般,多处罢工,粉碎性骨折,而他也意识模糊,濒死。病榻上,他不语,安详极。但他此时意识不及之处,明目张胆地藏着一个我,看着他,坐在临近他的床铺上。而他自己的父母也因我的到来,暂停以泪洗面的日常,陪我坐在病榻边,谈论自己的儿子。
他不愿要礼物,尤其是那种形式上的,礼节之称的,实则毫无真情的那种,我知道,所以没带多余的花。
只不过现在他的床边,早已有各种各样的花躺在那里,无辜且安详。
我记得他不止一次提到死。我原以为他的这种言语,不过是类似“我要杀了你!”一类的话,只是内心脏污的释放。
我打趣,“嗐,死了没意义。”
他急忙回复,“死了没意义,活着也他妈没意义。”随即亮出手臂上面的伤疤。
我见其手臂上三道明显的结痂,附着于小臂。
“你割的?”
“我割的,不深,但疼。”他将袖口滑回手腕,“本来是要画四下,出来个“卅”字,前几刀试试水,末一刀割动脉,但是疼,最后一刀就没割。”
我随即意识到他已切实想死,只是痛苦和恐惧还在挽留着他。
“为啥?”我问。
朋友不语。
“行,你不说也行,我尊重你的想法。”
“不想说,不能说。我要说就是要说服你让我去死,一旦开始说服,表达自己的观点,渐渐就难以保持客观,最后甚至想要收回之前说过的所有的话。”他刮了一下鼻子,“没他妈办法。操,没准我也是个傻屄。”
其时夜晚,我们穿行街道,走到某个如今我的回忆无力追溯的街口,各回各家。
临走前,他还是照常一声叹息,外加一句“难受啊。”
“他平时啥都不说。”朋友的父亲说。
他的母亲在一旁坐着,双唇紧闭,面色苍白。
“是,他跟我也比较少说话。”陪同长辈们谈话时,我总觉如受困孤岛,慌张无措。
朋友的父亲站起身来,递给我一部手机。
“他说有东西留给你看。”朋友的父亲停顿了一下,“我去个厕所,你先在这待一会啊。”
说完,朋友的父亲疾步踏出病房。
我认出这是朋友的手机,屏幕中央的指纹锁早已不可用。
朋友收起了手机。
“艹。”他说,“总有那么几个傻屄把自己当成无所不能的知识分子了。”
“怎么了?”他把他的手机递给了我,屏幕上是某某公知发布的社评文章,全文是片面的词汇和煽动性的话语。
“我上个学期陪老师去做心理辅导,访问个有抑郁症状的孩子。”他深呼吸,“然后那个孩子跟老师说了一堆心理问题,然后我这边做记录,学生说完,老师来一句,那你学习学进去了吗?学生那边说,学进去了。然后老师就说了一些客套话:没事,慢慢学,调整一下心情,之类的屁话,就起身走了。”
“那你记录啥了?”我问。
“某某某老师对某某某学生进行了耐心深入,深度共情的心理辅导,并且学生的心理获得了有效的矫正……”他突然不说了,短暂静寂后爆出一句“操!老子要是他妈的照实写,随行报告交都没法交!不让交!不能交那我写个鸡巴写?”
“嗯,猜到了,也就这样了。”我回。
“都只是走个形式,尽了上面发达的命令,至于效果和事实,没人在意,也不让你在意。”他又停顿了一下,低吼一声,“操!”
“还有我们临近宿舍开的小乐队。本来有一个小规模的校园音乐节,本来他们挤进了表演名单里。但是就因为另一个乐队给了钱,主办方就多给他们安排了两首歌,把小乐队挤掉了。说原因是风格类似,不需要了。”他又一次深呼吸,“我他妈碰巧在宿舍楼后面眼睁睁看着主办方和那家付了钱的那个乐队代表交头接耳,眼睁睁看着里面一个成员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个庆祝买得名额的动态又删掉。”
“看台下那么一群人今天口口声声说爱摇滚爱叛逆,明天就说hiphop才是自己音乐爱好中的唯一。”他对着空荡荡的街道大骂,“爱你妈呢?墙头草吗?跟风狗吗?”
他收回目光,低下头,缓缓平静下来,我也收起手机,陪他叹了口气。
“也没办法,就这样嘛,反正也麻木了,偶尔骂一骂,不顾及他妈什么大雅”他拿出手机,说:“可怜我手机了,上一次一生气,就把它拍坏了。指纹锁都没法用了。”
我看着他捧着手机的样子,不知该安慰还是打趣。
我遂叹了口气:“难受啊。”
“艹,别学我。”他转过头来锤了我手臂一下,笑了,仿佛刚才所有的低落愤怒都只是一场戏。
我唤醒手机。
屏幕角落的个性签名,留着屏幕锁的密码,密码后,又追加了“备忘录收藏”几个字,估计是他自杀前留下来的。输入他留下的密码,手机屏幕亮起,各类APP的通知,提示,招摇着,似乎要冲出屏幕,恨不得直接指入你的双眼。
我翻动手机屏幕,直接点开了他的备忘录。
几百条备忘录,写满了他的想法。
我慢慢地往下翻着,筛选着他收藏好的关键文本,紧接着余光瞥到,呆坐不动的朋友母亲,抬手抹了一下眼角。
病房安静极,凝固的空气中,朋友床边密密麻麻的花无声地窒息。
“很多人只是渐渐学会用恶俗的理由去掩盖他们侵害其他人私人空间和正当利益的行为。很多人也学会了怎么去成为一个自我闭塞,自我满足,自我肯定,拒绝包容,拒绝真相,拒绝怀疑的禽兽。”朋友在一次聚会上这么跟我说,压低声音,“周围这些人,你看,有几个真情实意的?是不是要么直接互相抛弃,要么留几个人脉,好在回来的时候,走一手关系?不讲理,讲关系,不走心,走形式,咱们也别追求啥,就这样吧,改不了的,这叫“傻屄第一定律”,拒绝改变思维或者自以为有所思维的人们总是保持社会的不良恶俗并且一直保持下去。”他又饮一口茶水,“啊,也可以叫惯性定律,傻屄思维上的。”
“恶俗和普通的俗,区别在哪啊?”我问。
“对私人空间的侵犯,对于一件事情真相的背离与迫害,看是否能做到怀疑的同时还他妈尊重。”他对此高论感到自豪,饮尽杯中茶水。
我看着金黄灯光下,围坐在斑斓餐桌边的人群,都在笑着。我不断扶停桌上转盘,看着几个人的脸色变得彤红,转而苍白。
“合群和离群都他妈是人的烦恼。”朋友兀自吐出一句。但这句话,迅速被满桌喧嚣击碎。
而我默默扶着餐桌的转盘。
“合群和离群都他妈是人的烦恼。”我默念手机屏幕上这条备忘录。
他把这句话也写进了手机。读起来没有历史的厚重感,这一串文字也不算名言。我也不知道他这句话是对是错。想到他也常常怀疑自己说过的话,我便也只能保留意见。
我打开他的微信,QQ,各种通讯软件和社区软件,看到他给所有人做了名字的备注,有的还有职业专业。朋友圈里,一个做记者的高中同学发了一张报纸的照片,头条署名是他,内容是我朋友自杀的事宜。
“没有人明白,一条鲜活的生命为何选择如此轻浮的道路,是对于父母的报复?对于社会的报复?还是仅仅是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一些生活的挫折?我们不得而知,但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之后,发现……”
我停止浏览,划走图片,开始翻看其他人的动态。
“公众号新文章发布了,欢迎朋友们捧场。”
“每个季度的地区考察又要开始了。”
还有一张地方酒店订单的照片。
我点开那个同学的公众号分享,开头如下:
“自杀的人究竟是想开了还是没想开?”
立刻关掉。
朋友的父亲回来了,坐回原位。我顺势放下手机,抬头,发现对面苍老的男人眼白血红。
“孩子,有的时候,我和他妈都觉得,是我们对他有的地方不太好,是我们不太理解他。有的时候我们也觉得,要么就是我们太不理解他了,要么就是我们太惯着他了。”朋友的父亲突然噤声,如同被什么东西卡住喉咙,慢慢地他放松下来,轻声说:“这孩子,唉……”
我说:“不,叔,您别这么想。他跟我说了很多次他觉得自己父母对自己很好,很开明,他觉得很幸运。”
“唉……”老父亲只是叹气。
一侧的老母亲眼角的泪缓缓渗过皱纹,如同雨滴舔过树皮。
我们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这方面我特幸运。我爸妈一直鼓励着我。”每每谈及父母,他就这样夸赞。
“我的父母,开明,给我看书,给我自由时间,让我打游戏,让我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我很幸运,我是在父母对我的信任,给予的满足之下长大的。”他说,“只不过,环境这么好,这么多年却活错位置了,感觉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自己。高中太狂妄,成绩从前列掉至中等,最后高考没出省,大学里干什么都半途而废,考试及格飞过。早早地觉得什么都没劲,什么都不对,一切欢乐都是一时的迷幻,一切争端都是无谓且无聊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罪孽和过错……等到夜深人静,自己又为这些想法感到愧疚,怀疑自己是不是想错了,自己究竟该怎么认知,怎么活着。”
“都这样。我也是。”我安慰到。
“其实说白了我他妈就是矫情。”他又追加了一句,“不过自己也该为这种矫情感到愧疚。”
他称这种表达思维的措辞方式为“言语体系”。
在所谓的“言语体系”中,他可能援引过什么例子,引用过先人的词汇,但他没解释过,我自然也不知道。
“都矫情,是人能不矫情吗。”其时我正在组合文字,陷入自我感动和自我认同属家常便饭,故我大致对“矫情”有着超验的体会。
“没办法。天地不仁,以他妈万物为刍狗。”他骂到,“当你评价别人的时候,要注意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的条件。”
“突然来一句《了不起的盖茨比》干啥?”
“条件可以指心理因素,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和职业本能。”他一字一顿地,“还有认知范围。”
“合着谁要评价别人之前,认识问题的过程就一阅读理解。”我说。
“现在阅读理解不达标的人多了。”他说,“题都不读完,抢着展示自己的知识范畴,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天天上演。沟通沟通着就他妈换了话题,然而上个话题的矛盾还她妈没解决呢。”
“嗐,管那么多呢,别想了。”我说。
“躺床上就觉得一堆人都该死。”他说,“包括我。”
“嗐,没事。”我词穷了,“我也想。但是不行。”
“啥不行?”有点明知故问似的。
“怕呗。”我转头看着他,“要是能毫无痛苦地离开,早就走了。”
“操,跟你说了别学我。”他又笑,我突然感觉自己可能无法拿捏他的感情。
似乎一切感情都在他的理性上方漂浮。
一切言语都凝固了,随即静默地刻印在记忆中。
“他在手机里写,要让我帮他整理一下手机里的东西,我能先把手机拿走吗?大概后天会换回来。”我说。
朋友的父亲点了点头。
我离开医院,沿旧街道漫无目的地走,恍惚中,如逃离某个剧场,刚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荒诞剧。我沿旧街继续走着,看到周围路过的人,我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忘记了如何行走,脚步僵硬且复杂,假如这一刻大家都直面死亡,观众们是否会在舞台上留下鲜花?我拖着不知是何样的脚步,在空荡荡的头脑中发觉此刻时间漫长,自己毫无痕迹,无事可成。
我突然意识到手机正在鸣叫,随即分清这鸣叫声是来电彩铃。
“喂?”我接起电话。
“诶,你还没走呢吧,正好这两天不少老同学都在家,不如一起聚聚?”
我在分辨电话中的声音属谁,同时迅速答复着:“可以。”
不分情况就先答应别人的邀请,大概也是我为了融入人群而患上的病。
走过地毯,脚步和灯光一样安静。穿着藏青色正装的服务人员恭敬地把我带到了其他同学所在的房间。
“呦,来啦。”围坐在桌边的几个人站起来,“快坐快坐。”
我在餐桌外侧的空位子坐下,赔笑,“都在啊。”
“那可不,就等你了。”
这句话像是什么暗号,只见餐桌边站着的几人如同听从统一号令的队伍,随着话音整齐迅速地落座。
我手边,透明的杯空着。金黄的灯光,包裹在杯口边缘。谁点了一口烟,打火机的赤红烛光摇曳着,淡黄色的墙纸上,扭动着缝制的金色花纹。
觥筹交错,酒水成为餐桌上的货币和桥梁。举起斟满酒水的杯,餐桌上的人们用此交换各式各样的笑脸。有的人面色赤红或苍白,偶尔有人走出房间,奔入厕所大声却安静地呕吐,回到餐桌上,继续在淡黄色啤酒的气泡中放肆播撒自己的口水。一切都处于和谐的混乱中,似乎一切自很久之前就是这样的混乱,被一间屋子隔断,人群水一般自我沸腾。
烟酒气味和在屋内四壁不断反弹的喧嚣声令人头脑发胀。我把杯子放好,迎着喧嚣声四下扫视,座无虚席。似乎在整个屋子的意识之外,我的朋友早已被遗忘,顺其自然地。
我离席,走进厕所。没有那些醉酒者的急促和狼狈。
水龙头被打开,流水冰凉。我把开关拨到温水的档位,但温水好像畏缩在角落的猫,毫无亮相的意愿。我捧起一抔凉水,抹过脸。
“哎,之前还是一个好好地活人呢。”我听见谁在叹气,擦干脸,转头,发现是打电话邀请我的人。
“嗐。”我也叹气。
“因为这个事儿,许多同学都回来了,做记者的,做自媒体的,服务业跑业务的,工程学出差的……”
“我看见了,记者同学和自媒体同学在朋友圈发的动态。”我说。“还有他们写的文章,报纸的照片。”
“哎,大家都是同学啊,真的太可惜了。”他微微弯腰,双手撑在洗漱台上。
我也跟着他沉默,不想坏了他的气氛。
“诶呦,我这突然有点事,我就先走了。”我拿起手机,看着点亮的屏幕,跟他说。
“行,那你先忙去吧,以后还能接着聚。”
我点头,慢慢走出厕所,不久后推开饭店的大门。
朋友的备忘录里有着这样一段文字:
这个年代,没有信仰,没有怀疑,没有言语体系的融合,也没有言语体系的坚守。
什么火,靠什么融入群体;什么小众,用什么彰显自己视野的广阔。
标榜着公知和情怀,通晓和独立。
营造某种氛围,投其所好,层层包裹。
没有热爱,没有欣赏,没有责任,没有理智。
只有感情和感情引发的倾诉。伪装着热爱和忠诚,在各种应被热爱的事物上强行解释自身的想法和感触。
古人叫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今人叫刻奇,叫他妈傻逼。
过了一段时间,我感觉我似乎能够理解他的一部分思维了。
“理不理解也都不重要,我的想法又不一定是对的。‘理解’,除了给我增加认同感,其他方面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他曾经这么告诉我。
“可能吧。”我说。
我还记得过去,我模仿他的口吻说话的样子,一个句子加上一堆限定词,但不骂人。
我可能哪天也会开始想给自己做一场实验。我想。
我站在医院的院子内,面对整栋住院部,望向根本不是他病房的方向。
如果他意识尚存,那么他可能会觉得,此时意识之外的世界,才是那个瘫痪在病榻上的濒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