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mmit
2020-04-29T09:06:14+00:00
大家对于私立学校的讨论很多,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女儿去年经历了民办招生入学。所以和大家聊聊我所知道和经历的民办招生。
历史成因:
上海的高中,除了出国导向的几所高中(上外附中,世外,星河湾,平和)之外,基本就是公立高中的天下。传说中的四校(上中,华二,复附,交附)八大,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上海的小学,民办的并不多。有名的当属徐汇的四所:世外,逸夫,盛大花园和爱菊。出来的孩子有的特别厉害的,也有一般般的。公立的小学也跟一梯队、二梯队和菜小(外来务工子弟较多),其实哪怕菜小也能靠自己在外面读各类培训班冲民办。所以上海的学区房主要针对小学,没有帝都那么夸张的价格,民办初中反倒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房价稳定器。
上海的民办初中,其实很多是被迫成立的。90年代JW要求重点高中将所属初中部剥离出来,与社会力量集合办学成立民办初中。上中-华育,华二-进华,复附-兰生复旦,南模-西南模,七宝-文来。一所所民办初中就这样成立了。后面逐渐依托高中形成了集团化办学:上中系——华育、张江、上宝,复附系——兰生复旦、五浦汇、复附二(公立子弟学校),华二系——进华、新华初、嘉华二(这次的主角)、闵华二(公立)、华二紫竹等等。
在这之前,重点中学初中部招生标准是根据小学毕业生的期末统考成绩。所以掐尖之前就存在了,并非民办的原罪。只是当时招生人数相对不多,加上交通并未像现在这么发达,很多家长还是会选择家门口的学校。像我就是市郊的小镇菜小-小镇菜中-初三发力直升所在区的重点高中。但是这样的例子现在已经很少了。
初中生源大量向民办和优秀公立集中,高中资源和生源则向四校八大集中。当年高中一个班里十多个北清复交,而现在我的高中母校一个班能出几个211已经不错了。四校985,八大211,剩下的二本喝口汤。所以分层是客观现象,不是民办有了才有的,也不是民办没了就消失了的。怕的不是分层,怕的是欧美那种分层的不透明,那种努力了还被淘汰的挫败感。
招生:
大家对于民办招生诟病最多,因为正是民办的掐尖造成了生源的不对等,最终造成强者愈强的局面。其实市JW对于民办招生是有严格要求的。去年的要求是不允许书面考试,不允许收简历,不允许考察证书。还停了机构组织的各类竞赛。于是很多工作只能转到了暗处:
1. 小五班。机构打着民办初中的名义开办的培训班(当然明面上不会这么说)),属于名额秒杀一票难求的那种。我孩子没参加过,据说培训基本是幌子,主要是不断地组织测试,进而筛选出分子。尽管大部分是分母的命,但是还是趋之若鹜。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2. 机构推荐+神秘考。一些主流机构会向民办学校推荐自己的优秀学员,也会以机构的名义组织代为神秘考来考察学生,像我女儿这种没在此类机构就读的娃就丧失了此类机会。
3. 简历。上面不是说不允许收简历么。但是你可以快递啊,快递送到了,收不收是学校的事情。毕竟简历可以吹成一朵花,所以靠简历筛选的学校不多,其中著名的当属XNWY。这是上海最早的民办学校,有自己的高中部,号称素质教育,一度是沪上民办的的头牌。在华育出来之后跌落神坛,目前稳居二流。至于该校的筛选标准,我是看不懂的,很多接到“强电”的娃我感觉都很一般,很多优秀的娃根本没接到那个“欢迎您的孩子将第一志愿填我校”的电话。据说特别喜欢班干部。而该校去年,闹出了著名的放鸽子事件。鸽了很多“强电”的娃,很多家长堵大门维权。据说是被人举报提前招生,为了向JW表忠心,特意以面试表现不佳为由鸽了一批强电的学生。这样的学校,真是不去也罢。
4. 大面。经过以上三轮筛选,大部分牛娃都有了去向,有些手里还不止一个OFFER。而像我女儿这种没读过小五和主流机构,靠简历又失败的,就只能走正规路子博大面了。此时大部分学校都已经选好了学生,面试只是走走过场。我提前做了功课,选了两所以大面为主的学校。第一志愿二流学校末保底,第二志愿搏一把选了一所八大头部办的新学校,由于没有毕业生所以名气尚不大,而且非常守规矩不提前私定终生,缺点是全市只招2个班,根据报名人数9选1。结果女儿面试表现非常好,语文英语口试良好,最担心的数学考了24点,完美通关。在机考智商测试结果尚未出来之时,我们就被喊进了校长室直接和高中部校长面谈——不是初中校长,是八大的校长直接出面谈,当场表忠心愿意放弃一志愿。最后我们如愿进了这所学校。
5. 感想:其实我本人很反对拔苗助长,所以我女儿只念了2年奥数,就被我以太痛苦为由停了。英语也是念的快乐班,没有考过什么证书。结果就是丧失了很多机会,当别人纷纷上岸之时,我们还在水里不知方向。期间的焦虑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也已经做好了去公立学校读书的准备。我这样的家长,在著名的鸡血论坛千帆上面是要被批判挂路灯的。现在我女儿已经上了将近一年的课了(第二学期全网课),虽然因为公立出身加上没怎么提前鸡过,导致有点跟不上。但是整个学校的氛围还是很不错,交的朋友也都是学霸。近朱者赤,我对她还是还有信心的。
由于种种的因素,导致了机构过大的能量。而JW的初衷,也是呼吁大家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要一到周末假期就把孩子往机构送。至于能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可以看看和我们一样实行摇号政策的韩国,机构做成了巨大的产业,很多家庭为补习倾尽家财。所以只要竞争仍在,内卷不止,机构就会存在,甚至壮大。
曾经的改变:
上海JW在18年,曾经出过一个名额分配政策来支持公立学校。原市重点高中的自招名额缩减到15%(自招公立很难考过民办),50-65%的名额根据在校人数比例直接分配给不择校的公立学生(公立学校根据会考总分排名推荐2倍人数的学生参与考察,以会考总分+满分为50的考察分的总排名录取),20-35%的名额拿出来统考。四校由于不愿意降低生源质量,只愿意拿出部分名额分配给公立学校,具体比例未知。该政策平均了八大和其他市重点的名额给公立学校。但只能执行2届,2020年被民办摇号政策所取代。至于民办摇号后是否有权享受名额分配,目前不得而知。
今年上海的三公上外附中,浦外和上实继续全市公开掐尖招生。至于公办特色班如市北理和延安理,我不清楚今年还有没有招生。既然民办掐尖不公,那么公办掐尖是否公平呢?民办不透明,公办是否更透明?
结语
我很理解摇号政策的初衷,也真心希望该政策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只要选拔机制不变,早晚都会面对高考这条坎。现在的机制增加了不确定性,并没有改变竞争的本质和内卷的现实。
历史成因:
上海的高中,除了出国导向的几所高中(上外附中,世外,星河湾,平和)之外,基本就是公立高中的天下。传说中的四校(上中,华二,复附,交附)八大,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上海的小学,民办的并不多。有名的当属徐汇的四所:世外,逸夫,盛大花园和爱菊。出来的孩子有的特别厉害的,也有一般般的。公立的小学也跟一梯队、二梯队和菜小(外来务工子弟较多),其实哪怕菜小也能靠自己在外面读各类培训班冲民办。所以上海的学区房主要针对小学,没有帝都那么夸张的价格,民办初中反倒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房价稳定器。
上海的民办初中,其实很多是被迫成立的。90年代JW要求重点高中将所属初中部剥离出来,与社会力量集合办学成立民办初中。上中-华育,华二-进华,复附-兰生复旦,南模-西南模,七宝-文来。一所所民办初中就这样成立了。后面逐渐依托高中形成了集团化办学:上中系——华育、张江、上宝,复附系——兰生复旦、五浦汇、复附二(公立子弟学校),华二系——进华、新华初、嘉华二(这次的主角)、闵华二(公立)、华二紫竹等等。
在这之前,重点中学初中部招生标准是根据小学毕业生的期末统考成绩。所以掐尖之前就存在了,并非民办的原罪。只是当时招生人数相对不多,加上交通并未像现在这么发达,很多家长还是会选择家门口的学校。像我就是市郊的小镇菜小-小镇菜中-初三发力直升所在区的重点高中。但是这样的例子现在已经很少了。
初中生源大量向民办和优秀公立集中,高中资源和生源则向四校八大集中。当年高中一个班里十多个北清复交,而现在我的高中母校一个班能出几个211已经不错了。四校985,八大211,剩下的二本喝口汤。所以分层是客观现象,不是民办有了才有的,也不是民办没了就消失了的。怕的不是分层,怕的是欧美那种分层的不透明,那种努力了还被淘汰的挫败感。
招生:
大家对于民办招生诟病最多,因为正是民办的掐尖造成了生源的不对等,最终造成强者愈强的局面。其实市JW对于民办招生是有严格要求的。去年的要求是不允许书面考试,不允许收简历,不允许考察证书。还停了机构组织的各类竞赛。于是很多工作只能转到了暗处:
1. 小五班。机构打着民办初中的名义开办的培训班(当然明面上不会这么说)),属于名额秒杀一票难求的那种。我孩子没参加过,据说培训基本是幌子,主要是不断地组织测试,进而筛选出分子。尽管大部分是分母的命,但是还是趋之若鹜。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2. 机构推荐+神秘考。一些主流机构会向民办学校推荐自己的优秀学员,也会以机构的名义组织代为神秘考来考察学生,像我女儿这种没在此类机构就读的娃就丧失了此类机会。
3. 简历。上面不是说不允许收简历么。但是你可以快递啊,快递送到了,收不收是学校的事情。毕竟简历可以吹成一朵花,所以靠简历筛选的学校不多,其中著名的当属XNWY。这是上海最早的民办学校,有自己的高中部,号称素质教育,一度是沪上民办的的头牌。在华育出来之后跌落神坛,目前稳居二流。至于该校的筛选标准,我是看不懂的,很多接到“强电”的娃我感觉都很一般,很多优秀的娃根本没接到那个“欢迎您的孩子将第一志愿填我校”的电话。据说特别喜欢班干部。而该校去年,闹出了著名的放鸽子事件。鸽了很多“强电”的娃,很多家长堵大门维权。据说是被人举报提前招生,为了向JW表忠心,特意以面试表现不佳为由鸽了一批强电的学生。这样的学校,真是不去也罢。
4. 大面。经过以上三轮筛选,大部分牛娃都有了去向,有些手里还不止一个OFFER。而像我女儿这种没读过小五和主流机构,靠简历又失败的,就只能走正规路子博大面了。此时大部分学校都已经选好了学生,面试只是走走过场。我提前做了功课,选了两所以大面为主的学校。第一志愿二流学校末保底,第二志愿搏一把选了一所八大头部办的新学校,由于没有毕业生所以名气尚不大,而且非常守规矩不提前私定终生,缺点是全市只招2个班,根据报名人数9选1。结果女儿面试表现非常好,语文英语口试良好,最担心的数学考了24点,完美通关。在机考智商测试结果尚未出来之时,我们就被喊进了校长室直接和高中部校长面谈——不是初中校长,是八大的校长直接出面谈,当场表忠心愿意放弃一志愿。最后我们如愿进了这所学校。
5. 感想:其实我本人很反对拔苗助长,所以我女儿只念了2年奥数,就被我以太痛苦为由停了。英语也是念的快乐班,没有考过什么证书。结果就是丧失了很多机会,当别人纷纷上岸之时,我们还在水里不知方向。期间的焦虑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也已经做好了去公立学校读书的准备。我这样的家长,在著名的鸡血论坛千帆上面是要被批判挂路灯的。现在我女儿已经上了将近一年的课了(第二学期全网课),虽然因为公立出身加上没怎么提前鸡过,导致有点跟不上。但是整个学校的氛围还是很不错,交的朋友也都是学霸。近朱者赤,我对她还是还有信心的。
由于种种的因素,导致了机构过大的能量。而JW的初衷,也是呼吁大家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要一到周末假期就把孩子往机构送。至于能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可以看看和我们一样实行摇号政策的韩国,机构做成了巨大的产业,很多家庭为补习倾尽家财。所以只要竞争仍在,内卷不止,机构就会存在,甚至壮大。
曾经的改变:
上海JW在18年,曾经出过一个名额分配政策来支持公立学校。原市重点高中的自招名额缩减到15%(自招公立很难考过民办),50-65%的名额根据在校人数比例直接分配给不择校的公立学生(公立学校根据会考总分排名推荐2倍人数的学生参与考察,以会考总分+满分为50的考察分的总排名录取),20-35%的名额拿出来统考。四校由于不愿意降低生源质量,只愿意拿出部分名额分配给公立学校,具体比例未知。该政策平均了八大和其他市重点的名额给公立学校。但只能执行2届,2020年被民办摇号政策所取代。至于民办摇号后是否有权享受名额分配,目前不得而知。
今年上海的三公上外附中,浦外和上实继续全市公开掐尖招生。至于公办特色班如市北理和延安理,我不清楚今年还有没有招生。既然民办掐尖不公,那么公办掐尖是否公平呢?民办不透明,公办是否更透明?
结语
我很理解摇号政策的初衷,也真心希望该政策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只要选拔机制不变,早晚都会面对高考这条坎。现在的机制增加了不确定性,并没有改变竞争的本质和内卷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