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哭笑]首先要确认一下原文里女子和小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才行。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4/26/-7Q8h29-f46eZaT1kSg0-sg.jpg.medium.jpg[/img]
献给不会百度的你
[quote][pid=511052563,26489206,1]Reply[/pid] Post by [uid=62468466]流年霜华[/uid] (2021-04-26 09:57):
你看看微博,你觉得呢?[/quote]为啥看微博
不是谬论 孔子也是圣人了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意思是和那些内心阴险狡诈、卑鄙无耻的人是最难相处的,和他亲近相处时他不懂得谦逊有礼对别人,别人疏远他了,他又有怨恨。
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是由春秋末期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收录的。
这句话备受今人非议:怎么能将女同胞跟小人相提并论呢?纯粹性别歧视。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误读孔子。这里的“小人”不是指奸诈小人,而是指体力劳动者,具体地说,指“下人”,家仆;
“女子”也不是泛指所有女性,而是指妻妾。“难养”的养不是抚养的养,是侍候、将就、相处的意思。孔子说女子与小人难侍候难相处,是说的家庭问题,夫妻之间,主仆之间,亲近了,她(他)们会端架子;疏远了呢,又会啧有怨言。
扩展资料:
关于孔子的妇女观:前人认为孔子轻视妇女,完全是出于对《论语》两章的误解,而不知所谓“有一妇人焉,九人而已”之“一妇人”只是指来自后宫之妇人,“九人”专指来自社会的人才;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女子”特指其妻(据“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可知),而非一般女子。
孔子主张积极入世,为社会所用,而前提是“邦有道”,即国家秩序正常,有正确的政治方针与治国方法;而“出仕”,并不等于做官。
关于孔子的性命及天道观:孔子认为人性固然是与生俱来的,但后天环境及人为努力可以改变它,使之发生移易。其“天”,始终是一种自然的、超人格的力量。
关于孔子的鬼神观:孔子承认祭祀,甚至虔诚于祭祀,并不说明他真正相信鬼神,因为祭祀在当时本身是一种礼。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说明在其思想深处,并不相信真有鬼神。
孔子义利观的表现:得利为正当行为;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必须思义;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关于孔子的荣辱观:孔子虽讲究成名,但不是虚名,而是实实在在能为身后人所称道的名,其实质是要求人在生前有建树;孔子以不义、不正、不直之行为为耻,说明在他那里,一切做不应该做的事情都是耻辱。
关于孔子的平均观:主要体现于《季氏》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章,而旧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的大一统观念主要表现为:以“天下”为一整体,承认“天子”为唯一君主;赞美大一统;反对僭越,维护大一统;期待“圣人”出,“天下”平;亲身实践大一统,包括执雅言、周游列国以“易”天下之“无道”,等等。
很多时候我生活中碰到一些人都会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这句话,孔子说的真对。
[s:ac:嘲笑]自己理解不到就去百度下不行?女:通汝 子:为子女、孩子,或为人称的代称。
把后半句捎带上啊,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亲近了就蹬鼻子上脸,疏远了就打报告整你
这话其实非常有道理。
首先,养是相处的意思,不是养活的意思。女人和小人难以相处,你太亲近他们就会对你不尊重,你太疏远他们就会心生怨言。
这话非常有道理,我一直努力做到不做这种小人……
但是你说这里是不是有歧视女性的意思,其实有点,毕竟女人里面也可以有君子。
当时语境下不是谬论,现在是。
很简单的道理,古代的女子和小人都是需要依附别人才能存在,依附别人就是天天贴着,容易失去恰当的距离感。
另,孔子的小人指的是层次比较低的人,跟品行有关但关系不大
这话取自阳货篇,所以想讨论这话意思,先了解阳货这个人和他与孔子之间的故事(只能说非常狗血)[s:ac: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