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不是早就证明栽培樱花起源日本了吗

DATBOII-avatar

DATBOII

2021-03-12T06:18:14+00:00

现在樱花5个原生种 几百万年前 从喜马拉雅山脉开始传播到东亚 那时候中国人日本人都没有走出非洲 现在栽培樱花全是日本杂交培育出来的种 许多还带有日本特有原生种大岛樱血脉。 栽培樱花起源和中国没啥关系 至于野樱花 争这个起源 岂不是中华文化要变成非洲文化了。
MikaelFoxx-avatar

MikaelFoxx

这里面的人都反智的,楼主危
itsukii-avatar

itsukii

这样的问题 有啥实际含义吗,和说人类都是非洲人一个意思?
camilodyXDL-avatar

camilodyXDL

二极管们即将到达战场。
moxiy-avatar

moxiy

明明是宇宙国[s:ac:茶]
Thatoneidiot-avatar

Thatoneidiot

如果你真的是来讨论而不是引战找骂的话,你至少会带上论据
Berlin 🧃-avatar

Berlin 🧃

樱花起源于火星,这不是常识吗?[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4cc6331.png[/img]
Citrussis-avatar

Citrussis

不是宇宙国嘛[s:ac:哭笑]
hao-avatar

hao

这有啥的,日本毕竟把樱花当成国花,重视力度比我国高很正常
樱花在我国也只是普通的观赏花,和桂花什么都地位差不多。
而且这方面争个高低也没什么必要吧,又不是樱花种的好种的多就是世界霸主[s:ac:喷]

起源方面的我不了解不清楚。
hammyja-avatar

hammyja

栽培樱花不也是樱花,不也是日本从中国引进的。?
Alex124-avatar

Alex124

现有品种只有日本的吧,唐朝人中的不是栽培是野生?
Enspi-avatar

Enspi

你特么在放屁[s:ac:反对][url]https://m.zw3e.com/569/43979.html[/url][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3/21/-7Qj12-eaeaZcT1kShs-13i.jpg.medium.jpg[/img]
Zhoople.TE-avatar

Zhoople.TE

科学不是早就证明樱花起源韩国了吗?[s:ac:茶]
iThxrxpy-avatar

iThxrxpy

完了楼主,你要被轰成渣了
Gavin<3-avatar

Gavin<3

樱花是起源韩国的[img]http://img4.nga.cn/ngabbs/post/smile/a2_27.png[/img]
Ryukin-avatar

Ryukin

大寒冥国的,你家国鸟又不想活了是吧
boakaylee-avatar

boakaylee

谁家的科学?你家的?
TTV_GinnoroXD-avatar

TTV_GinnoroXD

楼主很尴尬,这么快就被秒了
Thaiger-avatar

Thaiger

几年前因为你们讨论武大樱花写的。你们把民族主义和几棵树绑定起来,简直是闲得蛋疼。


大秦大广二十年,正是大秦国国力强盛,四夷宾服之时,是大秦的极盛期。这里,我们可以用很多种词汇来描述这种极盛,比如称雄四海、如日中天等。但在当时,遣词用句必须要小心,因为当时不比现在,现在宪法规定我们有言论自由,当时可没有宪法,却是有文字狱的,搞不好,要掉脑袋。比如极盛是可以使用的,极盛的同义词如日中天却不行。当时有个举人(大秦早年间选拔有军功的人及其子弟当官,后来天下承平日久,军功难立,外加秦朝体制规划师秦二世胡亥为防止军人阶级成为特权阶级威胁皇权,以防止他们家族内部争权夺利影响家族和谐为由,出了一个反向“推恩令”,强制要求贵族只生一个好。到了大广皇帝的父亲那会儿,有军功者的后代就已经很少了,无法满足管理国家的需求,于是也搞起了科举选拔官员)在官员选拔考试里用“如日中天”来形容此时的大秦,用“飞龙在天”来形容大广皇帝。这举人来拍大广皇帝的马屁,无非是想表达大广皇帝远胜历代先祖,哪怕对方是祖龙,那也是条潜龙,哪能和大广皇帝这条翱天之龙、九五之尊相比呢?这举人巧妙使用易经的典故,自鸣得意,可他忘了两件事:第一件,他这种描述是有问题的。比如,如日中天之后不就是日薄西山了吗,这不是早些年用来形容罗马的词儿吗?飞龙在天之后是亢龙有悔,这是要走回头路还是怎么着?其实第一件事不算很重要,开国宰相李斯留有一句话“谁在竹简上随便刻上三行字,老子就能找到由头拿他下大狱。”可见想要收拾某个人,才是事物的主因,他说过什么都是次要因素,对此,一千年后的岳飞是深以为然。第二件事,就比较要命了。大广皇帝的心胸可并不算宽广,脾气也大,容易被惹毛,很像后世的朱元璋皇帝。这主要是因为大广皇帝和朱元璋皇帝一样,文化水平不高的缘故。我国在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学的可不是向我们现在这样的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这六艺,能够更好的理解世界,建设国家,而是一些之乎者也的糟粕,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有的内容,不外乎怎么修身养性,夹起尾巴做人,让自己谦虚平和,度量大脾气小。于是乎学问越深的人,脾气越好,学问差的人就难说了。宋仁宗学问不错,所以脾气比较好,没有杀那个写诗给四川省长“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煽动四川独立的老秀才;朱元璋从小要饭没啥文化,脾气就比较大,外国和尚一首诗里带了“殊域”、“无德”字样,朱元璋便说是“歹朱无德”,天子一怒,和尚脑袋搬家。大广皇帝看了举人的文章,心中不爽,但他毕竟受过九年帝王教育,文化水平比不得宋仁宗,比朱元璋总还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因而脾气也小些,终究也没有杀了这个举人,只是把他阉了。从此这个举人就不举了,或者说,天下的举人都不举了。这事儿出了以后,所有的文化人写完文章之后,会先进行自我审查,又叫文阉,审查完毕的文章就叫文阉文,这时才能发表。但我们前面说过了,那会儿的学生学的都是一些类似我们当代的成功学、心灵鸡汤、人际关系学之类的东西,他没学过关键词啊。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阉割自己的文章才能既阉得干净,又不影响基本的(论述)功能,于是文阉阁应运而生。只要花上一笔钱——大约是文章中每千字两贯铜钱,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成了每千字半钱银子,再之后,哦,这个和我们要讲的故事扯太远了,就此打住——就能够拿到一篇完好的文阉文,附加一份那个部位的保险,保险金额以文章发表者的年龄、长短粗细等为参数,通过一种复杂的算法来实现。文阉阁这个古代的文化作坊,一方面帮助学子阉割文章,确保文化的纯洁性;一方面增加了全国的GDP,给国家提供了就业岗位和税收,确保了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一方面保障了学子的“根”本利益,让他们丢了根起码能拿到钱。这可谓一石三鸟,文阉阁也连续多年入选“三个确保”优秀企业。这时有人问,既然这么危险,为啥还要投稿,去考试呢?我们知道,这些人从小就是学的这些糟粕,种地他们是不会的,计算那种保险算法他们也是不会的,他们虽然是一无是处的废物,但他们并不自知,如果他们向我们今天的屌丝们一样,也不会幻想实现人生价值,但他们,并不自知。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只能通过参加这种官员考试来实现,要不然,他们多年来所有的学习也就和后现代主义戏剧一样没有了明确的意义。

大秦帝国绝大部分的文阉文都是可以用四个或六个字来概括:“都是废话”以及“基本都是废话”,除了浪费竹简,恶化国宝食铁兽的生存环境以外没有任何影响力。大秦大广五十二年,有个举人写了一篇文章,没想到却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一番大讨论。

这举人是这么说的,他说每年国家设立端午放假,并不合适,大秦国民在那天吃粽子和赛龙舟,更是错上加错。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秦兼并天下,让天下归于秦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法律、车轴距等,总之,就是要让大秦的文化、体制、法律等成为天下唯一的标准。节日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确保是来自于大秦,确保文化的纯洁性,确保大秦的天下是大秦的天下。端午节来源于楚国,也就是来源于那群湖北蛮子,与大秦文化并不想干,不应当成为整个大秦的节日。况且,端午节早先是楚国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其人,作为一个旧时代贵族阶级成员,充满了对大秦的仇视,终其一生都在破坏大秦和楚国的和平,在大秦将彭都人民从楚国贵族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冥顽不化的屈原以死来对抗时代的正义洪流。向江中投粽子,不让鱼虾把屈原吃掉,不就是想让这种落后反动的精神永远不被扫荡,残留在新时代人民吗;吃粽子更好理解,往江中投粽子,粽子不就是替代屈原的血肉吗,罗马人吃替代耶稣血肉的面包和红酒,是为了继承耶稣的理念,吃粽子,也有继承屈原反动思想的意义在啊。大秦以龙为图腾,龙是皇帝陛下的象征,赛龙舟,人坐木龙之上,在江上竞逐,暗喻各地暴民设立伪帝,竞逐天下,将天下重归于战乱之中。端午节,这节日的来源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原先不属于大秦的节日,而是一个当时的敌国的,纪念大秦帝国的敌人的节日;这个节日的内核,是极其反动的,是与大秦帝国的精神内核背道而驰的;这个节日的内容,充满了恶毒的隐喻,不光是充满了对大秦帝国的仇恨,也充满了对大秦帝国统合天下的理念的仇恨。诚然,绝大部分大秦帝国的人民过这个节日并没有想到这些隐喻,人民确实是单纯且可爱的,但正因为如此,更不能让他们受到这种垃圾文化潜移默化的侵害。端午节的取缔,势在必行。

这文章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应和的,也有激烈反对的,其中还不乏随时切换立场的,比如上党郡学者冼先生。由于大秦那会儿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概念,导致大秦统合天下许久之后,仍然有精神故国人。冼先生就是个精神晋国人。晋楚百年争霸,晋国人讨厌楚国人远胜于秦国,看着仇敌要吃瘪,冼先生决定不讲罗马人的“费厄泼赖”,痛打落水狗。冼先生说,楚国就是一群非我族类的蛮子,王化对他们根本没有用,多年过去了,他们依然想着是颠覆我华夏,比如那句著名口号“楚虽三户,**必楚”。要彻底统合楚地,就必须拔了他们落后思想的根,所以端午节非禁止不可。后来有学者说,端午节的起源未必屈原,因为有资料显示在屈原出生前很久就有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了,端午节很可能是起源于纪念晋国的介子推。冼先生就不说话了。再之后冼先生表示,端午节不是罗马的情人节,也是华夏的传统文化,不宜于一刀切,把节日和屈原做切割就好,取消节日就大可不必了。

论证端午节起源未必是屈原这一论点的学者,是南郡的德先生。德先生倒是并不是个精神楚国人,但德先生的长子是龙舟比赛的一把好手,每年南郡地区龙舟比赛的冠军成员是可以免家庭的税赋的。因这点关系,德先生打算曲线救节。德先生首先论证了端午节可能是来源于晋国的介子推,一下给保留端午节的阵营拉来了三晋父老;德先生再次论证,端午节里赛龙舟的起源很可能是来自于秦国!众所周知,上古时期楚国的图腾一直是凤,秦国的图腾才是龙。如果赛龙舟起源于楚,那船头没道理是龙头而应该是凤头。早年前,秦国大将白起水陆两路攻楚,水军都是龙头战舰,楚人看了秦军强大的舰队,心中惊惧,但也心向往之。此后,楚国才有了赛龙舟的活动,以表示对秦人尚武和威风的仰慕和追随。也就是说,赛龙舟非但不是楚国的文化,而是秦国的文化出口转内销,是秦国文化先进性的一大明证,是楚地人民热爱秦制的一大明证,是秦国在思想和肉体上都统合一切的一大明证。可见,端午节不但不应该取缔,反而应该发扬。

看着舆论向着保留端午节的方向倒,会稽郡的疍先生坐不住了。疍先生是会稽郡人民政府的公务员,在端午节那天,当地的公务员要聚会喝雄黄酒。疍先生本就不喜欢饮酒,况且每次他喝完雄黄酒后,他的太太一定会一脸厌恶地躲得他远远的,这更让他难受。取消了端午节虽然少了一天假期,但可以不用喝酒,也不会惹恼自己的太太,这对于疍先生还是很划算的。在那个举人的文章引发全国热议后,疍先生就一直盼望端午节着被取缔的一天。为了能让自己的愿望实现,疍先生发表文章称,楚地端午节赛龙舟来源于秦军战舰造型的说法全无根据,纯属胡说八道。与之正相反的是,端午节赛龙舟的龙舟是来源于旧楚军的战舰!大秦解放楚地后,本要求原来的楚军兵器全部化为农具,原来的楚军战船全部化为木柴。结果当地的楚人说楚地不比大秦黄土高坡,楚地到处都是树,不缺木柴,楚地多水,希望把这些战舰转为民用。南郡郡守同意了这个办法,派人削去战舰的防护部分,变成露天的无防护的船,于是这些战船就转为民用。而这些民用船只里,很多都被改装成了端午节竞赛的龙舟。每当端午节来临,南郡人民对江上竞逐的、染满了秦国军人献血的楚国战船助威呐喊,这是对大秦人民民族感情的强烈侵犯,疍先生说,每想到此,他简直要气炸。

随着争论的白热化,上郡的滕先生也忍不住要下场了。滕先生刚刚弱冠不久,已经是一地的亭长了。虽然是亭长,但因为秦律严格规范,官员的教育也全是那种让人夹着尾巴做狗的思想教育,比较有效,所以滕亭长不能腐、不敢腐、也不想腐,以至于穷迫到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大地主的父亲接济。滕先生很喜欢吃糯米,但当时的上郡并不产稻米,稻米从南方运来是很贵的,一斗粟米仅能换三升稻米,他小气的父亲并不会为了他多换。只有每年端午节时候,滕先生可以吃几次糯米做的粽子,所以滕先生自小就最盼望端午节。滕先生说,首先不管端午节怎么样,粽子是不该禁止的。那个举人说粽子是防止屈原被吃,纯属牵强附会。实际上,粽子的诞生时间远早于屈原本人,不可能先果后因(因为大秦国不重视逻辑教育,所以滕先生写了大段的文字表示为什么先出现的粽子不可能是因为后出现的屈原而被发明出来的)。据他考证,粽子是更早时候,楚秦联姻,楚王怕女儿吃不惯秦国的小米,除了带去了楚国的稻米和厨子,还把糯米提前做好放在竹筒里或包在粽叶里好在路上吃。由此粽子这个食物才自楚到秦,名扬华夏。粽子,非但不是纪念反动守旧贵族屈原的象征,而是纪念秦楚人民友好往来,华夏子民亲如一家的见证。其次,端午节的赛龙舟,即便是楚国的旧战舰改造而来,楚亡国已有近百年,楚国战舰上的每一根木头,都不可能坚持到现在。一艘船,如果它的每一根木头都被换过,那它还是原来的船吗?既然今天的龙舟已经不是楚国的战舰,那么疍先生的愤怒无异于对着幻想出来的对象自撸高潮。

滕先生的这套理论所引发的效果,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歪楼了。大家纷纷开始讨论一艘所有木头都被换过的船还算不算原来的船,然后很快引申到今天的我还是不是昨天的我,从民族主义角度出发的对节日的讨论变成了一场哲学范畴的讨论,“滕子之船”成了这个哲学讨论的名词。

我们前面说过,大秦国并不重视逻辑教育,不重视的原因是不希望,因为一个人如果有逻辑思维,就很难被统治者的各种胡说八道来回忽悠,所以不光是秦朝,秦前秦后中国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不教授逻辑。而哲学是要仰仗逻辑学的,因此中国古代的哲学非常“朴素”,换个直白点的说法就是简陋到近乎于没有,公孙龙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白马非马”的文字游戏,都能难倒当时的一堆学术大拿,老子随便一篇为了出关写的几千字应试作文,都给自己拿到了中国哲学之父的称号。可惜后世中国学的仍是孔孟之道,连这点朴素的哲学都没有继承,中国的哲学自老子以后,也太监了。“滕子之船”的讨论,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讨论,这个讨论的热烈程度,以至于今天我们都会幻想这场讨论是否能够提高大秦国民逻辑思维能力一个维度。但这显然不是大广皇帝希望看到的,大广皇帝只希望让人民记住自己是好的,大秦是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好的,并不打算详细阐述大秦为什么好,为什么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阐述其来可能有点困难;第二,大秦帝国的好,应当是神圣而无可争议的,是应该和罗马帝国境内犹太人信仰的耶和华一样的,不应该被解释,因为解释就意味着质疑;第三,解释这些事情,会让大秦人民认为对的不是大秦,而是其背后的道理和规律,那么暴民们就有可能歪曲利用这些道理和规律来反对大秦。一个人对一件事思考的越多,他的思维越开阔,他就越容易对这件事产生质疑,而一旦一个人有了这种能力,他就可以将这种质疑用在任何方面。大广皇帝不能允许这种现象出现苗头,即刻叫停了“滕子之船”的大讨论,再有议论相关事项者,阉无赦,全国上下,“不争论”。对端午节的叫停声,也随着“滕子之船”的讨论销声匿迹了,从而我们还能够在今天过这个古代传下来的节日。我们从今天看来,大秦对文化领域的控制还算是成功的,大秦最终的消亡也不能够怪罪这一点,毕竟,“刘项原来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