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nerKaneki
2020-03-24T03:58:39+00:00
编辑一下:
首先,车评人分类也是随便分的,谁归哪类不归哪类,请不要认真,看个乐呵就得了,只是举个例子。这个层次的划分,也只是一个”真实程度"的划分,位置高不代表节目好,位置低也不代表节目不好。
然后,讲真话重要么?我觉得不重要,关于一个车,全都如实描述是枯燥,无聊且不现实的,就算一个车有诸多毛病,很多人买了之后也是会逢人便夸自己的车而无视缺陷的,这也是面子的一部分。自己况且如此,又何必要求车评人呢,就当娱乐节目吧。
最后,我写这篇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能理性的看待车辆的问题,理性的观看车评节目,使用自己的脑子鉴别节目的内容,学习一个车的评价“方法",在买车之前亲自测试,在和别人吹之前去伪存真。
为什么车评人大多要恰饭?这个问题背后的系统问题非常复杂,但想回答他又很简单:不恰饭活下去好难。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同时也作为“毫无用处的汽车知识”系列的第二十篇,我先用我的数据给大家看一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cz2iXdZ3kT3cS2l0-1fk.png[/img]
目前我的系列文章,在smzdm,今日头条首发,同时转载到NGA论坛和我的公众号,这其中,smzdm的收益是最高的,因为张大妈每一篇文章都有100金币(10碎银=1金币=0.1人民币)的保底收入,同时还有热度奖励,不过因为文章没有热点,互动量很低,每期能有个两三百金币的热度奖励就不错,好在还有热心的读者们,见到很多5金币,10金币打赏的读者,想必攒了很久,谢谢你们,让我换了700元购物卡。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dyq6ZeT3cSo0-w4.jpg[/img]
看起来挺多,但实际上我已经写了20篇,十余万字,近1g的素材,查找了不知道多少资料。平均下来应该是比不上淘宝最便宜的文字翻译那一档,大概和打字员持平。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9co7KhT3cS13l-9w.jpg[/img]
今日头条这边,因为一直不给我通过原创审核,所以没法投青云奖,只能看随缘广告,因为粉丝很少,没有运营,目前平均阅读量只有1万的样子,还好,广告费够加个鸡腿。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rohZ13T3cS1cc-1mi.png[/img]
NGA论坛这边,纯粹是因为平时看的比较多,所以发几个帖子凑个热闹,当然微信公众号的很多关注者其实来源于论坛广告,在此感谢NGA并没有删掉我夹带的私货。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91w3KjT3cS1ch-ck.jpg[/img]
最后来看看微信公众号,因为目前都是搬运老文章,而且每天只能推送一条,所以没什么热点内容,正好借此机会4端文章同步了,我也会开始考虑在公众号推送一些紧贴时事,可以增加被转发机会的文章。至于赞赏收入嘛,除了一位不认识的好心人,剩下的都来自亲戚朋友。谢谢你们,我又多了根鸡腿。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3plwZrT3cS1fb-13h.jpg[/img]
所以综上所述,目前我的文章,或者说我的创作方向,还是处于用爱发电的状态,实际上头条除了青云奖,广告之外,是有软文业务的,进入懂车帝后台,可以看到茫茫多的软文要求。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brm6ZhT3cS1ge-146.jpg[/img]
而通过获得的积分,可以获得涨粉,推荐,以及现金。对于底层作者来说,这样的低保非常好吃,因为只要5图600字,就可以获得价值30元的积分,对于键盘高手和云评车来说,真是太容易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eqkaZjT3cS14s-yl.png[/img]
我总结了一下目前车评人的状态,大概是这个样子,当然,下面我举的例子只是瞎掰,希望这些人的粉丝不要来怼我,我只是随便举个例子。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18ryXsZ7oT3cS2sc-1yk.png[/img]
28定律无处不在,80%的“车评人”都集中在圈子的底层,b站随手一拉,吃不上饭的还有很多。这些底层群众靠吃厂家吃平台洒下的鱼饵活着,没错就像喂鱼一样,哪里洒下了食,哪里就一窝蜂的扎上去,节操并不重要,专业技术也压根用不上,在获得少许金钱的同时,尽量整出点花活,哪怕是巨大争议,只要能增加曝光,提高流量,就有机会爬到上面一层。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gcndK22T3cSos-om.jpg[/img]
来到了第二阶层的,20%的80%,也就是16%,基本都是能吃苦,有点文笔,或者有点资源的,来到这一层,就可以获得厂家的支持了,借个测试车啊,搞几个对比评测啊,基本上也可以获得比较体面的收入了,所以这些人就成为了所谓的“节奏大师”,厂商也乐于让这些有一定流量的车评人成为底层车评人的标杆,为他们投入资源。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7tsbK2rT3cSob-oc.jpg[/img]
来到第三阶层,也就是4%的80%,这3.2%的车评人已经可以称之为太极宗师了,达到这一阶层可以说是真正有自己的队伍,有自己的主张,有好的”节目效果“,可以和厂家讨价还价(或者狼狈为奸)了,达到这一阶层已经不需要让厂家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可以自己设计自己要怎么做,从而收取宣传费(或保护费),表面上看起来是主持公正的理中客备受推崇,实际上认真分析,依然有很多漏洞。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68lzK2iT3cSnw-o2.jpg[/img]
而来到了车评人的顶层,也就是最后的0.8%,收入和流量可能反而不如第三层的好,这一阶层要么就是真头铁直来直去,但是节目效果出奇的好才能活下来,要么就是自己有钱,不用考虑厂家的感受,又或者拥有强大的背景,势力,可以直言气其弊而不怕厂家穿小鞋。不过做到这一层流量肯定是要受限制了,毕竟厂家希望媒体多说自己好,而主流观点也更易被观众接受和传播。另外这一阶层可能说话就很”硬气“了,对于非专业观众来说有点难懂。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697iK25T3cSog-oc.jpg[/img]
而在车评人”真话度“梯度的顶端,流量和收入都可以是浮云了,对厂商而言,过于真实的信息显得过于理性,而消费者显然是无法保持理性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真实的信息,需要自己驱综合对比和判断,很多人要么懒得比,要么没有能力比,所以这些信息实际上是无用的。而对这些信息感兴趣的那一小撮人,又能买几辆车呢?(希望我也能在这里,并且一直在这里 )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ddc6K2hT3cSr8-b1.jpg[/img]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车评人,是必须要说假话的,也必须要恰饭,这是市场规律,是在厂家和消费者之间互相促进的一个闭环,而如果你真心的希望”理性客观“的买一辆车,我推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试乘,试驾。
如果你需要买一个7座suv,或者5座车后排常用,那就去试乘吧,找辆展车坐在后排或最后一排,坐满一小时,感受一下自己是否依然舒服。
如果你需要买一个操控性或驾驶感强的车,那就去试驾吧,最短要开满一天,没有试驾车就去租就去借,千八百的试用成本,对于要买一个数十万的车来说,真的不多。
首先,车评人分类也是随便分的,谁归哪类不归哪类,请不要认真,看个乐呵就得了,只是举个例子。这个层次的划分,也只是一个”真实程度"的划分,位置高不代表节目好,位置低也不代表节目不好。
然后,讲真话重要么?我觉得不重要,关于一个车,全都如实描述是枯燥,无聊且不现实的,就算一个车有诸多毛病,很多人买了之后也是会逢人便夸自己的车而无视缺陷的,这也是面子的一部分。自己况且如此,又何必要求车评人呢,就当娱乐节目吧。
最后,我写这篇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能理性的看待车辆的问题,理性的观看车评节目,使用自己的脑子鉴别节目的内容,学习一个车的评价“方法",在买车之前亲自测试,在和别人吹之前去伪存真。
为什么车评人大多要恰饭?这个问题背后的系统问题非常复杂,但想回答他又很简单:不恰饭活下去好难。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同时也作为“毫无用处的汽车知识”系列的第二十篇,我先用我的数据给大家看一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cz2iXdZ3kT3cS2l0-1fk.png[/img]
目前我的系列文章,在smzdm,今日头条首发,同时转载到NGA论坛和我的公众号,这其中,smzdm的收益是最高的,因为张大妈每一篇文章都有100金币(10碎银=1金币=0.1人民币)的保底收入,同时还有热度奖励,不过因为文章没有热点,互动量很低,每期能有个两三百金币的热度奖励就不错,好在还有热心的读者们,见到很多5金币,10金币打赏的读者,想必攒了很久,谢谢你们,让我换了700元购物卡。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dyq6ZeT3cSo0-w4.jpg[/img]
看起来挺多,但实际上我已经写了20篇,十余万字,近1g的素材,查找了不知道多少资料。平均下来应该是比不上淘宝最便宜的文字翻译那一档,大概和打字员持平。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9co7KhT3cS13l-9w.jpg[/img]
今日头条这边,因为一直不给我通过原创审核,所以没法投青云奖,只能看随缘广告,因为粉丝很少,没有运营,目前平均阅读量只有1万的样子,还好,广告费够加个鸡腿。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rohZ13T3cS1cc-1mi.png[/img]
NGA论坛这边,纯粹是因为平时看的比较多,所以发几个帖子凑个热闹,当然微信公众号的很多关注者其实来源于论坛广告,在此感谢NGA并没有删掉我夹带的私货。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91w3KjT3cS1ch-ck.jpg[/img]
最后来看看微信公众号,因为目前都是搬运老文章,而且每天只能推送一条,所以没什么热点内容,正好借此机会4端文章同步了,我也会开始考虑在公众号推送一些紧贴时事,可以增加被转发机会的文章。至于赞赏收入嘛,除了一位不认识的好心人,剩下的都来自亲戚朋友。谢谢你们,我又多了根鸡腿。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3plwZrT3cS1fb-13h.jpg[/img]
所以综上所述,目前我的文章,或者说我的创作方向,还是处于用爱发电的状态,实际上头条除了青云奖,广告之外,是有软文业务的,进入懂车帝后台,可以看到茫茫多的软文要求。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brm6ZhT3cS1ge-146.jpg[/img]
而通过获得的积分,可以获得涨粉,推荐,以及现金。对于底层作者来说,这样的低保非常好吃,因为只要5图600字,就可以获得价值30元的积分,对于键盘高手和云评车来说,真是太容易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eqkaZjT3cS14s-yl.png[/img]
我总结了一下目前车评人的状态,大概是这个样子,当然,下面我举的例子只是瞎掰,希望这些人的粉丝不要来怼我,我只是随便举个例子。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18ryXsZ7oT3cS2sc-1yk.png[/img]
28定律无处不在,80%的“车评人”都集中在圈子的底层,b站随手一拉,吃不上饭的还有很多。这些底层群众靠吃厂家吃平台洒下的鱼饵活着,没错就像喂鱼一样,哪里洒下了食,哪里就一窝蜂的扎上去,节操并不重要,专业技术也压根用不上,在获得少许金钱的同时,尽量整出点花活,哪怕是巨大争议,只要能增加曝光,提高流量,就有机会爬到上面一层。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gcndK22T3cSos-om.jpg[/img]
来到了第二阶层的,20%的80%,也就是16%,基本都是能吃苦,有点文笔,或者有点资源的,来到这一层,就可以获得厂家的支持了,借个测试车啊,搞几个对比评测啊,基本上也可以获得比较体面的收入了,所以这些人就成为了所谓的“节奏大师”,厂商也乐于让这些有一定流量的车评人成为底层车评人的标杆,为他们投入资源。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7tsbK2rT3cSob-oc.jpg[/img]
来到第三阶层,也就是4%的80%,这3.2%的车评人已经可以称之为太极宗师了,达到这一阶层可以说是真正有自己的队伍,有自己的主张,有好的”节目效果“,可以和厂家讨价还价(或者狼狈为奸)了,达到这一阶层已经不需要让厂家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可以自己设计自己要怎么做,从而收取宣传费(或保护费),表面上看起来是主持公正的理中客备受推崇,实际上认真分析,依然有很多漏洞。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68lzK2iT3cSnw-o2.jpg[/img]
而来到了车评人的顶层,也就是最后的0.8%,收入和流量可能反而不如第三层的好,这一阶层要么就是真头铁直来直去,但是节目效果出奇的好才能活下来,要么就是自己有钱,不用考虑厂家的感受,又或者拥有强大的背景,势力,可以直言气其弊而不怕厂家穿小鞋。不过做到这一层流量肯定是要受限制了,毕竟厂家希望媒体多说自己好,而主流观点也更易被观众接受和传播。另外这一阶层可能说话就很”硬气“了,对于非专业观众来说有点难懂。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697iK25T3cSog-oc.jpg[/img]
而在车评人”真话度“梯度的顶端,流量和收入都可以是浮云了,对厂商而言,过于真实的信息显得过于理性,而消费者显然是无法保持理性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真实的信息,需要自己驱综合对比和判断,很多人要么懒得比,要么没有能力比,所以这些信息实际上是无用的。而对这些信息感兴趣的那一小撮人,又能买几辆车呢?(希望我也能在这里,并且一直在这里 )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2/-7da9Q5-ddc6K2hT3cSr8-b1.jpg[/img]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车评人,是必须要说假话的,也必须要恰饭,这是市场规律,是在厂家和消费者之间互相促进的一个闭环,而如果你真心的希望”理性客观“的买一辆车,我推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试乘,试驾。
如果你需要买一个7座suv,或者5座车后排常用,那就去试乘吧,找辆展车坐在后排或最后一排,坐满一小时,感受一下自己是否依然舒服。
如果你需要买一个操控性或驾驶感强的车,那就去试驾吧,最短要开满一天,没有试驾车就去租就去借,千八百的试用成本,对于要买一个数十万的车来说,真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