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
2022-03-26T04:04:56+00:00
其实我一直有记录的习惯,经常提笔写点什么,让自己不至于忘却掉一些重要的人和事。但是最近沉迷炒股,眼看自己手上亏损80%的中概股好不容易有了点回本的希望,每天都在股市厮杀,沉迷大时代板块,所以最近并未动笔。
直到今天早上,高中同学兼好兄弟Z同学忽然问我,如何购买港股。说到港股美股当韭菜,没人比我更懂,于是我快速的告诉了他开户方法。然后两人从股票寒暄到最近的疫情,说到工作与加班,说到他买的房子,说到他新买了一张专业德州桌(以前一起开玩笑,说过以后买了房子一定在家里摆一张,大家都来玩),最后说到桌子有了,可是一起打吃喝打牌的兄弟都散了。我说,巧了兄弟,我也记得这句话,我也买了一张摆在家里。最后他说,你应该写点东西,纪念一下我们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这也成了这篇杂记的由来。
故事开始于2016年,那一年我本科毕业,跑去北京读研。刚到北京,在北京的高中同学们就给我搞了个欢迎仪式,大家聚在一起,在枫蓝国际吃海底捞。枫蓝国际真是在我记忆里忘不掉的地点了,以后读研三年中很多个深夜,我们都在这家海底捞吃火锅。说来也奇怪,我们高中明明是在绵阳读的,没有任何非四川人,但是高中同学在北京工作读书的还真不少,那顿饭是人来的最齐的一次,高中班上一共60人,那天在北京来吃火锅的就来了18个,我们又戏称为小同学会。他们给我介绍,因为同学里读书的北邮,北师加起来人最多,所以聚会一般都选在北邮附近,枫蓝国际海底捞就成了最佳选择之一,其它还有北邮南门的烤鱼等等。
虽然大部分同学都在醉心于科研,但是总还是有我这样的科研混子的出现。加上我导师是个放养型的好导师,所以我那时候真的很闲,不是在教研室用IPV6下电影,就是在网吧打LOL。好兄弟Z那时候本科毕业已经工作,在hulu这家外企上班,也是闲的很。同时还有两个在百度上班从不加班的同学,以及一个在北邮坚持当混子的好兄弟。研一的每个周六晚上,几个百无聊赖的混子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打发寂寞而无聊的时光。每次都去北邮南门的那家清鑫泉,40块钱一小时,这价格真尼玛离谱,那是2016年。
那年冬天,第一次在北方过冬。有时候打完麻将出来已经1,2点左右,街上都是细细的雪。寒冷的北风从空无一人的街道呼啸而过,带着空气中冰冷的雪花钻进你的羽绒服。每个人都先打个寒颤,然后舒展开来。每当这个时候,就想要吃点热气腾腾的夜宵。我们吐槽了无数遍北京的冬夜,真的没什么可以吃的,这座城市几乎没有夜生活,至少海淀区没有。于是就像前文提到的,我们只能去枫蓝国际吃海底捞,它营业到凌晨5点,但是没什么人,一度我甚至觉得它是专门为我们几个人开的。于是深夜的海底捞,也经常出现我们的身影,吃着毛肚,大声讨论着怎么把论文糊弄过去,几个已经工作了的同学在旁边为我们出谋划策。研一的那年,我没有想过如何去毕业,毕业后应该去哪里工作等问题。脑子里都是上单盖伦,清一色自摸,热气腾腾的海底捞,无忧无虑。
情况到了研二终于有了变化,时间已经来到了2017年,清鑫泉从40一小时涨到了60一小时,哀鸿遍野。百度的同学某一天突然神秘兮兮的告诉我们,最近百度流行打德州扑克,他去试过了很好玩,你们都去学习一下,这周末我们试试。于是我赶紧在用IPV6在北邮人上下了几部关于德州扑克的视频,开始学习。因为人数不够,所以我们几个又从旁边的北航,北理,北交各拉了一个同学过来。北理的同学本来是硕博连读搞火箭燃料的学术帝,后来被我们天天拉着打德州扑克。德扑概率学,博弈论,多人参与等优点简直太符合我们的胃口了,麻将人多了不行,人少了也不行,一直是我们活动的一个痛点,有时候朋友想来因为人满了只能作罢。于是德扑迅速取代了麻将,开始被我们用来做集体活动。造火箭?等我打完这把一定造!于是研二的日日夜夜,还是那几个百无聊赖的人,加上一些搞科研搞累了的同学们,一些下班后没有事情做的同学,就在清鑫泉不停的轮流打着德扑,聊着天,在枫蓝国际吃着海底捞,说着论文与工作,困境与成长。这一年也发生了不少事情,百度的一个同学跳槽去了腾讯,偶尔因为加班没法参与。Z同学从hulu跳槽去了谷歌,依然不加班并且把德扑带到了谷歌。那时候周末因为人多,我们也经常组织出游的计划。白天去北戴河玩,晚上在北戴河打德扑。白天去森林公园玩越野,晚上回来打德扑。白天去长城,晚上打德扑。。。。
印象比较深的有几次,一次是L同学生日,是个周三,工作日。我们一起吃了晚饭,好像是烤鸭,在五道口找了家民谣酒吧喝酒听歌,最后出来是10点过。L同学突然提议要不再去打两把德扑庆祝一下,打到12点就散。结果一打就是凌晨5点,两个百度,一个hulu的同学凌晨现场在工作群请假,理由都是发烧去不了了,大家都笑麻了。另一次是51节放假,人来的挺多,从下午4点开始打,不小心打过时间了,打到了晚上11点多。北交的同学说寝室关门了不让进了,于是我们说要不干脆打到明天早上寝室开门。于是中间从困到不困到困到不困再到困,最后打到了第二天下午7点,打了27小时。没有吃东西,也没睡觉,全员懵逼。也打出了破纪录的茶钱1920,于是大家纷纷表示以后买了房子要在家里买一张专业德州桌,大家来家里玩,不用花钱,这句话没想到现在我和Z同学都做了。最后大家在北邮旁边的老板凳一起吃了火锅,回家匆匆睡觉。我的研二就这样混过去了。
到了研三,日子也一样。不过我要准备论文了,于是情况变成了,白天拼命搞论文,晚上出去打牌也跟他们一起讨论论文,要毕业的同学也很多,大家互相讨论了很多论文的方向,基本上很多点都是在德州桌敲定的。日子就这样过去,论文也发了,毕业论文也写好了,工作也搞定了。看起来这种百无聊赖的日子快要到头了。快毕业前几个月,我们越发的疯狂,一周七天,经常能打出来3个通宵。每次都喊着欢送我,每次都以我的最后一把为理由把大家拉出来。最后大家都在笑着说,你这最后一把,我们好像最后了几十把。可惜那时候没有最后亿把的说法,不然会很贴切。一直到我答辩的前一个晚上,我们都打了通宵的德扑。最后顶着困意去答辩,没想到还拿了个优秀,震惊我一年。不过那也是最后的疯狂了。
毕业后我去了上海,在腾讯做游戏。天天就是无止尽的加班,没有打牌,没有枫蓝国际的海底捞,被社会毒打。工作后的第一年5.1节,专门高铁从上海跑到北京打德扑,北京的同学给了非常盛大的回归欢迎仪式,来了不少以前的参赛选手,开心的打了一天,聊了一天。但随着毕业的毕业,读博的读博,出国的出国,这个活动还是日复一日的没落了。我也沉迷于加班,渐渐忘记了这件事。曾经我们有一个微信群,叫做疯狂的德州扑克,这个群已经两年没人说话了。
直到两年后,我厌倦了加班,从腾讯跑路出来新的公司。新公司校招招了几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活力四射,都是上交的,本地学校,同学多。有一次公司出去团建,教了其中一个本科生S同学打德扑。过了两个月,S同学邀请我去他家打德扑娱乐一下。过去一看,好家伙,进门就有7 8个人,都是他上交的同班同学。看着他们对这个游戏的热情,活力以及认真计算概率的样子,就像看到了几年前的我们自己。甚至他们的微信群也叫疯狂德州养猪厂。
那时候的我们也是这样,心怀理想却又目空一切,渴望成就却又百无聊赖。而我们终将老去,搞火箭燃料的真正要去造火箭,博弈论的去大学当了讲师,人总要不断地适应新身份。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当年那些寂寞的时光留下一点记忆,证明它曾经存在过。正如这篇文章的意义,以及我和Z同学买的那张德州桌。
最后再次说回标题,刺猬告诉我们,我们走过的路,并不只有我们自己: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直到今天早上,高中同学兼好兄弟Z同学忽然问我,如何购买港股。说到港股美股当韭菜,没人比我更懂,于是我快速的告诉了他开户方法。然后两人从股票寒暄到最近的疫情,说到工作与加班,说到他买的房子,说到他新买了一张专业德州桌(以前一起开玩笑,说过以后买了房子一定在家里摆一张,大家都来玩),最后说到桌子有了,可是一起打吃喝打牌的兄弟都散了。我说,巧了兄弟,我也记得这句话,我也买了一张摆在家里。最后他说,你应该写点东西,纪念一下我们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这也成了这篇杂记的由来。
故事开始于2016年,那一年我本科毕业,跑去北京读研。刚到北京,在北京的高中同学们就给我搞了个欢迎仪式,大家聚在一起,在枫蓝国际吃海底捞。枫蓝国际真是在我记忆里忘不掉的地点了,以后读研三年中很多个深夜,我们都在这家海底捞吃火锅。说来也奇怪,我们高中明明是在绵阳读的,没有任何非四川人,但是高中同学在北京工作读书的还真不少,那顿饭是人来的最齐的一次,高中班上一共60人,那天在北京来吃火锅的就来了18个,我们又戏称为小同学会。他们给我介绍,因为同学里读书的北邮,北师加起来人最多,所以聚会一般都选在北邮附近,枫蓝国际海底捞就成了最佳选择之一,其它还有北邮南门的烤鱼等等。
虽然大部分同学都在醉心于科研,但是总还是有我这样的科研混子的出现。加上我导师是个放养型的好导师,所以我那时候真的很闲,不是在教研室用IPV6下电影,就是在网吧打LOL。好兄弟Z那时候本科毕业已经工作,在hulu这家外企上班,也是闲的很。同时还有两个在百度上班从不加班的同学,以及一个在北邮坚持当混子的好兄弟。研一的每个周六晚上,几个百无聊赖的混子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打发寂寞而无聊的时光。每次都去北邮南门的那家清鑫泉,40块钱一小时,这价格真尼玛离谱,那是2016年。
那年冬天,第一次在北方过冬。有时候打完麻将出来已经1,2点左右,街上都是细细的雪。寒冷的北风从空无一人的街道呼啸而过,带着空气中冰冷的雪花钻进你的羽绒服。每个人都先打个寒颤,然后舒展开来。每当这个时候,就想要吃点热气腾腾的夜宵。我们吐槽了无数遍北京的冬夜,真的没什么可以吃的,这座城市几乎没有夜生活,至少海淀区没有。于是就像前文提到的,我们只能去枫蓝国际吃海底捞,它营业到凌晨5点,但是没什么人,一度我甚至觉得它是专门为我们几个人开的。于是深夜的海底捞,也经常出现我们的身影,吃着毛肚,大声讨论着怎么把论文糊弄过去,几个已经工作了的同学在旁边为我们出谋划策。研一的那年,我没有想过如何去毕业,毕业后应该去哪里工作等问题。脑子里都是上单盖伦,清一色自摸,热气腾腾的海底捞,无忧无虑。
情况到了研二终于有了变化,时间已经来到了2017年,清鑫泉从40一小时涨到了60一小时,哀鸿遍野。百度的同学某一天突然神秘兮兮的告诉我们,最近百度流行打德州扑克,他去试过了很好玩,你们都去学习一下,这周末我们试试。于是我赶紧在用IPV6在北邮人上下了几部关于德州扑克的视频,开始学习。因为人数不够,所以我们几个又从旁边的北航,北理,北交各拉了一个同学过来。北理的同学本来是硕博连读搞火箭燃料的学术帝,后来被我们天天拉着打德州扑克。德扑概率学,博弈论,多人参与等优点简直太符合我们的胃口了,麻将人多了不行,人少了也不行,一直是我们活动的一个痛点,有时候朋友想来因为人满了只能作罢。于是德扑迅速取代了麻将,开始被我们用来做集体活动。造火箭?等我打完这把一定造!于是研二的日日夜夜,还是那几个百无聊赖的人,加上一些搞科研搞累了的同学们,一些下班后没有事情做的同学,就在清鑫泉不停的轮流打着德扑,聊着天,在枫蓝国际吃着海底捞,说着论文与工作,困境与成长。这一年也发生了不少事情,百度的一个同学跳槽去了腾讯,偶尔因为加班没法参与。Z同学从hulu跳槽去了谷歌,依然不加班并且把德扑带到了谷歌。那时候周末因为人多,我们也经常组织出游的计划。白天去北戴河玩,晚上在北戴河打德扑。白天去森林公园玩越野,晚上回来打德扑。白天去长城,晚上打德扑。。。。
印象比较深的有几次,一次是L同学生日,是个周三,工作日。我们一起吃了晚饭,好像是烤鸭,在五道口找了家民谣酒吧喝酒听歌,最后出来是10点过。L同学突然提议要不再去打两把德扑庆祝一下,打到12点就散。结果一打就是凌晨5点,两个百度,一个hulu的同学凌晨现场在工作群请假,理由都是发烧去不了了,大家都笑麻了。另一次是51节放假,人来的挺多,从下午4点开始打,不小心打过时间了,打到了晚上11点多。北交的同学说寝室关门了不让进了,于是我们说要不干脆打到明天早上寝室开门。于是中间从困到不困到困到不困再到困,最后打到了第二天下午7点,打了27小时。没有吃东西,也没睡觉,全员懵逼。也打出了破纪录的茶钱1920,于是大家纷纷表示以后买了房子要在家里买一张专业德州桌,大家来家里玩,不用花钱,这句话没想到现在我和Z同学都做了。最后大家在北邮旁边的老板凳一起吃了火锅,回家匆匆睡觉。我的研二就这样混过去了。
到了研三,日子也一样。不过我要准备论文了,于是情况变成了,白天拼命搞论文,晚上出去打牌也跟他们一起讨论论文,要毕业的同学也很多,大家互相讨论了很多论文的方向,基本上很多点都是在德州桌敲定的。日子就这样过去,论文也发了,毕业论文也写好了,工作也搞定了。看起来这种百无聊赖的日子快要到头了。快毕业前几个月,我们越发的疯狂,一周七天,经常能打出来3个通宵。每次都喊着欢送我,每次都以我的最后一把为理由把大家拉出来。最后大家都在笑着说,你这最后一把,我们好像最后了几十把。可惜那时候没有最后亿把的说法,不然会很贴切。一直到我答辩的前一个晚上,我们都打了通宵的德扑。最后顶着困意去答辩,没想到还拿了个优秀,震惊我一年。不过那也是最后的疯狂了。
毕业后我去了上海,在腾讯做游戏。天天就是无止尽的加班,没有打牌,没有枫蓝国际的海底捞,被社会毒打。工作后的第一年5.1节,专门高铁从上海跑到北京打德扑,北京的同学给了非常盛大的回归欢迎仪式,来了不少以前的参赛选手,开心的打了一天,聊了一天。但随着毕业的毕业,读博的读博,出国的出国,这个活动还是日复一日的没落了。我也沉迷于加班,渐渐忘记了这件事。曾经我们有一个微信群,叫做疯狂的德州扑克,这个群已经两年没人说话了。
直到两年后,我厌倦了加班,从腾讯跑路出来新的公司。新公司校招招了几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活力四射,都是上交的,本地学校,同学多。有一次公司出去团建,教了其中一个本科生S同学打德扑。过了两个月,S同学邀请我去他家打德扑娱乐一下。过去一看,好家伙,进门就有7 8个人,都是他上交的同班同学。看着他们对这个游戏的热情,活力以及认真计算概率的样子,就像看到了几年前的我们自己。甚至他们的微信群也叫疯狂德州养猪厂。
那时候的我们也是这样,心怀理想却又目空一切,渴望成就却又百无聊赖。而我们终将老去,搞火箭燃料的真正要去造火箭,博弈论的去大学当了讲师,人总要不断地适应新身份。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当年那些寂寞的时光留下一点记忆,证明它曾经存在过。正如这篇文章的意义,以及我和Z同学买的那张德州桌。
最后再次说回标题,刺猬告诉我们,我们走过的路,并不只有我们自己: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