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Frappé
2021-03-01T01:10:34+00:00
先简单叙述下关于冬天对苏联卫国战争(特指莫斯科保卫战)的影响。
格兰茨在《巨人的碰撞中》只有三次提到关于莫斯科战役中天气造成的影响。
第一处是:
10月6-7日夜,中央集团军群的头上下了第一场雪。虽然很快就化了,但接下来就是泥泞时节(PacnyTHua,字面意思是“没道路的时间”)。德军机械化部队的燃料消耗率是他们预计的三倍。未铺面的公路上无尽的泥泞剥夺了侵略者的机动能力,直到冬季地面变硬才告缓解。
第二处是:
对于几乎所有德军指挥官来说,形势也同样危险。所有机动车辆中只有三分之一可以开动,各师实力下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运送油料弹药的列车本身就十分缺乏,更不可能用于运输保暖衣物和建筑材料,不管攻势如何顺利,这些物资对冬季生存都是生死攸关的。
第三处是:
苏军第一个目标是清除威胁莫斯科南北两面的铁钳。在北面,反击于12月5日星期五03:00时发起,此时温度为-15°C,积雪超过一米深。科涅夫的新组建的加里宁方面军所属第29和31集团军从突出部北面进攻。
综上所述,1941年的冬天,对德军的影响其实只是下雪后的淤泥,到冬天后反而固定了地面,这对德军反而是有利的。
后勤的问题才是德军的大问题,是德军的后勤不能支持运送更多的冬装,假如德军有美军的后勤, 那运输冬装根本就不说问题。
苏军反击的时候反而是一米深的积雪,这对进攻方也是非常不利的。
而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第一是德军遭到了强烈的抵抗,特别是越接近莫斯科,抵抗越激烈。
例如,巴巴罗萨开始到8月2日,三个集团军群在六周内蒙受了179,500人的伤亡,而接受到的补充人员只有47,000名。而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之战中,苏军有252,600名军人死伤,673,000人被俘.另有94,800人伤重住院。资料表明德军伤亡为145.000人。仅仅是一场包围战,德军的损失已经快追上了前6周的总体损失了,而这仅仅是从10月2号到10月6号的一场时间非常短暂的战役而已,还没国庆假期长呢。
第二是经过残酷的初期战争,苏军优秀的指挥官们开始成长了起来。
例如,10月6日古德里安的第4装甲师挺进姆岑斯克时,遭到了未来的苏军两位名将,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少将(D. D. Leliushenko )和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上校(M. E. Katukov )的联手伏击。
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少将(D. D. Leliushenko )的近卫步兵第1军突然杀出来拦住推进中的第2装甲集群。列柳申科的部队包括第4和第11两个坦克旅和飞到附近机场的空降第5军的第10和第201两个空降旅。其中第4坦克旅的旅长就是卡图科夫。
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上校(M. E. Katukov )的第4坦克旅装备有新生产的T-34坦克,展示出了侵略者从未遇到过的战术素养。卡图科夫将自己的装甲兵隐蔽在树林里,放过德军前卫。列柳申科七拼八凑的步兵和空降兵在正面顶住第4装甲师, 随后卡图科夫从侧翼伏击了德国人。火力和装甲均比较薄弱的德国IV号坦克试图绕过卡图科夫突出伏击圈,但很快快就被短促的反击挡住。到日终时,第4装甲师的大部分装甲车辆都变成了冒烟的残骸。第4装甲师的遭遇甚至得到了古德里安的亲自“关照”。
除此之外,包括一直被信任的朱可夫,斯摩棱斯克战役表现突出的科涅夫也被朱可夫提拔为副手(列宁格勒), 而叶利尼亚反击战打的相当不错的罗科索夫斯基也开始崭露头角。
第三是朱可夫并没有选择被动防御,而是选择主动出击,进行了大量的破坏性进攻。
有两个战例可以说明朱可夫策略是非常成的
第一个例子是骑兵第2军军长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别洛夫少将(P. A. Belov )组织了一支混编部队(半个坦克师(第112)、两个独立坦克营(第35和第127)、莫斯科的一些高射炮兵、一个战斗工兵团、一个新式“喀秋莎”齐射火箭炮部队和几个军事院校的师生),组成了近卫第1骑兵军。11月27日近卫第1骑兵军打退了德军第17装甲师,并且击溃了德军112步兵师,继续向敌后插并于接下来的五个月里一直在德军后方行动。
第二个例子是德军第4集团军于12月1日从东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进攻,遭到了近卫摩托化步兵第1师的完全阻击。同时,米哈伊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叶夫列莫夫(M. G. Efremov )中将的第33集团军发起局部反击,打击了德军突击力量的侧翼,在12月5日有力终结了德军的攻势。
也就是说,天气原因并非主要原因,相反天冷了,地面被冻起来了,反而对德军有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苏军的拼死抵抗,能短时间给德军造成一个接近巴巴罗萨行动初期的损失,这还没算斯摩棱斯克战役。另外朱可夫大胆的采取破坏性进攻,才是真正防御成功的根本原因。
格兰茨在《巨人的碰撞中》只有三次提到关于莫斯科战役中天气造成的影响。
第一处是:
10月6-7日夜,中央集团军群的头上下了第一场雪。虽然很快就化了,但接下来就是泥泞时节(PacnyTHua,字面意思是“没道路的时间”)。德军机械化部队的燃料消耗率是他们预计的三倍。未铺面的公路上无尽的泥泞剥夺了侵略者的机动能力,直到冬季地面变硬才告缓解。
第二处是:
对于几乎所有德军指挥官来说,形势也同样危险。所有机动车辆中只有三分之一可以开动,各师实力下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运送油料弹药的列车本身就十分缺乏,更不可能用于运输保暖衣物和建筑材料,不管攻势如何顺利,这些物资对冬季生存都是生死攸关的。
第三处是:
苏军第一个目标是清除威胁莫斯科南北两面的铁钳。在北面,反击于12月5日星期五03:00时发起,此时温度为-15°C,积雪超过一米深。科涅夫的新组建的加里宁方面军所属第29和31集团军从突出部北面进攻。
综上所述,1941年的冬天,对德军的影响其实只是下雪后的淤泥,到冬天后反而固定了地面,这对德军反而是有利的。
后勤的问题才是德军的大问题,是德军的后勤不能支持运送更多的冬装,假如德军有美军的后勤, 那运输冬装根本就不说问题。
苏军反击的时候反而是一米深的积雪,这对进攻方也是非常不利的。
而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第一是德军遭到了强烈的抵抗,特别是越接近莫斯科,抵抗越激烈。
例如,巴巴罗萨开始到8月2日,三个集团军群在六周内蒙受了179,500人的伤亡,而接受到的补充人员只有47,000名。而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之战中,苏军有252,600名军人死伤,673,000人被俘.另有94,800人伤重住院。资料表明德军伤亡为145.000人。仅仅是一场包围战,德军的损失已经快追上了前6周的总体损失了,而这仅仅是从10月2号到10月6号的一场时间非常短暂的战役而已,还没国庆假期长呢。
第二是经过残酷的初期战争,苏军优秀的指挥官们开始成长了起来。
例如,10月6日古德里安的第4装甲师挺进姆岑斯克时,遭到了未来的苏军两位名将,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少将(D. D. Leliushenko )和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上校(M. E. Katukov )的联手伏击。
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少将(D. D. Leliushenko )的近卫步兵第1军突然杀出来拦住推进中的第2装甲集群。列柳申科的部队包括第4和第11两个坦克旅和飞到附近机场的空降第5军的第10和第201两个空降旅。其中第4坦克旅的旅长就是卡图科夫。
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上校(M. E. Katukov )的第4坦克旅装备有新生产的T-34坦克,展示出了侵略者从未遇到过的战术素养。卡图科夫将自己的装甲兵隐蔽在树林里,放过德军前卫。列柳申科七拼八凑的步兵和空降兵在正面顶住第4装甲师, 随后卡图科夫从侧翼伏击了德国人。火力和装甲均比较薄弱的德国IV号坦克试图绕过卡图科夫突出伏击圈,但很快快就被短促的反击挡住。到日终时,第4装甲师的大部分装甲车辆都变成了冒烟的残骸。第4装甲师的遭遇甚至得到了古德里安的亲自“关照”。
除此之外,包括一直被信任的朱可夫,斯摩棱斯克战役表现突出的科涅夫也被朱可夫提拔为副手(列宁格勒), 而叶利尼亚反击战打的相当不错的罗科索夫斯基也开始崭露头角。
第三是朱可夫并没有选择被动防御,而是选择主动出击,进行了大量的破坏性进攻。
有两个战例可以说明朱可夫策略是非常成的
第一个例子是骑兵第2军军长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别洛夫少将(P. A. Belov )组织了一支混编部队(半个坦克师(第112)、两个独立坦克营(第35和第127)、莫斯科的一些高射炮兵、一个战斗工兵团、一个新式“喀秋莎”齐射火箭炮部队和几个军事院校的师生),组成了近卫第1骑兵军。11月27日近卫第1骑兵军打退了德军第17装甲师,并且击溃了德军112步兵师,继续向敌后插并于接下来的五个月里一直在德军后方行动。
第二个例子是德军第4集团军于12月1日从东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进攻,遭到了近卫摩托化步兵第1师的完全阻击。同时,米哈伊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叶夫列莫夫(M. G. Efremov )中将的第33集团军发起局部反击,打击了德军突击力量的侧翼,在12月5日有力终结了德军的攻势。
也就是说,天气原因并非主要原因,相反天冷了,地面被冻起来了,反而对德军有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苏军的拼死抵抗,能短时间给德军造成一个接近巴巴罗萨行动初期的损失,这还没算斯摩棱斯克战役。另外朱可夫大胆的采取破坏性进攻,才是真正防御成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