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曾经哲学系的学生谈谈所谓唯心唯物之争

Skyblade-avatar

Skyblade

2020-09-07T19:29:06+00:00

楼主本科和硕士的时候读的是哲学专业,目前博士阶段转做社科方面,在nga潜水有一段时间了,看了许多各行各业老哥分享的经验,觉得收获颇丰。唯独觉得在哲学或者思想史的问题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很多,但是基本没有什么比较系统性的讨论,当然可能也是和这个学科做的比较少有关,小弟在此以唯心唯物的这个问题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理性讨论。

哲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科,每个学派都会对一些问题有自己非常基本的看法,所以我觉得哲学关注的最终的东西并不是真理,而是如何问出有价值的问题。唯心唯物之争是我国中学、大学马哲教育经常提到的一个基本问题,按照书本的讲法,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史学等原则,这也构成了很多不从事哲学研究的朋友对世界的朴素认识。在这里我们并不探究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个“真理”,而是稍微厘清一下这些词到底在说些什么。课本中的唯物、唯心主义,按照我的理解,主要是回答这么一个问题:构成世界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唯物主义的回答是物质,而唯心主义则指的是精神或者观念。当然我们可以继续再追问物质和精神(观念)指的是什么,或者说这一组区分到底准不准确。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黑客帝国》,电影里居住在母体的人认为这个世界一切的东西都是由确实的物质组成的,然而从母体外的角度来看,母体世界的基础不外乎是电信号而已,母体里的人吃下一块牛排,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牛排,而只是电脑给他的大脑做出的一个刺激,在这个意义上,按照课本的说法,母体的世界并不是唯物的。有读者会说,即使构成母体的基础不过是电脑制造的电信号,那母体外的机械世界总归是由真正的物质构成的吧?这个世界归根结底在最基础上,还是由物质构成的。

这个问题就将我们带到了唯心、唯物争论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认识论的问题:即使真的有一个构成世界最基础的东西,我们能不能认识到他呢?回到母体的例子中,如果主角没有母体外的义勇军的帮助,他可能一辈子都会困在母体当中,将他的感官接触到的东西当做是真实的。相信大家已经能意识到,我们往往是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的,而感官又往往是不完美的,一般而言,我们相信借助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测量仪器、测量方式的进步,我们能够修正感官本身的偏差,使我们认识到更加“真实”的东西,揭示整个物质世界形成的规律,这种信念构成了现今实验科学的基础。但是,在理论上而言,我们可以继续追问,这种不断精进的认识方式,是不是真的能够带领我们找到真正“真实”的东西,这种认识方式有没有它本身的局限?这个所谓的物质世界会不会本身像是《塞尔达》某作里所说的,实际上只是另一个生物构想出来的一个梦?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认识能力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有关的问题就是因果性的问题,世界上连续发生的两个现象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必然关系?这些困难则不仅仅牵涉到什么是世界的根本,而且也牵涉到人之为人到底能不能认识到根本的问题了。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楼主并不是想要给出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更多的是想展示哲学学科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这些主义本身也不过是帮助我们思考的工具,希望大家的思考不要被局限在这里面。最后推荐一个对哲学爱好者而言很有用的网站:斯坦福哲学百科([url]https://plato.stanford.edu)[/url]里面对每一个常见的哲学术语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感谢帖子里许多友善的留言,发这个帖子本意是进行一些最基础的哲学科普,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日常感受到困惑的一些问题在哲学学科内部是怎么讨论的,有什么样的工具能够帮我们更好地表达我们的困惑、说明自己的观点,使我们的讨论更加健康有效。本帖并不是为了说明何种观点更真、更对,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给大家介绍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本帖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希望大家能够给予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以及社会科学更多的尊重,我泡论坛一段时间感受最深的是许多人往往以中学时期的文理分科来理解学科划分,并且抱有一种朴素的科学-功利主义对所有人文社科嗤之以鼻,其实每一个学科发展到现在都变得非常地专业化技术化,绝不是靠着个人生活的朴素经验就能完全掌握的。就像你不会因为量子力学、相对论谈了一些和你生活经验完全不符的东西,或者和你中学时期接触到的经典力学讲的东西不一样,你就认为这些前沿学科是废话、是骗人的。

如果大家感兴趣,以后我也抽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思想史上的一些经典的、同时又和当下时事有关的争论。

读书交友是快乐的事情,希望大家聊得时候不要抬杠和动气

再编辑一次,楼里某位朋友,你说是,那就是吧。麻烦其他的朋友不用再理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