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TRETCH
2020-08-13T12:56:59+00:00
上午有个关于抖音上赵云的帖子,争论挺多的,但是争论的内容各种千奇百怪而且基本常识错误遍地,于是还是觉得应该科普一下。
首先是赵云的官职问题,也是争论最多的,这直接代表了赵云在蜀汉的地位。各种赵云不如魏延赵云不如李严都出来了,简直奇葩。
官职体系,首先来说赵云的将军号。赵云的将军号历任牙门将军、翊军将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镇军将军。全部是杂号将军,但是赵云的将军号有个比较大的问题,他是仅有的,被刘备连续创造两个前所未有的将军号的人。
先来说一下蜀汉的制度,蜀汉承汉制,和曹魏不一样。蜀汉的重号将军只有大、骠骑、车骑、卫。前后左右算不算重号将军都存疑。征镇安平只有在魏晋才是重号将军!征镇安平只有在魏晋才是重号将军!征镇安平只有在魏晋才是重号将军!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然后简单说一下重号将军的地位
西汉时期,大将军地位高于丞相,待遇是万石,骠骑将军次于丞相,但是待遇一样,车骑将军、卫将军的待遇则是次于三公,中两千石。前后左右则是位比上卿,待遇同样是中两千石。
东汉时期,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达到了万石的水平,但是前后左右就尴尬了,在东汉初年,前后左右将军被光武帝废除,直到汉末才被汉灵帝重新出现。所以说前后左右是否在这时候算重号将军,以及他的待遇,目前史料不够详细,是不能确认的。如果比照西汉的待遇,那么在东汉就偏低了。虽然从蜀汉名次排位封赏中大致可以看出前后左右地位高于诸杂号,但是能高多少也很存疑。
再来说下杂号将军
西汉的杂号将军的地位,从来不比大将军、骠骑将军以外的重号将军低。东汉时期杂号将军的品秩差别不算大,基本就是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其中四征四镇属于两千石的水准,不过仪仗却与车骑将军相同。
光武帝时期因为征战频繁,设置了大量的将军名号,其中很多都影响到了后世,但其制度和后来还是有较大的差别,最大的区别就是绝大部分的杂号将军官职都不是常设。但在东汉时期仍然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度辽将军,另一个是征西将军,前者负责对东北少数民族的事务,后者负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事务,因为东汉朝廷常年和北方少数民族产生冲突,所以这两个将军名号便长期存在,属于特别的案例。而直到东汉末年之前,将军都还是不太容易获得的官职。(所以曹操特别想当征西将军)
刘备由于前期一直是左将军+州牧的组合,所以他自己能拿出来的官职封赏非常有限,这导致了刘备习惯大量创造将军号来安置手下,无论文武统统杂号将军。如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糜竺安汉将军、法正扬武将军、简雍昭德将军、孙乾秉忠将军、伊籍昭文将军、李严兴业将军。这些将军在排位上有先后,但是排位先后并不代表权力大小。比如刘封的副军将军,可以明确知道比征北将军申耽权力大。而赵云的翊军将军,在晋国人常璩编书时,与前后左右四将军并称,这就很能说明,翊军将军地位即使不及四方将军这种半重号将军,差距也不会大。
再说回翊军将军的功能,汉中王时期,关羽远在荆州都督一方,统领着蜀汉最大的独立兵团,准备时刻实施隆中对。张飞在阆中统领机动兵团,具有支援蜀汉各地的使命。魏延在不毛之地的汉中防御北大门。而赵云,替刘备统管蜀汉中央军,这是从赵云将军名号可以很明确的得出的结论。所以翊军将军的权利极大,地位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又与刘备同在中枢,这也就可能是刘备在汉中王未明确给赵云升职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你说黄忠?黄忠封后将军后一年就没了。
然后轮到征南将军,赵云担任征南将军的时间点不明,按照常理,可能是在刘备即位之后、伐吴之前南中发生叛乱,由赵云前去平定才封征南将军。此项工作于伐吴时间矛盾,导致赵云未参与伐吴前期(此段纯脑补)。否则就刘备的性格不会因为赵云反对伐吴就不让他参与。而赵云结束南征后按刘备部署前往江州,短暂取代江州都督费观,不久刘备兵败,赵云前往永安。进而在后主登基后,改为为镇东将军,配合李严陈到组织东大门防御。而在此时,李严的官职地位才因为此段时间负责刘备身边事务,被刘备拜为尚书令而陡然提升。但从将军号来说,李严的兴业将军远不如赵云翊军将军。
至于记载中李严所谓统领内外军事,很多人认为是指刘备将最高军事指挥权给了李严,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错误。首先我们要明确,李严此时的尚书令+中都护,有没有资格统领全国军事?没有,正常情况下这是大将军的职责。蜀汉没有大将军,此权利由皇帝本人把持。而将军指挥序列再怎么算都轮不到一个中都护来行使最高指挥权。其次是关于这个“内外”在史书中指的是啥玩意。翻开初中课文出师表,我们可以看到一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里的内外,其实和李严所谓的统领内外是一回事,指的是永安宫内外。所以我们可以明确,所谓的内外军事,指的是永安宫中内的亲卫军与永安本地的军队指挥权。宫外军队本来就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李严管辖的本地军队,接着有李严统帅宫中士卒,也是合理做法。
说道这里终于牵扯到了赵云的另一重身份,中护军。华阳国志中记载的非常清楚,赵云在阿斗继位前就任中护军了。赵云在此时担任中护军的职责也记载的很明白“统时选士”。此时刘备兵败,青年将领损失惨重,尤其是黄权投降导致刘备为夺回荆州统治准备的文官团全军覆没,导致蜀汉瞬间人才凋零,必须尽快组织人才选拔,填充缺口。
这里就非常奇怪了,蜀汉自己的费祎等人,从来没说过哪个护军是负责人才选拔的,曹魏也就是后期夏侯玄负责推荐了人才,正经的韩浩并不干这事。偏偏赵云明确记载了这么一回事,那么赵云这个统时选士的职责,到底是赵云自己的身份带来的还是中护军这个职责带来的,就变得非常奇妙了。
所以我们梳理清楚了赵云的升职逻辑:赵云作为中央军统领副职,汉中王时期未得将军封号的奖赏,但是实权很重,刘备称帝后封征南,领偏师前往南方平叛导致未参加夷陵之战,战后到永安,此时中央军统领副职因情势暂时属于李严,赵云在此处辅佐刘备与陈到一起进行人才选拔回复实力,后主即位后配合李严陈到组织东线防御。而直到后主继位,李严官职加光禄勋和乡侯爵位才明确高于赵云。至于魏延,在华阳国志中封侯序列中,此时明确低于赵云。后主继位后,中军核心返回成都,中军目前名义上的最高为吉祥物中军师刘琰,实际权力最大的还是赵云。
然后说到魏延,这货在刘备时期战绩实际上很差的,仅有四个字“数战有功”,汉中之战魏延也无突出表现。到了委任汉中防御时,却偏偏任用了魏延,导致一军皆惊。而实际上,此时的汉中完全是一片空城,根本无法承载大规模用兵的人力需求,刘备在认识到此问题后,已经把目光移到了上庸,因此张飞才会去阆中。而魏延的战略眼光也一般,在汉中空虚的前提下,魏延的汉中防御策略是我要拒魏武吞别将,刘备是明确反对的,他要求魏延堵住各种关口,别让人进来就成。而事实也确实在诸葛北伐前,汉中几乎无战事。可见刘备和魏延的战略眼光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从任何角度来说,赵云活着的时候,魏延从任何角度都没办法超越赵云。
首先是赵云的官职问题,也是争论最多的,这直接代表了赵云在蜀汉的地位。各种赵云不如魏延赵云不如李严都出来了,简直奇葩。
官职体系,首先来说赵云的将军号。赵云的将军号历任牙门将军、翊军将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镇军将军。全部是杂号将军,但是赵云的将军号有个比较大的问题,他是仅有的,被刘备连续创造两个前所未有的将军号的人。
先来说一下蜀汉的制度,蜀汉承汉制,和曹魏不一样。蜀汉的重号将军只有大、骠骑、车骑、卫。前后左右算不算重号将军都存疑。征镇安平只有在魏晋才是重号将军!征镇安平只有在魏晋才是重号将军!征镇安平只有在魏晋才是重号将军!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然后简单说一下重号将军的地位
西汉时期,大将军地位高于丞相,待遇是万石,骠骑将军次于丞相,但是待遇一样,车骑将军、卫将军的待遇则是次于三公,中两千石。前后左右则是位比上卿,待遇同样是中两千石。
东汉时期,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达到了万石的水平,但是前后左右就尴尬了,在东汉初年,前后左右将军被光武帝废除,直到汉末才被汉灵帝重新出现。所以说前后左右是否在这时候算重号将军,以及他的待遇,目前史料不够详细,是不能确认的。如果比照西汉的待遇,那么在东汉就偏低了。虽然从蜀汉名次排位封赏中大致可以看出前后左右地位高于诸杂号,但是能高多少也很存疑。
再来说下杂号将军
西汉的杂号将军的地位,从来不比大将军、骠骑将军以外的重号将军低。东汉时期杂号将军的品秩差别不算大,基本就是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其中四征四镇属于两千石的水准,不过仪仗却与车骑将军相同。
光武帝时期因为征战频繁,设置了大量的将军名号,其中很多都影响到了后世,但其制度和后来还是有较大的差别,最大的区别就是绝大部分的杂号将军官职都不是常设。但在东汉时期仍然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度辽将军,另一个是征西将军,前者负责对东北少数民族的事务,后者负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事务,因为东汉朝廷常年和北方少数民族产生冲突,所以这两个将军名号便长期存在,属于特别的案例。而直到东汉末年之前,将军都还是不太容易获得的官职。(所以曹操特别想当征西将军)
刘备由于前期一直是左将军+州牧的组合,所以他自己能拿出来的官职封赏非常有限,这导致了刘备习惯大量创造将军号来安置手下,无论文武统统杂号将军。如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糜竺安汉将军、法正扬武将军、简雍昭德将军、孙乾秉忠将军、伊籍昭文将军、李严兴业将军。这些将军在排位上有先后,但是排位先后并不代表权力大小。比如刘封的副军将军,可以明确知道比征北将军申耽权力大。而赵云的翊军将军,在晋国人常璩编书时,与前后左右四将军并称,这就很能说明,翊军将军地位即使不及四方将军这种半重号将军,差距也不会大。
再说回翊军将军的功能,汉中王时期,关羽远在荆州都督一方,统领着蜀汉最大的独立兵团,准备时刻实施隆中对。张飞在阆中统领机动兵团,具有支援蜀汉各地的使命。魏延在不毛之地的汉中防御北大门。而赵云,替刘备统管蜀汉中央军,这是从赵云将军名号可以很明确的得出的结论。所以翊军将军的权利极大,地位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又与刘备同在中枢,这也就可能是刘备在汉中王未明确给赵云升职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你说黄忠?黄忠封后将军后一年就没了。
然后轮到征南将军,赵云担任征南将军的时间点不明,按照常理,可能是在刘备即位之后、伐吴之前南中发生叛乱,由赵云前去平定才封征南将军。此项工作于伐吴时间矛盾,导致赵云未参与伐吴前期(此段纯脑补)。否则就刘备的性格不会因为赵云反对伐吴就不让他参与。而赵云结束南征后按刘备部署前往江州,短暂取代江州都督费观,不久刘备兵败,赵云前往永安。进而在后主登基后,改为为镇东将军,配合李严陈到组织东大门防御。而在此时,李严的官职地位才因为此段时间负责刘备身边事务,被刘备拜为尚书令而陡然提升。但从将军号来说,李严的兴业将军远不如赵云翊军将军。
至于记载中李严所谓统领内外军事,很多人认为是指刘备将最高军事指挥权给了李严,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错误。首先我们要明确,李严此时的尚书令+中都护,有没有资格统领全国军事?没有,正常情况下这是大将军的职责。蜀汉没有大将军,此权利由皇帝本人把持。而将军指挥序列再怎么算都轮不到一个中都护来行使最高指挥权。其次是关于这个“内外”在史书中指的是啥玩意。翻开初中课文出师表,我们可以看到一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里的内外,其实和李严所谓的统领内外是一回事,指的是永安宫内外。所以我们可以明确,所谓的内外军事,指的是永安宫中内的亲卫军与永安本地的军队指挥权。宫外军队本来就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李严管辖的本地军队,接着有李严统帅宫中士卒,也是合理做法。
说道这里终于牵扯到了赵云的另一重身份,中护军。华阳国志中记载的非常清楚,赵云在阿斗继位前就任中护军了。赵云在此时担任中护军的职责也记载的很明白“统时选士”。此时刘备兵败,青年将领损失惨重,尤其是黄权投降导致刘备为夺回荆州统治准备的文官团全军覆没,导致蜀汉瞬间人才凋零,必须尽快组织人才选拔,填充缺口。
这里就非常奇怪了,蜀汉自己的费祎等人,从来没说过哪个护军是负责人才选拔的,曹魏也就是后期夏侯玄负责推荐了人才,正经的韩浩并不干这事。偏偏赵云明确记载了这么一回事,那么赵云这个统时选士的职责,到底是赵云自己的身份带来的还是中护军这个职责带来的,就变得非常奇妙了。
所以我们梳理清楚了赵云的升职逻辑:赵云作为中央军统领副职,汉中王时期未得将军封号的奖赏,但是实权很重,刘备称帝后封征南,领偏师前往南方平叛导致未参加夷陵之战,战后到永安,此时中央军统领副职因情势暂时属于李严,赵云在此处辅佐刘备与陈到一起进行人才选拔回复实力,后主即位后配合李严陈到组织东线防御。而直到后主继位,李严官职加光禄勋和乡侯爵位才明确高于赵云。至于魏延,在华阳国志中封侯序列中,此时明确低于赵云。后主继位后,中军核心返回成都,中军目前名义上的最高为吉祥物中军师刘琰,实际权力最大的还是赵云。
然后说到魏延,这货在刘备时期战绩实际上很差的,仅有四个字“数战有功”,汉中之战魏延也无突出表现。到了委任汉中防御时,却偏偏任用了魏延,导致一军皆惊。而实际上,此时的汉中完全是一片空城,根本无法承载大规模用兵的人力需求,刘备在认识到此问题后,已经把目光移到了上庸,因此张飞才会去阆中。而魏延的战略眼光也一般,在汉中空虚的前提下,魏延的汉中防御策略是我要拒魏武吞别将,刘备是明确反对的,他要求魏延堵住各种关口,别让人进来就成。而事实也确实在诸葛北伐前,汉中几乎无战事。可见刘备和魏延的战略眼光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从任何角度来说,赵云活着的时候,魏延从任何角度都没办法超越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