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三點吃蟹堡
2020-11-04T01:31:46+00:00
先放数据,来源于某圈内关注量最大的公众号调查,虽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但和我了解的情况基本差不多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1/07/-7Q5-a1d0K18T3cSll-sg.jpg.medium.jpg[/img]
可以看到占比最高的是月入1万+的,年入30万+其实只占很少部分,但水区这两天的帖子一提到药代都是个个富得流油收入爆炸的不行 “我认识一个药代只做了半年提了一个a6” “每天咖啡馆里坐坐年入百万”,不过药代普遍年入百万的情况确实有,那就是在美国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1/07/-7Q5-gdpuZcT3cSnq-sg.jpg.medium.jpg[/img]
日本的药代收入比美国要低些,但也是吊打中国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1/07/-7Q5-fphaK1lT1kSes-sg.jpg.medium.jpg[/img]
其实回到二三十年前,国内这个行业确实是非常容易赚钱的,最早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基本上都捞了不少,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目前来说,除了极个别手上产品非常好(这个好不是单指产品疗效,包括竞争格局,市场环境等),业绩特别突出的药代以外,绝大多数药代的收入都算不上特别高,不过这个行业的平均收入和其他行业比起来肯定也不算差的,所以可以看到药学相关专业毕业不考研的人绝大多数还是会选择药代。
前面说到欧美和日本的药代收入比中国的高,但别人药代的门槛也会高很多,除了相关的认证考试,学术专业化程度普遍也都非常的高,不像中国某些药代自己的产品特性都讲不利索,虽然大多数国内的药代也是本科毕业,医药相关专业,但除了个别企业的以外,大多数的专业学术化水平确实都比较差。
目前的带量采购政策总体来看对患者来说绝对是好事,实实在在的的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负担,不过唯低价中标没有底线这一点我觉得是需要再考虑的,那些降到一分钱一片的我觉得有点过了头的。而药企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产品线单一,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而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并不会受到特别大影响,但会影响后续的产品线布局,大公司会更加专注于新药研发,因为新药是不会受到带量采购的,不会再一窝蜂的扎堆仿制药了。
而对广大的医药代表来说也是一轮筛洗,水区动不动就说药代没一个好东西,都该被枪毙,我想说如果药代真消失了对患者绝不是好事,每年层出不穷的新药和新治疗手段你们以为医生们自动就学会用了吗,没药代去推广没药代去组织相关的学术会议让医生学习,你去看病医生给你用的就还是十年前的治疗手段,同一个病用不同药缓解率可能会差几倍,你觉得能接受吗?所以药代肯定是不会消失的,毕竟也是国家认证的进入职业大典的正儿八经的职业,只是将来肯定会更加的合规规范,也会像欧美日本那样对专业化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只靠关系和塞东西肯定是走不通了,所以对整个行业整体其实是个好事,很多药代其实也想像国外的那样体体面面的挣钱,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走到医院都有“医药代表禁止入内”的牌子,跟做贼一样。
其实整个政策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医生,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来,但随着带量采购的推进更多的药物纳入,留给灰色的空间会越来越少,医生其实也想自己收入是合法合规阳光的,但目前明面上的部分确实不多,很多人会说医生是大后期,科主任主任医师啥的收入也不低,问题是科主任主任医师啥的占比能有多少?和前期投入和工作量来看,国内医生大部分我是真觉得挺苦逼的,至少目前这个环境我是不会考虑让自己孩子去从医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1/07/-7Q5-a1d0K18T3cSll-sg.jpg.medium.jpg[/img]
可以看到占比最高的是月入1万+的,年入30万+其实只占很少部分,但水区这两天的帖子一提到药代都是个个富得流油收入爆炸的不行 “我认识一个药代只做了半年提了一个a6” “每天咖啡馆里坐坐年入百万”,不过药代普遍年入百万的情况确实有,那就是在美国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1/07/-7Q5-gdpuZcT3cSnq-sg.jpg.medium.jpg[/img]
日本的药代收入比美国要低些,但也是吊打中国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1/07/-7Q5-fphaK1lT1kSes-sg.jpg.medium.jpg[/img]
其实回到二三十年前,国内这个行业确实是非常容易赚钱的,最早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基本上都捞了不少,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目前来说,除了极个别手上产品非常好(这个好不是单指产品疗效,包括竞争格局,市场环境等),业绩特别突出的药代以外,绝大多数药代的收入都算不上特别高,不过这个行业的平均收入和其他行业比起来肯定也不算差的,所以可以看到药学相关专业毕业不考研的人绝大多数还是会选择药代。
前面说到欧美和日本的药代收入比中国的高,但别人药代的门槛也会高很多,除了相关的认证考试,学术专业化程度普遍也都非常的高,不像中国某些药代自己的产品特性都讲不利索,虽然大多数国内的药代也是本科毕业,医药相关专业,但除了个别企业的以外,大多数的专业学术化水平确实都比较差。
目前的带量采购政策总体来看对患者来说绝对是好事,实实在在的的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负担,不过唯低价中标没有底线这一点我觉得是需要再考虑的,那些降到一分钱一片的我觉得有点过了头的。而药企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产品线单一,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而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并不会受到特别大影响,但会影响后续的产品线布局,大公司会更加专注于新药研发,因为新药是不会受到带量采购的,不会再一窝蜂的扎堆仿制药了。
而对广大的医药代表来说也是一轮筛洗,水区动不动就说药代没一个好东西,都该被枪毙,我想说如果药代真消失了对患者绝不是好事,每年层出不穷的新药和新治疗手段你们以为医生们自动就学会用了吗,没药代去推广没药代去组织相关的学术会议让医生学习,你去看病医生给你用的就还是十年前的治疗手段,同一个病用不同药缓解率可能会差几倍,你觉得能接受吗?所以药代肯定是不会消失的,毕竟也是国家认证的进入职业大典的正儿八经的职业,只是将来肯定会更加的合规规范,也会像欧美日本那样对专业化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只靠关系和塞东西肯定是走不通了,所以对整个行业整体其实是个好事,很多药代其实也想像国外的那样体体面面的挣钱,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走到医院都有“医药代表禁止入内”的牌子,跟做贼一样。
其实整个政策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医生,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来,但随着带量采购的推进更多的药物纳入,留给灰色的空间会越来越少,医生其实也想自己收入是合法合规阳光的,但目前明面上的部分确实不多,很多人会说医生是大后期,科主任主任医师啥的收入也不低,问题是科主任主任医师啥的占比能有多少?和前期投入和工作量来看,国内医生大部分我是真觉得挺苦逼的,至少目前这个环境我是不会考虑让自己孩子去从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