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eneral
2020-05-05T01:52:41+00:00
最近几年,各种场合大家都在聊副业。
过去的人,还会纠结,是月薪3000的体制内,还是月薪3万的不稳定。
可现在的人都变聪明了,拿着体制内3000的工资,做着月薪三万的副业。
抗风险能力一级棒,无论是经济下行还是公司不稳,永远有一个能让自己活得好的Plan B。
最近有个词特别火,叫“副业刚需”:
搞副业已经是30岁后成年人该有的自觉了,可以的话,副业多几个也不为过,永远都要有自己的B计划。
朋友圈里说这话的微商很多,过去总觉得,微商发的鸡汤,八成是忽悠人。
这几年越来越发现,微商的存在可能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
我身边有一个30+的中年妇女,大学毕业,为了追求稳定,选择了体制内月薪3000的工作,工资龟速增长。
几年前见到她的时候,一脸愁容,总是纠结,想辞职,又迈不出来。
自从当了微商,整个人都变了。
穿衣服的风格变了,说话方式变了,连单位领导都问她,是不是家里房子拆迁了。
每天神采飞扬,据说还发展了好几个同事。
赚了多少钱我不知道,但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
“发现自己还能赚钱的时候,突然觉得人生亮了。”
这种感觉其实很多人都懂。
工作很少能满足一个人全部的经济需要和情感需要,即使一份好工作,也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感。
每个人都像在刀尖上行走,除非你真的有钱在手。
谁都不能指望只靠一份工作养自己一辈子
别人赚钱的副业,超乎你的想象
如今,00后都已经正式出道,在学习之余搞起了副业。
今年过年期间,一名初中生跟妈妈借了800块当启动资金,买了400个玻璃杯和300多个兵乓球。
他在广场上选了块人流量特别大地方摆摊,在杯子里装上10元到100元不等的现金,往杯子里投乒乓球,投进可以赢里面的现金。
就是这样一个小游戏,让他从正月初八到元宵节这八天里赚了17000元。
?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比许多白领一个月挣得都多。
已经步入社会的90后也不甘示弱,他们一早就看透,靠着死工资,别说是财富自由,就是稍贵一点的购物欲望都无法满足。
有人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副业致富的故事。
刚本科毕业那会,月薪只有2000元,为了能多赚一点钱,他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把新媒体当副业来做,并深耕自己金融专业相关的内容。
等他本职工作能挣到五千的时候,他已经能靠着副业月入两万。
前两年,又恰逢新媒体的红利期,于是,好风凭借力,实现了年入百万。
这之后他便辞了职,“反副为主”,专心做内容。
用他的话说,“假如没做副业,我的收入可能还没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还有蜜芽创始人刘楠,她是80后,新闻专业出身,曾是世界500强高级白领,有一段时间在家做全职妈妈。
也许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刘楠对于孩子使用的每样东西都特别较真,曾因为质疑一件产品的塑料成分是否真的不含BPA,给美国总部官网发邮件。
随后还整理出所有相关文件,分享给其他宝妈。宝妈们见她研究的这么细,又是北大学霸,都跟着她买。
于是刘楠开了一家淘宝店“蜜芽宝贝”,两年便创下了四皇冠,销售额破3千万的业绩。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后来刘楠把“蜜芽”打造成为母婴行业的独角兽企业,身价百亿。
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他们选择副业的时候未必是想追着风口跑,但都实现了“等风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做一份副业,就等于多了一种可能。
副业,也是职业
不少人想选择一项副业,是看到别人赚到了钱。
但赚钱这件事切忌“无脑跟风”,捡起一个项目就做。
众所周知,如今的微信早已不仅是社交工具,它衍生出了很多商业模式,可以在各个品类、各个生意里面利用,蕴含无限商机。
微信人人都有,看起来没什么门槛,可但凡是能赚到钱的:
有些人是销售天才,微信只是他们的一个渠道;
有些人尽管不懂营销,但是专业过硬,人品可靠。
以微商为例,本质上这做的是“人”的生意,与淘宝不同,消费者都是在朋友圈里为信任买单。
“先相信你,再相信你的产品。”专业就是背书,是影响力,也是竞争力。
用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为消费者解决问题,提供帮助,这种交换回归了商业的本质。
所以,一些高端的微商,是职业化妆师在卖美妆工具,执证营养师在卖保健品和食材,设计师在卖衣服……
人们更相信专业人士对产品的把控,那些为了“做微商”而做微商的卖家,在专业面前只会溃不成军。
最近,谢霆锋火了。在2019财新峰会上,他以锋味控股创始人的身份,和马云、丁磊、李泽楷等人同台而坐,共同探讨“创新与青年潜能”。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很多人并不了解,谢霆锋是个很成功的商人。
他曾入选香港科技大学世界十强的MBA案例,并以亚洲商业领袖的身份在该校开设个人讲座。
也许你认为他一定极具商业头脑,而且有初始资本,才把事业做大。可是回顾梦开始的地方,他创立的第一家公司是做视频特效的。
2003年,在国内很难找到一家视频公司能满足他对MV后期的制作要求。这让他意识到这是片商业蓝海,“没人能做,那就我来做。”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对的。
听起来,多重身份是在不断给人生加码,挑战各种可能。但究其本质,我们讲的是有关专业与专注的故事。
不管是歌手、演员、大厨还是创始人,一切皆因对专业有极致追求的态度。
过去的人,还会纠结,是月薪3000的体制内,还是月薪3万的不稳定。
可现在的人都变聪明了,拿着体制内3000的工资,做着月薪三万的副业。
抗风险能力一级棒,无论是经济下行还是公司不稳,永远有一个能让自己活得好的Plan B。
最近有个词特别火,叫“副业刚需”:
搞副业已经是30岁后成年人该有的自觉了,可以的话,副业多几个也不为过,永远都要有自己的B计划。
朋友圈里说这话的微商很多,过去总觉得,微商发的鸡汤,八成是忽悠人。
这几年越来越发现,微商的存在可能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
我身边有一个30+的中年妇女,大学毕业,为了追求稳定,选择了体制内月薪3000的工作,工资龟速增长。
几年前见到她的时候,一脸愁容,总是纠结,想辞职,又迈不出来。
自从当了微商,整个人都变了。
穿衣服的风格变了,说话方式变了,连单位领导都问她,是不是家里房子拆迁了。
每天神采飞扬,据说还发展了好几个同事。
赚了多少钱我不知道,但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
“发现自己还能赚钱的时候,突然觉得人生亮了。”
这种感觉其实很多人都懂。
工作很少能满足一个人全部的经济需要和情感需要,即使一份好工作,也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感。
每个人都像在刀尖上行走,除非你真的有钱在手。
谁都不能指望只靠一份工作养自己一辈子
别人赚钱的副业,超乎你的想象
如今,00后都已经正式出道,在学习之余搞起了副业。
今年过年期间,一名初中生跟妈妈借了800块当启动资金,买了400个玻璃杯和300多个兵乓球。
他在广场上选了块人流量特别大地方摆摊,在杯子里装上10元到100元不等的现金,往杯子里投乒乓球,投进可以赢里面的现金。
就是这样一个小游戏,让他从正月初八到元宵节这八天里赚了17000元。
?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比许多白领一个月挣得都多。
已经步入社会的90后也不甘示弱,他们一早就看透,靠着死工资,别说是财富自由,就是稍贵一点的购物欲望都无法满足。
有人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副业致富的故事。
刚本科毕业那会,月薪只有2000元,为了能多赚一点钱,他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把新媒体当副业来做,并深耕自己金融专业相关的内容。
等他本职工作能挣到五千的时候,他已经能靠着副业月入两万。
前两年,又恰逢新媒体的红利期,于是,好风凭借力,实现了年入百万。
这之后他便辞了职,“反副为主”,专心做内容。
用他的话说,“假如没做副业,我的收入可能还没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还有蜜芽创始人刘楠,她是80后,新闻专业出身,曾是世界500强高级白领,有一段时间在家做全职妈妈。
也许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刘楠对于孩子使用的每样东西都特别较真,曾因为质疑一件产品的塑料成分是否真的不含BPA,给美国总部官网发邮件。
随后还整理出所有相关文件,分享给其他宝妈。宝妈们见她研究的这么细,又是北大学霸,都跟着她买。
于是刘楠开了一家淘宝店“蜜芽宝贝”,两年便创下了四皇冠,销售额破3千万的业绩。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后来刘楠把“蜜芽”打造成为母婴行业的独角兽企业,身价百亿。
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他们选择副业的时候未必是想追着风口跑,但都实现了“等风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做一份副业,就等于多了一种可能。
副业,也是职业
不少人想选择一项副业,是看到别人赚到了钱。
但赚钱这件事切忌“无脑跟风”,捡起一个项目就做。
众所周知,如今的微信早已不仅是社交工具,它衍生出了很多商业模式,可以在各个品类、各个生意里面利用,蕴含无限商机。
微信人人都有,看起来没什么门槛,可但凡是能赚到钱的:
有些人是销售天才,微信只是他们的一个渠道;
有些人尽管不懂营销,但是专业过硬,人品可靠。
以微商为例,本质上这做的是“人”的生意,与淘宝不同,消费者都是在朋友圈里为信任买单。
“先相信你,再相信你的产品。”专业就是背书,是影响力,也是竞争力。
用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为消费者解决问题,提供帮助,这种交换回归了商业的本质。
所以,一些高端的微商,是职业化妆师在卖美妆工具,执证营养师在卖保健品和食材,设计师在卖衣服……
人们更相信专业人士对产品的把控,那些为了“做微商”而做微商的卖家,在专业面前只会溃不成军。
最近,谢霆锋火了。在2019财新峰会上,他以锋味控股创始人的身份,和马云、丁磊、李泽楷等人同台而坐,共同探讨“创新与青年潜能”。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很多人并不了解,谢霆锋是个很成功的商人。
他曾入选香港科技大学世界十强的MBA案例,并以亚洲商业领袖的身份在该校开设个人讲座。
也许你认为他一定极具商业头脑,而且有初始资本,才把事业做大。可是回顾梦开始的地方,他创立的第一家公司是做视频特效的。
2003年,在国内很难找到一家视频公司能满足他对MV后期的制作要求。这让他意识到这是片商业蓝海,“没人能做,那就我来做。”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对的。
听起来,多重身份是在不断给人生加码,挑战各种可能。但究其本质,我们讲的是有关专业与专注的故事。
不管是歌手、演员、大厨还是创始人,一切皆因对专业有极致追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