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iogo
2020-12-28T12:28:23+00:00
今天收到老板电话,告诉我《风华绝代》拿到杭州去论证了,说实话我觉得很好笑,真的很好笑,回顾我之前的影视生涯,除了《大清后宫》之外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在论证,讨论,提意见的过程中被强奸,创意好的,原本优秀的故事会改成四不像,成为虎头蛇尾剧,创意不好的,本来已经欠缺,这一下就彻头彻尾成了烂剧,说实话,我倒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已经好到一个字都不能改的地步,但是青菜罗卜各有所爱,叫一大堆人来谈论一个戏本来就是不科学的方法,你们想,这些人拿了钱来提意见,总是要表现自己,并且让投资方认为他是值这个钱的,于是即使没有问题,他也要鸡蛋里寻骨头,找一些问题出来,否则他怎么好意思拿那个钱?
久而久之,我们的编剧们自然就丧失了创作的激情,你想,这好作品从哪里来呢?
例子一:我写《烟花三月》从开稿到走人,时间绝对超过一年,很多人都奇怪地问,为什么要用那么长时间,是因为找资料吗?不,是因为每写一集都要经过讨论,投资方给我找的总策划叫郑##,据说在圈里是泰山北斗式的人物,老板叶女士告诉我,他来聊一小时要一万块,起先我还蛮期待的,心想自己可以学到东西,哪知道此人一来,还没看我的剧本就忽然来一句——这戏为什么叫烟花三月,不叫烟花于正,然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这么厚重的体裁,我这个年纪都无法驾驭,你这么年轻怎么能驾驭呢?接下来就是大堆废话,根本不着主题,于是一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那时候血气方刚,哪能忍受这种侮辱,赶紧拔腿走人,心想,这个剧肯定完了,果然不出所料,接下来就是党派之争,总策划和编剧使出浑身懈数,非得要把对方搞下去不可,我的脾气一向不好,再加上班底是我的,几乎一直处于强势,可惜天不由人,父亲病危,只好匆匆离去,结果如何?因为《烟花三月》开机时间早定,没办法,还是拿了我的原稿拍了,后面的找了一些枪手匆匆续上,出来的,当然不会是什么好片,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让我写完,改完岂不更好?听说北京有好几家这样的公司,一般一个剧本讨论一年,等到开机只有五集剧本,然后就匆匆的边拍边写,真不明白,他们是有钱没处花,还是把电视剧当东北乱炖了?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来那个郑##手里养了大批枪手,一心想独揽所有的活儿,所以叫他看本子,大部分他都说不好,真不知道哪些据说是清华、北大的才子为何要沦为他的廉价劳动力,当他的枪手,世界真是太可悲了!)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怀疑我自己,是否对电视剧太过痴情了,或者是对这个行业太热忱了,于是便成了某些老板们眼中不配合的作者?
有一次,我跟《一生为奴》的编剧杨晓雄老师聊天,我问他怎么看待自己作品被改的现象,他告诉我,钱拿到就好了,管他呢,老板都不在乎,你在乎什么?说实话,我很悲哀,我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也成为他,假如真的有这么一天,我想我会很恨我自己,人,怎么可以这么对待自己的生命呢?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没名气的人总是需要有名气的人压一压,什么世道?
例子二:《大清后宫》的老板阎大可先生算是一个非常开明的老板,他很懂得市场的把握,所以我写出的剧本,他没有找专家看,也没有给我任何压力,写完就拍了,这一点,我一直心存感激,这是我出道十年以来唯一一部没有被强奸的剧本,然而在这样一个操作状况下,我们还是不能免俗,艺术总监挂上了杨**的名字,真是沾光沾光,早知道这样,应该让杨老师给点意见才对,毕竟人家是前辈,于是心存感激的我,在《大清后宫》发布会时接到《辜鸿铭》这个案子时,我自知才疏学浅,转而推荐了杨老师,当时我记得他是挺开心的,没想到一转头就听别人讲,他觉得受侮辱了,于是我不断地听到有人跟我讲这位老师说我的坏话,直到某一天,一个投资方告诉我,有人居然对外说《大清后宫》有他的创意,天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我一直尊敬,并且德高望重,年过六十的大师级讲的话吗?当然,我没有求证过,也不能断定是他说的,但是中国的编剧如此不团结,真是一大弊病,反观之前韩国编剧的讨论会上,每个人都那么支持自己的同行,让我很感动,难怪别人走在我们前面了。
另外港台年长的编剧,比如琼瑶阿姨,王蕙玲女士,丁亚民先生对待晚辈都是极好的,因为他们自信,知道自己无法超越,我也想呼吁我们的编剧自信一点,别老找枪手,老觉得别人要抢你饭碗,实力战胜一切。
例子三:枪手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能抵挡得了的,中国新人出头难,所以当枪手是进这一行最好的办法,之前当别人的枪手,等混出来后再找枪手,名人背后很多都有这么一批人,枪手的诱惑=不劳而获,于是烂片又出来了,你想,给别人写怎么会用功呢?而找枪手的那些人又怎么会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呢?
说实话,不久前我也心动过,尤其当你忙翻了天,赚了钱却没时间花的时候,真想像孙悟空一样有好多分身,可是一个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人的生命那么短暂,为什么要这样呢?即使你出名了,可是你的心知道那不是你的,有什么意思?而且不写很快会荒废掉,你的才华就这么没了,甘心吗?于是我清醒了,我想即使火里海里,我也要保持我心里的一片净土,至少我的戏,我敢说我百分之百用功了。
港剧火过了,日剧火过了,韩剧也火过了,连台湾偶像剧也火了一把,什么时候轮到我们的电视剧呢?这是我们电视人该思考的问题,真的,少一点论证,少一点枪手,少一点倚老卖老,我们的电视肯定会有希望的。
同志们,加油啊!
久而久之,我们的编剧们自然就丧失了创作的激情,你想,这好作品从哪里来呢?
例子一:我写《烟花三月》从开稿到走人,时间绝对超过一年,很多人都奇怪地问,为什么要用那么长时间,是因为找资料吗?不,是因为每写一集都要经过讨论,投资方给我找的总策划叫郑##,据说在圈里是泰山北斗式的人物,老板叶女士告诉我,他来聊一小时要一万块,起先我还蛮期待的,心想自己可以学到东西,哪知道此人一来,还没看我的剧本就忽然来一句——这戏为什么叫烟花三月,不叫烟花于正,然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这么厚重的体裁,我这个年纪都无法驾驭,你这么年轻怎么能驾驭呢?接下来就是大堆废话,根本不着主题,于是一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那时候血气方刚,哪能忍受这种侮辱,赶紧拔腿走人,心想,这个剧肯定完了,果然不出所料,接下来就是党派之争,总策划和编剧使出浑身懈数,非得要把对方搞下去不可,我的脾气一向不好,再加上班底是我的,几乎一直处于强势,可惜天不由人,父亲病危,只好匆匆离去,结果如何?因为《烟花三月》开机时间早定,没办法,还是拿了我的原稿拍了,后面的找了一些枪手匆匆续上,出来的,当然不会是什么好片,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让我写完,改完岂不更好?听说北京有好几家这样的公司,一般一个剧本讨论一年,等到开机只有五集剧本,然后就匆匆的边拍边写,真不明白,他们是有钱没处花,还是把电视剧当东北乱炖了?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来那个郑##手里养了大批枪手,一心想独揽所有的活儿,所以叫他看本子,大部分他都说不好,真不知道哪些据说是清华、北大的才子为何要沦为他的廉价劳动力,当他的枪手,世界真是太可悲了!)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怀疑我自己,是否对电视剧太过痴情了,或者是对这个行业太热忱了,于是便成了某些老板们眼中不配合的作者?
有一次,我跟《一生为奴》的编剧杨晓雄老师聊天,我问他怎么看待自己作品被改的现象,他告诉我,钱拿到就好了,管他呢,老板都不在乎,你在乎什么?说实话,我很悲哀,我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也成为他,假如真的有这么一天,我想我会很恨我自己,人,怎么可以这么对待自己的生命呢?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没名气的人总是需要有名气的人压一压,什么世道?
例子二:《大清后宫》的老板阎大可先生算是一个非常开明的老板,他很懂得市场的把握,所以我写出的剧本,他没有找专家看,也没有给我任何压力,写完就拍了,这一点,我一直心存感激,这是我出道十年以来唯一一部没有被强奸的剧本,然而在这样一个操作状况下,我们还是不能免俗,艺术总监挂上了杨**的名字,真是沾光沾光,早知道这样,应该让杨老师给点意见才对,毕竟人家是前辈,于是心存感激的我,在《大清后宫》发布会时接到《辜鸿铭》这个案子时,我自知才疏学浅,转而推荐了杨老师,当时我记得他是挺开心的,没想到一转头就听别人讲,他觉得受侮辱了,于是我不断地听到有人跟我讲这位老师说我的坏话,直到某一天,一个投资方告诉我,有人居然对外说《大清后宫》有他的创意,天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我一直尊敬,并且德高望重,年过六十的大师级讲的话吗?当然,我没有求证过,也不能断定是他说的,但是中国的编剧如此不团结,真是一大弊病,反观之前韩国编剧的讨论会上,每个人都那么支持自己的同行,让我很感动,难怪别人走在我们前面了。
另外港台年长的编剧,比如琼瑶阿姨,王蕙玲女士,丁亚民先生对待晚辈都是极好的,因为他们自信,知道自己无法超越,我也想呼吁我们的编剧自信一点,别老找枪手,老觉得别人要抢你饭碗,实力战胜一切。
例子三:枪手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能抵挡得了的,中国新人出头难,所以当枪手是进这一行最好的办法,之前当别人的枪手,等混出来后再找枪手,名人背后很多都有这么一批人,枪手的诱惑=不劳而获,于是烂片又出来了,你想,给别人写怎么会用功呢?而找枪手的那些人又怎么会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呢?
说实话,不久前我也心动过,尤其当你忙翻了天,赚了钱却没时间花的时候,真想像孙悟空一样有好多分身,可是一个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人的生命那么短暂,为什么要这样呢?即使你出名了,可是你的心知道那不是你的,有什么意思?而且不写很快会荒废掉,你的才华就这么没了,甘心吗?于是我清醒了,我想即使火里海里,我也要保持我心里的一片净土,至少我的戏,我敢说我百分之百用功了。
港剧火过了,日剧火过了,韩剧也火过了,连台湾偶像剧也火了一把,什么时候轮到我们的电视剧呢?这是我们电视人该思考的问题,真的,少一点论证,少一点枪手,少一点倚老卖老,我们的电视肯定会有希望的。
同志们,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