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serole
2020-05-24T07:05:35+00:00
[url]http://3g.dxy.cn/bbs/topic/43400722[/url]
[财新网](记者 赵宁 方祖望 黄姝伦 彭岩锋)孙铭(化名)的女儿刚满一周岁。她对牛奶过敏,只能食用特医奶粉。2019年11月,女儿七个月大的时候,开始服用一款名叫“敏儿舒2号”的产品。
2020年5月13日,湖南省郴州永兴县曝出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事件。(详见“郴州现‘大头娃娃’ 市场监管总局对固体饮料等专项整治 ”)5月17日,孙铭夫妇关注到这条新闻,赶紧检查“敏儿舒2号”的包装罐,发现上面同样印有“固体饮料”字样。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29/-7Q5-g7d3Zh.jpg.medium.jpg[/img]
“敏儿舒2号”深度水解营养粉并非特医奶粉,而是固体饮料。孙铭称,从2019年11月至今,他一共购买了48罐“敏儿舒2号”。图片来源:家长孙铭提供特医奶粉指通过食品技术调整奶粉成分,具有特殊医学用途、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的婴儿配方粉,产品配方需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审批注册才能生产上市。在永兴事件中,销售方用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二者营养成分差异巨大,共有五名受害婴儿出现“大头娃娃”症状。五名受害婴儿还被诊断为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佝偻病。
孙铭倍感震惊。5月25日,他告诉财新记者,“敏儿舒2号”是他带女儿到广州妇女儿童中心(下称广州妇儿中心)儿童医院院区看病时,接诊医师推荐的。
因为医生推荐而购买固体饮料的家长不止孙铭一人。据维权家长统计,共有76名幼儿把固体饮料当特医奶粉食用,其中60余名幼儿家长反映医生推荐了产品。小孩食用时长最短一周,最长两年半。
这些医生所在医院包括广州妇儿中心儿童医院院区、广州市妇儿中心珠江新城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广医三院)等广州区域主流妇儿医院。
四名维权家长分别向财新记者展示了他们保存的资料。孙铭等三名家长提供了总共三名小孩在广州妇儿中心儿童医院院区或珠江新城院区看病时的病历本、诊疗单或处方笺。上面有手写的“敏儿舒2号”或“贝儿呔”字样。三名家长均称,是医生所写。其中一名家长提供的处方笺还注明了购买地址。第四名家长提供了在广医三院北院就诊时的病历单,上方有手写“贝儿呔1号”字样。
“敏儿舒2号”和 “贝儿呔”系列型号产品均由广州同一家企业生产。维权家长们称,孩子过敏情况没有改善,有的还出现了生长缓慢,维生素D缺乏等情况。
5月16日,一名维权家长在网络发出公开信。信中称,广医三院儿科保健某专家诊断其宝宝是“牛奶蛋白过敏”,推荐了一款“特殊医学奶粉贝儿呔”;专家还称“奶粉”原料是进口的,国内公司贴牌包装。从宝宝出生第24天至七个月,这名家长一直喂食“贝儿呔”系列产品。她在信中谴责医生推荐假冒的医学奶粉。
次日,广医三院发布声明,称医院成立了调查组,核实和研判相关医学情况。广州妇儿中心的一名对外联络人告诉财新记者,针对医生是否违规推荐固定品牌产品,医院已于近日启动内部调查。
5月21日,广医三院方面回应财新记者称,广东省卫健委已经介入调查。5月22日,省卫健委方面称,调查仍在继续。据财新记者了解,官方调查主要从虚假宣传和商业贿赂两个方向进行,商业贿赂线索会移交公安机关。
医生疑似为产品背书
2019年11月20日,孙铭女儿连续拉肚子10天,到广州妇儿中心儿童医院院区门诊内科就诊。孙铭提供给财新记者的病历本显示,医生当时诊断为“腹泻(牛奶过敏?)”,但当时没有安排过敏原检测。诊断书写道,“建议用无乳糖深度水解奶粉”。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29/-7Q5-5r6qKo.jpg.medium.jpg[/img]
2019年11月20日,孙铭女儿连续拉肚子10天,医生当时诊断为“腹泻(牛奶过敏?)”,建议用无乳糖深度水解奶粉。孙铭称,医生在病历本右下角写下“敏儿舒2号”字样。图片来源:家长孙铭提供病历页除记载处方,右下角还写着“敏儿舒2号”产品。孙铭称,医生写下产品名,还给了一张名片,上面写有药店地址和电话。药店就在医院后门的正对面,名为能婴大药房。
婴儿对乳糖不耐受,通常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食用无乳糖深度水解奶粉。实际上,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有六类,这六类配方分别适用于婴儿乳糖不耐受、食物蛋白过敏、氨基酸代谢障碍等情况。
特医奶粉受国家标准规范。原卫生部于2010年发布《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明确了各类营养成分及占比。“敏儿舒2号”缺乏国标要求的维生素K1、生物素、钠、钾、铜、碘、氯、硒。这些营养素都是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的必要成分。
孙铭称,当天在能婴大药房,他夫人以268元价格购买了一罐400克“敏儿舒2号”。这罐吃了一周多,女儿还拉肚子。11月29日,孙铭又带孩子到广州妇儿中心新生儿科看病,要求医生为女儿进行过敏源检测。结果显示,女儿对牛奶、西红柿、玉米过敏。这名医生建议继续食用深度水解奶粉。
2020年3月、4月,孙铭又先后三次带女儿去广州妇儿中心就诊,原因都是拉肚子。不同医生的建议均是继续食用深度水解奶粉。孙铭说,几番诊断下来,更不敢给女儿换奶粉喝了。半年来,女儿一共喝了48罐“敏儿舒”。
多名专家对财新记者强调,婴幼儿在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不同,喂养方式也不同,固体饮料营养成分配比与特医奶粉差距有多大、小孩从什么月龄开始食用、家长是否将其作为主食等因素,都会对孩子的营养状况产生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六个月以下的婴儿要接受纯母乳喂养,即除了母乳,宝宝食物中不添加任何其他物质。此后为满足营养需求,婴儿除食用母乳,还要摄入营养充足、安全的补充食物,直到2岁或以上。中国半岁以下宝宝的纯母乳喂养率偏低,需要食用“无限逼近”母乳的配方奶粉,摄入所需营养。
一名广州地区的儿科医生告诉财新记者,奶是1岁以下宝宝主要营养来源。配方奶喂养或混合喂养的“牛奶蛋白过敏宝宝”如果长期“拿固体饮料当奶喝”,不仅无法治疗过敏,还会出现营养不良等症状。
吴娜(化名)也是因医生推荐而购买了所谓“特医奶粉”。她告诉财新记者,自己奶水不足,只能给孩子喂奶粉,2017年10月,儿子诊断为对牛奶蛋白过敏。因广州妇儿中心珠江新城院区消化科某医生推荐,她给儿子食用了近两年的“贝儿呔”产品。
吴娜说,当时医生给了她一张名片,上面的地址即医院附近的婴健药房。5月21日,她对财新记者回忆说,当时“贝儿呔”摆放在“特殊奶粉”区域,旁边还有某进口奶粉品牌,两者价格相当。一名维权家长向财新记者出示了“贝儿呔”产品宣传册,上面直接称,“贝儿呔”系列产品属于特殊奶粉。
吴娜买完“贝儿呔”后,又折回医院询问医生,能不能换成进口奶粉?对方答复,进口奶粉不如“贝儿呔”适合国内儿童。
同样是受永兴事件提醒,吴娜检查了“贝儿呔”包装。她在微信中质问药店工作人员,这次对方解释称“贝儿呔”为固体饮料,并非奶粉,还一直声称,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可以喝这款“氨基酸深度水解”产品。
产品介绍打擦边球
特医奶粉属特医食品,特医食品从2016年7月起实行审批注册制。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截至2020年5月13日,通过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审批的产品有48个,多数为国外品牌。此次卷入风波的“贝儿呔”“敏儿舒”两款产品并不在上述名单中。
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巡视员廖新波告诉财新记者,医生给患者推荐特医食品、药物,这些产品都必须有特许批号。广州妇儿中心对外联络人称,按照医院规定,医生是可以给新生儿推荐产品的,但是只能推荐种类,不能推荐具体品牌。
数名儿科医生表示,医生一般不会直接推荐具体品牌的特医奶粉,即便医院没有明文规定,这种推荐行为也存在风险。一名粤东地区的儿科医生认为,很多医生对哪些产品获得了特许批号并不十分清楚。“面对陌生患者,我只能隐晦地表达,去找大牌子,不要找不知名品牌。”这名医生说。
广州特益孚特实业有限公司(下称特益孚特)是“贝儿呔”“ 敏儿舒”的生产商。5月21日,公司监事关博毅否认特益孚特和医生存在利益输送。“我们并不清楚医院为何会推荐我们的产品,我们本来做的就是固体饮料,跟特医奶粉是两码事,产品包装也都符合国家标准。”关博毅对财新记者说。
但在家长看来,无论是产品外包装,还是经销商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无论是药店工作人员,还是医院医生,均以特医奶粉的性质或功能向家长推销特益孚特的产品。
多名家长向财新记者发来“贝儿呔”新旧包装。两相对比显示,旧包装并未在罐身正面标注“固体饮料”字样。家长称,2019年12月,“贝儿呔”产品更换包装,新包装才在正面标注了“营养素固体饮料”字样。
“贝儿呔1号”旧包装(左)并未在正面标注“固体饮料”。家长称,2019年12月,“贝儿呔”系列产品更换包装,新包装(右)正面标注了“营养素固体饮料”。图片来源:家长林女士提供5月26日,财新记者走访能婴和婴健药房。能婴大药房店员告诉财新记者,外包装的标识进行过调整,依据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29/-7Q5-9eu6Kg.jpg.medium.jpg[/img]能婴大药房由广州市能婴贸易公司(下称能婴贸易)经营。公司在其公众号“能婴营养中心”介绍称,“贝儿呔”适合对多种食物蛋白过敏、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的人群。这类功能性宣传术语与特医奶粉的性能非常相似。家长认为,这是打擦边球的市场推广行为。此次风波爆发后,该公众号删除了相关信息;5月25日凌晨,该公众号因自主注销而停用。
业内人士指出,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下称特医婴配食品)对研发水平要求很高、生产成本不菲,审批注册要求严格,市场进入门槛较高。此前,由于政策原因,国内没有办法生产,市场主要由进口品牌主导。直至2019年3月,本土乳企才拿下国内特医婴配食品生产许可证,国产品牌才“名正言顺”在国内生产上市。
一些生产商以“固体饮料”的名义违规打入特医婴配食品市场,商品标识标签不规范,线下导购行为在实践中难以监管,相当一部分“冒牌军“游离在监管之外,潜在安全风险巨大。“‘李鬼'横行,层出不穷,违规宣传,迷惑了消费者。”一名熟悉特医奶粉市场的人士说。
特益孚特经营范围覆盖乳制品、保健食品制造等,工商注册地位于广州番禺区大龙街。这里是一个工业园区,聚集了数十家服装生产、电子产品组装等小型制造工厂。5月21日上午,财新记者实地探访,园区内三号楼五层即是特益孚特所在地。公司大门紧闭,无人办公。
临近的制衣厂员工称,三号楼五层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既是特益孚特的办公场所,也是生产厂房,“前两天,还有人来上班”。园区物业管理人员透露,厂房由关博毅出面承租,“租金一直正常交纳”。
关博毅还是汉方医学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下称汉方医学)的股东,持股比例为50%,该公司的注册地址为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一处底层商铺。
5月21日,财新记者到访时,该商铺大门紧闭。物业人员告诉财新记者,该商铺最早为药厂,后改为酒厂。汉方医学工商信息显示的经营范围涵盖广泛,其中包括药品研发、酒类制造和销售。
?销售网络紧邻医院
作为“贝儿呔”的经销商,能婴贸易成立于2012年8月。公司的全部股权由谢碧平和杨志坚两名自然人持有。两人同时也是“贝儿呔”生产厂家特益孚特的股东,分别持股51%和49%。
能婴贸易的经营范围包括婴儿用品批发、零售以及食品添加剂批发、母婴保健服务等,曾经是德国品牌“康敏金”氨基酸婴儿配方粉的经销商。知情人士称,能婴贸易其实是夫妻共同打理,他们认为,与其代理其他品牌,还
[财新网](记者 赵宁 方祖望 黄姝伦 彭岩锋)孙铭(化名)的女儿刚满一周岁。她对牛奶过敏,只能食用特医奶粉。2019年11月,女儿七个月大的时候,开始服用一款名叫“敏儿舒2号”的产品。
2020年5月13日,湖南省郴州永兴县曝出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事件。(详见“郴州现‘大头娃娃’ 市场监管总局对固体饮料等专项整治 ”)5月17日,孙铭夫妇关注到这条新闻,赶紧检查“敏儿舒2号”的包装罐,发现上面同样印有“固体饮料”字样。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29/-7Q5-g7d3Zh.jpg.medium.jpg[/img]
“敏儿舒2号”深度水解营养粉并非特医奶粉,而是固体饮料。孙铭称,从2019年11月至今,他一共购买了48罐“敏儿舒2号”。图片来源:家长孙铭提供特医奶粉指通过食品技术调整奶粉成分,具有特殊医学用途、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的婴儿配方粉,产品配方需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审批注册才能生产上市。在永兴事件中,销售方用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二者营养成分差异巨大,共有五名受害婴儿出现“大头娃娃”症状。五名受害婴儿还被诊断为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佝偻病。
孙铭倍感震惊。5月25日,他告诉财新记者,“敏儿舒2号”是他带女儿到广州妇女儿童中心(下称广州妇儿中心)儿童医院院区看病时,接诊医师推荐的。
因为医生推荐而购买固体饮料的家长不止孙铭一人。据维权家长统计,共有76名幼儿把固体饮料当特医奶粉食用,其中60余名幼儿家长反映医生推荐了产品。小孩食用时长最短一周,最长两年半。
这些医生所在医院包括广州妇儿中心儿童医院院区、广州市妇儿中心珠江新城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广医三院)等广州区域主流妇儿医院。
四名维权家长分别向财新记者展示了他们保存的资料。孙铭等三名家长提供了总共三名小孩在广州妇儿中心儿童医院院区或珠江新城院区看病时的病历本、诊疗单或处方笺。上面有手写的“敏儿舒2号”或“贝儿呔”字样。三名家长均称,是医生所写。其中一名家长提供的处方笺还注明了购买地址。第四名家长提供了在广医三院北院就诊时的病历单,上方有手写“贝儿呔1号”字样。
“敏儿舒2号”和 “贝儿呔”系列型号产品均由广州同一家企业生产。维权家长们称,孩子过敏情况没有改善,有的还出现了生长缓慢,维生素D缺乏等情况。
5月16日,一名维权家长在网络发出公开信。信中称,广医三院儿科保健某专家诊断其宝宝是“牛奶蛋白过敏”,推荐了一款“特殊医学奶粉贝儿呔”;专家还称“奶粉”原料是进口的,国内公司贴牌包装。从宝宝出生第24天至七个月,这名家长一直喂食“贝儿呔”系列产品。她在信中谴责医生推荐假冒的医学奶粉。
次日,广医三院发布声明,称医院成立了调查组,核实和研判相关医学情况。广州妇儿中心的一名对外联络人告诉财新记者,针对医生是否违规推荐固定品牌产品,医院已于近日启动内部调查。
5月21日,广医三院方面回应财新记者称,广东省卫健委已经介入调查。5月22日,省卫健委方面称,调查仍在继续。据财新记者了解,官方调查主要从虚假宣传和商业贿赂两个方向进行,商业贿赂线索会移交公安机关。
医生疑似为产品背书
2019年11月20日,孙铭女儿连续拉肚子10天,到广州妇儿中心儿童医院院区门诊内科就诊。孙铭提供给财新记者的病历本显示,医生当时诊断为“腹泻(牛奶过敏?)”,但当时没有安排过敏原检测。诊断书写道,“建议用无乳糖深度水解奶粉”。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29/-7Q5-5r6qKo.jpg.medium.jpg[/img]
2019年11月20日,孙铭女儿连续拉肚子10天,医生当时诊断为“腹泻(牛奶过敏?)”,建议用无乳糖深度水解奶粉。孙铭称,医生在病历本右下角写下“敏儿舒2号”字样。图片来源:家长孙铭提供病历页除记载处方,右下角还写着“敏儿舒2号”产品。孙铭称,医生写下产品名,还给了一张名片,上面写有药店地址和电话。药店就在医院后门的正对面,名为能婴大药房。
婴儿对乳糖不耐受,通常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食用无乳糖深度水解奶粉。实际上,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有六类,这六类配方分别适用于婴儿乳糖不耐受、食物蛋白过敏、氨基酸代谢障碍等情况。
特医奶粉受国家标准规范。原卫生部于2010年发布《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明确了各类营养成分及占比。“敏儿舒2号”缺乏国标要求的维生素K1、生物素、钠、钾、铜、碘、氯、硒。这些营养素都是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的必要成分。
孙铭称,当天在能婴大药房,他夫人以268元价格购买了一罐400克“敏儿舒2号”。这罐吃了一周多,女儿还拉肚子。11月29日,孙铭又带孩子到广州妇儿中心新生儿科看病,要求医生为女儿进行过敏源检测。结果显示,女儿对牛奶、西红柿、玉米过敏。这名医生建议继续食用深度水解奶粉。
2020年3月、4月,孙铭又先后三次带女儿去广州妇儿中心就诊,原因都是拉肚子。不同医生的建议均是继续食用深度水解奶粉。孙铭说,几番诊断下来,更不敢给女儿换奶粉喝了。半年来,女儿一共喝了48罐“敏儿舒”。
多名专家对财新记者强调,婴幼儿在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不同,喂养方式也不同,固体饮料营养成分配比与特医奶粉差距有多大、小孩从什么月龄开始食用、家长是否将其作为主食等因素,都会对孩子的营养状况产生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六个月以下的婴儿要接受纯母乳喂养,即除了母乳,宝宝食物中不添加任何其他物质。此后为满足营养需求,婴儿除食用母乳,还要摄入营养充足、安全的补充食物,直到2岁或以上。中国半岁以下宝宝的纯母乳喂养率偏低,需要食用“无限逼近”母乳的配方奶粉,摄入所需营养。
一名广州地区的儿科医生告诉财新记者,奶是1岁以下宝宝主要营养来源。配方奶喂养或混合喂养的“牛奶蛋白过敏宝宝”如果长期“拿固体饮料当奶喝”,不仅无法治疗过敏,还会出现营养不良等症状。
吴娜(化名)也是因医生推荐而购买了所谓“特医奶粉”。她告诉财新记者,自己奶水不足,只能给孩子喂奶粉,2017年10月,儿子诊断为对牛奶蛋白过敏。因广州妇儿中心珠江新城院区消化科某医生推荐,她给儿子食用了近两年的“贝儿呔”产品。
吴娜说,当时医生给了她一张名片,上面的地址即医院附近的婴健药房。5月21日,她对财新记者回忆说,当时“贝儿呔”摆放在“特殊奶粉”区域,旁边还有某进口奶粉品牌,两者价格相当。一名维权家长向财新记者出示了“贝儿呔”产品宣传册,上面直接称,“贝儿呔”系列产品属于特殊奶粉。
吴娜买完“贝儿呔”后,又折回医院询问医生,能不能换成进口奶粉?对方答复,进口奶粉不如“贝儿呔”适合国内儿童。
同样是受永兴事件提醒,吴娜检查了“贝儿呔”包装。她在微信中质问药店工作人员,这次对方解释称“贝儿呔”为固体饮料,并非奶粉,还一直声称,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可以喝这款“氨基酸深度水解”产品。
产品介绍打擦边球
特医奶粉属特医食品,特医食品从2016年7月起实行审批注册制。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截至2020年5月13日,通过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审批的产品有48个,多数为国外品牌。此次卷入风波的“贝儿呔”“敏儿舒”两款产品并不在上述名单中。
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巡视员廖新波告诉财新记者,医生给患者推荐特医食品、药物,这些产品都必须有特许批号。广州妇儿中心对外联络人称,按照医院规定,医生是可以给新生儿推荐产品的,但是只能推荐种类,不能推荐具体品牌。
数名儿科医生表示,医生一般不会直接推荐具体品牌的特医奶粉,即便医院没有明文规定,这种推荐行为也存在风险。一名粤东地区的儿科医生认为,很多医生对哪些产品获得了特许批号并不十分清楚。“面对陌生患者,我只能隐晦地表达,去找大牌子,不要找不知名品牌。”这名医生说。
广州特益孚特实业有限公司(下称特益孚特)是“贝儿呔”“ 敏儿舒”的生产商。5月21日,公司监事关博毅否认特益孚特和医生存在利益输送。“我们并不清楚医院为何会推荐我们的产品,我们本来做的就是固体饮料,跟特医奶粉是两码事,产品包装也都符合国家标准。”关博毅对财新记者说。
但在家长看来,无论是产品外包装,还是经销商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无论是药店工作人员,还是医院医生,均以特医奶粉的性质或功能向家长推销特益孚特的产品。
多名家长向财新记者发来“贝儿呔”新旧包装。两相对比显示,旧包装并未在罐身正面标注“固体饮料”字样。家长称,2019年12月,“贝儿呔”产品更换包装,新包装才在正面标注了“营养素固体饮料”字样。
“贝儿呔1号”旧包装(左)并未在正面标注“固体饮料”。家长称,2019年12月,“贝儿呔”系列产品更换包装,新包装(右)正面标注了“营养素固体饮料”。图片来源:家长林女士提供5月26日,财新记者走访能婴和婴健药房。能婴大药房店员告诉财新记者,外包装的标识进行过调整,依据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29/-7Q5-9eu6Kg.jpg.medium.jpg[/img]能婴大药房由广州市能婴贸易公司(下称能婴贸易)经营。公司在其公众号“能婴营养中心”介绍称,“贝儿呔”适合对多种食物蛋白过敏、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的人群。这类功能性宣传术语与特医奶粉的性能非常相似。家长认为,这是打擦边球的市场推广行为。此次风波爆发后,该公众号删除了相关信息;5月25日凌晨,该公众号因自主注销而停用。
业内人士指出,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下称特医婴配食品)对研发水平要求很高、生产成本不菲,审批注册要求严格,市场进入门槛较高。此前,由于政策原因,国内没有办法生产,市场主要由进口品牌主导。直至2019年3月,本土乳企才拿下国内特医婴配食品生产许可证,国产品牌才“名正言顺”在国内生产上市。
一些生产商以“固体饮料”的名义违规打入特医婴配食品市场,商品标识标签不规范,线下导购行为在实践中难以监管,相当一部分“冒牌军“游离在监管之外,潜在安全风险巨大。“‘李鬼'横行,层出不穷,违规宣传,迷惑了消费者。”一名熟悉特医奶粉市场的人士说。
特益孚特经营范围覆盖乳制品、保健食品制造等,工商注册地位于广州番禺区大龙街。这里是一个工业园区,聚集了数十家服装生产、电子产品组装等小型制造工厂。5月21日上午,财新记者实地探访,园区内三号楼五层即是特益孚特所在地。公司大门紧闭,无人办公。
临近的制衣厂员工称,三号楼五层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既是特益孚特的办公场所,也是生产厂房,“前两天,还有人来上班”。园区物业管理人员透露,厂房由关博毅出面承租,“租金一直正常交纳”。
关博毅还是汉方医学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下称汉方医学)的股东,持股比例为50%,该公司的注册地址为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一处底层商铺。
5月21日,财新记者到访时,该商铺大门紧闭。物业人员告诉财新记者,该商铺最早为药厂,后改为酒厂。汉方医学工商信息显示的经营范围涵盖广泛,其中包括药品研发、酒类制造和销售。
?销售网络紧邻医院
作为“贝儿呔”的经销商,能婴贸易成立于2012年8月。公司的全部股权由谢碧平和杨志坚两名自然人持有。两人同时也是“贝儿呔”生产厂家特益孚特的股东,分别持股51%和49%。
能婴贸易的经营范围包括婴儿用品批发、零售以及食品添加剂批发、母婴保健服务等,曾经是德国品牌“康敏金”氨基酸婴儿配方粉的经销商。知情人士称,能婴贸易其实是夫妻共同打理,他们认为,与其代理其他品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