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Beckons
2020-03-25T06:27:39+00:00
细想了一下,能够成功保留甚至是发扬的方言都在语言区域内寻找共性形成了通用的方言。
比如云贵川渝通用的西南官话,粤语区通用的白话,两淮的江淮官话、中原与皖北的中原官话,西北的兰银官话,胶辽官话等……
但是看吴语,谁都不服谁。都在保护本市、县、镇甚至是村的方言而没有相互融合学习,没有形成一套能广泛在吴语区通用的“吴语”。
越保护死的越快,真是讽刺一个讽刺的结果。
编辑一下:标题我从“吴语区的衰落”改为“吴语的衰落了”。
确实吴语区是中国和“衰落”最不沾边的地区了。[s:a2:诶嘿]
我还以为吴语和普通话共存的不错,坐标浙江,小孩子在家庭环境都是土话
别的地方不了解,上海话的衰落是因为上海的中小学不让说上海话。
[quote][pid=408144945,20993609,1]Reply[/pid] Post by [uid=41854134]盐水的旅行[/uid] (2020-03-26 14:38):
别的地方不了解,上海话的衰落是因为上海的中小学不让说上海话。[/quote][s:ac:呆]全国中小学都不准讲方言了好不好
Reply to [pid=408144945,20993609,1]Reply[/pid] Post by [uid=41854134]盐水的旅行[/uid] (2020-03-26 14:38)
哪个地方都这样
幼儿园老师小学都要求在学校不能说方言
然后小朋友回家了也用普通话跟父母交流 父母也不逼着他们说方言 也用普通话交流
然后他们就不会说了
方言是地方文化 我觉得保留是最好的。
方言普通话共存不是最好的形式吗?
[quote][pid=408145281,20993609,1]Reply[/pid] Post by [uid=60611344]空干王[/uid] (2020-03-26 14:39):
[s:ac:呆]全国中小学都不准讲方言了好不好[/quote]以我两位大学室友的说法,成都和广州不是(他们是当地人),他们读书的时候很多老师用方言教课。
教资中就有普通话等级这一项,现在除了那些老教师,年轻的都用普通话教学
书同文,车同轨。
我不认为方言有任何作用,既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任何活力,世界在变,新词外来词只能用其他文字描述。强势文化侵吞弱势文化。
语言跟文字是一直在进化的,如果它在进化中被淘汰,那么它注定被淘汰!
Reply to [pid=408145677,20993609,1]Reply[/pid] Post by [uid=41854134]盐水的旅行[/uid] (2020-03-26 14:40)
00后左右开始 所有中小学校都是普通话教学了
也就90-00这段时间不强制而已。
反正我身边的00后就没几个会说方言的
我对方言没什么感情。
地域有什么好优越的,往上数N代多数不都是楚吴越蛮夷狄戎
不是,脱离原来的方言
创造一种新的所谓像吴语的统一方言
那吴语就是真亡了呀
消失了、
因为大家都讲普通话,北京话被保护了??
…
总有上海人和广东人说政府在打压他们的方言,因为学校里不让说方言,这难道全国不都是这样么?我从小一直都是在学校普通话,在家本地话,实在没觉得有啥问题
[quote][pid=408146700,20993609,1]Reply[/pid] Post by [uid=37642387]对弱鸡施以天罚[/uid] (2020-03-26 14:44):
江苏有多少方言你们自己数的清吗。。。[/quote]别说江苏省,一个市就有不下56个方言
衰落的方言一是门槛高,很难学。
吴语本身分布散,相互差异性太大,其实并不具有区域代表性,比如说吴语宣城片,你抓10个上海人问,他们肯定都不知道这是啥[s:ac:哭笑]
而江淮官话相对门槛低,在地域口音的加持上,彼此都能听个大概意思。
另一个是歧视,如上海内环的吴语发音和青浦、崇明在外人听起来没差异,但当地土著还是一听就着,那么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优越感和歧视链。
语言是发展的,发展的目的是便于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保护措施都是在宣传原教旨主义。
另外从民族角度来讲,平常大家都在吹日本的民族融合政策,君不见现在能说北海道伊阿努语和冲绳语的人还剩多少[s:ac:汗]
Reply to [pid=408144945,20993609,1]Reply[/pid] Post by [uid=41854134]盐水的旅行[/uid] (2020-03-26 14:38)没办法,学生里有不会沪语的,老师里也有不会沪语的,本质上还是一个人口大量涌入一线城市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