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2020-11-24T03:34:47+00:00
又发现了一个好玩的数据和逻辑:
根据中金的研报,当人们选择外卖,本质上是用户为骑手支出费用,来节省自己时间精力的一项服务。换句话说,用户购买的是骑手的时间,什么情况下用户会持续为骑手的时间付费?当然是用户的时间比骑手更“值钱”的时候。
通俗的讲,当你的时薪高于骑手时薪的时候,你的点单欲望会有明显提升,收入越高,对外送费越不敏感,点单也会越频繁。
考虑到美团全职骑手的平均工资水平为5,968元,外卖每单平均用餐1.2人,我们可以倒推出来,这个临界值是4,973元,也就是月薪高于4973元的用户,更容易成为美团的高频核心用户。
对比中国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7000万人,这些是可能成为外卖核心用户的潜在人群规模。
而这个数据,恰好能和美团目前每天4000万外卖订单的数据对应起来。——通俗的讲,这些家庭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因为用了家庭人均,也包含了学生)的核心用户,他们开始习惯于经常点外卖了,因为这很“合算”。
参考2019年数据,美团外卖核心用户约有3000万人(平均每年消费120单外卖),非核心用户约3亿(每年消费17单)。
当然了,这只是表面的数据,实际上,这也是基尼系数的侧面体现。
因为时薪低于骑手的用户也可能是外卖用户,但很难成为核心高频用户,他们只会因为特殊原因偶尔型点外卖,平均每个月只点一次外卖。
而美团的核心用户人数与普通用户的比例,恰好是1:10左右,这个数据,也能和6亿人月收入1000元的直观认知对接起来。
这就是真实可见的中国基尼指数,包括研报里也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如果国内基尼系数扩大,是有利于外卖行业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资本市场以前不看好外卖这个跑道,但是现在这么看好。因为以前大家习惯性用均值和中位数看这个跑道,那么数据必然不好看(均值很低);但是直到巨头们用补贴撬开了核心用户的消费习惯后,他们又看到,前10%的数据美妙无比(平均3天点一次外卖,客单价持续提升),而中国人口基数大的前提,又让这10%的小比例变成了非常庞大的绝对值。
可以再读一次上面的这段话加深理解。
为什么资本市场在追捧外卖和社区团购,因为本质上讲,他们在看好高收入人群的基数和收入体量的扩张,换句话说,他们在明确看多基尼指数。
或者说贫富差距。
这才是活生生的、跑在骑手电动车上的中国。
[url]https://weibo.com/1670659923/Jw4c5CUTI[/url]
很多评论都呈现了浓厚的“何不食肉糜”气息:
1、美团外卖的客单价,2015年-2020年中分别是:25、37、42、44、45、48元,最新的数字已经快逼近50元(未剔除补贴),对,这和有些人想象不一样,并不是最便宜的杂牌店套餐——这是写在上市公司年报里的,可以直接拆出来,是香港普华永道做的审计;
2、核心客户每个月点10单,如果按照50元的均价(实际上要更高一点),那就是500元的支出,注意,这500元,不是这个人全部的餐饮指数,按照一个月早中晚90餐来看,这10餐只占11%,那么剩下80顿如果按照10元均价,他在吃饭上的花销会逼近1300元;
3、这张图你们真的应该再仔细看一下,即使我前面已经贴过了。注意,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只有70万人;1万元以上的,合计854万人;5000元以上的7113万人。
也就是说,你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三口之家就是15000元)以上,你就是全国前5%;10000元以上,0.61%;20000元以上,也就是四口之家百万年收入,恭喜你,你是全国前0.05%的人;
4、与之相对的,是中国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中位值在:1500元,因为有7.9亿人的收入在1500元以下,只有6.1亿人的收入在1500元以上。原文也强调了,这个数字恰好能和李总经理的“6亿人月收入1000元”匹配起来的。5000元以上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应在中国的分位数是5%!
5、所以,有些评论说:我身边的有钱人都不点外卖的,BALABALA。抱歉,是咱们对“有钱人”的定义不一样,我们这些经济学爱好者的认知是:在中国,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就是有钱人,因为只占到全国的前5%,即使如此,也有7000万人,而英国总人口也只有6643万人,已经足够大了;
6、但是有些人的定义,5000元根本不算“有钱人”,起码人均月入过万才算有钱人,那我只能夸你志向高远,当然了,本质上是你比我更激烈的看多基尼指数;
7、重点来了,问题根本不是有钱人爱吃外卖,点外卖有尊贵感。而是,只有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钱人”,才能以每年120单、每月超10单的频率,持续点补贴前均价50元,补贴后均价30元的外卖。——因为只有他们吃的起,即使这个开销在500元左右!
8、家庭人均月收入1500元的人群和家庭,是绝对消费不起高频外卖的,因为1500元拆开来真的不够——但是这批人在中国,有8亿人;
9、这就是中国的基尼指数,但凡你想反驳我,很多逻辑仔细想一下,其实都是“你不敢相信基尼指数或者说贫富差距有这么大”;
10、现在你应该对“美团外卖核心用户约有3000万人(平均每年消费120单外卖),非核心用户约3亿(每年消费17单)”,这个数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1、现在中国互联网的最大问题:就是有一批网民把身边的中国人当人,感慨他们的艰辛;还有一批网民,不把身边的中国人当人,那些低收入人群没声音没印象不存在;
12、求您了,少刷点逼乎的百万年薪帖子了,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吧。
[url]https://weibo.com/1670659923/Jw6G3bqA6[/url]
最后再说一个现象:当一批相对收入比较高的年轻人彻底放弃了买房的念想,他们的年收入虽然没有变化,但是他们预期下的可支配收入,突然有了大幅的提升(不再被房贷的预期占用)。
当然了,这一批年轻人的几大特性:在一二线城市,所以有机会挣到5000元以上的月薪;还未结婚或者生娃,所以没有那个吞金兽摊薄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往往还在岗,所以继续撑住家庭人均月收入。
中金研报为什么要用家庭人均月收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二线城市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特别愿意点外卖,但是他们没有收入,所以必须用家庭的数字。
第一,他们毕业有不错的收入;第二,当地房价确实贵。所以这些年轻人一旦放弃治疗后,他们就觉得无所谓了,攒几年钱才能在北上广深买到一个厕所?
当你不再做任何买房的打算,你会发现自己凭空富了几倍。
所以几个数据都起来了:外卖、游戏、盲盒、真人密室、JK、汉服、刷剧刷番,各种视频大会员,还有一个,不结婚不生娃。
然后我们看到了一批股价的崛起:美团、腾讯、泡泡马特、B站、芒果超媒、京东、拼多多等等,以及生育率的持续回落。
怎么说呢,外卖只是其中一个表象,其实很多外卖和盲盒支出,本来是月收入5000甚至8000的人才去高频承担的,但是在逐步转移到4000-5000元这一档。
当然,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比如说,比如说,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租房来躲避买房压力,但是结果就是出来个蛋壳来收割大家,蛋壳现在出了问题也不一定是偶然。
这是额外的一个增量,但是只限于90后这一批人群,80后已经上了贼船,想退都退不了,才有那么多自嘲中年人甚至“阳痿都是福报”的段子。
@卢浮魅影下酒菜 提到个税数据,这个确实也很不错,拿过来当侧面验证。
8月31日,财政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表示,“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5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城镇就业人员为4.2462亿人。因此,可以得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数约为1.87亿人,个税改革后纳税人数将减少约1.23亿人,下降至约6400万人。
也就是说,用2018年的个税数据倒推,中国有6400万人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可以缴纳个税。
不过这里的数据有迷惑性,一方面是很多人的收入不靠工资性,另一方面,家庭人均月收入又会大概率比这个低。
功过相抵,就当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有6400万人吧。
个税系统的纳入人数(统计口径)是4.2462亿人,你以为这数字不够代表中国?不会的,因为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8.13亿人,农村人口5.76亿人。4亿/8亿,考虑到城镇户口里的非劳动力,基本上大头都涵盖进去了。农村那6亿别看了,因为农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镇的37%。
一句话,谁抢到了这7000万个人(5000+),以及下一阶层对应的1.5亿人(3000-5000档),谁就拿到了中国未来10年最核心的市场。
外卖、专车、休闲零食、游戏主要拿的是5000+这一档,拼多多淘宝拿的是3000-5000这一档,社区团购(成本更低的生鲜)、共享单车则继续下沉拿2000-3000元的这2亿人。
而为什么之前社区团购和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走的特别辛苦,因为2000-3000这一档的付费意愿不足。
到现在,这些商业模式也都还有瑕疵,但是因为0.7+1.5亿人那一档竞争的太激烈了,巨头们必须下探去拿2亿人这一档了,也是博一个未来。
只是0.7+1.5+2=4.2亿人,剩下还有8亿人呢,目前看只有拼多多快手彻底抓住了剩下这8亿里相对靠前的用户。
说一句冷血的话,最后面的几亿人,暂时没有足够的商业价值。
[url]https://weibo.com/1670659923/Jw6WLuViE[/url]
根据中金的研报,当人们选择外卖,本质上是用户为骑手支出费用,来节省自己时间精力的一项服务。换句话说,用户购买的是骑手的时间,什么情况下用户会持续为骑手的时间付费?当然是用户的时间比骑手更“值钱”的时候。
通俗的讲,当你的时薪高于骑手时薪的时候,你的点单欲望会有明显提升,收入越高,对外送费越不敏感,点单也会越频繁。
考虑到美团全职骑手的平均工资水平为5,968元,外卖每单平均用餐1.2人,我们可以倒推出来,这个临界值是4,973元,也就是月薪高于4973元的用户,更容易成为美团的高频核心用户。
对比中国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7000万人,这些是可能成为外卖核心用户的潜在人群规模。
而这个数据,恰好能和美团目前每天4000万外卖订单的数据对应起来。——通俗的讲,这些家庭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因为用了家庭人均,也包含了学生)的核心用户,他们开始习惯于经常点外卖了,因为这很“合算”。
参考2019年数据,美团外卖核心用户约有3000万人(平均每年消费120单外卖),非核心用户约3亿(每年消费17单)。
当然了,这只是表面的数据,实际上,这也是基尼系数的侧面体现。
因为时薪低于骑手的用户也可能是外卖用户,但很难成为核心高频用户,他们只会因为特殊原因偶尔型点外卖,平均每个月只点一次外卖。
而美团的核心用户人数与普通用户的比例,恰好是1:10左右,这个数据,也能和6亿人月收入1000元的直观认知对接起来。
这就是真实可见的中国基尼指数,包括研报里也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如果国内基尼系数扩大,是有利于外卖行业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资本市场以前不看好外卖这个跑道,但是现在这么看好。因为以前大家习惯性用均值和中位数看这个跑道,那么数据必然不好看(均值很低);但是直到巨头们用补贴撬开了核心用户的消费习惯后,他们又看到,前10%的数据美妙无比(平均3天点一次外卖,客单价持续提升),而中国人口基数大的前提,又让这10%的小比例变成了非常庞大的绝对值。
可以再读一次上面的这段话加深理解。
为什么资本市场在追捧外卖和社区团购,因为本质上讲,他们在看好高收入人群的基数和收入体量的扩张,换句话说,他们在明确看多基尼指数。
或者说贫富差距。
这才是活生生的、跑在骑手电动车上的中国。
[url]https://weibo.com/1670659923/Jw4c5CUTI[/url]
很多评论都呈现了浓厚的“何不食肉糜”气息:
1、美团外卖的客单价,2015年-2020年中分别是:25、37、42、44、45、48元,最新的数字已经快逼近50元(未剔除补贴),对,这和有些人想象不一样,并不是最便宜的杂牌店套餐——这是写在上市公司年报里的,可以直接拆出来,是香港普华永道做的审计;
2、核心客户每个月点10单,如果按照50元的均价(实际上要更高一点),那就是500元的支出,注意,这500元,不是这个人全部的餐饮指数,按照一个月早中晚90餐来看,这10餐只占11%,那么剩下80顿如果按照10元均价,他在吃饭上的花销会逼近1300元;
3、这张图你们真的应该再仔细看一下,即使我前面已经贴过了。注意,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只有70万人;1万元以上的,合计854万人;5000元以上的7113万人。
也就是说,你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三口之家就是15000元)以上,你就是全国前5%;10000元以上,0.61%;20000元以上,也就是四口之家百万年收入,恭喜你,你是全国前0.05%的人;
4、与之相对的,是中国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中位值在:1500元,因为有7.9亿人的收入在1500元以下,只有6.1亿人的收入在1500元以上。原文也强调了,这个数字恰好能和李总经理的“6亿人月收入1000元”匹配起来的。5000元以上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应在中国的分位数是5%!
5、所以,有些评论说:我身边的有钱人都不点外卖的,BALABALA。抱歉,是咱们对“有钱人”的定义不一样,我们这些经济学爱好者的认知是:在中国,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就是有钱人,因为只占到全国的前5%,即使如此,也有7000万人,而英国总人口也只有6643万人,已经足够大了;
6、但是有些人的定义,5000元根本不算“有钱人”,起码人均月入过万才算有钱人,那我只能夸你志向高远,当然了,本质上是你比我更激烈的看多基尼指数;
7、重点来了,问题根本不是有钱人爱吃外卖,点外卖有尊贵感。而是,只有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钱人”,才能以每年120单、每月超10单的频率,持续点补贴前均价50元,补贴后均价30元的外卖。——因为只有他们吃的起,即使这个开销在500元左右!
8、家庭人均月收入1500元的人群和家庭,是绝对消费不起高频外卖的,因为1500元拆开来真的不够——但是这批人在中国,有8亿人;
9、这就是中国的基尼指数,但凡你想反驳我,很多逻辑仔细想一下,其实都是“你不敢相信基尼指数或者说贫富差距有这么大”;
10、现在你应该对“美团外卖核心用户约有3000万人(平均每年消费120单外卖),非核心用户约3亿(每年消费17单)”,这个数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1、现在中国互联网的最大问题:就是有一批网民把身边的中国人当人,感慨他们的艰辛;还有一批网民,不把身边的中国人当人,那些低收入人群没声音没印象不存在;
12、求您了,少刷点逼乎的百万年薪帖子了,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吧。
[url]https://weibo.com/1670659923/Jw6G3bqA6[/url]
最后再说一个现象:当一批相对收入比较高的年轻人彻底放弃了买房的念想,他们的年收入虽然没有变化,但是他们预期下的可支配收入,突然有了大幅的提升(不再被房贷的预期占用)。
当然了,这一批年轻人的几大特性:在一二线城市,所以有机会挣到5000元以上的月薪;还未结婚或者生娃,所以没有那个吞金兽摊薄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往往还在岗,所以继续撑住家庭人均月收入。
中金研报为什么要用家庭人均月收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二线城市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特别愿意点外卖,但是他们没有收入,所以必须用家庭的数字。
第一,他们毕业有不错的收入;第二,当地房价确实贵。所以这些年轻人一旦放弃治疗后,他们就觉得无所谓了,攒几年钱才能在北上广深买到一个厕所?
当你不再做任何买房的打算,你会发现自己凭空富了几倍。
所以几个数据都起来了:外卖、游戏、盲盒、真人密室、JK、汉服、刷剧刷番,各种视频大会员,还有一个,不结婚不生娃。
然后我们看到了一批股价的崛起:美团、腾讯、泡泡马特、B站、芒果超媒、京东、拼多多等等,以及生育率的持续回落。
怎么说呢,外卖只是其中一个表象,其实很多外卖和盲盒支出,本来是月收入5000甚至8000的人才去高频承担的,但是在逐步转移到4000-5000元这一档。
当然,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比如说,比如说,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租房来躲避买房压力,但是结果就是出来个蛋壳来收割大家,蛋壳现在出了问题也不一定是偶然。
这是额外的一个增量,但是只限于90后这一批人群,80后已经上了贼船,想退都退不了,才有那么多自嘲中年人甚至“阳痿都是福报”的段子。
@卢浮魅影下酒菜 提到个税数据,这个确实也很不错,拿过来当侧面验证。
8月31日,财政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表示,“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5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城镇就业人员为4.2462亿人。因此,可以得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数约为1.87亿人,个税改革后纳税人数将减少约1.23亿人,下降至约6400万人。
也就是说,用2018年的个税数据倒推,中国有6400万人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可以缴纳个税。
不过这里的数据有迷惑性,一方面是很多人的收入不靠工资性,另一方面,家庭人均月收入又会大概率比这个低。
功过相抵,就当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有6400万人吧。
个税系统的纳入人数(统计口径)是4.2462亿人,你以为这数字不够代表中国?不会的,因为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8.13亿人,农村人口5.76亿人。4亿/8亿,考虑到城镇户口里的非劳动力,基本上大头都涵盖进去了。农村那6亿别看了,因为农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镇的37%。
一句话,谁抢到了这7000万个人(5000+),以及下一阶层对应的1.5亿人(3000-5000档),谁就拿到了中国未来10年最核心的市场。
外卖、专车、休闲零食、游戏主要拿的是5000+这一档,拼多多淘宝拿的是3000-5000这一档,社区团购(成本更低的生鲜)、共享单车则继续下沉拿2000-3000元的这2亿人。
而为什么之前社区团购和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走的特别辛苦,因为2000-3000这一档的付费意愿不足。
到现在,这些商业模式也都还有瑕疵,但是因为0.7+1.5亿人那一档竞争的太激烈了,巨头们必须下探去拿2亿人这一档了,也是博一个未来。
只是0.7+1.5+2=4.2亿人,剩下还有8亿人呢,目前看只有拼多多快手彻底抓住了剩下这8亿里相对靠前的用户。
说一句冷血的话,最后面的几亿人,暂时没有足够的商业价值。
[url]https://weibo.com/1670659923/Jw6WLuViE[/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