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XYE
2022-06-04T13:38:01+00:00
本人籍贯是南京人。听着长辈说爷爷辈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在南京沦陷之前逃到上海的租界得以苟活下来。碰巧的是外婆家里和爷爷家里算是老乡,所以也就撮合了我父母的认识以及最终有了我。
我家的亲戚目前散布各地,有外公家在杭州的亲戚,有爷爷以及外婆在南京江宁县的亲戚。
小时候由于父亲工作的缘故,我一直由外婆抚养长大,住在上海普陀区这里,这里基本是南京人,江北人的聚集地。久而久之,我就听懂了江北话(江淮官话)。后面由于上海人本地的一种歧视偏见,认为普陀区是所谓的下之角,搬回了父母的老黄浦区上小学。按照父母的说法,黄浦区是上之角,教育资源以及初中的入学比例都很好,有优势。
回黄埔之后就发现如果你流露出一些江北话的话,就会被周围的同学们排挤。感觉在之前的社会无意识中,南京,扬州等地说的江北话就是一种低人一等的语言。虽然大家明白上不会说什么,但是总是感觉融入不进环境。而且这个和你是否是上海本地人根本没有关系,我影响很深,我小学班里有宁波和平湖家长来上海做生意的借读生,讲着宁波或者平湖口音的话,待遇也会更高一点,更容易进上海的环境。
所以这可能算是一种大家都没啥意识的吴语区歧视链吧。可能你说上海话没啥风险,说宁波杭州嘉兴话也可以,但是如果说的是江北话那可能就有隐约的歧视了。
所以上小学之后我就不在说南京方言了,无论在校还是在家就说上海话。慢慢慢慢的也就这么长大了。
但是由于我小时候是外婆带大的,对于南京的江北话总是带着一种情切感,去南京跑亲戚的感觉总是非常的好。一方面这里是我的籍贯,另一方面也总是能勾起我对于我外婆的思念。乡音总是能勾起我儿时的会议。
回的多了,我的小孩也会跟着说几句,什么“南京大萝卜”(南京人自嘲的话)啊。“乖乖隆地动”啊什么的。。。
此时想想也是好笑,我又有了一种我父母时候的冲动,不想让我小孩学习江北话了。。。我知道我的根在南京这里,不过为了小孩的成长,可能上海话,普通话,英语更为的重要。尽量还是不要带着江北的口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碎碎念,都是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我想说,对于什么方言我都不想做什么价值判断。而且随着上海的人口越来越多,本身方言也是在淡化的。但是这种隐形的歧视链没想到居然想一种思想烙印还在我身上出现了。有点可笑有点可悲而已。
随便想想的,也是随便写写,不想引战,就放在秦风村吧。
我家的亲戚目前散布各地,有外公家在杭州的亲戚,有爷爷以及外婆在南京江宁县的亲戚。
小时候由于父亲工作的缘故,我一直由外婆抚养长大,住在上海普陀区这里,这里基本是南京人,江北人的聚集地。久而久之,我就听懂了江北话(江淮官话)。后面由于上海人本地的一种歧视偏见,认为普陀区是所谓的下之角,搬回了父母的老黄浦区上小学。按照父母的说法,黄浦区是上之角,教育资源以及初中的入学比例都很好,有优势。
回黄埔之后就发现如果你流露出一些江北话的话,就会被周围的同学们排挤。感觉在之前的社会无意识中,南京,扬州等地说的江北话就是一种低人一等的语言。虽然大家明白上不会说什么,但是总是感觉融入不进环境。而且这个和你是否是上海本地人根本没有关系,我影响很深,我小学班里有宁波和平湖家长来上海做生意的借读生,讲着宁波或者平湖口音的话,待遇也会更高一点,更容易进上海的环境。
所以这可能算是一种大家都没啥意识的吴语区歧视链吧。可能你说上海话没啥风险,说宁波杭州嘉兴话也可以,但是如果说的是江北话那可能就有隐约的歧视了。
所以上小学之后我就不在说南京方言了,无论在校还是在家就说上海话。慢慢慢慢的也就这么长大了。
但是由于我小时候是外婆带大的,对于南京的江北话总是带着一种情切感,去南京跑亲戚的感觉总是非常的好。一方面这里是我的籍贯,另一方面也总是能勾起我对于我外婆的思念。乡音总是能勾起我儿时的会议。
回的多了,我的小孩也会跟着说几句,什么“南京大萝卜”(南京人自嘲的话)啊。“乖乖隆地动”啊什么的。。。
此时想想也是好笑,我又有了一种我父母时候的冲动,不想让我小孩学习江北话了。。。我知道我的根在南京这里,不过为了小孩的成长,可能上海话,普通话,英语更为的重要。尽量还是不要带着江北的口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碎碎念,都是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我想说,对于什么方言我都不想做什么价值判断。而且随着上海的人口越来越多,本身方言也是在淡化的。但是这种隐形的歧视链没想到居然想一种思想烙印还在我身上出现了。有点可笑有点可悲而已。
随便想想的,也是随便写写,不想引战,就放在秦风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