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z27
2021-12-23T06:14:43+00:00
首先声明,没有贡献票房,但是给黑心UP贡献了点击量。
以下内容是整理了多个水军黑心UP及正常UP对影片内容方面的“共识”,因此虽然本人没有看过电影,但对于内容方面的真实性基本可以得到保证。
观点:眯眯眼只是这部电影刻板印象的冰山一角,整部电影的内容都是建立在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之上,用心极其险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伪传统”电影。
影片中的论据:
1、强迫劳动,雇佣童工
大多数网民,包括我本人,实际都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比如“强迫劳动”这个词,我第一次听说是因为新疆棉,但后来百度了一下,实际上几十年来“强迫劳动、雇佣童工”一直是西方打压中国的手段之一。
首先看一下“少年”一词的定义。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12/30/-7Q2p-etbaKcT1kSaf-38.jpg[/img]
而雇佣童工即指雇佣不超过16岁的少年从事劳动。
简单截取两个百度截图,可以发现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1)知乎2017年回答关于国外大学课堂提问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12/30/-7Q2p-gavlKwT3cSka-3u.jpg[/img]
(2)人民网2012年报道美国独白演员杜撰富士康雇佣童工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12/30/-7Q2p-6n75ZeT3cSn6-g4.jpg[/img]
片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广东农村、广东、甚至是上海,大家对于童工的存在似乎是已经完全默认的,甚至还是严重影响青少年身体发育的重工作。
确实,“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工作中仍然追求梦想”这一表现手法很能打动观众,很文艺,但如果这是发生在当代一个少年的身上,无异于直接打XX的脸。
2、少年难以接受义务教育
接童工问题,影片所描述的应该是正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很显然,暗示了农村人没有接受正常义务教育。且可以从一些细节反映出其实际接受的“教育”很差,比如只会背几句零散的古诗等等。这很难让人不怀疑其有暗指所谓“义务教育推广的质量”问题。而实际上,义务教育推广更难的是改变一些地区的传统观念问题。水区近期就有老师表示其所教的小学生根本不想学习,家里乐于灌输“打工也能挣到钱”的观念。
目前国内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非常之高了,即使在2005年也不至于到片中反应的这种程度。更何况,你整个片子又不是为了批判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为什么非要选择2005年,选择一群孩子去表现梦想,18岁不可以有梦想吗?甚至说,这部片子只要把年代放在近代,或者古代,都不至于说会有这个问题。你可以说古代人受压迫,近代人受压迫,但是你不能说2005年的中国人还在受压迫,儿童仍然不能接受正规教育。
3、社会无底线欺凌儿童,儿童人权问题严重
虽然前面1与2都多多少少沾点儿童人权问题,但整个影片中展现出来的是“成年人对少年的普遍欺凌”,可以看到,这在宣扬西方世界先进的主流电影中几乎是看不到的。
西方电影更多的是体现“校园欺凌”,也就是未成年人欺凌未成年人,一方面确实存在普遍,另一方面法无禁止。或者直接描写成年人欺负成年人,但涉及这一类的电影往往主题就是反对歧视、反对欺凌,比如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
而这部影片中展现的东西呢?其他舞狮队的人格侮辱;工友压迫让睡床底;社会普遍认可欺凌做法。
不妨引用导演的话,大家回想一下周围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在2005年左右参加了几项学科竞赛,不仅老师教我们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个人层面,我更是因为和对手有直接的共同语言而结交到了不少朋友,当然,赛场上确实会咬牙切齿,但赛后一定是相处融洽。
而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的态度就更不用说了,哪怕真的有小孩子迫于无奈和成年人一起去打工,那么小孩子一定是这个群体中最受到照顾的那一个,国内社会更加普世的观点应该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导演实际要表现的是什么?人情冷漠?少年自强?不是。导演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社会之下,人们已经抛弃了“敬老爱幼”等等人伦,无底线地去索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再次强调一下,电影不是发生在旧社会,发生在2005年。
现代电影再怎么描写生活辛酸,也不至于虚构一个压榨迫害儿童的背景。
4、过于典型的重男轻女
女阿娟被定义为本文的女主角,我在之前回复水军时有写道,对女主,整个影片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是鼓舞少年的励志人物?是重男轻女式的悲剧人物?还是仅仅说一个NTR故事?
但既然作为女主,那么就不得不说一说,“家里人认为女孩子不适合舞狮”这句话。
嗯,乍一看,普通的重男轻女观点咯。
仔细一想呢?
平时微博、论坛关于女权话题讨论得可谓沸沸扬扬,有互相喷的,有理性分析的。但抛去一切争议,有一个论点是全球女权、女拳、女X等等所公认的:不能用性别决定女性价值。
也就是说,“女的不适合干XX工作”这种话,是过于典型的性别歧视表述。
实际上,电影想要表达女主不继续舞狮了,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舞狮影响学习,舞狮不如干别的赚钱等等,这些现象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家都能有切身感受的,甚至整部影片的立意还可以上升一大截,因为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一大核心原因就是“不经济、赚不了钱”。也就是说,这个话题明明有立意更高的表达方式,但是导演偏偏选择了一种争议最大的重男轻女。
再往深处想,重男轻女的根源是什么?是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前提下,女性生产力低于男性而产生的一种自然演化。换句话说,因为穷,才会去想着生“更加有生产力的儿子”,而只要社会整体生产力上去了,不需要为了吃饭发愁了,这种观念就会自然淡化,现实也是如此,在一线城市实际已经很少有“必须生儿子”的说法了,甚至政策上早就不支持性别检测了。
再次借用导演的话,我们看看周围有钱人是什么样的?很简单一句话,“穷养儿子富养女”,还都是养出公主病的养,女儿喜欢什么就给买,甚至于大家都要上论坛争论该不该“富养女”,“精神富养还是物质富养”。
回过头再看看电影表达,不难发现电影实际想展现给我们的是“在国内,就算家庭再有钱,家长也依然会打压女性价值禁止女性从事某些行业”,“社会再强大也改变不了歧视女性的事实”,其心可诛。
5、“进城寻亲难”进一步凸显社会落后
说实话,进城寻亲这个桥段,我第一想到的是还珠格格紫薇上京找皇帝。
抛开“佛山到广州的实际距离只有30公里”这一事实,再抛开“佛山本地打工就不会比广东低多少”这一事实,“进城寻亲难”本身的原因无外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长途”移动消耗成本过高,路上不安全等等。
还珠格格进城,找个戏班,一方面沿路可以演戏筹集生活资金,一方面抱团安全,再一方面就是马车太贵普通人消费不起,只能徒步。
OK,说这是旧社会,我举双手赞同。
但抱歉,朋友,这是2005年的中国。除了这两年疫情,每年农民工返乡都是运输行业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确保工地放假,不强制加班,一方面要确保运输系统负荷足够高,再一方面还要确保有足够的低价票、低价餐饮,像反扒、诈骗这些都是相对比较小的题材了。我们重点服务民生的项目,那么多人的努力,搁电影这儿就是一句“四年回不了家”打发。
我只能说,“现实题材电影”是吧?这现实要搁中国,只能说明,父母犯了遗弃罪,该被抓。
6、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落后,穷人生病只能靠奇迹
中国人都拿诺贝尔奖了,片中的医疗体系仍然停留在旧社会,只能说科技再发达也改变不了某些二鬼子深入骨髓的自卑。
你问我现实是什么?
第一呢,工地出事儿是有私了的,但一定会给钱;
第二呢,你要醒来也应该是在病房醒来,工地可能没有医保,但中国不是美帝,看病没那么贵;
第三呢,如果电影讲的是事实,那么佛山社保部门可能要发抖了,因为工作没做到位会被约谈。
最后合理推测一下这个桥段的来源,应该是编剧在一线城市医院看到好多瘫痪在地的乞讨人士,上书家人重病,没钱看病也没钱回家。
拜托,那些是骗子,收入还很高,一天乞讨的收入够他全家住病房,只是利用了中国人有钱还富有同情心。
7、洋人定义的“CHINESE KONGFU”
为什么用英文,因为导演整个展现的是一种外国人定义的中国功夫——“飞檐走壁的假功夫”。
无论是原地翻跟头超过正常人身高、高速攀爬、不合理的行进速度、最后的上天,电影中的舞狮展现出来的都不是正常的舞狮。换句话说,整个电影的舞狮除了一些简单动作,高潮部分都是外国人理解中的“CHINESE KONGFU”下的舞狮,是不现实的动作,和美国队长的区别,无非就是没有盾牌罢了。当然了,美国人都知道编一种不存在的药剂打给美国队长,中国人只要是个农村留守儿童就可以了。
注意,我们不是反对用夸张的功夫来表现传统元素,只是这部电影本身的主题就应该是普通人做现实中的事情,而且舞狮也是现实中存在的,不是让你去拆坦克,冠军舞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描绘成什么样子就行了。
打个比方,《灌篮高手》,你可以跳得比常人高,但没有必要跳得比篮板上沿高再去扣篮;你可以三分球投的准,但是你没必要夸张到半场投篮/底线投篮个个进。舞狮和篮球的区别,无非就是篮球受众更广一点,但因为舞狮本身就是实际存在的一项运动,也有高难度动作,所以并不需要虚无的体现方式来展现。更何况还是具备西方刻板印象的“CHINESE KONGFU”飞檐走壁。
只能说,但凡导演编剧真的学了哪怕一周的舞狮,都能像篮球一样知道技术难点在哪里,都能准确把握到舞狮的亮点。
8、上海与广州
很多人都提了,这块我也不想多说,只是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一个惊喜,2005年的广州平均工资,与2005年的上海平均工资,大家可以自行查阅。
所以片尾的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大多数外国人只认中国有个富有的上海罢了。
当然了,前文也说了,即便上海也需要用童工干重体力活。
我不是广东人,舞狮我确实不懂,所以上面没有写太多关于舞狮的技术点,我看网上大多数评论都说到了,比如需要练家子,不能用白狮子,狮尾技术含量更高等等。本文仅就电影中的刻板印象作出整理总结。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虚无年代描述一项虚无运动的动画片。
片中的“社会”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其严重的地区,在贫困地区,人伦缺失,霸凌幼小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儿童被迫从事重体力劳动,仅少数人依然保留基本的良知。
这个“社会”城乡差距明显,交通困难。人们再有钱,依然限制女性从事普通的行业。
这个“社会”医疗体系、保障体系落后,穷人只能指望奇迹。
片中描写的运动是一项飞檐走壁式的运动,现实中无法作出这些动作。
嗯,写到这里,我甚至还怀疑导演是不是把年代搞错了,写的是旧社会的事儿。
那么回到本贴的开头,被我们“抛开”的问题,“眯眯眼”,上面这些因素再加上眯眯眼,这部电影的司马昭之心可谓路人皆知,其用心不可不谓险恶。[s:ac:反对]
以下内容是整理了多个水军黑心UP及正常UP对影片内容方面的“共识”,因此虽然本人没有看过电影,但对于内容方面的真实性基本可以得到保证。
观点:眯眯眼只是这部电影刻板印象的冰山一角,整部电影的内容都是建立在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之上,用心极其险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伪传统”电影。
影片中的论据:
1、强迫劳动,雇佣童工
大多数网民,包括我本人,实际都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比如“强迫劳动”这个词,我第一次听说是因为新疆棉,但后来百度了一下,实际上几十年来“强迫劳动、雇佣童工”一直是西方打压中国的手段之一。
首先看一下“少年”一词的定义。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12/30/-7Q2p-etbaKcT1kSaf-38.jpg[/img]
而雇佣童工即指雇佣不超过16岁的少年从事劳动。
简单截取两个百度截图,可以发现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1)知乎2017年回答关于国外大学课堂提问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12/30/-7Q2p-gavlKwT3cSka-3u.jpg[/img]
(2)人民网2012年报道美国独白演员杜撰富士康雇佣童工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12/30/-7Q2p-6n75ZeT3cSn6-g4.jpg[/img]
片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广东农村、广东、甚至是上海,大家对于童工的存在似乎是已经完全默认的,甚至还是严重影响青少年身体发育的重工作。
确实,“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工作中仍然追求梦想”这一表现手法很能打动观众,很文艺,但如果这是发生在当代一个少年的身上,无异于直接打XX的脸。
2、少年难以接受义务教育
接童工问题,影片所描述的应该是正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很显然,暗示了农村人没有接受正常义务教育。且可以从一些细节反映出其实际接受的“教育”很差,比如只会背几句零散的古诗等等。这很难让人不怀疑其有暗指所谓“义务教育推广的质量”问题。而实际上,义务教育推广更难的是改变一些地区的传统观念问题。水区近期就有老师表示其所教的小学生根本不想学习,家里乐于灌输“打工也能挣到钱”的观念。
目前国内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非常之高了,即使在2005年也不至于到片中反应的这种程度。更何况,你整个片子又不是为了批判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为什么非要选择2005年,选择一群孩子去表现梦想,18岁不可以有梦想吗?甚至说,这部片子只要把年代放在近代,或者古代,都不至于说会有这个问题。你可以说古代人受压迫,近代人受压迫,但是你不能说2005年的中国人还在受压迫,儿童仍然不能接受正规教育。
3、社会无底线欺凌儿童,儿童人权问题严重
虽然前面1与2都多多少少沾点儿童人权问题,但整个影片中展现出来的是“成年人对少年的普遍欺凌”,可以看到,这在宣扬西方世界先进的主流电影中几乎是看不到的。
西方电影更多的是体现“校园欺凌”,也就是未成年人欺凌未成年人,一方面确实存在普遍,另一方面法无禁止。或者直接描写成年人欺负成年人,但涉及这一类的电影往往主题就是反对歧视、反对欺凌,比如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
而这部影片中展现的东西呢?其他舞狮队的人格侮辱;工友压迫让睡床底;社会普遍认可欺凌做法。
不妨引用导演的话,大家回想一下周围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在2005年左右参加了几项学科竞赛,不仅老师教我们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个人层面,我更是因为和对手有直接的共同语言而结交到了不少朋友,当然,赛场上确实会咬牙切齿,但赛后一定是相处融洽。
而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的态度就更不用说了,哪怕真的有小孩子迫于无奈和成年人一起去打工,那么小孩子一定是这个群体中最受到照顾的那一个,国内社会更加普世的观点应该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导演实际要表现的是什么?人情冷漠?少年自强?不是。导演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社会之下,人们已经抛弃了“敬老爱幼”等等人伦,无底线地去索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再次强调一下,电影不是发生在旧社会,发生在2005年。
现代电影再怎么描写生活辛酸,也不至于虚构一个压榨迫害儿童的背景。
4、过于典型的重男轻女
女阿娟被定义为本文的女主角,我在之前回复水军时有写道,对女主,整个影片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是鼓舞少年的励志人物?是重男轻女式的悲剧人物?还是仅仅说一个NTR故事?
但既然作为女主,那么就不得不说一说,“家里人认为女孩子不适合舞狮”这句话。
嗯,乍一看,普通的重男轻女观点咯。
仔细一想呢?
平时微博、论坛关于女权话题讨论得可谓沸沸扬扬,有互相喷的,有理性分析的。但抛去一切争议,有一个论点是全球女权、女拳、女X等等所公认的:不能用性别决定女性价值。
也就是说,“女的不适合干XX工作”这种话,是过于典型的性别歧视表述。
实际上,电影想要表达女主不继续舞狮了,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舞狮影响学习,舞狮不如干别的赚钱等等,这些现象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家都能有切身感受的,甚至整部影片的立意还可以上升一大截,因为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一大核心原因就是“不经济、赚不了钱”。也就是说,这个话题明明有立意更高的表达方式,但是导演偏偏选择了一种争议最大的重男轻女。
再往深处想,重男轻女的根源是什么?是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前提下,女性生产力低于男性而产生的一种自然演化。换句话说,因为穷,才会去想着生“更加有生产力的儿子”,而只要社会整体生产力上去了,不需要为了吃饭发愁了,这种观念就会自然淡化,现实也是如此,在一线城市实际已经很少有“必须生儿子”的说法了,甚至政策上早就不支持性别检测了。
再次借用导演的话,我们看看周围有钱人是什么样的?很简单一句话,“穷养儿子富养女”,还都是养出公主病的养,女儿喜欢什么就给买,甚至于大家都要上论坛争论该不该“富养女”,“精神富养还是物质富养”。
回过头再看看电影表达,不难发现电影实际想展现给我们的是“在国内,就算家庭再有钱,家长也依然会打压女性价值禁止女性从事某些行业”,“社会再强大也改变不了歧视女性的事实”,其心可诛。
5、“进城寻亲难”进一步凸显社会落后
说实话,进城寻亲这个桥段,我第一想到的是还珠格格紫薇上京找皇帝。
抛开“佛山到广州的实际距离只有30公里”这一事实,再抛开“佛山本地打工就不会比广东低多少”这一事实,“进城寻亲难”本身的原因无外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长途”移动消耗成本过高,路上不安全等等。
还珠格格进城,找个戏班,一方面沿路可以演戏筹集生活资金,一方面抱团安全,再一方面就是马车太贵普通人消费不起,只能徒步。
OK,说这是旧社会,我举双手赞同。
但抱歉,朋友,这是2005年的中国。除了这两年疫情,每年农民工返乡都是运输行业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确保工地放假,不强制加班,一方面要确保运输系统负荷足够高,再一方面还要确保有足够的低价票、低价餐饮,像反扒、诈骗这些都是相对比较小的题材了。我们重点服务民生的项目,那么多人的努力,搁电影这儿就是一句“四年回不了家”打发。
我只能说,“现实题材电影”是吧?这现实要搁中国,只能说明,父母犯了遗弃罪,该被抓。
6、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落后,穷人生病只能靠奇迹
中国人都拿诺贝尔奖了,片中的医疗体系仍然停留在旧社会,只能说科技再发达也改变不了某些二鬼子深入骨髓的自卑。
你问我现实是什么?
第一呢,工地出事儿是有私了的,但一定会给钱;
第二呢,你要醒来也应该是在病房醒来,工地可能没有医保,但中国不是美帝,看病没那么贵;
第三呢,如果电影讲的是事实,那么佛山社保部门可能要发抖了,因为工作没做到位会被约谈。
最后合理推测一下这个桥段的来源,应该是编剧在一线城市医院看到好多瘫痪在地的乞讨人士,上书家人重病,没钱看病也没钱回家。
拜托,那些是骗子,收入还很高,一天乞讨的收入够他全家住病房,只是利用了中国人有钱还富有同情心。
7、洋人定义的“CHINESE KONGFU”
为什么用英文,因为导演整个展现的是一种外国人定义的中国功夫——“飞檐走壁的假功夫”。
无论是原地翻跟头超过正常人身高、高速攀爬、不合理的行进速度、最后的上天,电影中的舞狮展现出来的都不是正常的舞狮。换句话说,整个电影的舞狮除了一些简单动作,高潮部分都是外国人理解中的“CHINESE KONGFU”下的舞狮,是不现实的动作,和美国队长的区别,无非就是没有盾牌罢了。当然了,美国人都知道编一种不存在的药剂打给美国队长,中国人只要是个农村留守儿童就可以了。
注意,我们不是反对用夸张的功夫来表现传统元素,只是这部电影本身的主题就应该是普通人做现实中的事情,而且舞狮也是现实中存在的,不是让你去拆坦克,冠军舞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描绘成什么样子就行了。
打个比方,《灌篮高手》,你可以跳得比常人高,但没有必要跳得比篮板上沿高再去扣篮;你可以三分球投的准,但是你没必要夸张到半场投篮/底线投篮个个进。舞狮和篮球的区别,无非就是篮球受众更广一点,但因为舞狮本身就是实际存在的一项运动,也有高难度动作,所以并不需要虚无的体现方式来展现。更何况还是具备西方刻板印象的“CHINESE KONGFU”飞檐走壁。
只能说,但凡导演编剧真的学了哪怕一周的舞狮,都能像篮球一样知道技术难点在哪里,都能准确把握到舞狮的亮点。
8、上海与广州
很多人都提了,这块我也不想多说,只是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一个惊喜,2005年的广州平均工资,与2005年的上海平均工资,大家可以自行查阅。
所以片尾的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大多数外国人只认中国有个富有的上海罢了。
当然了,前文也说了,即便上海也需要用童工干重体力活。
我不是广东人,舞狮我确实不懂,所以上面没有写太多关于舞狮的技术点,我看网上大多数评论都说到了,比如需要练家子,不能用白狮子,狮尾技术含量更高等等。本文仅就电影中的刻板印象作出整理总结。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虚无年代描述一项虚无运动的动画片。
片中的“社会”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其严重的地区,在贫困地区,人伦缺失,霸凌幼小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儿童被迫从事重体力劳动,仅少数人依然保留基本的良知。
这个“社会”城乡差距明显,交通困难。人们再有钱,依然限制女性从事普通的行业。
这个“社会”医疗体系、保障体系落后,穷人只能指望奇迹。
片中描写的运动是一项飞檐走壁式的运动,现实中无法作出这些动作。
嗯,写到这里,我甚至还怀疑导演是不是把年代搞错了,写的是旧社会的事儿。
那么回到本贴的开头,被我们“抛开”的问题,“眯眯眼”,上面这些因素再加上眯眯眼,这部电影的司马昭之心可谓路人皆知,其用心不可不谓险恶。[s:ac: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