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fy ahh
2021-10-21T12:50:21+00:00
古来圣贤皆寂寞
监狱和军队对付不服管的刺头用的是同一个办法——关禁闭。
不打不骂不挨饿,就关小黑屋里,没人说话, 一般三天,性质恶劣就七天,多穷凶极恶的罪犯、再桀骜不驯的士兵也挺不过十五天,放出来后都老实了。
人就是这么害怕寂寞。
害怕寂寞是人的天性,但是不同的人程度不一样,有的人能够抵御天性,有的人只能服从天性,而一个人越害怕寂寞,就越容易被他人操控。
网上能看到很多人抱怨自己被熟人占便宜,诸如亲戚要低价买房、同事天天蹭车、朋友借钱不还等等。以前我很纳闷,都被欺负得这么狠了,怎么不翻脸呢?就算沉没成本要不回来,也应该断交,即时止损才对啊!
后来发现,对于这类建立在自己利益受损之上的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当事人的态度是暧昧的:一方面他们痛恨于自己的软弱、对方的骄横;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失去所谓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害怕断掉这段关系。
在他们内心的天平上,后者重于前者,他们在网上诉苦不是想从不健康的关系中摆脱出来,只是为了求得一点安慰和温暖。对于好心人提出的建议,他们以种种理由推托不去做“哎呀毕竟是亲戚”、“这样做以后没法见面了”;有人帮他们骂欺负他的人,他们还要反过来替加害者辩解,什么“他也挺难的/有苦衷”、“他以前对我很好”,甚至骂得狠了他们还生气“你怎么能这么说我XX”……
发泄一番后,他们又心甘情愿地回去挨欺负,毕竟在他们心中,被欺负也是有人陪伴,好过断掉关系后的孤独寂寞。
社会上的一些骗术也是利用了这一点,先是给受害者营造出一种有人陪伴的假象,再以离开要挟受害者购买“产品”。受害者大多是老人、长期单身者等害怕寂寞、渴求“温暖”的人群。
害怕寂寞的人还更容易被物操控。
对他们而言,寂寞是痛苦难捱的,为了麻痹自己,他们渴求那些能直接作用于神经,引发种种快感的物质,如糖、烟草、酒精、毒品等等,使用后晕了、high了,一睁眼一闭眼时间过得飞快。
可这治标不治本,过劲后寂寞来得更汹涌,又不得不继续使用,长期下去产生依赖,陷溺其中。
这就是成瘾的心理机制。
观察一下有嗜甜、酗酒、烟瘾、药物滥用等问题的人,基本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现在美国肥胖率飙升、毒品泛滥,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后现代社会中传统价值观被结构导致心灵空虚,人无法抵御寂寞,只好转向成瘾类物质寻求暂时解脱。
对社交、游戏、购物、短视频类APP产生依赖也是这个原因,寂寞了刷一刷、玩一玩、买买买可以产生一种“有人陪伴”的感觉,拿起手机就舍不得放下,看似是人在使用手机,其实是手机在操控人。
远古时人害怕寂寞是因为落单了就会死,可为什么现在的人也会害怕寂寞呢?
除了天性遗传外,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
群体中的人是由与他人的关系构成的,朋友、亲属、员工……这些社会关系定义了他;而一个人独处时,人只能是自己,也不得不面对自己。
有些人主体性强、自我意识强,有自我、也敢于面对自我,对他们而言寂寞无非就是不和别人相处,和自己相处,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他们不害怕寂寞。
可有的人惯于依赖他人,没有自我;还有的人不敢面对剥去社会关系后的真实自我,他们只有在群体中才不用面对自己,因此就害怕寂寞。
害怕寂寞的人就算肉体再强壮,也是弱者,能轻易被人或物操控。反之,一个人能耐得住寂寞,说明他有强大的内心,这样的人往往能摆脱他人和外物的控制,成为自己的主宰。
想做这样的人,就得不断修炼,学着与寂寞为伴,在寂静中认识自己、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在此基础上通过美育、体育、智育滋养自己,为自己建构意义、提供温暖,做自己的太阳。
当一个人既不依赖外物,也对他人无所欲求时,就不会再害怕寂寞,也就接近了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叔本华所说的:“自足自乐,自成天地,能说我独自承担全部自我,是幸福的首要条件”。
这个境界很难达到,但给了我们一个可以憧憬和追寻的目标,有了它指路,就算无法抵达,至少也不会迷失在人际交往的喧嚣中,堕落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里。
监狱和军队对付不服管的刺头用的是同一个办法——关禁闭。
不打不骂不挨饿,就关小黑屋里,没人说话, 一般三天,性质恶劣就七天,多穷凶极恶的罪犯、再桀骜不驯的士兵也挺不过十五天,放出来后都老实了。
人就是这么害怕寂寞。
害怕寂寞是人的天性,但是不同的人程度不一样,有的人能够抵御天性,有的人只能服从天性,而一个人越害怕寂寞,就越容易被他人操控。
网上能看到很多人抱怨自己被熟人占便宜,诸如亲戚要低价买房、同事天天蹭车、朋友借钱不还等等。以前我很纳闷,都被欺负得这么狠了,怎么不翻脸呢?就算沉没成本要不回来,也应该断交,即时止损才对啊!
后来发现,对于这类建立在自己利益受损之上的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当事人的态度是暧昧的:一方面他们痛恨于自己的软弱、对方的骄横;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失去所谓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害怕断掉这段关系。
在他们内心的天平上,后者重于前者,他们在网上诉苦不是想从不健康的关系中摆脱出来,只是为了求得一点安慰和温暖。对于好心人提出的建议,他们以种种理由推托不去做“哎呀毕竟是亲戚”、“这样做以后没法见面了”;有人帮他们骂欺负他的人,他们还要反过来替加害者辩解,什么“他也挺难的/有苦衷”、“他以前对我很好”,甚至骂得狠了他们还生气“你怎么能这么说我XX”……
发泄一番后,他们又心甘情愿地回去挨欺负,毕竟在他们心中,被欺负也是有人陪伴,好过断掉关系后的孤独寂寞。
社会上的一些骗术也是利用了这一点,先是给受害者营造出一种有人陪伴的假象,再以离开要挟受害者购买“产品”。受害者大多是老人、长期单身者等害怕寂寞、渴求“温暖”的人群。
害怕寂寞的人还更容易被物操控。
对他们而言,寂寞是痛苦难捱的,为了麻痹自己,他们渴求那些能直接作用于神经,引发种种快感的物质,如糖、烟草、酒精、毒品等等,使用后晕了、high了,一睁眼一闭眼时间过得飞快。
可这治标不治本,过劲后寂寞来得更汹涌,又不得不继续使用,长期下去产生依赖,陷溺其中。
这就是成瘾的心理机制。
观察一下有嗜甜、酗酒、烟瘾、药物滥用等问题的人,基本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现在美国肥胖率飙升、毒品泛滥,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后现代社会中传统价值观被结构导致心灵空虚,人无法抵御寂寞,只好转向成瘾类物质寻求暂时解脱。
对社交、游戏、购物、短视频类APP产生依赖也是这个原因,寂寞了刷一刷、玩一玩、买买买可以产生一种“有人陪伴”的感觉,拿起手机就舍不得放下,看似是人在使用手机,其实是手机在操控人。
远古时人害怕寂寞是因为落单了就会死,可为什么现在的人也会害怕寂寞呢?
除了天性遗传外,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
群体中的人是由与他人的关系构成的,朋友、亲属、员工……这些社会关系定义了他;而一个人独处时,人只能是自己,也不得不面对自己。
有些人主体性强、自我意识强,有自我、也敢于面对自我,对他们而言寂寞无非就是不和别人相处,和自己相处,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他们不害怕寂寞。
可有的人惯于依赖他人,没有自我;还有的人不敢面对剥去社会关系后的真实自我,他们只有在群体中才不用面对自己,因此就害怕寂寞。
害怕寂寞的人就算肉体再强壮,也是弱者,能轻易被人或物操控。反之,一个人能耐得住寂寞,说明他有强大的内心,这样的人往往能摆脱他人和外物的控制,成为自己的主宰。
想做这样的人,就得不断修炼,学着与寂寞为伴,在寂静中认识自己、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在此基础上通过美育、体育、智育滋养自己,为自己建构意义、提供温暖,做自己的太阳。
当一个人既不依赖外物,也对他人无所欲求时,就不会再害怕寂寞,也就接近了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叔本华所说的:“自足自乐,自成天地,能说我独自承担全部自我,是幸福的首要条件”。
这个境界很难达到,但给了我们一个可以憧憬和追寻的目标,有了它指路,就算无法抵达,至少也不会迷失在人际交往的喧嚣中,堕落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