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tavish
2020-12-21T05:42:07+00:00
前段时间,相信大家都被成都五线齐开的新闻刷屏,成都开通地铁里程暴涨。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一直以来,成都都是一个追赶者,在中西部三强中,成都的地铁比重庆,武汉都起步要晚。
我门从下图中可以看到,2004年,武汉和重庆就开通了首条地铁,而成都直到2010年才开通第一条地铁。
从2010到2020,十年时间,卧薪尝胆,成都的轨道交通里程从内陆的落后,跃居到领头羊的位置。
根据目前的地铁四期批复线路计算,还会在未来逐步稳固前列的位置。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2/24/-7Q5-bpw7ZtT3cSqo-s9.jpg[/img]
但是,这时候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
少部分人却在这时候对成都冷嘲热讽,极尽挖苦。
“成都修地铁的钱,都是靠转移支付,是我们东部的扶贫款,被成都拿去修地铁了”
“成都的实力,根本承担不起这么修地铁”
“要不是我们转移支付,成都政府连工资都发不起”
..............................................
这些绝对是某些狭隘的人的原话。
这篇文章,就普及下,为什么成都能够实现这个历史的跨越,在地铁三期爆发,基建突飞猛进。
首先,修地铁,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
成都虽然比不上一线城市的经济质量和规模,但在二线城市中也是佼佼者。
回应下所谓的成都吸血的概念。
所谓的成都在狭义层面的吸血,都是子虚乌有的。
这种傻逼逻辑来自于,中央财政一年给予四川5000亿左右的转移支付。
而成都是这5000亿转移支付的得利者,吃了四川的转移支付。
成都自己本身没有这个能力,而是靠这个转移支付修建了这么多地铁。
有这种思维的人,你了解财政的使用吗?成都怎么可能私自动用这些省财政的钱?
成都在这5000亿转移支付中,拿到的不过是零头,大多还是来自于税收返还的部分。
并不存在成都把四川省转移支付中的扶贫款和少数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拿来修地铁的情况。
而成都2019年上划中央四税+上划省级税收,高达1347.99+347.81=1695.8亿。
而像杭州虽然上划中央四税比成都多一些,1685亿,但是这些城市普遍不需要向省级上划,而成都还承担了省级上划的钱。
当然上划中央四税,不代表全额的中央纳税,中央和地方也会有些账目结算返还之内的,但这基本也是大头了。
各个统计口径不一样,但大致上贡献层度是差不多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2/24/-7Q5-allkKvT1kSd4-6t.jpg[/img]
全国大点的城市,有代表性的城市,基本只有广州和成都,每年要大量上划省级税收。
图片
成都的一年的税收总额,也是仅次于四大一线和苏州等少数二线的,排名全国前几,未来也还具备上升趋势。
这才是中央发改委,会给成都批复大规模地铁建设的基础,没有钱?发改委会给你乱批地铁?
重庆为何这几年地铁建设落后?
因为重庆债务问题严重,钱是一切的基础。
重庆级别比成都高一级,副国级坐镇的重庆尚且如此,成都何德何能,让发改委给开绿灯?
这个时候有人就会说,啊,你看苏州,武汉,杭州这些税收,财政实力和成都差不多的,为什么没有成都修的多。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问题,天时。
成都2020年地铁大爆发,是属于地铁三期工程。
而成都地铁建设三期,成都抓住了大规模基建的最后窗口。
那一年报批的时候,中央对地方地铁建设的自有资金要求是20%(如果没记错的话),而成都抓住了最后的窗口,一下报了一大批地铁建设上去,加上本身还算不错的财政基础,就通过了。
不久之后,中央收紧地方政府加杠杆,要求地铁建设自有资金要达到40%,如果按40%自有本金,我们的地铁三期工程,肯定修不了这么多地铁了。
这就是一个政策窗口期。
而这些利用杠杆的资金,都是成都自己的钱,也是成都自己还。
怎么还?
看看满地的TOD,多的就不说了。
所以说一句题外话,不要一味的仇视房价,你坐的地铁,逛的公园,小孩读的学校,说不定都是房价带给你的。
成都抓住了,其他城市很多没有抓住机会窗口。
这是政府执政者的功劳,利用杠杆撬动了这一轮大建设,没有抓住机会的地方,要怪就只能怪你们政府,而不是对成都冷嘲热讽。
我们自己借的钱修地铁,也是自己还,有什么不对?
所以成都地铁的今日风光,是成都的基本实力支撑,地方政府的的决断,中央的政策窗口期。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做对了选择,而带来的结果。
没有基本的财政实力支撑,哪怕政策窗口再松,中央不会批复这么多地铁。
没有地方政府的果决,大跨步,不怕背负骂名,才能坚决的执行和上报。
没有中央政策的宽松窗口,成都也利用不到这么大的杠杆,撬动这一轮地铁大建设。
还是上一篇文章从高考分数线看城市兴衰,结尾说那句话。
图片
10年前,重庆,武汉,南京这些说起轨道交通,可能都很难把成都列为竞争对手。
谁能想到成都实现了全面的反超呐?
逆天改命的时代,需要蓉城诸君共同努力。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一直以来,成都都是一个追赶者,在中西部三强中,成都的地铁比重庆,武汉都起步要晚。
我门从下图中可以看到,2004年,武汉和重庆就开通了首条地铁,而成都直到2010年才开通第一条地铁。
从2010到2020,十年时间,卧薪尝胆,成都的轨道交通里程从内陆的落后,跃居到领头羊的位置。
根据目前的地铁四期批复线路计算,还会在未来逐步稳固前列的位置。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2/24/-7Q5-bpw7ZtT3cSqo-s9.jpg[/img]
但是,这时候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
少部分人却在这时候对成都冷嘲热讽,极尽挖苦。
“成都修地铁的钱,都是靠转移支付,是我们东部的扶贫款,被成都拿去修地铁了”
“成都的实力,根本承担不起这么修地铁”
“要不是我们转移支付,成都政府连工资都发不起”
..............................................
这些绝对是某些狭隘的人的原话。
这篇文章,就普及下,为什么成都能够实现这个历史的跨越,在地铁三期爆发,基建突飞猛进。
首先,修地铁,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
成都虽然比不上一线城市的经济质量和规模,但在二线城市中也是佼佼者。
回应下所谓的成都吸血的概念。
所谓的成都在狭义层面的吸血,都是子虚乌有的。
这种傻逼逻辑来自于,中央财政一年给予四川5000亿左右的转移支付。
而成都是这5000亿转移支付的得利者,吃了四川的转移支付。
成都自己本身没有这个能力,而是靠这个转移支付修建了这么多地铁。
有这种思维的人,你了解财政的使用吗?成都怎么可能私自动用这些省财政的钱?
成都在这5000亿转移支付中,拿到的不过是零头,大多还是来自于税收返还的部分。
并不存在成都把四川省转移支付中的扶贫款和少数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拿来修地铁的情况。
而成都2019年上划中央四税+上划省级税收,高达1347.99+347.81=1695.8亿。
而像杭州虽然上划中央四税比成都多一些,1685亿,但是这些城市普遍不需要向省级上划,而成都还承担了省级上划的钱。
当然上划中央四税,不代表全额的中央纳税,中央和地方也会有些账目结算返还之内的,但这基本也是大头了。
各个统计口径不一样,但大致上贡献层度是差不多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12/24/-7Q5-allkKvT1kSd4-6t.jpg[/img]
全国大点的城市,有代表性的城市,基本只有广州和成都,每年要大量上划省级税收。
图片
成都的一年的税收总额,也是仅次于四大一线和苏州等少数二线的,排名全国前几,未来也还具备上升趋势。
这才是中央发改委,会给成都批复大规模地铁建设的基础,没有钱?发改委会给你乱批地铁?
重庆为何这几年地铁建设落后?
因为重庆债务问题严重,钱是一切的基础。
重庆级别比成都高一级,副国级坐镇的重庆尚且如此,成都何德何能,让发改委给开绿灯?
这个时候有人就会说,啊,你看苏州,武汉,杭州这些税收,财政实力和成都差不多的,为什么没有成都修的多。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问题,天时。
成都2020年地铁大爆发,是属于地铁三期工程。
而成都地铁建设三期,成都抓住了大规模基建的最后窗口。
那一年报批的时候,中央对地方地铁建设的自有资金要求是20%(如果没记错的话),而成都抓住了最后的窗口,一下报了一大批地铁建设上去,加上本身还算不错的财政基础,就通过了。
不久之后,中央收紧地方政府加杠杆,要求地铁建设自有资金要达到40%,如果按40%自有本金,我们的地铁三期工程,肯定修不了这么多地铁了。
这就是一个政策窗口期。
而这些利用杠杆的资金,都是成都自己的钱,也是成都自己还。
怎么还?
看看满地的TOD,多的就不说了。
所以说一句题外话,不要一味的仇视房价,你坐的地铁,逛的公园,小孩读的学校,说不定都是房价带给你的。
成都抓住了,其他城市很多没有抓住机会窗口。
这是政府执政者的功劳,利用杠杆撬动了这一轮大建设,没有抓住机会的地方,要怪就只能怪你们政府,而不是对成都冷嘲热讽。
我们自己借的钱修地铁,也是自己还,有什么不对?
所以成都地铁的今日风光,是成都的基本实力支撑,地方政府的的决断,中央的政策窗口期。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做对了选择,而带来的结果。
没有基本的财政实力支撑,哪怕政策窗口再松,中央不会批复这么多地铁。
没有地方政府的果决,大跨步,不怕背负骂名,才能坚决的执行和上报。
没有中央政策的宽松窗口,成都也利用不到这么大的杠杆,撬动这一轮地铁大建设。
还是上一篇文章从高考分数线看城市兴衰,结尾说那句话。
图片
10年前,重庆,武汉,南京这些说起轨道交通,可能都很难把成都列为竞争对手。
谁能想到成都实现了全面的反超呐?
逆天改命的时代,需要蓉城诸君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