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ezee
2020-03-13T12:23:15+00:00
感谢泥潭老哥老姐们对个人公众号的关注(大宇宙中的小世界),完成了我的夙愿 指凑够50个关注 ,考虑100关注的时候要不要roll点什么[s:ac:哭笑]
第一次更新:女性长期择偶偏好
第二次更新:影响女性长期择偶倾向的因素
第三次更新:影响女性择偶偏好的背景因素;关于择偶模仿效应的相关实验补充
第四次更新: 男性为何爱搞黄色? 色情影片与男性短期择偶策略[s:ac:哭笑]
第五次更新:女性为何爱看浪漫爱情小说?建议看之前先了解下往期“女性长期择偶偏好”
第六次更新:如何改善记忆力?睡觉 (熬夜写的) [s:ac:哭笑]
第七次更新:邪教如何操控人?
第八次更新:《后浪》为何会引起争议?[s:ac:哭笑]这个贴准备长期随缘更新,算是半读书笔记、半科普向的内容[s:ac:哭笑]
主要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对泥潭老哥比较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进行讨论,例如两性的择偶倾向 (为何找不到老婆/老公) 、亲代抚育 (你爹妈为什么愿意给你花钱) 、两性的短期择偶策略 (“约炮”) 、利他行为 (凭啥帮助七舅姥爷的三外甥女) 等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况。
当然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也有许多问题,许多证据支撑看起来更像是对事实的陈述然后再以进化视角进行解读。 麦男德(Menand):“进化心理学最大的麻烦就在于它压根不是心理学。” [s:ac:哭笑]这些理论问题会在具体讨论时穿插说明。因为涉及的理论、推论和假设太多,一次性写不完,所以后面我会逐步进行编辑补充。注意:试图以单一的理论来解释人类各种复杂行为是不可取的!比如择偶行为可以用SVR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父母偶像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各种知识来进行解释。所以切勿生搬硬套,或者对某种理论深信不疑,适当怀疑才能带来更进一步的思考!如果感兴趣可以潭友们可以自己去看文献研究研究,把我写的当做一种观点来看就好!最后,切勿生搬硬套! 第四次和第五次更新强调的是在搞黄色这件事儿上的整体性别差异,别理解成男人好色而女人不好色就成了。 大家都是成年人,搞点黄色怎么了?
突出一个随机
实际上,仍旧有其他因素会影响进化的过程,比如群体中的遗传特性发生随机变化,即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随机变化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突变、奠基者效应和遗传瓶颈。假若300只长颈鹿迁徙到另一片领地并定居,其中100只长颈鹿是红色斑纹,那么漫长的演变之后该群体中红色斑纹的长颈鹿的比例则必然高于这300长颈鹿原先所属群体中的比例。也就是说,红色斑纹这一特征不能代表其原先所属群体的基因特征,所以称之为奠基者效应。当然天灾时有发生,说不定天上掉下的陨石碰巧砸死了300只红色斑纹的长颈鹿,而200只花纹偏黑的长颈鹿却因为运气较好活了下来,那么这一群体的基因总体特征则又发生了改变。即因为突发性的环境改变(火山,地震,天降陨石等)而导致原来群体的基因总体中某一部分被随机保存下来,这就是遗传瓶颈。 突出一个随机
Buss和Hippel (2018)举了一个十分容易理解的例子来反驳该观点以及骑墙观点(认为基因和环境都有影响):茧子的生成是为了保护位于皮肤下的生理结构,然而茧子只有在环境因素的反复摩擦下才会出现,且出现的位置只能在被经常摩擦的位置上。这种形式的交互是十分精确的:没有环境刺激(摩擦),则没有茧子。没有进化而来的(基因)茧子生成机制,则没有茧子。因此,基因决定论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是不成立的,毕竟茧子的生成需要环境输入。再者,人类当然也可以改变环境让皮肤免受摩擦的困扰。除此之外,这种环境输入和适应器(茧子的生成机制)交互并不是模棱两可式的“都有影响”,而是十分精确且具体的交互。 手指的摩擦并不会让脚趾上长茧子
该理解的逻辑是:既然现代人类由原始人进化而来,那不就说明了现代人类适应(甚至克服)了进化中存在的选择压力,所以当前机制为最优机制。实际上,环境的每次改变都会施加新的选择压力,而生物体性状的改变往往需要数百代、数千代的生命周期。也就是说,当前人类实际上是更早时期的环境选择的产物,而并非当前环境的产物。 你的脑子和原始人的脑子没有区别。
例如,现代人类对脂肪的偏爱也许就是因为过去食物资源稀缺而形成的适应性机制(在那时摄入脂肪有助于更好生存),而当今社会对脂肪的偏爱却有可能造成心脏病或者动脉阻塞(Buss,2019)。Li, Vugt和Colarelli(2018)认为进化形成的各种机制的适应性改变与当前环境的改变速度间存在着巨大的迟滞,即适应性迟滞。打个比方,当前环境的改变速度为1km/h,而当前各种机制的改变速度则为0.00001cm/h,这种现象又称之为进化错配(evolutionary mismatch)。以对甜食的偏好来举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食物(输入)→吃尝起来比较甜的东西(机制)→水果,浆果,蜂蜜等食物提供了卡路里和各种维他命(适应性输出);而如今则变为:人工食品(输入)→吃尝起来比较甜的东西(机制)→喝碳酸饮料和各种甜品以及糖果提供了远超所需的卡路里和有限的营养价值(适应不良输出)。 所以,我身上的肉不是我的肉,是祖先留给我的遗产表达 反证法即可驳斥,就不讨论了
第一次更新:女性长期择偶偏好
第二次更新:影响女性长期择偶倾向的因素
第三次更新:影响女性择偶偏好的背景因素;关于择偶模仿效应的相关实验补充
第四次更新:
第五次更新:女性为何爱看浪漫爱情小说?建议看之前先了解下往期“女性长期择偶偏好”
第六次更新:如何改善记忆力?睡觉
第七次更新:邪教如何操控人?
第八次更新:《后浪》为何会引起争议?[s:ac:哭笑]这个贴准备长期随缘更新,算是半读书笔记、半科普向的内容[s:ac:哭笑]
主要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对泥潭老哥比较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进行讨论,例如两性的择偶倾向
当然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也有许多问题,许多证据支撑看起来更像是对事实的陈述然后再以进化视角进行解读。
有关进化论的常见误解 ...
常见错误理解(1)
对自然选择和进化的错误归因之长颈鹿为什么有这么长的脖子。有人认为长颈鹿为了吃到高出的食物而进化出长脖子。从这个观点来看的话,进化似乎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实际上,自然选择根本毫无预见性。由于遗传变异的原因,长颈鹿群体中脖子的长短具有个体差异,有的脖子较长而有的脖子较短。相比于短脖子的个体来说,长脖子的个体在获取位于高处的食物时稍有优势,而这种优势导致它们比短脖子的个体拥有较高的存活几率,因此它们也具有多的机会把长脖子这一特征的遗传基因通过繁殖传递给下一代。所以,自然选择只是对那些碰巧存活下来的遗传变异产生作用(Buss, 2019)。这也解释了《物种起源》刊行之出为何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因为达尔文就差明着说人类(包括其他物种)的出现都是盲目的、缓慢的选择过程的结果。常见错误理解(2)
认为自然选择和性选择是进化演变过程的唯一原因。实际上,仍旧有其他因素会影响进化的过程,比如群体中的遗传特性发生随机变化,即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随机变化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突变、奠基者效应和遗传瓶颈。假若300只长颈鹿迁徙到另一片领地并定居,其中100只长颈鹿是红色斑纹,那么漫长的演变之后该群体中红色斑纹的长颈鹿的比例则必然高于这300长颈鹿原先所属群体中的比例。也就是说,红色斑纹这一特征不能代表其原先所属群体的基因特征,所以称之为奠基者效应。当然天灾时有发生,说不定天上掉下的陨石碰巧砸死了300只红色斑纹的长颈鹿,而200只花纹偏黑的长颈鹿却因为运气较好活了下来,那么这一群体的基因总体特征则又发生了改变。即因为突发性的环境改变(火山,地震,天降陨石等)而导致原来群体的基因总体中某一部分被随机保存下来,这就是遗传瓶颈。
常见错误理解(3)
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由基因决定,即基因决定论。Buss和Hippel (2018)举了一个十分容易理解的例子来反驳该观点以及骑墙观点(认为基因和环境都有影响):茧子的生成是为了保护位于皮肤下的生理结构,然而茧子只有在环境因素的反复摩擦下才会出现,且出现的位置只能在被经常摩擦的位置上。这种形式的交互是十分精确的:没有环境刺激(摩擦),则没有茧子。没有进化而来的(基因)茧子生成机制,则没有茧子。因此,基因决定论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是不成立的,毕竟茧子的生成需要环境输入。再者,人类当然也可以改变环境让皮肤免受摩擦的困扰。除此之外,这种环境输入和适应器(茧子的生成机制)交互并不是模棱两可式的“都有影响”,而是十分精确且具体的交互。
常见错误理解 (4)
认为当前人类的各种适应性机制为最优机制。该理解的逻辑是:既然现代人类由原始人进化而来,那不就说明了现代人类适应(甚至克服)了进化中存在的选择压力,所以当前机制为最优机制。实际上,环境的每次改变都会施加新的选择压力,而生物体性状的改变往往需要数百代、数千代的生命周期。也就是说,当前人类实际上是更早时期的环境选择的产物,而并非当前环境的产物。
例如,现代人类对脂肪的偏爱也许就是因为过去食物资源稀缺而形成的适应性机制(在那时摄入脂肪有助于更好生存),而当今社会对脂肪的偏爱却有可能造成心脏病或者动脉阻塞(Buss,2019)。Li, Vugt和Colarelli(2018)认为进化形成的各种机制的适应性改变与当前环境的改变速度间存在着巨大的迟滞,即适应性迟滞。打个比方,当前环境的改变速度为1km/h,而当前各种机制的改变速度则为0.00001cm/h,这种现象又称之为进化错配(evolutionary mismatch)。以对甜食的偏好来举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食物(输入)→吃尝起来比较甜的东西(机制)→水果,浆果,蜂蜜等食物提供了卡路里和各种维他命(适应性输出);而如今则变为:人工食品(输入)→吃尝起来比较甜的东西(机制)→喝碳酸饮料和各种甜品以及糖果提供了远超所需的卡路里和有限的营养价值(适应不良输出)。
常见错误理解(5)
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同于强者生存。女性长期择偶偏好 ...
===女性长期择偶偏好(一)===
雌性织巢鸟会飞到雄性的鸟巢里推来推去,戳一戳,碰一碰。这种行为就是检测雄性的巢穴是否足够牢固。如果某一雄性的爱巢被多只雌鸟拒绝,它就会推到重建。暗示房子不好就没老婆。雄性伯劳鸟则会在求偶季节来临前囤积各种物资,包括食物和羽毛等。而雌性伯劳鸟则会挑选身家最富的那一位。Yosef (1991)拿走一只贮藏物最多的雄鸟物资分给其他雄鸟后 (打土豪,分田地) ,雌性依旧会选择原本那只土大户。 所以58们要努力奋斗
如若女性人类真的进化出这种偏好则说明(1)资源是由男性掌控、积累、保护(2)男性个体所掌握的资源数量各有不同。否则没有这种适应性问题的存在,与之相关的心理机制也不会出现。实际上,许多跨文化研究的结论都证明:女性对配偶的经济资源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男性,大约为两倍。例如,以赚钱能力作为择偶之一的品质时,美国女大学可接受的最低中位数标准为70%,也就是说要求其配偶的赚钱能力高于70%的男性,而男性对女性的中位数标准则为40% (Kenrick et al,. 1990).
迄今为止对择偶偏好最全面的一次调查显示依旧表明女性对结婚对象的经济要求远高于男性(该调查涉及六大洲、五个岛屿,夸37种文化,共10047名参与者,覆盖一夫一妻制社会和一夫多妻制社会)。有42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男女经济情况不平等所造成的,然而Gustavsson和Johnsson(2008)通过对瑞典(男女经济平等)征婚广告的分析,得出男性对配偶经济程度的重视仅为女性的三分之一,即女性的对此的重视程度是男性的三倍。对现代原始社会(哈扎人)的调查又提供了相关证据——当地女性十分看重男性获取食物的能力。 女性在一个狩猎——采集社会能不重视吗?不然哪里来的肉吃啊。 由此不难推出,男性那些与经济资源相关的特征往往更受女性偏爱,例如社会地位,学历和智商等。(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Buss和Schmitt(1990)的另一个调查显示,在选择长期配偶时女性对男性的事业和发展前景的评分分别为+2.6和+2.7(量表为-3到3),然而选择短期配偶时则为+1.1和+0.4。 好好珍惜陪你奋斗吃苦的42
===女性长期择偶偏好(二)===
(1)什么钱不钱的,我就喜欢年龄大的!之对年长男性的偏好。这没什么好解释的,因为年龄和地位、财富呈正相关。上述提到的跨37种文化的调查显示,平均来说,女性希望男性比自己大3岁半左右。对某些现代狩猎——采集社会的调查显示,女性偏爱那些有着更成熟的狩猎技能的男性,而男性狩猎技能一般在30岁达到顶峰(狩猎技巧与资源获取正相关)
(2)对上进心、勤奋、可靠性、稳定性的偏好。Buss和Schmitt(1993)的调查显示女性认为缺乏上进心的男性最没吸引力,而男性对女性的上进心没什么要求。在这一点上,中国台湾女性对上进心和勤奋的评分比男性高26%、巴西女性比男性高30%,保加利亚女性比男性高29%。 追42就要展现上进心,比如我先挣它一个亿。 而可靠性和稳定性是男性是否愿意长期稳定提供资源以及提供情感上支撑的重要指标。平均而言(37种文化),女性对可靠性的评分为+2.68,而男性则为+2.47。 该怎么表现不用说吧
===女性长期择偶偏好(三)===
(1)对身高和运动能力的偏好。除经济资源外,男性提供的另一个资源之一就是身体上的保护!如Nigal Barber所说,“男人的身体特征,不仅对女人具有性吸引作用,也对其他男人具有威慑作用”。进化出这种偏好的可能原因之一或许是因为男性的绝对身体优势(相比于女性而言)往往也意味着对女性的暴力和性侵害,所以女性倾向于选择有能力提供保护的男性作为配偶。 即拥有宽肩窄臀(倒三角)的肌肉形男士。知道了,这就去做俯卧撑! 许多研究调查的结果对58来说就比较伤心了,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关系,女性都认为高个子比矮个子更有吸引力。80%在征婚广告中提出身高要求的女性所期望的男性身高为1.83米,且个子较高的男性往往收到更多回应(Buss, 2019) 。知道了,这就买内增高!
(2)对健康的偏好。远古女性倘若要保证自身后代的生存,首先要确定的就是配偶的身体条件。第一,男性的身体羸弱意味着他提供食物、保护领地、抚养子女的能力受到削弱、第二,男性身体不好意味着更高的死亡率,对远古女性来说就是失去物资来源的几率变高,所以不得不寻找新的配偶,然而这一过程又需要投入时间和资源,减少了女性的适应性收益(影响繁殖和生存)。这样的推论同样适用于男性,毕竟与身体健康程度较差的女性结合也同样会对繁殖和生存造成负面影响。上述夸文化(37种)调查显示男性和女性都认为健康十分重要,平均评分分别为+2.31和+2.28。而男性面孔的对称性和身体的肌肉特征就是最为显著的健康状况线索。 知道了!拍照只拍正脸,顺便P的对称些!
===女性长期择偶标准(四)===
(1)对爱情的追求与承诺的偏好。“雌性在择偶时表现出对爱情的重视,其本质功能就在于确定雄性是否愿意承诺将来会照顾他们的子女”(Buss, 2019)。 问题在于嘴上说的能当一回事儿吗? 因此男性和女性都十分关注与之有关的行为,即是否愿意放弃与其他异性的情感纠葛 删除前女友/男友的联系方式 ;是否愿意谈婚论嫁 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是否愿意为子女投资等。功能性磁核共振扫描(FMRI)扫描显示,被研究者在想象恋爱对象时,大脑的尾状核与腹侧被盖区的神经活动更加活跃,而这些区域可产生多巴胺。然而爱情的适应性功仍旧有待研究。 不是说一棒子打晕带回山洞就完事儿了吗
(2)对愿意为子女投资的男性的偏爱。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男性可能会把自身有限的资源用来投资给更多的女性, 只要养得起更多的后代,大面积播种对男性来说是繁殖收益的最大化 ,这就意味着子女所获得的资源会减少。其次,男人始终面对的一个适应性问题就是孩子未必为自己的孩子。 即42百分百是孩子的妈,而58未必是爹。 这个问题会在讨论男性择偶标准时详谈。240名女性参加了一个实验,要求她们对不同情景下的男人的吸引力进行评估(以幻灯片形式),包括(1)一个男人独自站着(2)一个男子与18个月的孩子亲密互动(3)一个男子对哭泣的孩子无动于衷(4)一个男子与孩子对视,这个是中性条件(5)一个男子用吸尘吸打扫卫生。考虑结婚对象时,情景(2)的平均得分为+2.75,情景(1)和情景(4)则为+2.0,而情景(5)仅为1.25,说明打扫卫生的男人比独自站着更没吸引力。 知道了,这就扔下手中的扫把 而最具吸引力的就是与孩子亲密互动的男子。然而,当实验者为男性时且把幻灯片角色换成女性时,情景(1)和情景(2)对男性来说具有一样的吸引力, 平均得分都是2.70(在考虑结婚对象时的评估)[del]所以58们多和亲戚的孩子亲密互动并发到朋友圈
8
(3)对相似性的偏好,即相同价值观、知识水平、世界观、政治倾向。 知 道了,这就投其所好[/del]因为高度的相似性往往意味着更加稳定的,长期的合作,由此后代的存活几率也更高。这种现象一般称之为“同类通婚”。所以,”以择偶价值来说,得分高的男性总是娶了得分高的女人;分数平平的女人总是嫁了分数平平的男人”(Buss, 2003)。进化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我个人持怀疑态度,有机会讨论文化心理学的时候再补充。
===女性长期择偶偏好(五)===
各种杂七杂八的研究结果:
(1)女性对低沉嗓音男性有所偏爱,因为低沉嗓音预示着性成熟、体型更大、良好的基因品质、支配性(有待商榷),有些调查发现低嗓音男性的初次性行为时间更早、性伴侣更多、更容易成为婚外情的对象。
(2)对体贴、利他和慷慨的偏好,这些特征通常意味着男性有用丰富的资源且有较强的意愿来为女性以及女性亲属提供资源、善于合作等。然而,对其他女人的体贴会导致女性对此评价降低。
===影响女性择偶偏好的背景因素===
女性自身收入、学历、职位和心目中理想配偶的收入、学历和职位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29、+0.35。
长期择偶偏好中提到过女性十分重视男性配偶的经济资源状况,其对经济资源的重视程度约为男性的两倍。以此反推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女性通过选择有权势和富有的男性来获取资源,因为权利和资源一般由男性掌控;而男性之所以不像女性那样重视其配偶的经济资源的原因则是男性已经掌握了大量资源。然而,这个结论并不成立。实际上,拥有更高收入、更高学历和更高职位的女性对其配偶的学历、收入和职位的要求远高于一般收入女性。所以,女性在自身已经拥有经济资源的主导权的情况下依旧偏好具有更高收入(或收入前景)的男性。
===择偶模仿===
择偶模仿是一种常见于鸟类和鱼类的择偶倾向。即判断一个潜在配偶所拥有的配偶价值时,他人的择偶选择或判断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直白点说:人们在选择配偶时也会受到他人的择偶偏好和择偶行为的影响。这一现象比较有意思,所以我把相关实验进行了 翻译 简单梳理,看的懂和翻译真的是不是一码事儿,所以可能存在翻译偏差,有兴趣的可以看原文献《Humans show mate copying after observing real mate choices》,作者:Place, Todd, Penke & Asendorpf, 2010
实验参与人员:
40名男性和40名女性,皆为印第安纳大学的学生;女性平均年龄为20,男性的平均年龄为19.8;所有人都是异性恋,并且听不懂德语。
实验设定:
观看8男8女速配约会的场景;场景取材于Berlin Speed Dating Study的真实录像;共16个人的场景中至少包含至少一次互相感兴趣的速配(展示给一组实验参与者)以及至少一次互不感兴趣的速配(展示给另一组)。
每一组参与人员都看了四种积极的互动和四种消极的互动(指的是速配视频中的男女行为),并且所有参与者被明确告知其所观看的视频中都包含互相感兴趣和互不感兴趣两种情况,每一类各占50%。
8男8女的照片都经过标准化处理(如衣服和瞳距)。
原视频为3分钟,实验则截取了原视频中间的十秒互动场景作为呈现,其中包括肢体语言,眼神交流以及以德语交流的对话。因为过去的实验表明在该时间段和长度下,实验参与者对romantic interest的判断最为准确。
实验步骤:
1. 实验参与人员自述自身的年龄,性别以及当前的感情关系(是否单身)
2. 实验参与人员对自身吸引力的评价(从1到9评分)
3. 实验人员浏览随机排列的异性约会者的照片并且评估:
(a)你对照片上的异性是否有有发生一夜情的兴趣或者以他或她作为短期出轨对象,从1到9评分(关于短期关系)
(b)你是否有与照片上的异性建立长期的、忠实的、排他的伴侣关系,从1到9评分(关于长期关系)
4. 观看照片上的异性与其他异性在约会速配场景中的互动
5. 参与者评估视频中的男性和女性是否互相感兴趣(回答yes或no)
6. 每次视频观看之后,异性照片再次呈现,参与者重新回答步骤3中的两个问题,即和该异性发生短期行为关系的意愿以及建立长期伴侣关系的意愿。
实验数据和数据分析:略 太长了不想翻译
实验结论:
1. 男性和女性在进行短期和长期关系吸引力判断时受到社会信息的影响,即他人择偶偏好和择偶行为的影响。然而,男人在所有条件下兴趣都有所增加(无论视频中的男女是否互相兴趣或者没兴趣);女性在观看了互不感兴趣的视频后,兴趣减少;在观看互相感兴趣的视频后,兴趣增加。说白了,当影片中的女性对男性感兴趣时,择偶模仿效应才会在女性身上发生。如果影片中女性对男性不感兴趣,女性就会认为该男性的配偶价值低。
2. 在观看有比男性观察者自身更具有吸引力的模特(模特指的是异性)和目标(与异性互动的人)时,男性观察者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意愿。说白了,当模特更具吸引力且吸引力高于男性观察者时,择偶模仿这一现象更容易出现。因为男性自我择偶价值和吸引力的评估与过往交配成功的次数相关。 这一点与Waynforth (2007)的结论一致:性经验不足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择偶模仿
3. 观察者自身是否单身不影响其择偶模仿效应的程度;观察者对自身吸引力的评估也不影响其择偶模仿效应的程度 (无论是公蛤蟆还是母蛤蟆,都想吃天鹅肉)
===女性自身的配偶价值===
年轻和外表吸引力是女性配偶价值的重要指标。女性对自身的外貌评分越高,其也更加偏好对称性较好的男性面孔,相关系数为+0.32。然而女性并没有展现出对其他女性面孔对称性的偏好(准确来说是结果不显著),所以这种偏好应该是与择偶有关的特定偏好。
年轻且貌美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机会 (舔狗众多) ,同时也就更挑剔 (所以光舔是没用的,因为毫无竞争力) 。说直接点,漂亮且年轻的女性啥都想要(相关实验或者调查以后补充) 所以58们老实搬砖健身才是正经事儿。
雌性织巢鸟会飞到雄性的鸟巢里推来推去,戳一戳,碰一碰。这种行为就是检测雄性的巢穴是否足够牢固。如果某一雄性的爱巢被多只雌鸟拒绝,它就会推到重建。暗示房子不好就没老婆。雄性伯劳鸟则会在求偶季节来临前囤积各种物资,包括食物和羽毛等。而雌性伯劳鸟则会挑选身家最富的那一位。Yosef (1991)拿走一只贮藏物最多的雄鸟物资分给其他雄鸟后
如若女性人类真的进化出这种偏好则说明(1)资源是由男性掌控、积累、保护(2)男性个体所掌握的资源数量各有不同。否则没有这种适应性问题的存在,与之相关的心理机制也不会出现。实际上,许多跨文化研究的结论都证明:女性对配偶的经济资源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男性,大约为两倍。例如,以赚钱能力作为择偶之一的品质时,美国女大学可接受的最低中位数标准为70%,也就是说要求其配偶的赚钱能力高于70%的男性,而男性对女性的中位数标准则为40% (Kenrick et al,. 1990).
迄今为止对择偶偏好最全面的一次调查显示依旧表明女性对结婚对象的经济要求远高于男性(该调查涉及六大洲、五个岛屿,夸37种文化,共10047名参与者,覆盖一夫一妻制社会和一夫多妻制社会)。有42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男女经济情况不平等所造成的,然而Gustavsson和Johnsson(2008)通过对瑞典(男女经济平等)征婚广告的分析,得出男性对配偶经济程度的重视仅为女性的三分之一,即女性的对此的重视程度是男性的三倍。对现代原始社会(哈扎人)的调查又提供了相关证据——当地女性十分看重男性获取食物的能力。
===女性长期择偶偏好(二)===
(1)什么钱不钱的,我就喜欢年龄大的!之对年长男性的偏好。这没什么好解释的,因为年龄和地位、财富呈正相关。上述提到的跨37种文化的调查显示,平均来说,女性希望男性比自己大3岁半左右。对某些现代狩猎——采集社会的调查显示,女性偏爱那些有着更成熟的狩猎技能的男性,而男性狩猎技能一般在30岁达到顶峰(狩猎技巧与资源获取正相关)
(2)对上进心、勤奋、可靠性、稳定性的偏好。Buss和Schmitt(1993)的调查显示女性认为缺乏上进心的男性最没吸引力,而男性对女性的上进心没什么要求。在这一点上,中国台湾女性对上进心和勤奋的评分比男性高26%、巴西女性比男性高30%,保加利亚女性比男性高29%。
===女性长期择偶偏好(三)===
(1)对身高和运动能力的偏好。除经济资源外,男性提供的另一个资源之一就是身体上的保护!如Nigal Barber所说,“男人的身体特征,不仅对女人具有性吸引作用,也对其他男人具有威慑作用”。进化出这种偏好的可能原因之一或许是因为男性的绝对身体优势(相比于女性而言)往往也意味着对女性的暴力和性侵害,所以女性倾向于选择有能力提供保护的男性作为配偶。
(2)对健康的偏好。远古女性倘若要保证自身后代的生存,首先要确定的就是配偶的身体条件。第一,男性的身体羸弱意味着他提供食物、保护领地、抚养子女的能力受到削弱、第二,男性身体不好意味着更高的死亡率,对远古女性来说就是失去物资来源的几率变高,所以不得不寻找新的配偶,然而这一过程又需要投入时间和资源,减少了女性的适应性收益(影响繁殖和生存)。这样的推论同样适用于男性,毕竟与身体健康程度较差的女性结合也同样会对繁殖和生存造成负面影响。上述夸文化(37种)调查显示男性和女性都认为健康十分重要,平均评分分别为+2.31和+2.28。而男性面孔的对称性和身体的肌肉特征就是最为显著的健康状况线索。
===女性长期择偶标准(四)===
(1)对爱情的追求与承诺的偏好。“雌性在择偶时表现出对爱情的重视,其本质功能就在于确定雄性是否愿意承诺将来会照顾他们的子女”(Buss, 2019)。
(2)对愿意为子女投资的男性的偏爱。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男性可能会把自身有限的资源用来投资给更多的女性,
8
(3)对相似性的偏好,即相同价值观、知识水平、世界观、政治倾向。
===女性长期择偶偏好(五)===
各种杂七杂八的研究结果:
(1)女性对低沉嗓音男性有所偏爱,因为低沉嗓音预示着性成熟、体型更大、良好的基因品质、支配性(有待商榷),有些调查发现低嗓音男性的初次性行为时间更早、性伴侣更多、更容易成为婚外情的对象。
(2)对体贴、利他和慷慨的偏好,这些特征通常意味着男性有用丰富的资源且有较强的意愿来为女性以及女性亲属提供资源、善于合作等。然而,对其他女人的体贴会导致女性对此评价降低。
===影响女性择偶偏好的背景因素===
女性自身收入、学历、职位和心目中理想配偶的收入、学历和职位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29、+0.35。
长期择偶偏好中提到过女性十分重视男性配偶的经济资源状况,其对经济资源的重视程度约为男性的两倍。以此反推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女性通过选择有权势和富有的男性来获取资源,因为权利和资源一般由男性掌控;而男性之所以不像女性那样重视其配偶的经济资源的原因则是男性已经掌握了大量资源。然而,这个结论并不成立。实际上,拥有更高收入、更高学历和更高职位的女性对其配偶的学历、收入和职位的要求远高于一般收入女性。所以,女性在自身已经拥有经济资源的主导权的情况下依旧偏好具有更高收入(或收入前景)的男性。
===择偶模仿===
择偶模仿是一种常见于鸟类和鱼类的择偶倾向。即判断一个潜在配偶所拥有的配偶价值时,他人的择偶选择或判断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直白点说:人们在选择配偶时也会受到他人的择偶偏好和择偶行为的影响。这一现象比较有意思,所以我把相关实验进行了
实验参与人员:
40名男性和40名女性,皆为印第安纳大学的学生;女性平均年龄为20,男性的平均年龄为19.8;所有人都是异性恋,并且听不懂德语。
实验设定:
观看8男8女速配约会的场景;场景取材于Berlin Speed Dating Study的真实录像;共16个人的场景中至少包含至少一次互相感兴趣的速配(展示给一组实验参与者)以及至少一次互不感兴趣的速配(展示给另一组)。
每一组参与人员都看了四种积极的互动和四种消极的互动(指的是速配视频中的男女行为),并且所有参与者被明确告知其所观看的视频中都包含互相感兴趣和互不感兴趣两种情况,每一类各占50%。
8男8女的照片都经过标准化处理(如衣服和瞳距)。
原视频为3分钟,实验则截取了原视频中间的十秒互动场景作为呈现,其中包括肢体语言,眼神交流以及以德语交流的对话。因为过去的实验表明在该时间段和长度下,实验参与者对romantic interest的判断最为准确。
实验步骤:
1. 实验参与人员自述自身的年龄,性别以及当前的感情关系(是否单身)
2. 实验参与人员对自身吸引力的评价(从1到9评分)
3. 实验人员浏览随机排列的异性约会者的照片并且评估:
(a)你对照片上的异性是否有有发生一夜情的兴趣或者以他或她作为短期出轨对象,从1到9评分(关于短期关系)
(b)你是否有与照片上的异性建立长期的、忠实的、排他的伴侣关系,从1到9评分(关于长期关系)
4. 观看照片上的异性与其他异性在约会速配场景中的互动
5. 参与者评估视频中的男性和女性是否互相感兴趣(回答yes或no)
6. 每次视频观看之后,异性照片再次呈现,参与者重新回答步骤3中的两个问题,即和该异性发生短期行为关系的意愿以及建立长期伴侣关系的意愿。
实验数据和数据分析:略
实验结论:
1. 男性和女性在进行短期和长期关系吸引力判断时受到社会信息的影响,即他人择偶偏好和择偶行为的影响。然而,男人在所有条件下兴趣都有所增加(无论视频中的男女是否互相兴趣或者没兴趣);女性在观看了互不感兴趣的视频后,兴趣减少;在观看互相感兴趣的视频后,兴趣增加。说白了,当影片中的女性对男性感兴趣时,择偶模仿效应才会在女性身上发生。如果影片中女性对男性不感兴趣,女性就会认为该男性的配偶价值低。
2. 在观看有比男性观察者自身更具有吸引力的模特(模特指的是异性)和目标(与异性互动的人)时,男性观察者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意愿。说白了,当模特更具吸引力且吸引力高于男性观察者时,择偶模仿这一现象更容易出现。因为男性自我择偶价值和吸引力的评估与过往交配成功的次数相关。
3. 观察者自身是否单身不影响其择偶模仿效应的程度;观察者对自身吸引力的评估也不影响其择偶模仿效应的程度
===女性自身的配偶价值===
年轻和外表吸引力是女性配偶价值的重要指标。女性对自身的外貌评分越高,其也更加偏好对称性较好的男性面孔,相关系数为+0.32。然而女性并没有展现出对其他女性面孔对称性的偏好(准确来说是结果不显著),所以这种偏好应该是与择偶有关的特定偏好。
年轻且貌美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机会
男性为何爱热衷色情影片 ...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5/-7Q5-bohjXvZ8nT3cSk0-8eg.png[/img]
42看浪漫小说也是搞黄色的一种? ...
接上期;参考文献晚点编辑放上来;长图版放在末尾;
和男性不同,女性则对浪漫小说格外钟情。在美国图书市场中,浪漫小说占有13%的销售量,是科幻和奇幻小说的两倍;在2009年有9000本浪漫小说刊行,年销售额总额为13亿。随着在线阅读的普及,美国大约有2900万浪漫小说的在线读者;位于多伦多的全球最大的浪漫小说出版公司(Harlequin Enterprises Limited)每月出版超过100本小说,翻译成32种语言并售往全世界。当然,互联网如今也对此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份对同人网站AO3的用户构成的抽样调查显示(以自我认定的性别为基准),女性为80%、男性仅为4%,其余的16%则由雌雄同体者、变性者、无性者等构成(Lulu)。据部分调查显示该网站的大众向作品约占11.5%、青年及以上占9.8%、成人向占33.2%、露骨占19.7%,未分级作品占25.8% (豆酱呵呵哒,2019,知乎),至于这些成人向及以上评级的小说是以色情描写为核心的色情作品还是含有色情描写的文学作品不得而知。毕竟抓取关键词并不能严格说明问题,毕竟你扫一眼下冯唐的书也能看到不少敏感词,但好歹也算文学作品 “冯金线”
对女性钟情于浪漫小说这一现象的争论也从未停止。传统女权主义者认为“浪漫小说无益于女性且对女性的生活具有颠覆性,它促使读者屈从于性别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掩盖并且平息了女性在履行传统角色时的挫败感,它鼓励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与依赖,使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更加被动。” (salmon, 2012);事实上,女权主义者不仅批判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性别上的不平等,同时也对满足于传统性别角色的女性加以攻击,因为这些女性无时无刻不在强化、巩固、模仿男权社会下施加于女性的“男性标准”,本质上都是对男权的服从和对自身弱势地位的肯定,而常常刻画并宣扬传统女性角色的浪漫小说自然也被视为男性的帮凶。
奇怪的是,针对浪漫小说的女性读者调查表明:这些读者不仅在实际生活和幻想的色情世界里拒绝“男性标准”,而是她们想要男性接受她们的标准;与非浪漫小说读者的女性相比,浪漫小说读者的性行为更加频繁且常用幻想来提升她们的性体验。尽管目前有关“浪漫小说”的调查研究仍旧不多,但是这些小说都揭示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寻找、获得、维持一个适合的配偶(Salmon, 2012) 男权社会的再一次体现(误)
按照Salmon的观点来看,浪漫爱情小说反映的是女性长期择偶偏好。Gorry调查了45本浪漫爱情小说,发现近乎所有的男主角都比女主角更加年长,平均大约年长7岁左右,而且男主角总是比女主角更高;常用来描述男主角的形容词无外乎“肌肉发达的(muscular),英俊的(handsome),Strong(强壮的),large( 高大还是哪里大? ),棕褐色肤色(tanned),有阳刚之气或男子气概的(Masculine),充满活力的(energetic)”;除此之外,男主角通常都具有较高的社会能力和健康的体魄(social and physical competence),而且他们总是能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他们往往拥有超越一般人的智商、冷静、自信和冲动,且sexually bold(我不知道该咋翻,但是你可以理解为《在路上》里的迪安那种气质或者《北回归线》里的那种感觉)。而这些特征反映的正是女性在长期择偶中所偏好的男性特征:一个优秀的保护者和资源提供者。
和色情影片中脱裤子就上不同,在浪漫小说中男主角总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捕获女主角的芳心,之后才能成功为爱鼓掌,而且这种爱往往被描述为具有排他性,大概就是“其他女人我看都不看,这辈子非你不娶”的爱;同时,男主角都表达着对女主角强烈的占有欲和性嫉妒(表现为吃醋、对竞争者加以贬低和攻击),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的对待女主角且愿意保护她们。然而这正是女性幻想的可爱之处,在实际生活中,有高社会经济地位(资源)的男性对女性配偶及其后代投资意愿不怎么强(相比于一般男性而言), 所以不然为啥玩累的女人总是要找个老实人呢 ,这一点在写中国女性长期择偶偏好的时候会补充。(鱼和熊掌大概率不可兼得,兼得的话就好好珍惜)
当然上述男性有钱归有钱,但是有钱不一定给你花啊!所以女主角要确定男主角的投资意愿,也就是对爱情的承诺,而这一点也往往是浪漫小说的核心,具体表现就是他们恋爱关系的反复拉扯。高中政治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而上升的,这也是浪漫小说剧情一贯表现,男女主角分分合合、历经磨难后才在一起,就像童话里的王子总先要打败邪恶的后妈或者巨龙一样。男人的嘴是不靠谱的,所以还是得看行动。因此,浪漫爱情小说中的女主犹犹豫豫的表现大概就是为了确定男主角对她的真实情感和他本身是否真正为一个“高质量”配偶。 (俗称:女人的试探)
如Fisher和Cox概括的那样“女性遇到一个潜在的配偶并且评估他的每一项特征,包括基因质量、经济上的潜能、对后代投资的意愿、人格特征以及是否对感情忠诚。男性常承担大部分的亲代投资,所以女性对他的潜在伴侣十分挑剔,因此她在确定他是否是一个适合的选择前,往往要审核该男性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 (无上进心警告) 她当然也要确定这个男性是否真的想要和她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女主角经常扮演的是一个十分主动地角色,由她来决定答应还是拒绝。除此之外,浪漫小说的男主角在和女主角相遇之初和真正建立长期关系前有着很大的差别,也就是“成长”,他兴许变得更稳重、更富有、更加忠贞、对女主角更加珍惜等,而女主角往往没有显露这种“成长”和改变。 你还能让甲方改方案? 当然,在小说的结尾男主角则真正的成为女主角的爱的奴隶。
至于把浪漫小说作为女性的“色情影片”的观点,我是不怎么同意的。女性性幻想的对象常为前男友、现男友等熟悉的人(59%的美国女性性幻想对象为前任,而只有28%的男性会这样),当然也有可能是偶像明星。51%的女性非常注重性幻想对象的个性和情绪特征,而男性这一比例仅为16%,换句话说女性貌似是剧情党(温柔又浪漫才行)而男性则是画面党(脸好身材好就能冲)。在浪漫爱情小说中,性描写肯定也不会少,但在发生性关系前该有的人物塑造和铺垫都差不多。反观色情影片,脱裤子就上,突出一个单刀直入,人物刻画只有良家少妇惨遭胁迫或者淫荡小娇娃。这一点大概也是男女两性的在搞黄色这件事上的性别差异,一个追求的是有感情、有铺垫、有结果的性,而另一个追求的是简单粗暴的视觉感官刺激。当然这不是说42不会像男人一样追求感官刺激,只是目前调查显现出的整体倾向性和男性不同
当然除了浪漫爱情小说外,目前对女性搞黄色的方式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比如当前的“快穿”小说,女主角大概和玄幻男主一样,从一个小世界打到另一个小世界,征服一个个不同的男人。 不过貌似对男性的描写往往也都及其有规律,要么是“高冷霸道傲娇嘴硬”要么“暖心暖胸小奶狗”。 ,至于这是否反映了女性的短期择偶偏好我还不太确定,故不再此做推论,等看完相关文献之后在写吧。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7/-7Q5-9k7tXeZ3xT3cSk0-44i.png[/img]
和男性不同,女性则对浪漫小说格外钟情。在美国图书市场中,浪漫小说占有13%的销售量,是科幻和奇幻小说的两倍;在2009年有9000本浪漫小说刊行,年销售额总额为13亿。随着在线阅读的普及,美国大约有2900万浪漫小说的在线读者;位于多伦多的全球最大的浪漫小说出版公司(Harlequin Enterprises Limited)每月出版超过100本小说,翻译成32种语言并售往全世界。当然,互联网如今也对此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份对同人网站AO3的用户构成的抽样调查显示(以自我认定的性别为基准),女性为80%、男性仅为4%,其余的16%则由雌雄同体者、变性者、无性者等构成(Lulu)。据部分调查显示该网站的大众向作品约占11.5%、青年及以上占9.8%、成人向占33.2%、露骨占19.7%,未分级作品占25.8% (豆酱呵呵哒,2019,知乎),至于这些成人向及以上评级的小说是以色情描写为核心的色情作品还是含有色情描写的文学作品不得而知。毕竟抓取关键词并不能严格说明问题,毕竟你扫一眼下冯唐的书也能看到不少敏感词,但好歹也算文学作品
对女性钟情于浪漫小说这一现象的争论也从未停止。传统女权主义者认为“浪漫小说无益于女性且对女性的生活具有颠覆性,它促使读者屈从于性别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掩盖并且平息了女性在履行传统角色时的挫败感,它鼓励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与依赖,使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更加被动。” (salmon, 2012);事实上,女权主义者不仅批判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性别上的不平等,同时也对满足于传统性别角色的女性加以攻击,因为这些女性无时无刻不在强化、巩固、模仿男权社会下施加于女性的“男性标准”,本质上都是对男权的服从和对自身弱势地位的肯定,而常常刻画并宣扬传统女性角色的浪漫小说自然也被视为男性的帮凶。
奇怪的是,针对浪漫小说的女性读者调查表明:这些读者不仅在实际生活和幻想的色情世界里拒绝“男性标准”,而是她们想要男性接受她们的标准;与非浪漫小说读者的女性相比,浪漫小说读者的性行为更加频繁且常用幻想来提升她们的性体验。尽管目前有关“浪漫小说”的调查研究仍旧不多,但是这些小说都揭示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寻找、获得、维持一个适合的配偶(Salmon, 2012)
按照Salmon的观点来看,浪漫爱情小说反映的是女性长期择偶偏好。Gorry调查了45本浪漫爱情小说,发现近乎所有的男主角都比女主角更加年长,平均大约年长7岁左右,而且男主角总是比女主角更高;常用来描述男主角的形容词无外乎“肌肉发达的(muscular),英俊的(handsome),Strong(强壮的),large(
和色情影片中脱裤子就上不同,在浪漫小说中男主角总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捕获女主角的芳心,之后才能成功为爱鼓掌,而且这种爱往往被描述为具有排他性,大概就是“其他女人我看都不看,这辈子非你不娶”的爱;同时,男主角都表达着对女主角强烈的占有欲和性嫉妒(表现为吃醋、对竞争者加以贬低和攻击),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的对待女主角且愿意保护她们。然而这正是女性幻想的可爱之处,在实际生活中,有高社会经济地位(资源)的男性对女性配偶及其后代投资意愿不怎么强(相比于一般男性而言),
当然上述男性有钱归有钱,但是有钱不一定给你花啊!所以女主角要确定男主角的投资意愿,也就是对爱情的承诺,而这一点也往往是浪漫小说的核心,具体表现就是他们恋爱关系的反复拉扯。高中政治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而上升的,这也是浪漫小说剧情一贯表现,男女主角分分合合、历经磨难后才在一起,就像童话里的王子总先要打败邪恶的后妈或者巨龙一样。男人的嘴是不靠谱的,所以还是得看行动。因此,浪漫爱情小说中的女主犹犹豫豫的表现大概就是为了确定男主角对她的真实情感和他本身是否真正为一个“高质量”配偶。
如Fisher和Cox概括的那样“女性遇到一个潜在的配偶并且评估他的每一项特征,包括基因质量、经济上的潜能、对后代投资的意愿、人格特征以及是否对感情忠诚。男性常承担大部分的亲代投资,所以女性对他的潜在伴侣十分挑剔,因此她在确定他是否是一个适合的选择前,往往要审核该男性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
至于把浪漫小说作为女性的“色情影片”的观点,我是不怎么同意的。女性性幻想的对象常为前男友、现男友等熟悉的人(59%的美国女性性幻想对象为前任,而只有28%的男性会这样),当然也有可能是偶像明星。51%的女性非常注重性幻想对象的个性和情绪特征,而男性这一比例仅为16%,换句话说女性貌似是剧情党(温柔又浪漫才行)而男性则是画面党(脸好身材好就能冲)。在浪漫爱情小说中,性描写肯定也不会少,但在发生性关系前该有的人物塑造和铺垫都差不多。反观色情影片,脱裤子就上,突出一个单刀直入,人物刻画只有良家少妇惨遭胁迫或者淫荡小娇娃。这一点大概也是男女两性的在搞黄色这件事上的性别差异,一个追求的是有感情、有铺垫、有结果的性,而另一个追求的是简单粗暴的视觉感官刺激。当然这不是说42不会像男人一样追求感官刺激,只是目前调查显现出的整体倾向性和男性不同
当然除了浪漫爱情小说外,目前对女性搞黄色的方式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比如当前的“快穿”小说,女主角大概和玄幻男主一样,从一个小世界打到另一个小世界,征服一个个不同的男人。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07/-7Q5-9k7tXeZ3xT3cSk0-44i.png[/img]
记忆力不好?按时睡觉就能改善哦 ...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4/17/-7Q5-9ncvXlZ5qT3cSk0-6rm.png[/img]
2020-05-01 02:29
邪教如何操控人? ...
帖子超过修改时限怎么解决啊老哥们?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1/-7Q5-kb86XzZ9vT3cSk0-abc.pn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01/-7Q5-kb86XzZ9vT3cSk0-abc.png[/img]
《后浪》引起争议的另一原因 ...
在《后浪》视频中出现的“拥有选择权利的年轻人”大多家境优渥、生活富足,所以个人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下得到了自由且充分的发展,他们可以从事自身热爱的事业,探索自身的潜能和兴趣。然而,社会上更多的人依旧在为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而挣扎,个人的发展空间和时间被有限的经济水平、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所限制。而在《后浪》中,他们“被代表”了,作为时代主体的他们似乎成为了华丽炫眼的裘袍下的虱子,无人在意也无人为其发声呐喊。实际上,《后浪》的本质不过是一场商业炒作,但似乎无意间触碰到了“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等社会问题的敏感点,故而引起广泛的讨论,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D.T. Campbell提出的现实群体冲突理论(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RCT)指出: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群体矛盾,而竞争则是群体矛盾的表现形式。从群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群体间的竞争提升了群体内部的斗志、凝聚力以及合作水平。换句话说,实际的群体利益冲突不仅导致了群体间的敌对关系,而且也加强了群体内部成员的身份认同以及对群体的依恋与依附。(Tajfel & Turner, 1981)。
从表面来看,RCT似乎已经指出了诸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实际上就是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因此也解释了《后浪》为何会引起强烈的观点对立。
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首先,无论《后浪》是否播出,这些社会问题都一直广泛存在而且也在被广泛的讨论着,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本来就在台面上摆着而已。其次,《后浪》里并未直接表现个体与个体的实际利益冲突、群体与群体的实际利益冲突,因此也很难说这一点是导致争议的原因。读者不妨看看《后浪》引起的对立观点所讨论的是具化的“后浪或非后浪(某个人)”,还是抽象化的“后浪群体或非后浪群体(某一类人)”,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网络上发帖和留言讨论的个体来说,在无实际的、直接的利益冲突下,为何支持和反对的彼此?换而言之,除客观利益冲突外,还必然有其他因素导致《后浪》引起如此强烈的争议,而这也是RCT所忽略的一个因素:社会认同(或者社会身份认同,social identity),即导致群际冲突的主观因素。同理,也可以推出“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是群体冲突的充分条件,但却不是必要条件” (Tajfel & Turner, 1981)。
综上,《后浪》引起观点冲突并非在于它引起了群体间客观利益的冲突,而是它以“后浪”割裂并分化了群体的社会身份认同。直白地说,视频中所表现的“拥有选择权利的年轻人”这一群体直接地、明确地割裂并分化了“年轻人”这一群体。倘若“年轻人”这一群体如同一块光滑的蛋糕,那么《后浪》就是将这块蛋糕一分为二的利刃。
例如,许多人在微博、论坛以及留言板下表达着自身的观点时,他们不再是以完全独立的个体来表达意见,而是以某一群体成员的身份来表达和诠释(或者说自认为代表某一群体)。尽管每个内部群体都有不同的声音,然而无论反对或支持,他们对非自身所属群体的态度、意见总体上都趋向于统一,而这一点就是社会身份认同被割裂的直接体现。
当然在以社会认同或群体身份认同的角度来看待《后浪》所引起的争议前,有必要对自我身观念以及社会认同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Sedikides & Brewer(2002)认为自我观念或自我诠释由三个基本表征组成。第一个是“个体自我(the individual self)”,个体通过区分自身和其他个体的不同特征来实现,如“我成绩优异,而他成绩一般”等个人特质;第二是个“关系自我(the relational self)”,常以二元关系出发来诠释,如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等。而这则通过与重要的他人(关系)的同化/融入来实现,而个体与其他重要个体间的依恋关系(纽带)则是实现“关系自我”的基础;第三个是“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即从群体身份出发来诠释,而实现方法则为融入较大的社会群体的同时又对非自身所属群体加以对比,如“家乡人VS非家乡人”等。而这则基于非人际关系的群体身份认同。例如,尽管两人不认识(非人际关系),但是其他人相比,我们都来自于同一个家乡,因此是老乡(群体身份)。换而言之,与外部群体的对比是构成“集体自我”的核心要素。
那社会认同或者社会身份指的到底是什么?Tajfel将社会身份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群体的成员,而我们的自我尊严与我们所属群体的命运紧密相连,同时,该群体成员的命运与我们自身的命运紧密相关。除此之外,我们对自身群体身份的价值和评估必然具有比较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是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不是谁”。
梁启超那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已经完全体现了群体身份必然具有比较性,而其后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则体现了群体身份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综上,《后浪》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就是它分化了“年轻的一代”这一社会群体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伤害了被分化而出的“非后浪”对于“年轻的一代”这一社会身份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除此之外,《后浪》演讲中的出现的群体比较也不仅局限于年轻人群体内部的比较,因为“后浪”这一群体身份也在与“前浪”相比较。简而言之,《后浪》不光在“浪花”这一群体里分了前浪和后浪,还在后浪群体内又割一刀,戳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G-point。这样还不引起讨论的话,那只能说明和谐社会已经完全建设成功。
那社会身份认同如何影响行为呢?依照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来说,社会行为如同一个浮标在“人际行为”和“群际行为”两个端点间来回飘动,但始终不会仅仅受到一端的影响。换句话说,实际中不存在完全的人际行为和完全的群际行为。人际行为通常取决于人际关系和个体自身性格等因素,而群际行为则通常取决于多种多样的社会群体身份(Tajfel & Turner,1981),而《后浪》引起的争议之复杂和强烈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在“人际行为”和“群际行为”两个端点之下,还有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和社会改变(social change)两个端点。这里需要声明的是,此处这两个概念并非社会学概念,而指的是个体对于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和结构的信念体系。换而言之,强调的是个体对于社会群体和社会结构的主观认知(我觉得……或我认为……)
社会流动指的是:当个体生活在有“弹性的、可渗透”的社会里,个体倘若对当前自身所属群体的状况(如社会对当前群体身份的歧视)不满时,可以(可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从一群体脱离并加入到另一群体中。例如凭借自身的努力、勤奋或者幸运获得财富,如由贫苦户成为中产收入者
社会改变则指的是:当个体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摆脱当前自身所在群体在社会群体关系中的不利地位时,人际行为会逐渐倒向于群际行为,以图改变或提升当前的群体地位。Tajfel和Turner指出,当弱势群体成员认为群体间地位关系是不合理且不稳定时,即他们认为高地位群体(优势群体)的地位没有保证且有改变的可能时,更有可能挑战当前的社会群体关系结构(Reicher, Spears, Haslam)
而越贴近群际行为和社会改变的两个端点时,对待外部相关群体的行为就越统一(如“中国人”这一社会群体身份下形成的抗日统一战线);于此同时,也趋向于忽略外部群体内的多样性(日本人中没有好人,全都该枪毙。然而,日本人这一群体内部也有反法西斯、反战的人)。
对《后浪》持反对态度的“非后浪”群体来说,“后浪”这一群体内部成员兴许无甚不同:他们都是家境殷实、生活富足,不必为生活而苦苦挣扎;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家庭和谐,兴趣发展得到了支持。所以,他们成为了所谓的“拥有选择权利的年轻一代”。
这种观点(刻板印象)在《后浪》发布的当天就已经出现并拥有大量的拥趸,或间接或直接的表现了“群体冲突”。因此也不难看出,这种认知观点在“非后浪”群体内的流行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待外部相关群体时行为上的统一,即敌意与不满。
兴许有读者读到此处会有些困惑:这并未贴近社会改变这一端点啊,为何会产生行为上的统一?上文已经说到过了,社会改变在此处指的是一种信念体系。换而言之,社会的实际情况并不与主观的认识统一,只要个体或者群体成员主观认为或者感觉“个体难以改变当前…….”,其自身行为就已经贴近了“社会改变”这一端点。因此“非后浪群体”在主观上认为社会贫富差距以及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社会问题是难以依靠个体或少数个体而改变的(尽管客观上可能也是如此),而这一点导致了该群体内部对“后浪”的态度上趋向于统一。
参考文献在长图末尾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10/-7Q5-fxrxXkZ5nT3cSk0-6ly.png[/img]
D.T. Campbell提出的现实群体冲突理论(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RCT)指出: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群体矛盾,而竞争则是群体矛盾的表现形式。从群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群体间的竞争提升了群体内部的斗志、凝聚力以及合作水平。换句话说,实际的群体利益冲突不仅导致了群体间的敌对关系,而且也加强了群体内部成员的身份认同以及对群体的依恋与依附。(Tajfel & Turner, 1981)。
从表面来看,RCT似乎已经指出了诸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实际上就是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因此也解释了《后浪》为何会引起强烈的观点对立。
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首先,无论《后浪》是否播出,这些社会问题都一直广泛存在而且也在被广泛的讨论着,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本来就在台面上摆着而已。其次,《后浪》里并未直接表现个体与个体的实际利益冲突、群体与群体的实际利益冲突,因此也很难说这一点是导致争议的原因。读者不妨看看《后浪》引起的对立观点所讨论的是具化的“后浪或非后浪(某个人)”,还是抽象化的“后浪群体或非后浪群体(某一类人)”,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网络上发帖和留言讨论的个体来说,在无实际的、直接的利益冲突下,为何支持和反对的彼此?换而言之,除客观利益冲突外,还必然有其他因素导致《后浪》引起如此强烈的争议,而这也是RCT所忽略的一个因素:社会认同(或者社会身份认同,social identity),即导致群际冲突的主观因素。同理,也可以推出“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是群体冲突的充分条件,但却不是必要条件” (Tajfel & Turner, 1981)。
综上,《后浪》引起观点冲突并非在于它引起了群体间客观利益的冲突,而是它以“后浪”割裂并分化了群体的社会身份认同。直白地说,视频中所表现的“拥有选择权利的年轻人”这一群体直接地、明确地割裂并分化了“年轻人”这一群体。倘若“年轻人”这一群体如同一块光滑的蛋糕,那么《后浪》就是将这块蛋糕一分为二的利刃。
例如,许多人在微博、论坛以及留言板下表达着自身的观点时,他们不再是以完全独立的个体来表达意见,而是以某一群体成员的身份来表达和诠释(或者说自认为代表某一群体)。尽管每个内部群体都有不同的声音,然而无论反对或支持,他们对非自身所属群体的态度、意见总体上都趋向于统一,而这一点就是社会身份认同被割裂的直接体现。
当然在以社会认同或群体身份认同的角度来看待《后浪》所引起的争议前,有必要对自我身观念以及社会认同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Sedikides & Brewer(2002)认为自我观念或自我诠释由三个基本表征组成。第一个是“个体自我(the individual self)”,个体通过区分自身和其他个体的不同特征来实现,如“我成绩优异,而他成绩一般”等个人特质;第二是个“关系自我(the relational self)”,常以二元关系出发来诠释,如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等。而这则通过与重要的他人(关系)的同化/融入来实现,而个体与其他重要个体间的依恋关系(纽带)则是实现“关系自我”的基础;第三个是“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即从群体身份出发来诠释,而实现方法则为融入较大的社会群体的同时又对非自身所属群体加以对比,如“家乡人VS非家乡人”等。而这则基于非人际关系的群体身份认同。例如,尽管两人不认识(非人际关系),但是其他人相比,我们都来自于同一个家乡,因此是老乡(群体身份)。换而言之,与外部群体的对比是构成“集体自我”的核心要素。
那社会认同或者社会身份指的到底是什么?Tajfel将社会身份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群体的成员,而我们的自我尊严与我们所属群体的命运紧密相连,同时,该群体成员的命运与我们自身的命运紧密相关。除此之外,我们对自身群体身份的价值和评估必然具有比较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是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不是谁”。
梁启超那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已经完全体现了群体身份必然具有比较性,而其后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则体现了群体身份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综上,《后浪》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就是它分化了“年轻的一代”这一社会群体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伤害了被分化而出的“非后浪”对于“年轻的一代”这一社会身份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除此之外,《后浪》演讲中的出现的群体比较也不仅局限于年轻人群体内部的比较,因为“后浪”这一群体身份也在与“前浪”相比较。简而言之,《后浪》不光在“浪花”这一群体里分了前浪和后浪,还在后浪群体内又割一刀,戳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G-point。这样还不引起讨论的话,那只能说明和谐社会已经完全建设成功。
那社会身份认同如何影响行为呢?依照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来说,社会行为如同一个浮标在“人际行为”和“群际行为”两个端点间来回飘动,但始终不会仅仅受到一端的影响。换句话说,实际中不存在完全的人际行为和完全的群际行为。人际行为通常取决于人际关系和个体自身性格等因素,而群际行为则通常取决于多种多样的社会群体身份(Tajfel & Turner,1981),而《后浪》引起的争议之复杂和强烈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在“人际行为”和“群际行为”两个端点之下,还有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和社会改变(social change)两个端点。这里需要声明的是,此处这两个概念并非社会学概念,而指的是个体对于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和结构的信念体系。换而言之,强调的是个体对于社会群体和社会结构的主观认知(我觉得……或我认为……)
社会流动指的是:当个体生活在有“弹性的、可渗透”的社会里,个体倘若对当前自身所属群体的状况(如社会对当前群体身份的歧视)不满时,可以(可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从一群体脱离并加入到另一群体中。例如凭借自身的努力、勤奋或者幸运获得财富,如由贫苦户成为中产收入者
社会改变则指的是:当个体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摆脱当前自身所在群体在社会群体关系中的不利地位时,人际行为会逐渐倒向于群际行为,以图改变或提升当前的群体地位。Tajfel和Turner指出,当弱势群体成员认为群体间地位关系是不合理且不稳定时,即他们认为高地位群体(优势群体)的地位没有保证且有改变的可能时,更有可能挑战当前的社会群体关系结构(Reicher, Spears, Haslam)
而越贴近群际行为和社会改变的两个端点时,对待外部相关群体的行为就越统一(如“中国人”这一社会群体身份下形成的抗日统一战线);于此同时,也趋向于忽略外部群体内的多样性(日本人中没有好人,全都该枪毙。然而,日本人这一群体内部也有反法西斯、反战的人)。
对《后浪》持反对态度的“非后浪”群体来说,“后浪”这一群体内部成员兴许无甚不同:他们都是家境殷实、生活富足,不必为生活而苦苦挣扎;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家庭和谐,兴趣发展得到了支持。所以,他们成为了所谓的“拥有选择权利的年轻一代”。
这种观点(刻板印象)在《后浪》发布的当天就已经出现并拥有大量的拥趸,或间接或直接的表现了“群体冲突”。因此也不难看出,这种认知观点在“非后浪”群体内的流行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待外部相关群体时行为上的统一,即敌意与不满。
兴许有读者读到此处会有些困惑:这并未贴近社会改变这一端点啊,为何会产生行为上的统一?上文已经说到过了,社会改变在此处指的是一种信念体系。换而言之,社会的实际情况并不与主观的认识统一,只要个体或者群体成员主观认为或者感觉“个体难以改变当前…….”,其自身行为就已经贴近了“社会改变”这一端点。因此“非后浪群体”在主观上认为社会贫富差距以及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社会问题是难以依靠个体或少数个体而改变的(尽管客观上可能也是如此),而这一点导致了该群体内部对“后浪”的态度上趋向于统一。
参考文献在长图末尾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5/10/-7Q5-fxrxXkZ5nT3cSk0-6ly.pn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