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Vee
2021-03-08T12:35:22+00:00
在这则广为流传的视频里,白晓语气沉重缓慢,眼睛不时飘向一边,他照着事先拟好的稿子宣读。白晓称,自己已经压抑了很久,才决定把这件事公之于众。白晓还说,他知道庞麦郎早晚会因为控制不住伤人、自残的冲动,把自己送进精神病院,只是没想到比他预想中的还要提前三五年。
白晓总结,六年来,庞麦郎善良、朴实、同时又话少、难沟通、不守信。这些年,庞麦郎一直沉浸在音乐的创作,走红之后受到网络暴力,后续的作品、资源没有接上来,其中的落差感是庞麦郎陷入精神疾患的原因。
问到更多细节,白晓则称接下来会写一本书,记录他和庞的六年巡演所发生的很多魔幻的事。具体内容,他不愿意透露分毫,“说了就剧透了”。
·2016年01月23日,庞麦郎回到故乡陕西举办演唱会。
2014年,庞麦郎因《我的滑板鞋》一夜成名,同时他又与经纪公司华数闹僵,庞麦郎把自己藏进了上海的小旅馆。《人物》记者找到他,和他待了两天一夜,之后就有了在网络刷屏的《惊惶庞麦郎》,这篇报道里,出生于陕西农村的庞麦郎自称是台北人,严重脱离现实,他被描述成脑子里塞满明星梦的妄想者,报道中的不少细节成为庞麦郎日后耿耿于怀的心结。
逃离华数,又经历了媒体轮番报道,白晓,这个比庞麦郎更年轻的人,走入他的生活。
庞麦郎还未成名前,白晓就知道这个名字,因为两人在同一间录音房相识。同样怀揣音乐梦的白晓比庞麦郎更懂社会规则,他混迹圈子,清楚各地的 livehouse,对签场地,谈合作的一套流程都熟悉,而庞麦郎只想表演。
两人从此过上了在全国各地的livehouse巡回演出的日子。
“是我带庞麦郎进了这个圈子”。在一部纪录片里,白晓这么说。“反正我也年轻,就不做自己的事了,这几年就陪着你”。白晓在赌庞麦郎的前途。
·大部分的演出白晓都要陪着庞麦郎。
白晓称,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公开庞麦郎病情,是因为看病需要钱,把事情说出来是为了寻求社会的帮助。
这样的说法并未得到庞麦郎父母的认可,红星新闻连线了庞麦郎的父母,庞母表示,“小白这孩子狡猾的很”,庞父说白晓把事情捅给媒体不是真的为庞麦郎好。
很多人质疑白晓借机炒作,白晓为自己叫屈“我跟庞母没有交流过,只和他父亲有过8个小时,比较深的谈话。”
白晓告诉极昼,为了做音乐,庞麦郎花了一百万。他说做一首歌要一两万块钱,还要拍MV。
“这些加起来也不至于百万?”
“在早期,庞麦郎的一首歌做出来要五六万。”白晓说道。
如果问这些歌曲在哪里制作?白晓称不能说。在多次追问下,他才承认录歌不是在庞麦郎的家乡陕西,而是在“一线大城市”。
当我表示愿意为庞麦郎联系医疗资源,白晓就不再回应了。庞父接到电话,听到是媒体,“砰”就挂了。
·陕西汉中,庞麦郎当年打工挣钱后回家添置的电视。
贰 共生
去年十月,庞麦郎被镇上的精神病院确诊为精神分裂,当时庞麦郎似乎还在继续他的音乐事业。在他的短视频账号上,当时还有音乐现场的表演,新歌MV,甚至为自己的音乐工作室拍摄了概念宣传片。如今,这个账号已由白晓控制。而白晓曾经的账号“白晓的小白”已被注销。
白晓表示庞麦郎很久很久之前就病了。他一直要给庞麦郎买药,发病的时候自己只能“宽容”“回避”。
白晓本身也是青年音乐人,在网抑云里可以找到他的两张专辑,在《王二狗杀了李大爷家的羊》的专辑下有30条留言。他最热门的作品,是和庞麦郎合作的歌,有110条评论。此外白晓还自费出版过诗集。
过去六年,庞麦郎在老家没有朋友,在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做音乐,跟父母也不多话。此外就是每个月固定的走穴活动,这些走场都和白晓一起行动。他和白晓的深度绑定,令不少人将庞麦郎的病因和白晓关联起来。
据公开报道,庞麦郎商演早期,曾一个月挣20万,巅峰时期,他的银行卡里有200万元。对此,白晓并不否认。
那时庞麦郎曾在西安花钱租下三室一厅,两人合租,天天泡在一起,商量着音乐事业上的宏图大志。
在二人分工里,白晓负责商务联络和公关事宜。庞麦郎负责创作,表演。在白晓的叙述里,庞麦郎缺少契约精神,常常会任性罢演,他担任着化解纠纷的角色,经常斡旋在他和主办方、演出方之间。
早期这样的生活还有新鲜感,他们曾经在演出后收到很多现金。宾馆的房间门缝里塞入很多花花绿绿美女的小卡片,白晓会用恶作剧的方式逗引庞麦郎打电话,招卡片上的女子,叫来了以后,又用车费打发走了。
2016年以后,“滑板鞋”的热度逐渐褪去,新歌没有跟上,巡演的收入也变差了。出行的标准,从飞机、高铁,降到了一般的火车卧铺,甚至十几个小时的硬座车。去外地演出,会花五个小时选一个比较便宜的酒店。有一次在北京,他们着急赶场,为了省钱,两人打摩的,庞麦郎坐在后座,腰板儿尽量挺直,维持着歌手的尊严。
·2019年,庞麦郎乘坐10个小时的普快硬座,前往温州演出。
有人把他们的关系比作堂吉诃德和桑丘,堂吉诃德充满梦想,跟在后面的桑丘却要收尾,并考虑更为现实的问题。庞麦郎在演出前准备去理发店烫个头,会支使白晓进去,“去问问,能不能做造型”,白晓总是跟在后面,提着包陪他做完。
随着收入变差,这样的关系也愈加脆弱。一场演出,来的人不到十个,一千五、两千的收入,扣除路费就赔钱了,两人之间也因为钱变少发生了信任的危机。
即使在经济十分窘迫的时候,庞麦郎依然维护自己的歌手形象,他习惯带着口罩,这是他认为的明星的标志,他对演出的标准也不曾丝毫降低,为了演出效果,他会专门去商场买搭配的衣服,红色的写着字母的帽衫和旧仔裤,一套下来要一千多元,这令白晓崩溃。
庞麦郎和白晓巡演的地方,都是白晓的“资源”,也是白晓来联系。庞麦郎要求每次演出时,都和场地提供方签一纸合同。据白晓的微博显示,2018年,庞麦郎曾经因为不满商业的舞台环境和票房人数罢演,两人合作一度中断。后庞麦郎绕开他单独联系场地提供方,想要独自巡演。
叁 迷局
庞麦郎确诊精神分裂,是在去年十月,原来周围人只是觉得他有点糊涂,后来严重了,才带他去镇上的医院。村支书说,开年后,庞麦郎的病情愈加严重,会举起凳子打父母。
然而在同一时间线,短视频号上的庞麦郎又保持正常。就在他被确诊精神分裂后,他的短视频账号还在继续更新,里面有纪录片,有演出分享会,还有他去年的新歌预告《金发女郎》《陌生的魔术师》。
庞麦郎和白晓在商业化方面显然也有分歧。白晓说,奇葩说邀请过庞麦郎五次,中国新说唱,嘻哈都邀请过他,庞麦郎不愿意去。白晓认为这源于庞麦郎内心的自卑感,以及早期和媒体接触后受到伤害,让他容易对外部产生不信任。他一直试图说服庞麦郎“面对自己”,并联系纪录片拍摄团队,前往他的老家拍摄,但在进家门口的那一刻,庞麦郎还是选择了拒绝与回避。
·庞麦郎坐在家门前的小溪边,这也是他童年玩耍的地方。
去年开始,庞麦郎似乎在商业化上走的更远,他在老家开始接受更多视频媒体和纪录片团队的采访,在唱现场时,他更会主动与观众互动,炒热气氛。他们甚至还与外卖平台有合作,也接了一些不温不火的电视节目。
他们也开始尝试剧情短视频,诉说他们的窘状。一个片子里的剧情是,白晓花30元钱给一个小兄弟,让他带着庞麦郎的CD装作偶遇并要签名。剧情最后,白晓却收到小贷催还的电话。
在那些纪录片里,说到创作,庞麦郎就眼睛放光,尽管他身处的环境是那么简陋,面前能用来写歌的,也就是一台破旧的黑色电脑。他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自信,坚定不移地要走国际化路线,他给自己的老家取名古拉格,还给白晓取了英文名,他常常把英语挂嘴边。
他告诉纪录片拍摄者, 最开心的时刻,还是那时候他在网吧,正准备打开穿越火线,结果QQ上有人告诉他,《我的滑板鞋》火了。
·2016年1月16日,杭州,明星举办“旧金属”绝版演唱会首站。
或许成名了的那一刻,庞麦郎以为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滑板鞋,但结果显示,那只是滑行了一段距离。
白晓说,庞麦郎抑郁主要是因为音乐得不到认可。有人认为,庞麦郎的抑郁是白晓对他商业化的利用。还有人认为,是网络暴力造成了他今天的结局。这些说法随着庞麦郎进入精神病院而陷入迷局。
白晓总结,六年来,庞麦郎善良、朴实、同时又话少、难沟通、不守信。这些年,庞麦郎一直沉浸在音乐的创作,走红之后受到网络暴力,后续的作品、资源没有接上来,其中的落差感是庞麦郎陷入精神疾患的原因。
问到更多细节,白晓则称接下来会写一本书,记录他和庞的六年巡演所发生的很多魔幻的事。具体内容,他不愿意透露分毫,“说了就剧透了”。
·2016年01月23日,庞麦郎回到故乡陕西举办演唱会。
2014年,庞麦郎因《我的滑板鞋》一夜成名,同时他又与经纪公司华数闹僵,庞麦郎把自己藏进了上海的小旅馆。《人物》记者找到他,和他待了两天一夜,之后就有了在网络刷屏的《惊惶庞麦郎》,这篇报道里,出生于陕西农村的庞麦郎自称是台北人,严重脱离现实,他被描述成脑子里塞满明星梦的妄想者,报道中的不少细节成为庞麦郎日后耿耿于怀的心结。
逃离华数,又经历了媒体轮番报道,白晓,这个比庞麦郎更年轻的人,走入他的生活。
庞麦郎还未成名前,白晓就知道这个名字,因为两人在同一间录音房相识。同样怀揣音乐梦的白晓比庞麦郎更懂社会规则,他混迹圈子,清楚各地的 livehouse,对签场地,谈合作的一套流程都熟悉,而庞麦郎只想表演。
两人从此过上了在全国各地的livehouse巡回演出的日子。
“是我带庞麦郎进了这个圈子”。在一部纪录片里,白晓这么说。“反正我也年轻,就不做自己的事了,这几年就陪着你”。白晓在赌庞麦郎的前途。
·大部分的演出白晓都要陪着庞麦郎。
白晓称,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公开庞麦郎病情,是因为看病需要钱,把事情说出来是为了寻求社会的帮助。
这样的说法并未得到庞麦郎父母的认可,红星新闻连线了庞麦郎的父母,庞母表示,“小白这孩子狡猾的很”,庞父说白晓把事情捅给媒体不是真的为庞麦郎好。
很多人质疑白晓借机炒作,白晓为自己叫屈“我跟庞母没有交流过,只和他父亲有过8个小时,比较深的谈话。”
白晓告诉极昼,为了做音乐,庞麦郎花了一百万。他说做一首歌要一两万块钱,还要拍MV。
“这些加起来也不至于百万?”
“在早期,庞麦郎的一首歌做出来要五六万。”白晓说道。
如果问这些歌曲在哪里制作?白晓称不能说。在多次追问下,他才承认录歌不是在庞麦郎的家乡陕西,而是在“一线大城市”。
当我表示愿意为庞麦郎联系医疗资源,白晓就不再回应了。庞父接到电话,听到是媒体,“砰”就挂了。
·陕西汉中,庞麦郎当年打工挣钱后回家添置的电视。
贰 共生
去年十月,庞麦郎被镇上的精神病院确诊为精神分裂,当时庞麦郎似乎还在继续他的音乐事业。在他的短视频账号上,当时还有音乐现场的表演,新歌MV,甚至为自己的音乐工作室拍摄了概念宣传片。如今,这个账号已由白晓控制。而白晓曾经的账号“白晓的小白”已被注销。
白晓表示庞麦郎很久很久之前就病了。他一直要给庞麦郎买药,发病的时候自己只能“宽容”“回避”。
白晓本身也是青年音乐人,在网抑云里可以找到他的两张专辑,在《王二狗杀了李大爷家的羊》的专辑下有30条留言。他最热门的作品,是和庞麦郎合作的歌,有110条评论。此外白晓还自费出版过诗集。
过去六年,庞麦郎在老家没有朋友,在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做音乐,跟父母也不多话。此外就是每个月固定的走穴活动,这些走场都和白晓一起行动。他和白晓的深度绑定,令不少人将庞麦郎的病因和白晓关联起来。
据公开报道,庞麦郎商演早期,曾一个月挣20万,巅峰时期,他的银行卡里有200万元。对此,白晓并不否认。
那时庞麦郎曾在西安花钱租下三室一厅,两人合租,天天泡在一起,商量着音乐事业上的宏图大志。
在二人分工里,白晓负责商务联络和公关事宜。庞麦郎负责创作,表演。在白晓的叙述里,庞麦郎缺少契约精神,常常会任性罢演,他担任着化解纠纷的角色,经常斡旋在他和主办方、演出方之间。
早期这样的生活还有新鲜感,他们曾经在演出后收到很多现金。宾馆的房间门缝里塞入很多花花绿绿美女的小卡片,白晓会用恶作剧的方式逗引庞麦郎打电话,招卡片上的女子,叫来了以后,又用车费打发走了。
2016年以后,“滑板鞋”的热度逐渐褪去,新歌没有跟上,巡演的收入也变差了。出行的标准,从飞机、高铁,降到了一般的火车卧铺,甚至十几个小时的硬座车。去外地演出,会花五个小时选一个比较便宜的酒店。有一次在北京,他们着急赶场,为了省钱,两人打摩的,庞麦郎坐在后座,腰板儿尽量挺直,维持着歌手的尊严。
·2019年,庞麦郎乘坐10个小时的普快硬座,前往温州演出。
有人把他们的关系比作堂吉诃德和桑丘,堂吉诃德充满梦想,跟在后面的桑丘却要收尾,并考虑更为现实的问题。庞麦郎在演出前准备去理发店烫个头,会支使白晓进去,“去问问,能不能做造型”,白晓总是跟在后面,提着包陪他做完。
随着收入变差,这样的关系也愈加脆弱。一场演出,来的人不到十个,一千五、两千的收入,扣除路费就赔钱了,两人之间也因为钱变少发生了信任的危机。
即使在经济十分窘迫的时候,庞麦郎依然维护自己的歌手形象,他习惯带着口罩,这是他认为的明星的标志,他对演出的标准也不曾丝毫降低,为了演出效果,他会专门去商场买搭配的衣服,红色的写着字母的帽衫和旧仔裤,一套下来要一千多元,这令白晓崩溃。
庞麦郎和白晓巡演的地方,都是白晓的“资源”,也是白晓来联系。庞麦郎要求每次演出时,都和场地提供方签一纸合同。据白晓的微博显示,2018年,庞麦郎曾经因为不满商业的舞台环境和票房人数罢演,两人合作一度中断。后庞麦郎绕开他单独联系场地提供方,想要独自巡演。
叁 迷局
庞麦郎确诊精神分裂,是在去年十月,原来周围人只是觉得他有点糊涂,后来严重了,才带他去镇上的医院。村支书说,开年后,庞麦郎的病情愈加严重,会举起凳子打父母。
然而在同一时间线,短视频号上的庞麦郎又保持正常。就在他被确诊精神分裂后,他的短视频账号还在继续更新,里面有纪录片,有演出分享会,还有他去年的新歌预告《金发女郎》《陌生的魔术师》。
庞麦郎和白晓在商业化方面显然也有分歧。白晓说,奇葩说邀请过庞麦郎五次,中国新说唱,嘻哈都邀请过他,庞麦郎不愿意去。白晓认为这源于庞麦郎内心的自卑感,以及早期和媒体接触后受到伤害,让他容易对外部产生不信任。他一直试图说服庞麦郎“面对自己”,并联系纪录片拍摄团队,前往他的老家拍摄,但在进家门口的那一刻,庞麦郎还是选择了拒绝与回避。
·庞麦郎坐在家门前的小溪边,这也是他童年玩耍的地方。
去年开始,庞麦郎似乎在商业化上走的更远,他在老家开始接受更多视频媒体和纪录片团队的采访,在唱现场时,他更会主动与观众互动,炒热气氛。他们甚至还与外卖平台有合作,也接了一些不温不火的电视节目。
他们也开始尝试剧情短视频,诉说他们的窘状。一个片子里的剧情是,白晓花30元钱给一个小兄弟,让他带着庞麦郎的CD装作偶遇并要签名。剧情最后,白晓却收到小贷催还的电话。
在那些纪录片里,说到创作,庞麦郎就眼睛放光,尽管他身处的环境是那么简陋,面前能用来写歌的,也就是一台破旧的黑色电脑。他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自信,坚定不移地要走国际化路线,他给自己的老家取名古拉格,还给白晓取了英文名,他常常把英语挂嘴边。
他告诉纪录片拍摄者, 最开心的时刻,还是那时候他在网吧,正准备打开穿越火线,结果QQ上有人告诉他,《我的滑板鞋》火了。
·2016年1月16日,杭州,明星举办“旧金属”绝版演唱会首站。
或许成名了的那一刻,庞麦郎以为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滑板鞋,但结果显示,那只是滑行了一段距离。
白晓说,庞麦郎抑郁主要是因为音乐得不到认可。有人认为,庞麦郎的抑郁是白晓对他商业化的利用。还有人认为,是网络暴力造成了他今天的结局。这些说法随着庞麦郎进入精神病院而陷入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