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ymous_EU
2022-04-10T14:07:17+00:00
第二期 均徭法和均平法改革
[quote]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杂谈系列
[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31494407]第一期 浅谈明初的赋役制度[/url]
[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31550529]第二期 均徭法和均平法改革[/url]
[/quote][quote]前言:上一期([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31494407]第一期 浅谈明初的赋役制度[/url])的杂谈获得了不少泥潭水友的支持,感到非常荣幸。之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杂谈”系列应该会按一周一更的频率继续更新下去。首先会把明代赋役制度的问题先更新完,之后考虑一下反响或者大家的需求,也会开点新栏目,例如明代的制度问题(户部、内府、布政使司)或者中央财政问题,又或者一些版本学及学术史的问题我也会稍微讲点。我目前主攻的是明代社会经济史,明代相关的制度史、学术史、版本学、政治史的问题也是略懂一二,所以大家有什么有兴趣的方向也可以提点意见。[/quote][quote][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4/19/njQ17p-812lK1rT3cSo5-dn.jpg[/img][/quote][quote]一、 均徭法改革[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31494407]第一期 浅谈明初的赋役制度[/url]
[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31550529]第二期 均徭法和均平法改革[/url]
什么是均徭法:“均徭法”是为改善各级官府佥派杂泛差役负担越来越不均的状况下所实行的一种改革。
均徭法内容:“里甲除正役照赋役黄册应当外,又别另造均徭文册,查勘实在丁粮多寡,编排上中下户,量计杂泛轻重等第佥定,挨次轮当。”
均徭法出现的时间:均徭这个名字在正统年间出现(正统四年以前开始),在广东巡抚揭稽在任时候,实行均徭法。[/quote][quote]均徭法改革包括几个内容
1. 将各级政府所需佥派差役的项目、轻重登记和名额确定下来。
2. 所有差役以户为单位编佥,以人丁多寡作为标准。
3. 由官府审定各户丁产状况,编定差役。在黄册外编制均徭文册,
4. 取消过去临时佥点的办法,在编定各户应当差役的前提下,实行按里甲轮役的办法。轮役的周期,各州县因人户多少盒差役繁简而异。
5. 均徭法初期,应役办法以亲身应役为主。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4/19/njQ17p-l2vlK1wT3cSo5-dn.jpg[/img][/quote][quote]均徭法改革的意义
1. 从差役编派的标准来看,均徭法只是再次确认了明初所定的“凡赋役必验民丁粮多寡以均其力”的原则
2. 均徭法值得注意的地方:把里长佥役的权力收归官府控制;在黄册之外编均徭册。
3. 过去官府依靠里甲组织佥派徭役,是由官府向里甲科派,里甲转佥人户,实行均徭法之后,代之一按照里甲的次序轮流应役。
4. 这表明黄册里甲制度在地方政府控制基层社会方面的作用开始有所改变,里甲组织作为基层社会行政组织的职能降低了。[/quote][quote]二、 均平法改革
均平法来源:地方政府除了皂隶等人役需要之外,还有许多地方性的行政或公共事务需要人力和经费。
均平法是什么:均平的改革,是用按丁粮征收货币赋税作为地方上公费开支的办法,取代原来由甲首到官府值日,供应各种衙门不时之需的办法。
什么时候开始有均平法:就广东多数地区而言,最晚在成化年间已经普遍实行均平法。[/quote]
[quote]均平法的内涵
1. 实行均平法后,各级衙门的公费开支,采用按见年里甲的丁额和税粮摊派的办法。
2. 原来对里甲人户的无定额法外科敛,开始过渡成一种规范化的定额赋役。
3. 由于均平钱是直接由见年里甲供办地方公务需费这一负担产生出来的,因此很容易被简单地看成里甲正役的货币化。实际上,这些公务开支一开始并非包含在里甲正役任务之内。
4. 事实上,均平钱的征收也没有取代里甲正役。
5. 在均平法之前,由里甲见年出办地方公费,属于法外科敛。实行均平法后,属于差役。
6. 均平钱属于附加在里甲正役上的法外科敛产生出来的新税种。[/quote][quote]均平法的意义
1. “甲首终年不到衙”
2. 实行均平法后,这役的负担转变为货币。
3. 原来的里甲按丁粮分派到官府当值,属于差役征派;均平法后,变成以户为单位,以丁粮为课税对象的丁税和田赋附加税。
4. 地方公费赋税化。
5. 简单来说,均平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政府公费开支来源,从而改变州县政府与编户齐民之间的关系。[/quote][quote]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4/19/njQ17p-5pcnK21T3cSo5-dn.jpg[/img]
丁亮老师认为,均平法的改革吸收了里甲正役中的支应银还有均徭银的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均平银来自于均徭银,和刘老师的观点有冲突。但考虑到,刘老师的观点是基于广东的实践,丁亮老师的观点是基于浙江的实践。因此有冲突也是正常的,或者正正反应了,明代的赋役改革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所以在改革中也是缺少所谓的规范,各地自行其事,没有明确的改革标准。
[/quote][quote]思考和总结:均徭和均平都是明代中期赋役制度的改革,他们的来源都是“役”的部分。均徭是来源于杂泛差役。均平是来源于里甲正役以外,官府的行政经费需要。从刘老师研究广东的角度,均平是来源于里甲正役的额外负担;从丁亮老师基于浙江的研究,均平来源于里甲的支应银和均徭银。从逻辑而言,都是走向一个定额化和货币化的过程。这也是下一期,赋役折银要讨论的问题。[/quote][quote]参考书目:
1. 梁方仲:《梁方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丁亮:《明代浙江地方财政结构变迁研究》,博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
5. 边俊杰:《明代的财政制度变迁》,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
6.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
7. 岩见宏:《均徭法、九等法和均徭事例》,《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8. 岩见宏:《明代地方财政之一考察》,《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9. 刘志伟:《从“纳粮当差”到“完纳钱粮”———明清王朝国家转型之一大关键》,《史学月刊》,2014年第7期
10. 王毓铨:《纳粮也是当差》,《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11. 唐文基:《明中叶东南地区摇役制度的变革》,《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