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squid
2022-04-04T10:38:26+00:00
20220408中远海控
[出席]董总
一、基本情况介绍
除美线之外,欧线、南北航线现在整体仓位利用率不是太满,美线仓位利用率106%,欧线98%,波湾、红海线需求少于供给,有货量缺口,使得即期市场运价有一定程度调整,不仅是货代价格调整,也是船东市场调整。
美线受影响很大的是上海地区,阶段性疫情防控措施,货量有一定程度下降,虽然上港公告兼顾防控和运作,但加上目前影响比较大的是宁波等,对集输运体系造成阶段性影响。
深圳在控制好疫情后,华南地区货量明显恢复,美线即期市场在华南的货代市场出现一定程度反弹,能看到对运价的支撑力。
综合来看,更愿意相信上海的困难是暂时的,看到上海疫情攻坚战后恢复,上海是效率很高的港口,现在上海货量面临压力。
公司即期运价,欧线、美线没有调整,现在运价政策顺延到4月中旬,后续运价调整等待市场变化再决定。
二、问答环节
Q:欧线部分地区出现供给大于需求,原因是什么?
A:欧线最大的变量是上海地区疫情影响什么时候过去,欧线3月中旬价格下调(上海疫情爆发之前),当时华南地区货量受到压制,更相信是疫情暂时影响,而不是欧美需求压制,后面需要边走边看。
近期市场在探讨北美地区需求的负反馈,叠加通胀(包括燃油成本上升)、加息,从和客户交流来看,包括直客,对今年整体出货总体比较乐观。地缘政治风险方面,感受到客户强调库存安全、供应链安全。
疫情结束,货量恢复,运价会有支撑,但是运价反弹要等到供需紧张,需要跟踪。我们关心的时点是解封。董总base在上海,今明后三天连续做三次抗原,不是核酸,可能是为解封做准备,每次抗原90%准确率,三次是叠加作用,判断是否4月底5月之前大面积解封,城市活力恢复,集输运恢复很快,叠加货量上升,可能有船舶集中抵港情况,集中抵港可能也会出现在欧美,同时5-6月是欧洲传统补库旺季,看到时候会不会共振,还得观察。
Q:行业全球集运贸易量2021年增速(TEU口径)6%以上,年报货量增速2.2%,为什么有4%差异?
A:货量2.2%有些内贸影响,因为内贸航线同比下降4.5%,运行逻辑和出口逻辑不大一样,剔除内贸,纯外贸增速4%。如果用CTS数据,和我们的4%这个数据持平,不同统计机构的口径不一样。
Q:收入Q4环比Q3上升,营业成本环比Q3大幅增加,Q4业绩不如Q3,Q4的成本出现哪些大幅增长?
A:设备及货物运输成本主要包含集装箱费用、货物费等相关费用;船舶成本主要是船舶折旧、船舶租金等相关费用;航程成本主要是燃油费、港口费等相关费用。
最大成本是设备及货物运输成本,分为三项——货物费、中转费、集装箱费用。从定性角度看,集装箱费用增加最多,例如从绝对数、相对数增速看集装箱调运费用、集装箱堆存费用比例都是最大的;其次货物费有一定程度增加;第三,增长比例比较大是燃油,单箱燃油成本2021yoy30%。Q4受影响最大的是设备及货物运输成本中箱管成本。
Q:手持新造船订单32艘,合计运力59万标准箱,新造船订单交船节奏,同时展望未来2-3年内是否出现供给大规模释放造成运价下跌?
A:这个担心不是没有原因,我们发展策略比较稳健。目前按照在手订单(接下来没有新增订单的话)到2025年释放,加上退租、拆解,最后运力终值落在3.5-3.6%增长区间。从2020年或2021年起始下订单到2025年看运力增长4-5%。经营更多关注我们的有机增长,我们必须发展,在这过程中,同时保持稳健经营的作风,没有从市场上买很多比较贵的二手船,同时租入船比例控制比较合理,这样对于未来发展是比较好基础。
这是中远海控在手订单情况,未来不排除加大在ESG方面绿色动力船舶的投资(需要资本开支),集装箱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是国际化、全方位竞争,回到全市场2023年看,运力过剩不是没道理,2023年表观运力增速超过8%(供给压力比2021-2022年高),提醒大家关注,如果2023年供应链顺畅不堵,叠加IMO合规,不排除高于30万吨的更高的拆解量,可能一定程度上对冲8%的运力增速。运价受到供求影响。
Q:公司年度EBIT很好,197亿美元,超越规模更大的马士基和达飞,公司如何做到超越运力规模更大的公司,未来一年的整体战略部署?
A:中远海控从2016年走来积累很多经验,董事会对产业理解、公司执行力优秀。上海疫情严重,但是我们子公司中远海运集运总部大楼里有100+个员工住在楼里,保证公司正常运转,这是很好的管理体系。此外,有很多要向海外同行学习的地方。
EBIT绝对值中远海控是最大的,2021年合并口径EBIT达到203.8亿美元,中远海控对客户的服务是反应速度比较快的,且中远海控比欧洲同行有更多的东西干线的占比,东西干线供需紧张,面临两个最主要的消费地,EBIT更高。
Q:内贸与外贸整体需求逻辑不是很一样,去年货量下降是否与整体运力转向外贸市场有关,2022年内贸市场如何展望?
A:内贸运力抽调到外贸,会影响内贸,从内贸市场需求端看去年还可以,外贸出口旺盛一定程度刺激内贸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内贸集装箱运输的除了制成品,还有部分原料、半成品。内贸需求可以,因为外贸压港受到影响,内贸运价去年还可以,虽然不像外贸一样那么好,但是2021年同比2020年达到22%,这是这些年比较良性的运价增长的年份。
Q:去年四季度压港箱子回来,是不是Q1成本下降?
A:1、成本
Q1有空箱调运,从卸港回到远东,使用有更充足箱子,阶段缓解国外国内港口集装箱堆存、箱管的成本。
2022年确定上升的成本:
燃料油中枢比较高,成本有所上升。
集装箱船舶租赁费用,虽然海控租赁船占比小,但是一小部分船去年下半年有续签,船东都是三年起步开始签,租金比只短租低很多,但是比过往高很多,对未来船舶租赁成本带来上升。
码头装卸费用,我们希望能给港口伙伴带来更多增值的服务,例如海外仓、后方建设,但是港口的电力、燃油、人工成本都是上涨,港口有诉求根据通胀提高装卸费用,会带来成本上升。
集装箱供应链拥堵不缓解,客观上有集装箱周转、船舶周转带来成本上升;缓解,则会下降。
2、传导成本
燃油价格上涨是否能收燃油附加费,我们的即期运价是all-in price,运到欧洲的6000美金已经包含贸易附加费、燃油附加费,由于阶段性供需放松,从7100降低到6500美金,这个过程由于燃油油价在上升,all-in price在下降,等于基础运费在减少。当前市场自然状态下,可能成本推动价格;但是市场供需紧张状态下,all-in price不是成本推动,而是供需决定。
Q:上海港在中国出口港口占比?深圳港恢复能不能弥补上海港?上海港能不能出现之前盐田港的新一轮堵港?
A:1、2021年上海4700万标箱(400+万TEU/月),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统计2020年2亿标箱,2021年是2.6亿标箱,上海港占比接近20%。2021年宁波3108万标箱,深圳全口径2877万标箱。
2、昨晚上境外投资者聊,深圳盐田封港带来运价上升,是阶段性影响,而上海是全球第一位的港口,影响不是其他港口弥补的。上海港分流往宁波港分,但是宁波检验措施升级现在港口也受到影响,对货量有阶段性影响。相信过这个阶段后,看到货量快速上升。深圳盐田港当时时间没这么长,往南沙、湛江、珠海、香港等地有一定分流,影响没有现在这么明显。
Q:需求担心欧洲美国通胀压制正常需求?会不会4月开始看到需求难以出现往年高潮?
A:不管欧洲、美国,美联储加息,欧洲跟随,代表资金回落,一定程度影响消费能力和意愿,具体还需要观察,我们看全年需求乐观,各统计机构还是认为2022年货量增长4-5%(需求)。前面讲到的欧洲传统旺季,根据经验而不是订单判断,因为订舱可见度是4月下旬,上海订舱目前比较平稳,看到时候几个因素会不会有共振,也不排除补库存补到了一定程度,但是我们感受到因为地缘政治,客户还是要在没有减值风险的情况下,多储备一定库存,需要5-6月观察需求和供给变化。
[出席]董总
一、基本情况介绍
除美线之外,欧线、南北航线现在整体仓位利用率不是太满,美线仓位利用率106%,欧线98%,波湾、红海线需求少于供给,有货量缺口,使得即期市场运价有一定程度调整,不仅是货代价格调整,也是船东市场调整。
美线受影响很大的是上海地区,阶段性疫情防控措施,货量有一定程度下降,虽然上港公告兼顾防控和运作,但加上目前影响比较大的是宁波等,对集输运体系造成阶段性影响。
深圳在控制好疫情后,华南地区货量明显恢复,美线即期市场在华南的货代市场出现一定程度反弹,能看到对运价的支撑力。
综合来看,更愿意相信上海的困难是暂时的,看到上海疫情攻坚战后恢复,上海是效率很高的港口,现在上海货量面临压力。
公司即期运价,欧线、美线没有调整,现在运价政策顺延到4月中旬,后续运价调整等待市场变化再决定。
二、问答环节
Q:欧线部分地区出现供给大于需求,原因是什么?
A:欧线最大的变量是上海地区疫情影响什么时候过去,欧线3月中旬价格下调(上海疫情爆发之前),当时华南地区货量受到压制,更相信是疫情暂时影响,而不是欧美需求压制,后面需要边走边看。
近期市场在探讨北美地区需求的负反馈,叠加通胀(包括燃油成本上升)、加息,从和客户交流来看,包括直客,对今年整体出货总体比较乐观。地缘政治风险方面,感受到客户强调库存安全、供应链安全。
疫情结束,货量恢复,运价会有支撑,但是运价反弹要等到供需紧张,需要跟踪。我们关心的时点是解封。董总base在上海,今明后三天连续做三次抗原,不是核酸,可能是为解封做准备,每次抗原90%准确率,三次是叠加作用,判断是否4月底5月之前大面积解封,城市活力恢复,集输运恢复很快,叠加货量上升,可能有船舶集中抵港情况,集中抵港可能也会出现在欧美,同时5-6月是欧洲传统补库旺季,看到时候会不会共振,还得观察。
Q:行业全球集运贸易量2021年增速(TEU口径)6%以上,年报货量增速2.2%,为什么有4%差异?
A:货量2.2%有些内贸影响,因为内贸航线同比下降4.5%,运行逻辑和出口逻辑不大一样,剔除内贸,纯外贸增速4%。如果用CTS数据,和我们的4%这个数据持平,不同统计机构的口径不一样。
Q:收入Q4环比Q3上升,营业成本环比Q3大幅增加,Q4业绩不如Q3,Q4的成本出现哪些大幅增长?
A:设备及货物运输成本主要包含集装箱费用、货物费等相关费用;船舶成本主要是船舶折旧、船舶租金等相关费用;航程成本主要是燃油费、港口费等相关费用。
最大成本是设备及货物运输成本,分为三项——货物费、中转费、集装箱费用。从定性角度看,集装箱费用增加最多,例如从绝对数、相对数增速看集装箱调运费用、集装箱堆存费用比例都是最大的;其次货物费有一定程度增加;第三,增长比例比较大是燃油,单箱燃油成本2021yoy30%。Q4受影响最大的是设备及货物运输成本中箱管成本。
Q:手持新造船订单32艘,合计运力59万标准箱,新造船订单交船节奏,同时展望未来2-3年内是否出现供给大规模释放造成运价下跌?
A:这个担心不是没有原因,我们发展策略比较稳健。目前按照在手订单(接下来没有新增订单的话)到2025年释放,加上退租、拆解,最后运力终值落在3.5-3.6%增长区间。从2020年或2021年起始下订单到2025年看运力增长4-5%。经营更多关注我们的有机增长,我们必须发展,在这过程中,同时保持稳健经营的作风,没有从市场上买很多比较贵的二手船,同时租入船比例控制比较合理,这样对于未来发展是比较好基础。
这是中远海控在手订单情况,未来不排除加大在ESG方面绿色动力船舶的投资(需要资本开支),集装箱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是国际化、全方位竞争,回到全市场2023年看,运力过剩不是没道理,2023年表观运力增速超过8%(供给压力比2021-2022年高),提醒大家关注,如果2023年供应链顺畅不堵,叠加IMO合规,不排除高于30万吨的更高的拆解量,可能一定程度上对冲8%的运力增速。运价受到供求影响。
Q:公司年度EBIT很好,197亿美元,超越规模更大的马士基和达飞,公司如何做到超越运力规模更大的公司,未来一年的整体战略部署?
A:中远海控从2016年走来积累很多经验,董事会对产业理解、公司执行力优秀。上海疫情严重,但是我们子公司中远海运集运总部大楼里有100+个员工住在楼里,保证公司正常运转,这是很好的管理体系。此外,有很多要向海外同行学习的地方。
EBIT绝对值中远海控是最大的,2021年合并口径EBIT达到203.8亿美元,中远海控对客户的服务是反应速度比较快的,且中远海控比欧洲同行有更多的东西干线的占比,东西干线供需紧张,面临两个最主要的消费地,EBIT更高。
Q:内贸与外贸整体需求逻辑不是很一样,去年货量下降是否与整体运力转向外贸市场有关,2022年内贸市场如何展望?
A:内贸运力抽调到外贸,会影响内贸,从内贸市场需求端看去年还可以,外贸出口旺盛一定程度刺激内贸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内贸集装箱运输的除了制成品,还有部分原料、半成品。内贸需求可以,因为外贸压港受到影响,内贸运价去年还可以,虽然不像外贸一样那么好,但是2021年同比2020年达到22%,这是这些年比较良性的运价增长的年份。
Q:去年四季度压港箱子回来,是不是Q1成本下降?
A:1、成本
Q1有空箱调运,从卸港回到远东,使用有更充足箱子,阶段缓解国外国内港口集装箱堆存、箱管的成本。
2022年确定上升的成本:
燃料油中枢比较高,成本有所上升。
集装箱船舶租赁费用,虽然海控租赁船占比小,但是一小部分船去年下半年有续签,船东都是三年起步开始签,租金比只短租低很多,但是比过往高很多,对未来船舶租赁成本带来上升。
码头装卸费用,我们希望能给港口伙伴带来更多增值的服务,例如海外仓、后方建设,但是港口的电力、燃油、人工成本都是上涨,港口有诉求根据通胀提高装卸费用,会带来成本上升。
集装箱供应链拥堵不缓解,客观上有集装箱周转、船舶周转带来成本上升;缓解,则会下降。
2、传导成本
燃油价格上涨是否能收燃油附加费,我们的即期运价是all-in price,运到欧洲的6000美金已经包含贸易附加费、燃油附加费,由于阶段性供需放松,从7100降低到6500美金,这个过程由于燃油油价在上升,all-in price在下降,等于基础运费在减少。当前市场自然状态下,可能成本推动价格;但是市场供需紧张状态下,all-in price不是成本推动,而是供需决定。
Q:上海港在中国出口港口占比?深圳港恢复能不能弥补上海港?上海港能不能出现之前盐田港的新一轮堵港?
A:1、2021年上海4700万标箱(400+万TEU/月),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统计2020年2亿标箱,2021年是2.6亿标箱,上海港占比接近20%。2021年宁波3108万标箱,深圳全口径2877万标箱。
2、昨晚上境外投资者聊,深圳盐田封港带来运价上升,是阶段性影响,而上海是全球第一位的港口,影响不是其他港口弥补的。上海港分流往宁波港分,但是宁波检验措施升级现在港口也受到影响,对货量有阶段性影响。相信过这个阶段后,看到货量快速上升。深圳盐田港当时时间没这么长,往南沙、湛江、珠海、香港等地有一定分流,影响没有现在这么明显。
Q:需求担心欧洲美国通胀压制正常需求?会不会4月开始看到需求难以出现往年高潮?
A:不管欧洲、美国,美联储加息,欧洲跟随,代表资金回落,一定程度影响消费能力和意愿,具体还需要观察,我们看全年需求乐观,各统计机构还是认为2022年货量增长4-5%(需求)。前面讲到的欧洲传统旺季,根据经验而不是订单判断,因为订舱可见度是4月下旬,上海订舱目前比较平稳,看到时候几个因素会不会有共振,也不排除补库存补到了一定程度,但是我们感受到因为地缘政治,客户还是要在没有减值风险的情况下,多储备一定库存,需要5-6月观察需求和供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