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OnHumanity
2022-05-18T18:21:20+00:00
几年后,听闻生科院的教授和学生们齐聚解剖楼抓捕变异的蒙古沙鼠时,我自然会想起那个下午的实验课。那时的解剖楼布满青藤,入口隐身于一片树丛之中,每次穿过树丛会嗅到自然的味道,我的舍友坚持认为那是鼠兔粪便的臭味,我也不加辩驳。
在实验课之前,懒惰的医学生是从不会知道他们将要做什么实验的,甚至到了课上也不知道,只有在老师讲完之后,四个人对着一只活蹦乱跳的巨兔或硕鼠面面相觑时,实验课才正式开始---这是于其他人而言。
于我而言,我不关注这只巨兔或硕鼠的过去现在将来,也对实验内容无甚兴趣,只是想尽快结束实验课,再回去美美的睡到第二天中午,然后起床觅食,我这样的人在医学生中,也是不多见的。
所以,对于这节实验课即将发生的故事及几年后对这所学院造成的影响,我没有任何预料。下午一点的解剖实验室睡意弥漫,几十个学生打着哈欠,哈欠传染到后排的四个助教,又传染到前排的带教老师,最后传染到大白鼠,整间教室未受到影响的仅有最后面笼子里的四只蒙古沙鼠。
带教老师讲,蒙古沙鼠性情凶猛,身体素质惊人,可以一跃跳上桌子,由于麻醉难度巨大,已不作为学生们的实验对象,只有教授们才能使用,研究其异于常鼠的下肢骨骼与肌肉。
按照带教老师的说法,我们需使用被助教麻醉的大白鼠,具体做什么我便一无所知。但事与愿违,大白鼠们从午睡中被唤醒,脾气很是暴躁,拒绝被提出鼠笼,且拼死反抗,咬伤了一名助教。为避免扩大战损,带教老师临时决定将它们送回动物中心继续休憩,换用蒙古沙鼠进行麻醉。
麻醉的过程一开始很是顺利,四只蒙古沙鼠被拎住后颈皮,依次提出鼠笼,按照计划,它们将接受腹腔注射,然后肚皮朝天一动不动,任由我们绑在鼠台上捣鼓。但之后却发生了我一生中都没见过的场面:四只沙鼠一落到桌面,便像四只跳蚤一样,蹭蹭蹭蹭依次跃出了教室后门,随即消失不见。
教室里所有人面面相觑,带教老师略加思索,认为没有蒙古沙鼠实验便无法正常进行,命令所有助教前去捕鼠。学生们无所事事,大多跟了出去看热闹。
我自是懒得出门看热闹的,但听得外面一阵混乱,嘈杂的奔跑声一会哒哒哒哒集体向东,一会哒哒哒哒集体向西,还夹杂着桌子椅子摔倒落地的咣当声和哎呀我操。后来学生们和助教们都回来了,一个个灰头土脸的,还有不少人脸上身上粘的都是老鼠屎,据助教说四只蒙古沙鼠被逼走投无路,一起向上纵跃,从门上的小窗跳进了解剖学系主任的办公室,他们没有钥匙无法进入,带教老师当即命令助教和学生回教室等通知,自己去找主任。
事已至此,我断定实验已无法进行,便背起包回宿舍睡大觉。所以后来的事我并未亲眼目睹,都是舍友转述给我,恐有失实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据我的广东舍友所说,当主任率领众多讲师和助教赶到时,办公室已一片狼藉,有的沙鼠在桌上拉尿,有的在啃食书籍,地上也已遍布老鼠屎。看着四只身材异常硕大的沙鼠和惊人屎量,在场的老师无不感慨动物中心养的真好。
说罢,助教们便冲上前去捉拿沙鼠,但一是地形狭小施展不开,二是缺乏捕鼠工具,三是沙鼠的行动力和弹跳力异常强大,捕捉者不仅要对地还要对空,这就大大增加了捕捉难度。但屋门被堵得水泄不通,沙鼠不能外逃,想来全数歼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助教们分成四队,每一队捕捉十分钟后便退出教室休息,换下一队捕捉,这种车轮战的方式十分合理。虽然四队人马已经累得疲惫不堪,但蒙古沙鼠的行动也变得迟缓。解剖系主任为大家鼓劲,晚饭前必须将沙鼠一股拿下,亦可直接扑杀。这时有讲师献策,隔壁免疫学系主任是大发明家,或许他有高效捕鼠工具也未可知。主任点点头,便派出一名助教去免疫学系搬救兵。不一会人就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一罐喷雾,说是对沙鼠喷射少许,沙鼠便会失能并任人宰割。
装备了新武器的助教团队底气十足,不一会就顺利找到一只沙鼠,并对其猛烈喷射。结果搞得屋子里乌烟瘴气,到处都是呛人的气味,助教们不得不开窗通风。就在这一当口,四只蒙古沙鼠突然现身,一起向上纵跃,从窗户跳到了对面的大树上,稍一停顿,又折回跳上了屋顶,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视野里。
据内幕人士透露,学院内部后续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并勒令相关人员检讨反省,整顿实验室纪律,抄写《生物安全法》,整个过程花了两个多星期。但依我看来,这次抓捕失败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四只沙鼠弹跳过于超人,属鼠中翘楚,两次均是凭借弹跳逃出生天;二是免疫学系的新发明立了倒功,据说是喷雾中添加了药学院研究的新药物,把原有吸入麻醉的药物活性抵消了,这才导致喷雾失效。
药学院打工的朋友透露,这种新药物尚处于药理毒理研究阶段,未投入临床试验。会议最后的结论是,临时抓捕改为长期作战,务必在下个星期将屋顶的蒙古沙鼠一网打尽。
我和朋友讲到此事时,他说“挽弓当挽强,捕鼠当用猫”,我也深以为然。的确,后续的捕鼠策略采用了步坦协同,人猫结合的策略,捕鼠队员(就是抓不住老鼠的助教们,戴罪立功)先和学院里的几只橘猫猫搞好关系,在某一天拂晓对屋顶发起了突击。分工是橘猫猫们打头阵,负责捣毁鼠窝,歼灭沙鼠,捕鼠队员们埋伏在侧负责收网,顺便记录橘猫猫捕鼠情况,以便后续嘉奖。
实际情况则是一团糟,被骗上屋顶的橘猫猫并无战意,甚至睡起了觉,只有一只英勇出击,在屋顶的沙土中一通鼓秋,发现了鼠洞,又一顿拍打打草惊蛇,把里面的沙鼠全都吓的跑了出来。这一下捕鼠队员们傻了眼,从小洞里哗啦啦啦跑出来二三十只沙鼠,有的还连蹦带跳。原来剿鼠计划的准备时间过长,又正值蒙古沙鼠繁殖期,跑出来的沙鼠性别正好是三母一公,三只母鼠全都怀孕,加起来生下二十几只小鼠。
剿鼠队员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出击,好在提前布置了粘鼠板和老鼠夹子,又配备了网兜,一开始的抓捕倒是极为顺利,几只小鼠纷纷落网,种马公鼠也被抓获。
但后来又出现了更诡异的事情,众所周知,蒙古沙鼠是一种地上生物,虽会弹跳,却不会飞。但一名捕鼠队员在酒桌上说,他们当时亲眼看到好几只沙鼠呼扇着翅膀,肥硕的身躯拔地而起,扑棱棱就飞到了天上,转眼消失不见。
我们一致觉得他喝多了,一位熟知啮齿类动物的朋友对他说,你说的是飞鼠,不是沙鼠。另一位精神科住院医当场给他做了查体,感知觉思维认知都没问题,俩人勾肩搭背,计划下一步去大马路上走直线。我们赶忙把他们摁住,后来分别送回了家。
说回到这次抓捕行动,从结果上显然是成功的,内部消息称,抓获沙鼠七只,击毙不计其数,在记录中并无沙鼠逃逸,助教们免于惩罚,我们也不用补做这次实验,属于皆大欢喜。
唯一的利益受损方是橘猫猫们,由于他们的糟糕表现,助教不再给他们喂食。我再见到它们的时候感觉都瘦了挺多,很是可怜。
若是如此,沙鼠事件就仅是学医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但后来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我去了别的医院开始实习,之后一两年很少再回学校。有时出去玩的时候会听朋友聊到学校的趣事,沙鼠事件总是免不了要谈及的。
此外,还会聊聊学校最近的变化,比如绿化带变多,天上的鸟也变多,自然鸟屎也变多,走在路上很容易被砸中。也不知是什么品种的鸟,别的鸟拉屎湿湿一滩,这种鸟拉屎干巴巴一坨。
这些事情在校BBS和树洞传的沸沸扬扬,还开展了大讨论,有的说是什么什么鸟,有的说是蝙蝠,也有的说见到过近貌,是一种生了翅膀长得奇怪的动物,当讨论到这种鸟会不会传播疾病时,帖子就被锁了。后来事情越闹越大,一直删帖也不是个事儿,领导最后出面承诺,一定给大家调查清楚。
我中途有两天来学校参加毕业考试,刚进校门时我还疑惑为什么大晴天人人都在打伞。实际上,当时情况已经很差了,天上鸟屎如雨点般落下,地上随处可见腌臜之物,保洁阿姨们开足马力才能勉强清理。我一共进出逸夫楼两次,身上便遭了四大颗鸟屎。第二天的考试我带了把一次性雨伞,这已是我校学生和教师的标配。
事态实在过于严重,生科院的教授和学生们前来调查。BBS上有人图文直播,一大群打着伞拿着网兜子的人进了学校,他们采取的捕捉法是土法,就是拿连有网兜子的长棍硬套。帖子不一会就成为全站十大,待到被捕获动物的近照发布,热度更是达到了最高,各种奇思妙想无稽之谈频出。被删帖也是意料之中。
我和舍友存下了图片,一开始认不出这是啥动物,用了百度识图后才做出了大胆推理:这是长了翅膀的蒙古沙鼠。
后来一次饭桌上,我和我的生科院博士朋友聊天,他对这次沙鼠事件依旧耿耿于怀:“操,什么鸡巴东西,你们学院搞出来的什么鸡巴飞鼠,飞的高跳得远拉的多,抓个球,操。”对于事件的后续,他也透露出一点内情:“他妈的生科院干农科院的活,教授懒得管就给学生,操,抓这鸡巴飞鼠老子延毕了半年,马勒戈壁的。”
当我问到如何制定计划及实施时,他情绪濒临失控,这里不放原话,大意是跟你们大夫看病一样,诊断明确之后,制定治疗计划反而是容易的,但治疗却是个痛苦的过程。
确定了变异后,教授们便开始研究这一新物种的特征及复现变异过程,结论是除了会飞且拉的多,这一新物种与蒙古沙鼠别无二致,变异可能和使用的药物有关,但也无法复现。慢慢大家也不再深挖。而剿鼠的计划制定则交给了生科院的学生们,通过大量查阅文献,他们找到了可行的思路。
简单说来,蒙古沙鼠食性近雀。以此为依据,学生们参考了上世纪除四害的历史经验,发动勉强可以发动的群众力量,结合鼠药等灭鼠传统方式,再加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最终取得了灭鼠行动的完全胜利。
这一切没有对学生公布,毕竟是学院搞出来的变异生物,虽是无意之举,但明面上传出去的确有损院格。而学生们也心照不宣,提起鸟屎淋头的日子,每个亲历者都心有余悸,不愿过多谈论。而只有非受害者,才会将它变成谈资,大讲学院的不顾人权管控不力。
我最后也走上了所有医学生的必经道路,当了住院医,每天像其他人一样工作,睡到第二天中午也成了一种奢望。我自觉每天过的无趣,但有限的有趣又让我保持生活的动力。想起王小波还是哪个人说的一句话:“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它讲出来。”
在实验课之前,懒惰的医学生是从不会知道他们将要做什么实验的,甚至到了课上也不知道,只有在老师讲完之后,四个人对着一只活蹦乱跳的巨兔或硕鼠面面相觑时,实验课才正式开始---这是于其他人而言。
于我而言,我不关注这只巨兔或硕鼠的过去现在将来,也对实验内容无甚兴趣,只是想尽快结束实验课,再回去美美的睡到第二天中午,然后起床觅食,我这样的人在医学生中,也是不多见的。
所以,对于这节实验课即将发生的故事及几年后对这所学院造成的影响,我没有任何预料。下午一点的解剖实验室睡意弥漫,几十个学生打着哈欠,哈欠传染到后排的四个助教,又传染到前排的带教老师,最后传染到大白鼠,整间教室未受到影响的仅有最后面笼子里的四只蒙古沙鼠。
带教老师讲,蒙古沙鼠性情凶猛,身体素质惊人,可以一跃跳上桌子,由于麻醉难度巨大,已不作为学生们的实验对象,只有教授们才能使用,研究其异于常鼠的下肢骨骼与肌肉。
按照带教老师的说法,我们需使用被助教麻醉的大白鼠,具体做什么我便一无所知。但事与愿违,大白鼠们从午睡中被唤醒,脾气很是暴躁,拒绝被提出鼠笼,且拼死反抗,咬伤了一名助教。为避免扩大战损,带教老师临时决定将它们送回动物中心继续休憩,换用蒙古沙鼠进行麻醉。
麻醉的过程一开始很是顺利,四只蒙古沙鼠被拎住后颈皮,依次提出鼠笼,按照计划,它们将接受腹腔注射,然后肚皮朝天一动不动,任由我们绑在鼠台上捣鼓。但之后却发生了我一生中都没见过的场面:四只沙鼠一落到桌面,便像四只跳蚤一样,蹭蹭蹭蹭依次跃出了教室后门,随即消失不见。
教室里所有人面面相觑,带教老师略加思索,认为没有蒙古沙鼠实验便无法正常进行,命令所有助教前去捕鼠。学生们无所事事,大多跟了出去看热闹。
我自是懒得出门看热闹的,但听得外面一阵混乱,嘈杂的奔跑声一会哒哒哒哒集体向东,一会哒哒哒哒集体向西,还夹杂着桌子椅子摔倒落地的咣当声和哎呀我操。后来学生们和助教们都回来了,一个个灰头土脸的,还有不少人脸上身上粘的都是老鼠屎,据助教说四只蒙古沙鼠被逼走投无路,一起向上纵跃,从门上的小窗跳进了解剖学系主任的办公室,他们没有钥匙无法进入,带教老师当即命令助教和学生回教室等通知,自己去找主任。
事已至此,我断定实验已无法进行,便背起包回宿舍睡大觉。所以后来的事我并未亲眼目睹,都是舍友转述给我,恐有失实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据我的广东舍友所说,当主任率领众多讲师和助教赶到时,办公室已一片狼藉,有的沙鼠在桌上拉尿,有的在啃食书籍,地上也已遍布老鼠屎。看着四只身材异常硕大的沙鼠和惊人屎量,在场的老师无不感慨动物中心养的真好。
说罢,助教们便冲上前去捉拿沙鼠,但一是地形狭小施展不开,二是缺乏捕鼠工具,三是沙鼠的行动力和弹跳力异常强大,捕捉者不仅要对地还要对空,这就大大增加了捕捉难度。但屋门被堵得水泄不通,沙鼠不能外逃,想来全数歼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助教们分成四队,每一队捕捉十分钟后便退出教室休息,换下一队捕捉,这种车轮战的方式十分合理。虽然四队人马已经累得疲惫不堪,但蒙古沙鼠的行动也变得迟缓。解剖系主任为大家鼓劲,晚饭前必须将沙鼠一股拿下,亦可直接扑杀。这时有讲师献策,隔壁免疫学系主任是大发明家,或许他有高效捕鼠工具也未可知。主任点点头,便派出一名助教去免疫学系搬救兵。不一会人就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一罐喷雾,说是对沙鼠喷射少许,沙鼠便会失能并任人宰割。
装备了新武器的助教团队底气十足,不一会就顺利找到一只沙鼠,并对其猛烈喷射。结果搞得屋子里乌烟瘴气,到处都是呛人的气味,助教们不得不开窗通风。就在这一当口,四只蒙古沙鼠突然现身,一起向上纵跃,从窗户跳到了对面的大树上,稍一停顿,又折回跳上了屋顶,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视野里。
据内幕人士透露,学院内部后续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并勒令相关人员检讨反省,整顿实验室纪律,抄写《生物安全法》,整个过程花了两个多星期。但依我看来,这次抓捕失败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四只沙鼠弹跳过于超人,属鼠中翘楚,两次均是凭借弹跳逃出生天;二是免疫学系的新发明立了倒功,据说是喷雾中添加了药学院研究的新药物,把原有吸入麻醉的药物活性抵消了,这才导致喷雾失效。
药学院打工的朋友透露,这种新药物尚处于药理毒理研究阶段,未投入临床试验。会议最后的结论是,临时抓捕改为长期作战,务必在下个星期将屋顶的蒙古沙鼠一网打尽。
我和朋友讲到此事时,他说“挽弓当挽强,捕鼠当用猫”,我也深以为然。的确,后续的捕鼠策略采用了步坦协同,人猫结合的策略,捕鼠队员(就是抓不住老鼠的助教们,戴罪立功)先和学院里的几只橘猫猫搞好关系,在某一天拂晓对屋顶发起了突击。分工是橘猫猫们打头阵,负责捣毁鼠窝,歼灭沙鼠,捕鼠队员们埋伏在侧负责收网,顺便记录橘猫猫捕鼠情况,以便后续嘉奖。
实际情况则是一团糟,被骗上屋顶的橘猫猫并无战意,甚至睡起了觉,只有一只英勇出击,在屋顶的沙土中一通鼓秋,发现了鼠洞,又一顿拍打打草惊蛇,把里面的沙鼠全都吓的跑了出来。这一下捕鼠队员们傻了眼,从小洞里哗啦啦啦跑出来二三十只沙鼠,有的还连蹦带跳。原来剿鼠计划的准备时间过长,又正值蒙古沙鼠繁殖期,跑出来的沙鼠性别正好是三母一公,三只母鼠全都怀孕,加起来生下二十几只小鼠。
剿鼠队员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出击,好在提前布置了粘鼠板和老鼠夹子,又配备了网兜,一开始的抓捕倒是极为顺利,几只小鼠纷纷落网,种马公鼠也被抓获。
但后来又出现了更诡异的事情,众所周知,蒙古沙鼠是一种地上生物,虽会弹跳,却不会飞。但一名捕鼠队员在酒桌上说,他们当时亲眼看到好几只沙鼠呼扇着翅膀,肥硕的身躯拔地而起,扑棱棱就飞到了天上,转眼消失不见。
我们一致觉得他喝多了,一位熟知啮齿类动物的朋友对他说,你说的是飞鼠,不是沙鼠。另一位精神科住院医当场给他做了查体,感知觉思维认知都没问题,俩人勾肩搭背,计划下一步去大马路上走直线。我们赶忙把他们摁住,后来分别送回了家。
说回到这次抓捕行动,从结果上显然是成功的,内部消息称,抓获沙鼠七只,击毙不计其数,在记录中并无沙鼠逃逸,助教们免于惩罚,我们也不用补做这次实验,属于皆大欢喜。
唯一的利益受损方是橘猫猫们,由于他们的糟糕表现,助教不再给他们喂食。我再见到它们的时候感觉都瘦了挺多,很是可怜。
若是如此,沙鼠事件就仅是学医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但后来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我去了别的医院开始实习,之后一两年很少再回学校。有时出去玩的时候会听朋友聊到学校的趣事,沙鼠事件总是免不了要谈及的。
此外,还会聊聊学校最近的变化,比如绿化带变多,天上的鸟也变多,自然鸟屎也变多,走在路上很容易被砸中。也不知是什么品种的鸟,别的鸟拉屎湿湿一滩,这种鸟拉屎干巴巴一坨。
这些事情在校BBS和树洞传的沸沸扬扬,还开展了大讨论,有的说是什么什么鸟,有的说是蝙蝠,也有的说见到过近貌,是一种生了翅膀长得奇怪的动物,当讨论到这种鸟会不会传播疾病时,帖子就被锁了。后来事情越闹越大,一直删帖也不是个事儿,领导最后出面承诺,一定给大家调查清楚。
我中途有两天来学校参加毕业考试,刚进校门时我还疑惑为什么大晴天人人都在打伞。实际上,当时情况已经很差了,天上鸟屎如雨点般落下,地上随处可见腌臜之物,保洁阿姨们开足马力才能勉强清理。我一共进出逸夫楼两次,身上便遭了四大颗鸟屎。第二天的考试我带了把一次性雨伞,这已是我校学生和教师的标配。
事态实在过于严重,生科院的教授和学生们前来调查。BBS上有人图文直播,一大群打着伞拿着网兜子的人进了学校,他们采取的捕捉法是土法,就是拿连有网兜子的长棍硬套。帖子不一会就成为全站十大,待到被捕获动物的近照发布,热度更是达到了最高,各种奇思妙想无稽之谈频出。被删帖也是意料之中。
我和舍友存下了图片,一开始认不出这是啥动物,用了百度识图后才做出了大胆推理:这是长了翅膀的蒙古沙鼠。
后来一次饭桌上,我和我的生科院博士朋友聊天,他对这次沙鼠事件依旧耿耿于怀:“操,什么鸡巴东西,你们学院搞出来的什么鸡巴飞鼠,飞的高跳得远拉的多,抓个球,操。”对于事件的后续,他也透露出一点内情:“他妈的生科院干农科院的活,教授懒得管就给学生,操,抓这鸡巴飞鼠老子延毕了半年,马勒戈壁的。”
当我问到如何制定计划及实施时,他情绪濒临失控,这里不放原话,大意是跟你们大夫看病一样,诊断明确之后,制定治疗计划反而是容易的,但治疗却是个痛苦的过程。
确定了变异后,教授们便开始研究这一新物种的特征及复现变异过程,结论是除了会飞且拉的多,这一新物种与蒙古沙鼠别无二致,变异可能和使用的药物有关,但也无法复现。慢慢大家也不再深挖。而剿鼠的计划制定则交给了生科院的学生们,通过大量查阅文献,他们找到了可行的思路。
简单说来,蒙古沙鼠食性近雀。以此为依据,学生们参考了上世纪除四害的历史经验,发动勉强可以发动的群众力量,结合鼠药等灭鼠传统方式,再加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最终取得了灭鼠行动的完全胜利。
这一切没有对学生公布,毕竟是学院搞出来的变异生物,虽是无意之举,但明面上传出去的确有损院格。而学生们也心照不宣,提起鸟屎淋头的日子,每个亲历者都心有余悸,不愿过多谈论。而只有非受害者,才会将它变成谈资,大讲学院的不顾人权管控不力。
我最后也走上了所有医学生的必经道路,当了住院医,每天像其他人一样工作,睡到第二天中午也成了一种奢望。我自觉每天过的无趣,但有限的有趣又让我保持生活的动力。想起王小波还是哪个人说的一句话:“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它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