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这段法国视角写他们为什么这么快投降还挺有意思的。

Jokerboy-avatar

Jokerboy

2020-10-28T14:24:04+00:00

作者:李修宇
链接:[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0070854/answer/1351749210[/url]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试想你是一个1888年出生在法国东北部阿登山区的第三共和国公民。

你出生的时候布朗热运动刚刚过去,从有记忆的时候起就听到大人们说起普法战争祖国受到的屈辱。你家东南方向不远就是阿尔萨斯洛林,那是在17年前那场失败的战争后法国割让给德国的领土。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浸染下,你,以及大部分你的同龄人,都把对德复仇,夺回失地当做你们这一代法国人的使命。
你生在了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见证了科技和工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剧变。电灯、汽车、电报机这些新奇的东西不断走入你的生活。你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正在海外扩张——印度支那、赤道非洲、撒哈拉,这些远在你想象之外的地方,出现在了新闻里,它们刚刚被括入了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羽翼之下。然而,阿尔萨斯和洛林仍然萦绕在每一个法国人心头,《最后一课》成为了你最爱读的故事。

当你到了一个稍稍能够了解国际政治的年龄时,你发现你的国家的一切外交政策,都围绕着“对德复仇”四个大字来展开的——成千上万的贷款终于把沙俄从三皇同盟拉到了法俄协约,在法绍达耻辱的让步也终于换来了大英帝国的善意。到你二十多岁的时候,你发现法国已经有了欧陆侧翼的两大强援,而宿敌德意志帝国则陷入了空前的孤立——列强里只有老迈的奥匈帝国是它的盟友。
于是乎来到了令人疯狂的1914年。“战争终于来了”,你心里想着。短短几个月间,似乎全法国,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保守派温和派还是激进派,共和主义者还是君主主义者,都展现出了第三共和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团结与乐观。总动员令下达之后,你应征入伍。总统普恩加莱为你们勾勒了一个完美的前景:你们将火速出击解放阿尔萨斯洛林的同胞,直抵莱茵河,有英国人在侧翼的支援以及俄国人从东方的牵制,三个月后你们就能带着荣誉在欢呼声中回到家乡。
然而初期的热情很快就被泼了冷水。德国人的强大超乎了你们的想象。十几天的工夫之后,你所在的部队被德国人从阿尔萨斯赶了出来。你的家乡也沦陷了,战争爆发一个月之后,你痛苦地发现,你没能看到莱茵河,而是在离巴黎不远的马恩河承受德军的炮火。当然,在这个时候,你以及你的同龄人的爱国精神并没有熄灭,速胜是不可能了,但是你们用出奇的坚韧保卫着身后的法兰西。在马赛曲的鼓舞下,你们在马恩河奇迹般地击退了德国人的进攻,在凡尔登绞肉机里承受着德国人的毒气和火焰喷射器。你终生也无法忘记自己在杜奥蒙村里看到身后法国民众开着三千九百辆卡车,给自己送来援军和物资的场景——这一代法兰西人证明了自己是不屈的高卢人,是圣女贞德,是拿破仑的后辈。

时代的伟大往往意味着个体的悲剧。在无休止的堑壕战中,你们常年生活在暗无天日的要塞、阴冷潮湿的壕沟里。你看到你的长官被毒气熏瞎了眼,你的同乡挚友因为感染死在了战地医院,你的连队在马克沁机枪面前像割麦子一样倒下去,当初和你一起参军的朋友,四肢齐全的已经屈指可数。一批批新兵来到了你的连队——新兵里老年人和少年越来越多,营养不良的越来越多。你看着他们在大炮和火焰喷射器面前六神无主,精神崩溃乃至歇斯底里的样子,心里只有冷笑——一个月之后,他们要么成为散落一地的破碎躯体,要么和你一样麻木了。你很想家,但是几年来没有家里的消息,听从各地逃来的难民说,曾经欧洲最丰饶发达的北法兰西,已经成了一片焦土。你祈祷老家没事。

到了1917年,在死伤了数十万人却毫无进展的尼维尔攻势结束后,有些人的耐心耗尽了。你看到隔壁连队爆发了哗变。“这场无意义的战争必须终止!”不少人喊着。“要让德国人偿还这一切!”你想道,“如果我们取得了胜利,要让德国人把故土还回来,要让他们支付巨额的赔款,我们今天失去的,一定都能在德国人身上再拿回来。”

俄国爆发了革命,美国加入了战争。势力对比的此消彼长最终决定了战争的结果。在你们顶住了德国人最后疯狂的五次进攻之后,百万美军登上了西欧。一个半世纪以前,法国人无私的援助帮助了美利坚的诞生,而今天,这份友谊似乎得到了回报。德国及其盟友投降了,战争结束了。你回到了家乡,看到家人有的死于饥荒,有的死于炮火,还有的干脆杳无音信。曾经工作过的工厂已经被德国人拆掉,路面上到处是弹坑。你哭了,只希望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到战争,你娶妻生子,希望这辈子就这样平安过去。

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威尔逊这三巨头齐聚巴黎,他们试图为未来的欧洲和世界作出一个合乎正义的安排。你从新闻上看到,他们组建了一个国际联盟,英法是主导。未来的欧洲将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上重建,侵略战争将再也不会被容忍。法国拿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且可以从德国手里拿到一笔巨额赔偿。你一度以为你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时值得的,你们这一代流尽了鲜血,或许能够浇灌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不过诡谲的事情很快发生了。德国人似乎并不想偿还这比战争赔款,试图用恶性通货膨胀来赖账。英美——这两个在三五年前还与法兰西并肩战斗的战友,如今却在谴责法国对德国的严苛。他们一方面宽限德国,另一方面给德国贷款投资,甚至还向法国催还战争期间的欠债。战争结束十年之后,你听做国际生意的亲戚说,德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依靠英美的投资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汽车厂和化工厂。而看看自己的家乡,曾经被毁的工厂不久前才被重建。尽管它规模比战争前还要小,但是由于当地的健康的壮劳力短缺,仍然招不到工人。你不禁感到害怕。感到害怕的不只有你,整个法兰西民族都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不久前耗尽鲜血击败的宿敌,在曾经的盟友的资助下,迅速地崛起。德意志本身人口就比法国多一半,战争中损失的人口比还要法国少,战后经济和人口增长得比法国要快。为了避免在下一次战争中再把法国的血流干,政客们同英美协商,同意大利协商,同波兰、捷克这些东欧国家协商。然而,英美不愿给法国太多承诺,深怕法国成为欧洲的霸权,东欧那些弱小的盟友,又不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起到什么作用。你不明白,为什么打完了一场胜利的战争之后,法国反而变得比以前更虚弱,更孤立了?

1933年,你订阅的报纸上屡屡出现一个从未听闻的名字——希特勒,他是刚刚上位的德国总理。他似乎在任何时候都在号召德国人打破上一次战争的安排,一次次越过底线。英国似乎无意约束他,美国无意干涉欧洲事务。你很愤怒,当在报纸上看到希特勒把军队开进莱茵的时候,看到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时候,看到希特勒吞并斯洛伐克的时候,你不止一次地有一种再穿上军装的冲动。“然而这有意义吗?”你问自己。

终于,德国人还是来了。这一次,它比二十年前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更加强大,而法国却比以往更加衰弱、分裂与消沉。俄国人和德国人瓜分了东欧,曾经的盟友意大利如今加入了希特勒的阵营。美国对欧陆无动于衷。只有英国还站在法国的一边。德国人摧枯拉朽般地突破了法兰西的前沿,席卷北法兰西,二十年前的故事,又一次上演。
或许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在爱国热情的感召下,法国人也能再上演一次马恩河奇迹。
或许战争时间拖长了,苏联和美国会加入战斗,就像1918年一样决定性地改变力量对比。
巴黎沦陷了还有奥尔良,还有波尔多,还有广阔的海外省,法兰西不是退无可退。
但是经历了这二十年的种种,你真的还愿意让自己刚刚二十岁的儿子,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奔赴血肉横飞的战场吗?
你真的对胜利还抱有渴望吗?赢了又如何?你这一代人被战争毁了,难道让自己的孩子再流干一遍血?
再流干一遍血了,就能换来和平与安宁?
你们身后的英国人美国人,真的会感激你们的牺牲吗?你无法说服自己对这场战争投入热情。
曾经凡尔登的英雄贝当宣布法国停战,你可能没有感到被背叛,相反,你松了一口气。你仍然是爱国者,但是你累了。

写的真好,有种力透纸背的绝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