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EX
2021-08-24T13:49:11+00:00
网文中经常有主人公和人打交道的时候采用人情战术,先让对方欠自己一个人情(一般是大佬或者妹子),然后再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为了还人情伸手相助。一般关系不止于此,因为这种欠人情互相帮助的关系,他们和自己的对象越来越亲密,最后这些人往往加入了主角的势力,要是妹子,多半会和主角产生一段暧昧情谊。而且这些人一般还有“不喜欢欠别人人情”的人设。对我来说,这种剧情是“网文味”的重要标志之一。
时间一长,我对这种剧情的免疫力就越来越强了,以至于一看到就忍不住吐槽,但讨论单本书容易就一些太细节的地方和人纠缠不清,最好还是作为一个整体表明态度:我觉得这种剧情是不现实的。
我就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人情”理解并不深刻,但就我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来说,人情有以下的特点:
1、不可商议。
人情是不能提前商量的,不可能有两个人凑到一块,说“我给你办什么事,然后你再给我办什么事。”,这种纯粹是基于利益的约定,一般人不会管它叫“人情关系”。提供的一方往往不会经过对方同意,直接帮他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至少是主动帮忙解决了个问题),而这是出乎对方意料的。
2、暧昧性。
既然人情是不可商议的,只能依靠双方的默契,那么它的内容往往是暧昧的,你只能保证自己别人欠了你一个人情,至于这个人情该怎么还,只能由对方考量,对方未必会在自己希望的时间地点做出回报。所以我每次看到网文里,俩人就“欠人情该怎么还”这种事聊天,就非常尴尬,有些书甚至让主角说“我不会让你在这个事情上还我的人情”,反正就是类似的话,言下之意就是“这个人情你继续欠着吧”,我也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想过他在现实中这么说话会不会得罪人。人情这种暧昧的东西,顶多暗示一下对方得了,哪有跟算账一样斤斤计较的。
3、发生在熟人之间
郑也夫在《代价论》一书中如此描述过“关系学”(以亲朋熟人间的交情为纽带的交换关系)
[quote]关系学在社会学术语中被称作“特殊主义”的行为标准,而与之对立的货币、分数为代表的行为标准被称为“普遍主义”……特殊主义的标准只能应用在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们身上,不能普遍地贯彻到一切人身上……但同样由于久远的时代,扩大化的社会交换与生活在呼唤一种普遍主义的尺度和价值观。[/quote]我认为,“人情社会”总是基于“熟人社会”建立的。我们生活中互欠人情的情况大多发生在有机会碰面的熟人之见,当交换关系扩展时,这套就不好用了,比如大街上有个陌生人找我问路,我给他指了路不能算“他欠我一个人情”,因为我可能到死的见不着他了。然而网文中经常把“人情”直接用在和生人打交道的场合,比如主角的某项特殊技能帮了一个大小姐的忙,大小姐说“这次算我欠你一个人情。”,然后过了十几章,大小姐偶然碰上它,就帮主角摆平了一些麻烦。这种我感觉压根就建立不了人情关系。
4、人情发生在平等的人之间,至少双方要有互相制裁的工具。
正因为人情具有暧昧性,也就有潜规则的意味,而潜规则存在的条件就是权力关系。至少相互欠人情的双方都有制裁对方的工具,如果不还别人人情,至少会遭受对方的冷落,友情的降温,以及环境中的闲言碎语。而对于那些地位显然高于你的人,除非真的是人家的亲戚,否则对方有没有欠他人情,基本由上位者决定,如果上位者觉得他就没欠人情,那弱势方也没有什么办法。而网文中那种欠大佬人情得回报就感觉很扯了,虽然经营人际关系是必要的,但不代表他做了对方就一定领情。这完全要看上位者的品格和心思,当然,这种时候上位者总是个“不爱欠人情”的好人,否则他基本就变成了反派势力,成了主角的踏脚石,但这样安排的痕迹就太重了,跟主角同一阵营碰上的都是讲感情的好人,跟主角敌对的都是没良心的坏人。
时间一长,我对这种剧情的免疫力就越来越强了,以至于一看到就忍不住吐槽,但讨论单本书容易就一些太细节的地方和人纠缠不清,最好还是作为一个整体表明态度:我觉得这种剧情是不现实的。
我就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人情”理解并不深刻,但就我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来说,人情有以下的特点:
1、不可商议。
人情是不能提前商量的,不可能有两个人凑到一块,说“我给你办什么事,然后你再给我办什么事。”,这种纯粹是基于利益的约定,一般人不会管它叫“人情关系”。提供的一方往往不会经过对方同意,直接帮他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至少是主动帮忙解决了个问题),而这是出乎对方意料的。
2、暧昧性。
既然人情是不可商议的,只能依靠双方的默契,那么它的内容往往是暧昧的,你只能保证自己别人欠了你一个人情,至于这个人情该怎么还,只能由对方考量,对方未必会在自己希望的时间地点做出回报。所以我每次看到网文里,俩人就“欠人情该怎么还”这种事聊天,就非常尴尬,有些书甚至让主角说“我不会让你在这个事情上还我的人情”,反正就是类似的话,言下之意就是“这个人情你继续欠着吧”,我也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想过他在现实中这么说话会不会得罪人。人情这种暧昧的东西,顶多暗示一下对方得了,哪有跟算账一样斤斤计较的。
3、发生在熟人之间
郑也夫在《代价论》一书中如此描述过“关系学”(以亲朋熟人间的交情为纽带的交换关系)
[quote]关系学在社会学术语中被称作“特殊主义”的行为标准,而与之对立的货币、分数为代表的行为标准被称为“普遍主义”……特殊主义的标准只能应用在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们身上,不能普遍地贯彻到一切人身上……但同样由于久远的时代,扩大化的社会交换与生活在呼唤一种普遍主义的尺度和价值观。[/quote]我认为,“人情社会”总是基于“熟人社会”建立的。我们生活中互欠人情的情况大多发生在有机会碰面的熟人之见,当交换关系扩展时,这套就不好用了,比如大街上有个陌生人找我问路,我给他指了路不能算“他欠我一个人情”,因为我可能到死的见不着他了。然而网文中经常把“人情”直接用在和生人打交道的场合,比如主角的某项特殊技能帮了一个大小姐的忙,大小姐说“这次算我欠你一个人情。”,然后过了十几章,大小姐偶然碰上它,就帮主角摆平了一些麻烦。这种我感觉压根就建立不了人情关系。
4、人情发生在平等的人之间,至少双方要有互相制裁的工具。
正因为人情具有暧昧性,也就有潜规则的意味,而潜规则存在的条件就是权力关系。至少相互欠人情的双方都有制裁对方的工具,如果不还别人人情,至少会遭受对方的冷落,友情的降温,以及环境中的闲言碎语。而对于那些地位显然高于你的人,除非真的是人家的亲戚,否则对方有没有欠他人情,基本由上位者决定,如果上位者觉得他就没欠人情,那弱势方也没有什么办法。而网文中那种欠大佬人情得回报就感觉很扯了,虽然经营人际关系是必要的,但不代表他做了对方就一定领情。这完全要看上位者的品格和心思,当然,这种时候上位者总是个“不爱欠人情”的好人,否则他基本就变成了反派势力,成了主角的踏脚石,但这样安排的痕迹就太重了,跟主角同一阵营碰上的都是讲感情的好人,跟主角敌对的都是没良心的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