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boii08
2021-09-26T08:19:47+00:00
影视区发不出去,发书院试试吧
仅以个人看过的国产电影而言,我认为国产战争电影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和类型:
1.解放后一直到改开以前。
这个时间段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思想内核,就是复仇主义,复仇的对象包括国内反动派、国外的帝国主义侵略者。这是因为,前三十年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还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对于那个时代的苦难有切身体验。对于他们而言,向反动派和侵略者复仇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事情。而且党对人民的思想改造,也包括将人民从逆来顺受中解放出来,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反压迫的斗争中去。具体到表现方式呢,这个时代的电影中,我方人物英勇无畏,敌方人物残忍狡诈(但并不一定愚蠢),虽然这种表现方式很脸谱化,但是他确实是符合当时大多数人对于旧社会的认识的。这种题材发展到极致,就是八大样板戏。当然,前三十年还有一些非战争时代的军旅题材当代电影,则又体现出来在新时代的那种热情洋溢的精神,与旧社会的苦难正成对比。然而这后一种题材的电影从数量和知名度上都远远不如前一种。
2.对越期间
到了80年代,相对于上一个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社会主流向解放后出生的年轻人转变。他们对于旧社会只有从长辈那里听说来的印象而没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们则又是亲身体会的经历者。所以当我们看《高山下的花环》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电影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怎么出现过越南人的镜头,没有上一个世代的战争电影那种明确和具体的敌方人物。这个电影所有的矛盾设置,都建立在当时我军内部自己存在的问题上,比如借条、军二代镀金等等,而战争则将这些问题揭露出来,赤裸裸地摆在主角和观众面前,而主角哪怕身上挂了一堆体制问题的debuff,最后仍然做出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选择,无愧于一身军装。
它相对于上一代的电影,矛盾设置从敌我转向内部,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不同。
在某种意义上,《集结号》也是这种题材的电影,它的基本矛盾就设置在这个“集结号”上,这是一个内部的问题。然而这部电影最大的缺陷也在这里,它的这个内部问题事实上是虚构的。这使得整部电影的立意完全建立在不存在的基础上,也是《集结号》内容垮塌的根本原因。
对越期间还有很多电影,但是没有一部像《高山下的花环》这样有知名度。除了政治上的冷处理之外,那些电影也更接近于战争惊悚片或者战争动作片,立意并没有《花环》这样深刻。
3.《大决战》系列
这个系列包括但不限于《大决战》三部曲,其实后边还跟着拍了好多续作。其主要特点就是宏大叙事和宏大制作,顾问和编导阵容非常豪华。这类电影其实是举国之力拍出来的具有明确政治意义的电影,前无古人,后也不可能有来者,因为当年的亲历者皆已作古。唯一可以用来类比的,也只有苏联的《解放》系列。
事实也证明了,后来一切试图复制《大决战》的电影,全都是狗尾续貂。
4.九十年代的昙花一现
说到这个部分,必须提一个人:冯小宁。其拍摄的几部电影《战争子午线》《红河谷》《紫日》可以说是在国内开创了一个新的类别。《战争子午线》是很多当年的小学生的童年阴影,《紫日》更是明确的体现了什么叫做把美好撕碎给你看。这几部片的主题就不再是复仇主义,而是转向和平主义,体现出战争的反人类和非人性,反对战争。它们不仅体现战争对我们的人民的摧残和破坏,也体现战争对敌人的异化和扭曲,人的好坏并不以民族国家区分。
这类电影相当少见,除了冯小宁三部曲以外就是吴子牛的《晚钟》有点印象。中国真正的以和平主义为基础的反战电影差不多只有这些。
个人觉得冯裤子的《芳华》也想向这个方向靠,但是结果用一句话可以评价:画虎不成反类犬。
题外话:在苏联的六七十年代,其实涌现过一大批这种类型的战争电影,主创人员几乎都是参加过二战的士兵出身。他们那一代人,90%以上都牺牲在卫国战争之中,而对于幸存者来说,和平和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有趣的是在同一时代中国还处于第一个阶段,文化取向的不同再加上中苏矛盾的政治背景,当时国内对于这一类的苏联战争电影和文学作品评价极低,基本上全都是“小资产阶级的没有出息,哭哭啼啼”。直到2005年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出版过一批苏联小说,这里边才把对当时苏联文艺的负面评价全部扭转成正面的。
这个时代还有一些比如《举起手来》的战争喜剧电影,这玩意本质是喜剧,需要塑造小丑角色并不奇怪,但是后来的一些不是喜剧的剧也非要学这个搞什么丑角,那整出来的自然就是神剧了。
5.新世纪以后,谁还会拍战争电影?
新世纪以后,旧的技术已经过时,在国外战争大片的高新技术所制造出来的大场面冲击下,基本上已经无法吸引观众。老人们已经逝去,新一代创作人员无法理解也无法再现当年的人和事。这两个不利条件的结果就是国内战争片那是烂片迭出,不是屁股有问题就是手段有问题,当然更多的片屁股和技术都有问题,就是纯粹的摆烂。《集结号》虽然屁股问题很大,但是它有一个值得表扬的点就是在拍摄技术上不再摆烂,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拍摄方法,并且可以给后来者积累经验。至于不较真的多数观众老爷们一看,你这片打的好看,刺激,那就是好电影。这也引导了一些战争电影向这个方向发展。很多新战争片都开始在这个方向下力气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创作人员。现在的主流导演比如管陈冯之流根本无法理解他拍的电影应该体现出来的精神内容,理解不了的东西他怎么拍?甚至有敌视的,拍摄的时候暗搓搓的给你故意摆烂上眼药。像《八佰》、《金刚川》仔细一看到处都是导演在那阴阳怪气,关键是不懂这一套的人还看不出来,你攻击这电影,他们觉得你有问题。国内也不是没有能理解这一套的创作班子,否则就不会出现《功勋》第一部《能文能武李延年》这样的作品了。只能说搞不好我们还要等这帮屁股不知道挂在哪棵树上的大导演们死完了,才能看到点不一样的东西。
最后一个更加核心的问题:就是以当前的政治环境和国际局势,到底想给人民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信号?第一代电影的共识,是打倒旧社会,清算敌人,现在早就消解的差不多了,甚至网上到处都是我祖上是好地主但是被错误镇压了的。第二代电影直视国内问题,这放在现在就是一颗大雷,说多了就是五十万帽子飞过来。大决战系列依托的举国体制早就没了,无法复制。第四代和平主义……现在这国际环境,谁跟你讲和平主义?
这个问题不明确的话,有好导演和好技术,都没用。
仅以个人看过的国产电影而言,我认为国产战争电影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和类型:
1.解放后一直到改开以前。
这个时间段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思想内核,就是复仇主义,复仇的对象包括国内反动派、国外的帝国主义侵略者。这是因为,前三十年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还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对于那个时代的苦难有切身体验。对于他们而言,向反动派和侵略者复仇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事情。而且党对人民的思想改造,也包括将人民从逆来顺受中解放出来,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反压迫的斗争中去。具体到表现方式呢,这个时代的电影中,我方人物英勇无畏,敌方人物残忍狡诈(但并不一定愚蠢),虽然这种表现方式很脸谱化,但是他确实是符合当时大多数人对于旧社会的认识的。这种题材发展到极致,就是八大样板戏。当然,前三十年还有一些非战争时代的军旅题材当代电影,则又体现出来在新时代的那种热情洋溢的精神,与旧社会的苦难正成对比。然而这后一种题材的电影从数量和知名度上都远远不如前一种。
2.对越期间
到了80年代,相对于上一个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社会主流向解放后出生的年轻人转变。他们对于旧社会只有从长辈那里听说来的印象而没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们则又是亲身体会的经历者。所以当我们看《高山下的花环》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电影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怎么出现过越南人的镜头,没有上一个世代的战争电影那种明确和具体的敌方人物。这个电影所有的矛盾设置,都建立在当时我军内部自己存在的问题上,比如借条、军二代镀金等等,而战争则将这些问题揭露出来,赤裸裸地摆在主角和观众面前,而主角哪怕身上挂了一堆体制问题的debuff,最后仍然做出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选择,无愧于一身军装。
它相对于上一代的电影,矛盾设置从敌我转向内部,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不同。
在某种意义上,《集结号》也是这种题材的电影,它的基本矛盾就设置在这个“集结号”上,这是一个内部的问题。然而这部电影最大的缺陷也在这里,它的这个内部问题事实上是虚构的。这使得整部电影的立意完全建立在不存在的基础上,也是《集结号》内容垮塌的根本原因。
对越期间还有很多电影,但是没有一部像《高山下的花环》这样有知名度。除了政治上的冷处理之外,那些电影也更接近于战争惊悚片或者战争动作片,立意并没有《花环》这样深刻。
3.《大决战》系列
这个系列包括但不限于《大决战》三部曲,其实后边还跟着拍了好多续作。其主要特点就是宏大叙事和宏大制作,顾问和编导阵容非常豪华。这类电影其实是举国之力拍出来的具有明确政治意义的电影,前无古人,后也不可能有来者,因为当年的亲历者皆已作古。唯一可以用来类比的,也只有苏联的《解放》系列。
事实也证明了,后来一切试图复制《大决战》的电影,全都是狗尾续貂。
4.九十年代的昙花一现
说到这个部分,必须提一个人:冯小宁。其拍摄的几部电影《战争子午线》《红河谷》《紫日》可以说是在国内开创了一个新的类别。《战争子午线》是很多当年的小学生的童年阴影,《紫日》更是明确的体现了什么叫做把美好撕碎给你看。这几部片的主题就不再是复仇主义,而是转向和平主义,体现出战争的反人类和非人性,反对战争。它们不仅体现战争对我们的人民的摧残和破坏,也体现战争对敌人的异化和扭曲,人的好坏并不以民族国家区分。
这类电影相当少见,除了冯小宁三部曲以外就是吴子牛的《晚钟》有点印象。中国真正的以和平主义为基础的反战电影差不多只有这些。
个人觉得冯裤子的《芳华》也想向这个方向靠,但是结果用一句话可以评价:画虎不成反类犬。
题外话:在苏联的六七十年代,其实涌现过一大批这种类型的战争电影,主创人员几乎都是参加过二战的士兵出身。他们那一代人,90%以上都牺牲在卫国战争之中,而对于幸存者来说,和平和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有趣的是在同一时代中国还处于第一个阶段,文化取向的不同再加上中苏矛盾的政治背景,当时国内对于这一类的苏联战争电影和文学作品评价极低,基本上全都是“小资产阶级的没有出息,哭哭啼啼”。直到2005年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出版过一批苏联小说,这里边才把对当时苏联文艺的负面评价全部扭转成正面的。
这个时代还有一些比如《举起手来》的战争喜剧电影,这玩意本质是喜剧,需要塑造小丑角色并不奇怪,但是后来的一些不是喜剧的剧也非要学这个搞什么丑角,那整出来的自然就是神剧了。
5.新世纪以后,谁还会拍战争电影?
新世纪以后,旧的技术已经过时,在国外战争大片的高新技术所制造出来的大场面冲击下,基本上已经无法吸引观众。老人们已经逝去,新一代创作人员无法理解也无法再现当年的人和事。这两个不利条件的结果就是国内战争片那是烂片迭出,不是屁股有问题就是手段有问题,当然更多的片屁股和技术都有问题,就是纯粹的摆烂。《集结号》虽然屁股问题很大,但是它有一个值得表扬的点就是在拍摄技术上不再摆烂,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拍摄方法,并且可以给后来者积累经验。至于不较真的多数观众老爷们一看,你这片打的好看,刺激,那就是好电影。这也引导了一些战争电影向这个方向发展。很多新战争片都开始在这个方向下力气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创作人员。现在的主流导演比如管陈冯之流根本无法理解他拍的电影应该体现出来的精神内容,理解不了的东西他怎么拍?甚至有敌视的,拍摄的时候暗搓搓的给你故意摆烂上眼药。像《八佰》、《金刚川》仔细一看到处都是导演在那阴阳怪气,关键是不懂这一套的人还看不出来,你攻击这电影,他们觉得你有问题。国内也不是没有能理解这一套的创作班子,否则就不会出现《功勋》第一部《能文能武李延年》这样的作品了。只能说搞不好我们还要等这帮屁股不知道挂在哪棵树上的大导演们死完了,才能看到点不一样的东西。
最后一个更加核心的问题:就是以当前的政治环境和国际局势,到底想给人民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信号?第一代电影的共识,是打倒旧社会,清算敌人,现在早就消解的差不多了,甚至网上到处都是我祖上是好地主但是被错误镇压了的。第二代电影直视国内问题,这放在现在就是一颗大雷,说多了就是五十万帽子飞过来。大决战系列依托的举国体制早就没了,无法复制。第四代和平主义……现在这国际环境,谁跟你讲和平主义?
这个问题不明确的话,有好导演和好技术,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