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太晚了,而且派系众多,到晚明很多人开始玄谈心性静坐养气了
本来儒家思想到晚明是个变革的时候,但明末社会动荡,天灾人祸一起来,连年大旱苛捐杂税老百姓活不下去造反,满清入关,到1660s剿灭十三家,差不多整整四十年战乱,什么儒学变革全部中断,康乾一批理学名臣实际上较前辈们水的很
到清中期戴震这批才重新捡起来
感觉还是和政治因素有关。理学本身比较理念比较适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再加上很多的理学的一些主张已经通过时间的累积变成民众的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了,感觉这一方面比较难改。个人观点。有的只是感觉,了解的不多
心学传了两代就变得非常奇怪了…要我说就是心学的体系化水平不行,很靠王阳明的因材施教
问问自己懂不懂理学和心学,懂不懂儒家
如果自己答不上来,我觉得没有讨论的必要,先百度吧。
因为是听喜马拉雅讲这个的 我一直以为是“新”学[s:ac:汗]
正因为懂得人不多,所以派系林立,真正懂得人可能只有他的几个亲传大弟子
主要是老王没有专职当老师,又打仗又搞政治的,没有那么多传人,所以就更没有非常厉害的传人了。加上当时儒学和程朱理学等等学说太深入人心了,心学虽然牛逼,但是比起主流学说,确实有点小众。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你的学说没有得到统治者上下一致的认可,就少了最大的推广渠道。你看老王那时候是哪个皇帝?好像是朱厚照吧?就是那个玩豹子那个,别人整天开发新玩意,哪有时间去研究学术。明朝朱棣之后的那些皇帝到后面真的跟文化已经沾不上边了,能活下来就算好了,不是被太监和党争围绕,就是外患打仗,然后自己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