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普及向] 浅谈西方政治思想史传统中的共和概念

Skyblade-avatar

Skyblade

2020-09-20T18:42:41+00:00

今天看到有几个帖子在讨论共和的概念,而这又恰好是楼主最近集中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此简单地开一个帖子与大家分享我的阅读经验。共和在中文语境中往往指向许多东西,本帖预设共和一词指的是republic/republican/republicanism这一组概念,我将集中讨论”共和“概念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含义及其演变,而不涉及:1)美国政治中特有的相对于民主党的共和党,2)中文语境中关于清末至今中国政制、国家建设理论中的共和概念,这两者其实是相对独立的主题,在此无法赘述。此外,虽然楼主是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者,但囿于写作平台(论坛发帖)所限,这并不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写作,因此我无法一一列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的出处,亦不能保证所有的概念在分析时的精确无误,本文主要起一个普及以及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依据我提到的一些内容,寻找更加专业的平台和资料进一步学习。其次,思想史的讨论会涉及一系列的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任何一个对于共和的解读就是”正确“或是”错误“,比较恰当地说法是这些作品对于共和的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这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最后,历史写作必然会涉及材料挑选的问题,笔者没有列出来的人物不代表不重要,这都是笔者个人的主观学术判断,这也就是说,希望大家不要抬杠、挑刺,欢迎理性讨论。

1. 古典传统中的共和概念

一般而言,共和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提出了“政体”(regime)的概念,用来区分不同的政治共同体。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共同体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的关键就在于政治的生活是为了培养公民的德性(virtue)以及服务于公益,这和关心经济收入、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家庭是不一样的。在政治共同体中,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公民能够共同决定共同体的事务,而在家庭或者奴隶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则是不平等的(例如夫妻、父子、主奴),而家庭事务主要是由家长一个人来决定。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区分不同政体的关键就在于看一个共同体的官职系统是依据什么原则组织的、共同体里哪些人是公民而哪些人不是,而最重要的就是谁来统治的问题。从谁来统治的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和多数人统治的三种不同的政体,而这三种政体又依据治理的好坏(也即是否为了公益public good服务,还是为统治者自己的私利服务)进一步细分为六种政体:君主制/暴君、贵族/寡头、共和(politeia)/民主。亚里士多德的六分法成为了后世政治思想家绕不开的一个路标,无论是支持或是反对亚里士多德的人都不得不从这个框架出发来发展自己的理论。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共和与民主两种政体都是多数人统治,但是核心的区别就在于共和制是有法制(the rule of law)的多数人统治,而民主制则是单纯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暴民统治(the rule of majority)。尽管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古希腊城邦时代很快就被马其顿王国所取代,但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共同体和政体的分析却流传了下来,在罗马时代继续发扬光大。罗马作家西塞罗在翻译亚里士多德作品的时候,就将亚里士多德用的“共和”一词的希腊文politeia,翻译为拉丁文的res publica,意为”公共事务“,而这个词进一步简写就成了英语的republic。西塞罗认为共和国是一个追求正义和公益的共同体,但是在罗马传统中,也有人认为共和国并不一定意味着多数人统治,例如持有混合政体理论的人便会认为,罗马共和国的成功恰恰在于它能够将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与多数人统治完美地结合在一个政体当中,这三者的平衡而非单一的元素才是罗马长盛不衰的关键。罗马的混合政体理论为现代权力分立的基础提供了思想资源。在历史中,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而在中世纪时期,教会与封建领主制成为了最主要的政制形态,共和传统在这一时期可以说出现了断裂。但是,共和的思想仍然保存在亚里士多德的典籍中,被欧洲另一端的阿拉伯人所研究,静静等待着在十三世纪重新被阿拉伯人引入欧洲。

2.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共和城市
随着十三世纪阿拉伯商人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重新带回欧洲,西欧的学者在重新翻译亚里士多德作品的同时,借助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发展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来对抗当时盛行的天主教和封建政制体制。简单来说,天主教教会大致认为,世俗的政治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即使有价值,也是由上帝所给予和保证的,尘世中的人应该关心拯救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努力地在尘世中过好日子。而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政治生活以及共和的讨论则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为尘世生活辩护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十四世纪以来,意大利并不像北方的邻居西班牙、法国那样,形成了统一、强大的君主国,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城市组成,例如弗洛伦萨、威尼斯、比萨等等,这使得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就更容易接受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简单而言,意大利共和思想认为,共和国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公民的自治(self-determination),在共同体的内部公民之间相互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共同商议公共事务,培养公民的德性,而在共同体外部,公民一起组成公民军队,对抗外来的君主国的压迫。在意大利政治思想家看来,共和的核心精神是自由的公民、自己统治自己,而反面则是奴隶、被他人统治。但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共和城市往往是非常小的,公民军队的力量有限,这使得意大利城市不得不大量依靠外来的雇佣军、或者其他国家的军队来保护自身,同时共同体内部常常由于党派纷争陷入内乱,因此最终没有成为西欧的主流政治模式。我们可以看到,最终是以法国为代表的绝对主义王权成为了主流模式和现代国家的雏形,共和城市很快就被吞并或者没落了。

3. 大西洋共和主义与美国革命:大型共和国如何可能

虽然可以说共和主义从未在现实政制中成为主流,但是它始终是思想家用来对抗绝对主义国家和君主权力的有力武器之一。在十七世纪的英格兰革命中,包括弥尔顿在内的许多英国思想家从强调公民自治、反对不平等的压迫的古典共和主义中汲取了许多资源来反驳保皇党的主张。然而在这一时期,共和主义思想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大型商业国家的兴起。在古希腊罗马思想家看来,共和国的规模不能太大,为了保障公民的自治,最理想的共同体的大小应该是每个公民都相互认识,而且能够保证公民都有机会参加政治实践。在大型国家中,几乎不可能保障每个人都相互认识,公民很难感受到自己身处在一个共同体中。同时,这个国家还不能太富裕,古典作者常常举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例子来说明过度的财富如何滋生腐败与内乱。过度的财富会使公民仅仅关注自己挣钱的营生,而忽略对于公共事务的关心,财富的积累也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造成公民内部的分化。而现代商业国家的特点恰恰是提倡工商业的发展与贸易,而且拥有庞大的领土与人口,这样的国家在古典作者(包括卢梭、孟德斯鸠等在内的许多十八世纪思想家)看来,最适合的政体是君主制而非共和制。在这个问题上,十八世纪的美国殖民者,尤其是联邦党人(包括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伊)则提出了一种新的共和主义的理解方式。在他们看来,与古典共和主义不同,现代共和主义并不着眼于如何避免内乱和党派之争,他们认为遏制党争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党争,在美国这样的大型国家中,正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得任意党派不可能完全独揽大权。其次,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也能够抑制党争带来的危害。从美国革命者对于共和主义的论述中,也许最令当代中国读者惊讶的是他们对于民主制度的批评。在联邦党人看来,共和精神要对抗的并不是君主专制,反而是多数人的暴政,联邦党人通过设立选举人制度,期望政治权力的行使能够交给对公共生活有充分知识和能力的人手中,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大众投票决定。

在这个时期,共和主义的另一个对手是现代自由主义。读者可能注意到,在我描述古典共和主义的一系列核心观点的时候,从来没有出现过”权利“、”投票“等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词汇。现代自由主义派生于霍布斯、洛克等自然法学家,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的自然权利,而国家统治的基础就在于个人将这种权利通过社会契约的关系转移给国家,往往自由主义学者还会认为公民应该通过代议制的方式,选举出议员或者代表来替自己行使政治权力,而自己就可以不必操心繁琐的公共事务,回到私人空间中追寻自己的享乐、挣钱或者兴趣。另一方面,共和主义者虽然也关心公民的自由与平等,但是他们并没有使用自然权利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公民的自由,也对于代议制度持有保留态度,这是因为对于共和主义者而言,重要的是公民的自治与关心公共事务,当你将公共事务交给别人来处理,自己退缩到私人生活中时,公共空间也就不复存在,实际上等同于让他人来统治自己。其次,虽然两者在某种程度上都认同人民在决定公共事务中的重要性,但共和主义者并不赞同一人一票的多数人决定制度,认为这很可能带来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压迫。最后,一部分更为激进的共和主义者认为,参与公共生活本身对于人的德性的培养是必不可缺的,只有积极参与公共实践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在现代民主理论和自由理论内部,共和主义也构成了一个非常有活力的部分。

拉拉杂杂说了那么多,各位读者可能会觉得过于抽象,在此举一个与现实政治有关联的例子来说明吧。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我们往往很难理解美国政制中的枪支、民兵以及乡镇议会这些部分,而这些恰恰是共和主义的遗产。因为共和主义强调每个公民对于共同体的义务,尤其是作为公民军(民兵)的一份子,公民不能依靠他人的武装(国家常备军、雇佣军)来保卫自己。总的而言,我想通过这一简短的介绍来说明几点:
首先,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内部是非常丰富的,尽管自由、民主、人民等词汇是主轴,但是每个时代、每个流派都对于这些词汇有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例如共和主义对自由的理解就和现代自由主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对于人民在政治中的作用也有很不一样的判定。这些重要的概念的含义还远远没有被确定,仍然有许多可以解释、发展的空间。
其次,共和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给我们展示西方人所说的政治生活到底是最初指的是什么东西,政治这一词背后包含的是西方人非常独特的一种体验,我觉得在中国传统里并没有一个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一个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区分,这种独特性也使得我们有时候很难理解西方政制里的一些坚持,例如地方议会、民兵、参与政治实践的热情等等。
最后,网友们在谈论西方时容易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好像西方就是一个整体,或者由于一些现实政治中的事情从而认为一切西方的东西都是骗人的(兹油皿煮),但是很少人其实能够了解这些思想背后关心的东西是什么,我大概认为追求拳头大小只是文明冲突的一个很小的部分,真正伟大的文明需要有能够理解、吸纳其他文明成果的胸怀与能力,这一点是比单纯地发展科技和物质力量要困难很多的。身为一个中国人,其实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西方思想中的一些深邃的地方的欣赏甚至吸收。希望这个小帖子能作为一个好的开头,谢谢各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