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mon_L
2021-03-12T06:45:58+00:00
自唐朝安史之乱至元,河西走廊、幽云十六州、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南方相继被游牧民族统治。经历几百年的胡风浸染,导致元末社会出现了各种不胡不汉奇葩现象。
元末奇葩现象首当其冲的就是汉人的名字,元代有很多汉人都用蒙古人惯用的名字起名,比如元末汉人武将竟然有陈野先、王哈剌章不花、刘脱因不花……诸如此类不胡不汉的奇葩名字,就连魏晋南北朝时期都难以与之相比。
元代不仅华北胡化严重,就连江南士人也纷纷效仿蒙古风俗, 汉服 衣冠全都变了样子,《明太祖实录》里记载这样一幕:士庶咸辫髪垂髻,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袴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
元代汉语胡化也很难严重,明初朱元璋都说百姓“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
元明戏曲中也曾大量出现蒙古语,甚至沿用至今。比如: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你孩儿到那江东,旱路里摆着马军,水路里摆着战船,直杀一个血胡同。”这里的“胡同”就是蒙古语,原意为水井,因水井通常挨着巷弄,所以演变为小巷子之意。
其次,元末明初婚姻也深受 蒙古习俗 影响,循“前元之胡俗”,“同姓两姨、姑舅为婚”,“兄收弟妇,弟收兄妻,子承父妾”。
更令人吃惊的是,元代老百姓蔑视汉家先贤,因自己服装胡化,竟然嘲笑圣贤的汉服衣冠 “以先圣贤衣冠为伶人笑侮之饰”。对圣帝明王、先贤等,毫无恭敬之心。
这些习俗还只是表面,重要的是人心的涣散,族群认同的异化。元代实行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人制。在元代汉人、南人属于两个不同的族群。虽然主体成分同属汉族,但由于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族群,汉人与南人对华夏的认同感产生了差异。
汉人、南人历史经验不同,族群意识的强弱因而不同。汉人经历契丹、女真统治达数百年,族群意识不强;反观南人从未经历异族统治,蒙元灭宋,不仅是朝代更替,还牵涉到由华夏入夷狄的春秋大义。
从今天看朱元璋从南方向北进攻再统一北方,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另外,如何定位蒙古人和色目人,如何处理胡化二百年之久的中原大地、四百年之久的幽燕十六州、六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以及独立半独立一千年的云南。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都是前所未见的难题。
他接手的帝国不仅虚弱不堪,而且危机重重,四分五裂的华夏族群,极度锐减的人口基数,混乱不堪的文化认同,饱经沧桑的中华文明……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着手解决各大难题,复科举、兴汉学、禁胡服恢复汉唐衣冠,颁布了《洪武正韵》禁说胡语。重塑族群认同,弥补历史隔阂。
在统治难度最大的云南地区,派重兵挫败蒙古梁王、大理段氏,并把他们迁居到内地居住,设置云南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建设各级行政体系;大搞文化教育,汉化当地土司;迁居内地居民,稀释土著居民成分;派义子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如此以来,云南固若金汤,从此心向中央,再不分离。
今天来看,朱元璋采取的各项措施大多达到目的,以至于我们已经忽略原来蒙元末明初的局面是如此复杂,社会改造的任务这么艰巨。不可否认,明太祖的功绩有着超越改朝换代的重要意义。
元末奇葩现象首当其冲的就是汉人的名字,元代有很多汉人都用蒙古人惯用的名字起名,比如元末汉人武将竟然有陈野先、王哈剌章不花、刘脱因不花……诸如此类不胡不汉的奇葩名字,就连魏晋南北朝时期都难以与之相比。
元代不仅华北胡化严重,就连江南士人也纷纷效仿蒙古风俗, 汉服 衣冠全都变了样子,《明太祖实录》里记载这样一幕:士庶咸辫髪垂髻,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袴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
元代汉语胡化也很难严重,明初朱元璋都说百姓“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
元明戏曲中也曾大量出现蒙古语,甚至沿用至今。比如: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你孩儿到那江东,旱路里摆着马军,水路里摆着战船,直杀一个血胡同。”这里的“胡同”就是蒙古语,原意为水井,因水井通常挨着巷弄,所以演变为小巷子之意。
其次,元末明初婚姻也深受 蒙古习俗 影响,循“前元之胡俗”,“同姓两姨、姑舅为婚”,“兄收弟妇,弟收兄妻,子承父妾”。
更令人吃惊的是,元代老百姓蔑视汉家先贤,因自己服装胡化,竟然嘲笑圣贤的汉服衣冠 “以先圣贤衣冠为伶人笑侮之饰”。对圣帝明王、先贤等,毫无恭敬之心。
这些习俗还只是表面,重要的是人心的涣散,族群认同的异化。元代实行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人制。在元代汉人、南人属于两个不同的族群。虽然主体成分同属汉族,但由于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族群,汉人与南人对华夏的认同感产生了差异。
汉人、南人历史经验不同,族群意识的强弱因而不同。汉人经历契丹、女真统治达数百年,族群意识不强;反观南人从未经历异族统治,蒙元灭宋,不仅是朝代更替,还牵涉到由华夏入夷狄的春秋大义。
从今天看朱元璋从南方向北进攻再统一北方,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另外,如何定位蒙古人和色目人,如何处理胡化二百年之久的中原大地、四百年之久的幽燕十六州、六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以及独立半独立一千年的云南。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都是前所未见的难题。
他接手的帝国不仅虚弱不堪,而且危机重重,四分五裂的华夏族群,极度锐减的人口基数,混乱不堪的文化认同,饱经沧桑的中华文明……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着手解决各大难题,复科举、兴汉学、禁胡服恢复汉唐衣冠,颁布了《洪武正韵》禁说胡语。重塑族群认同,弥补历史隔阂。
在统治难度最大的云南地区,派重兵挫败蒙古梁王、大理段氏,并把他们迁居到内地居住,设置云南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建设各级行政体系;大搞文化教育,汉化当地土司;迁居内地居民,稀释土著居民成分;派义子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如此以来,云南固若金汤,从此心向中央,再不分离。
今天来看,朱元璋采取的各项措施大多达到目的,以至于我们已经忽略原来蒙元末明初的局面是如此复杂,社会改造的任务这么艰巨。不可否认,明太祖的功绩有着超越改朝换代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