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ilfis
2022-06-11T07:05:27+00:00
无论主动抑或是被动,文化输出是一个大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与交互。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汉字圈,或许现在看来并不明显,各国如今用着不同的语言,有着在其他国家眼里“不可理喻”的习惯,但中华文化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甚至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的文化格局。日本自古就向中国学习,从汉字作为日本文字的一部分就可看出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之深远。儒学的传播发展是中华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阐述儒学在日本的演变发展以及影响,有助于探究“日本的中华文化”的过去和现在。
一、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发展
在谈及日本儒学的演变之前,需先谈到的是儒学是如何传入日本并在日本扎根发芽的。公元285年百济博士王仁由阿直歧的推荐赴日,带去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这被认为是汉字传入日本的伊始,同时也带去了中国的冶炼酿酒等技术。百济是朝鲜三国时代的其中一国,在朝鲜半岛西南部,中日的许多文化交流都是以朝鲜半岛为桥梁进行构筑。也在东亚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汉文化圈。在王仁之后,公元六世纪,日本定期从百济招聘五经博士来日讲学,杨尔、高安茂等五经博士赴日,儒学在日本进一步传播。
汉字在日本的演变与儒学在日传播或许有异曲同工之妙,汉字的读音受到日语读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汉字表意、日语读音的汉字读法——音读,用意义相同的日语读音对应汉字的日语语序读法——训读。现代日语中汉语单词随处可见,但读音和用法与汉语已经大有不同,有意思的是,对于汉字较多的日语文段,有时只读汉字也能大致理解文段的含义。如今日本常用汉字约有2000个,甚至有“废止汉字”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汉字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日本文化,同儒学一样。
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圣德太子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派遣遣隋使,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意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宪法》是日本以儒学为政治指导原则的开始也是日本大规模引进并模仿隋唐文化的前奏。在遣隋使遣唐使带来的先进思想政治理论的帮助下,日本建立天皇制度,走上了封建制的发展道路。“大化改新”的百年间,中日贸易空前发达,和贸易一同带来的儒家书籍物件,和儒家思想一同进入到日本社会的千家万户里。
儒学在日本本土化的过程中同时与佛教和日本本土的神道教相融合,为儒学在日本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如同儒释道相融合汇成中华文化的滚滚长河一般,儒学,佛教,神道教相互学习兼容,僧人既讲经说法,也研究儒学经典;神道教吸收佛教儒学思想逐渐成熟,发展繁盛。“三教合流”让儒学在普通民众中接受度更高,为儒学在日本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的江户时代是继隋唐后中日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高峰。德川家族大力推崇儒学,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的官学。德川家族建立的幕府制度,等级身份严格,一如 “家长制”。如果说儒学在江户时代之前是日本单纯向中国学习,接受并吸收,那么在幕府时期儒学在日本逐渐生枝发芽,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继承自程朱理学的朱子学在日本急速发展,儒学又从佛学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向伦理学发展,在藤原惺窝、林罗山等人的努力下,儒学适应日本国情,为统治阶级管理国家,正统思想起到了作用。
如同汉字在日本的本土化一般,日本儒学在江户时代后期陷入低潮,西方思想涌入日本,儒学在日本的地位受到动摇。1853年 “黑船事件”后,日本的国门被迫打开,一些日本的思想家收到西方思想的影响,面对社会矛盾时将矛头直接对准儒学,福泽谕吉更是将亚洲文明全盘否定,提出了“脱亚入欧”的思想。在明治时期,日本决心向西方学习,儒学丧失了思想潮流中的主流地位,但仍然保留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淡化了与近代科学观念不符的形而上学的一面,作为“汉学”的一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延续。
二、儒学对当今日本社会的影响
在儒家文化与日本交融的漫长时光中,儒家文化不仅被统治阶级所认同,也同汉字一样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日本传统文化融合,深入到了日本人的认知和精神里。
儒家里强调的许多内容,于统治阶级是很有利于统治的,因此日本的统治阶级也很接受儒学的观念,封建主义越浓厚的时期,对儒学的推崇和研究也就愈发深入(日本社会 “尊君(天皇)”的思想或许也与儒家思想里的尊君有联系)。虽然日本如今的社会制度已经在战后变为君主立宪制,但不能否认圣德太子、大化改新以来儒学对其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儒学被统治阶级接受也要向下层传达,儒学在教育中下渗到日本社会中,与佛教,神道教融合发展。明治天皇颁布的《关于教育的敕语》, 其中明确了公民的十大德行, 即“孝、友、和、信、恭俭、博爱、学习、成德、公益世务、重宪遵法”,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影响之深刻。以“仁、义、礼、智、信”这一儒家代表的道德观念为例,在日本的德育中有所体现。“仁”的观念在日本的影响远不及“礼”,彬彬有礼已近乎变成外国人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有些夸张但日本人确实在遵守着上下关系严格的社会浅规则,语言中的谦敬语和恩惠关系也能体现出“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样连部分日本人都嫌麻烦的礼节。
不仅是文字,日本的文学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文学理论术语——物哀,指“真情流露”,即人在接触到万事万物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物”是“哀”的源头,而“哀”是“物”的表达。这样“小而美”,“惨而美”的独特美学在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作为日本文学文化的一个标签,象征,走向了世界。虽然是独特的日本式审美,但是在其中蕴含了日本神道“万物有灵”与“再生”、儒学扩展到万物的“仁”与“天人合一”和佛教“众生平等”与“生死轮回”的思想痕迹。被誉为物哀文学得到极大发展的《源氏物语》中,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来表达情感,而白居易正是常常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日本作为岛国,物资相对匮乏,二战时期更是遭到重创,但是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回暖,许多产业都在世界名列前茅,日本的文化也借助动漫影视文学作品名扬海外,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在日本企业走向世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的人本思想强调“仁”,日本企业家对员工相当重视,日本也有着“终身雇佣制”的独特雇佣关系,员工视企业为第二个家,职工当家作主,休戚与共,员工的归属感强,忠诚度高;员工在入职公司初接受企业的培养,学成后回报公司的培养,为公司创造利益。融合了儒家“忠义勇”与佛教精神片段的武士道精神,与中国人相似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务实精神,让日本企业在企业发展中兼具突破创新与脚踏实地稳定发展,不屈不挠,可以为了占领市场打败竞争对手重拳出击,也能在经济危机的洪流中独善其身屹立不倒。将日本传统文化、儒家的“仁”和“和”融入企业的发展中,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组成了日本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
结语
当今的日本社会文化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和历史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征,儒家文化也在漫长时间中融入了日本的文化血脉中,或许许多方面已经完全地“日本化”,究其根本还是中华文化在日本的传承发展。中日一衣带水,两国之间文化不断交流互补。日本文化在近代以来也在反哺中国,中国吸收了许多日本的思想文化并在“中国化”中化作了中华文化的一条支流。有时大可不必把文化输出作为一种刻意的行为,当一种文化或者思想拥有足够的作用和意义,自然会输出与被学习。而被输出与学习的一方,放下傲慢之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发展,为自己所用,求同存异,方能吸收优秀文化的精华,继承其衣钵。
参考文献
[1]吴磊.明治维新前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37(02):24-27.
[2]钱程,肖月.异域同天:汉字在日本的传演[J].汉字文化,2020(04):1-2+115.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0.04.001.
[3]董兴华.浅论儒学在日本的本土化[J].黑龙江史志,2013(17):134.
[4]葛强.近代日本儒学的道德主义转向——以元田永孚、西村茂树为中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6):1-7.DOI:10.16229/j.cnki.issn1000-5102.2019.06.001.
[5]谭培培.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J].国际公关,2019(03):28+30.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19.03.019.
[6]杨湘文.日本文化对日本企业管理的影响探析[J].中国市场,2021(28):77-78+94.DOI:10.13939/j.cnki.zgsc.2021.28.077.
[7]雷晓敏.“物哀”论的前世今生[J].东方丛刊,2019(02):115-127.  
一点碎碎念 ...
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比如一些很日常经常会用到的词语其实是来源于日本,而一些看起来很有日本味道的词语其实来源于中文古籍。语源和词源的探究非常有意思,从中可以窥见语言传播发展的一角。关于日语的音读和训读,不得不说,加上外来语,日语说好听点是有取精去糟的味道,说难听点就是杂交。但音读和训读其实也是很共通的吸收外来语言的方式,在汉语里也有……
总之我想表达的就是这玩意研究起来超有意思[s:a2:笑]
虽然是第一次发帖但是我有一个让帖子变蓝的梦想[s:ac:哭笑]
总之我想表达的就是这玩意研究起来超有意思[s:a2:笑]
虽然是第一次发帖但是我有一个让帖子变蓝的梦想[s:ac: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