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phar
2020-05-24T08:39:43+00:00
一些个被大家诟病已久老生常谈的问题就不重复牢骚,这是作者碰到问题后的态度问题,我想先分析分析作者碰到的问题。
首先烽火的文笔是还可以的,比较擅长旁白介绍,介绍山,介绍水,介绍人,介绍物,传说,典故,来历,出处,经历,这是烽火的强项。因为介绍不会影响剧情,可以随意编,同时也不受剧情影响,可以在书中随时 随地 的插入,这就很舒服。此道又以插人最为舒服,因为可以直接全套(不是开车),从身上细软鉴赏,到山门兴衰历史,从早年经历到近期情况,从师傅徒弟哪几个,到黑名单冤家是谁,不说谈出朵花来吧,总之丰满。这种角色在剑来里比比皆是如过江之鲫,就举一个典型,沛阿香,觉得我说的抽象的可以把书翻回那章具象一下,前提是你还记得沛阿香是谁。希望我没记错是沛阿香,不是阿香沛。
另一个舒适区就是对白,对白原则上不应该是舒适区,但当对白不是为了对白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剧情推进,A找到B聊了个C,聊完AB这场剧情OVER,这就很舒服了。所有剧情就可以通过人物对白用过去式省掉过程,甚至可以省略时间地点人物,只给结果,在剧情推进上简单粗暴,而本作目前为止在粗暴这方面老崔的那一句天下太平了无出其右。对白聊天推剧情省时省力,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A找到B聊了个C本身也是个可以大做文章的“剧情”。A是谁,B又是谁(前文舒适区),A如何找到B,,是边玩边聊还是边吃边聊还是边喝边聊,糕是什么糕,酒又是从谁那要来的好酒,下棋的话那这副棋盘讲究就大了),等等等等,不一一例举,我相信各位看到这里已经有回过味来了,是否是熟悉的味道。
当然,A找B聊了个C这种写作手法,写起来的确很舒服,但有利也有弊,暂不说对读者的阅读体验造成如何影响,只说对作者和作品来说,也是一个越陷越深的泥潭。
如果一个作品靠大量的A找B聊了个C来撑起大纲剧情,那首先就需要提供非常多的场景来给D找E聊了个F,G找H聊了 个I。其实作者目的是想让人物聊天来推进剧情,但这个任务不是两个角色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角色,配对, 在各个不同场景中,分批完成任务。所以我们会看到一章内容里,场景在三个天下不同大洲不停来回的切换,一会是老龙门的AB,一会是白玉京的CD,一会又是杨家药铺的EF,或者铜叶洲的GH,南婆娑洲的IJ,但其实这些英文字母之间除了聊天并没有剧情,就是上门尬聊而已,略显生硬其实也不算大问题。但如果在这个舒适区潜泳,就会出大问题。因为这本游记的绝大部分角色都只与主角有粘合度,互相之间的关系是脱节的,落魄山这块粘贴板能粘的也有数,且不巧只适合磕瓜子不适合评天下。那么潜泳一段时日后,派谁去找谁聊天将会是个伤脑筋的问题,并且除了人物关系之外,还要考虑人物的地图位置等等。这一途的穷途末路,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瞬移上门聊天叙旧。
游记其实不是贬义词,四大名著也有游记。具体到仙侠文的游记有个前置条件,主角等级不高不能飞或者带着不能飞的亲友一起游。所以只能配两把初一十五给平安回长城之前临时垫垫脚。
无论是自己主动想打破游记格局也好,还是被迫人物角色反过来等剧情也罢,自作者把我们的主角陈保安搁在长城并开通御风权限后,算是打算游出山水游记这个作者擅长的舒适区了。虽然后面虎头蛇尾的裴钱游记看得出来作者对舒适区的依依不舍,不过目前算是游出来了。
每当我们的主角游历搁置的时候,暂不能游的时候,写作方面就会出大问题。上一次出大问题是主角游到书简湖驻足了,万没想到在放下游记,摸索潜行的过程中,悟到的是理来,写起来简直比游记还要舒服,之后作者在这一区域浏览往返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发展到在读者一片呜呼哀叹中悻悻收敛。
来说说这次,人物等剧情,搁在长城了。也不是不想理来,奈何长城没人,有资格继承理来的角色只剩赔钱,所以一开始出现裴钱游记+裴钱理来。但是赔钱游记和大纲剧情基本没一毛钱关系,剧情怎么推?悟出A找B聊了个C后,赔钱就直接瞬移回落魄山了,当然后续又被瞬移派老龙门聊天。
作为读者,当然对作者报以最大的期待,放弃了游记和理来,暂时在ABC当中摸索属于自己的写作格局,哪怕在这个对读者阅读体验不太友善的舒适区当中徘徊久一点,我们读者也愿意等待。
直到最近看到作者发明了A找B没找到,灵均没找到浊流,浊流没找到老头,斐然估计也找不到保安,所以就只保留A想找B聊天这个桥段来当剧情讲故事,没找到,c也可以不用聊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我没想到的。更没想到的是,熬过了a找b聊了个c的人妖大战,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配发给主角不能飞的亲友,直接问心。
因为主角孑然一身的游记贯穿始终,量变转成质变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就像河提蚁穴需要作者不时的缝缝补补。
其中以角色与剧情的布展最为头疼。
如果主线剧情是电流,万一主角短路不通电,那么由主角游记这根电线串联的这些润色丰满的众多配角们就会一个都点不亮,就像这次妖族入侵。一水游记路人的人物关系仅和主角单连。
所以文科生也要学理科,风马牛不相及的配角们怎么并联,开配角游记老花新开再串一遍,各路配角还要互相串门不请自来,人人还要具备一眼认出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超能力,以一句听平安提起过做万解。更需要人人对主角匆匆一瞥后朝思暮想十年如一日。
作品里的白纸福地,包括莲藕福地拆分后的白描这一说法,或许可以侧面解答作者为什么要给这么多的路人来润色。
角色人物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需要以剧推情,剧情两个字是连在一起的词。没有剧的角色,介绍的再详细,辞藻堆砌的再华丽,其实仍旧是在白描而已。
背影里的父亲,需要介绍姓名年龄工作单位么?他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父亲,这就是共鸣。
首先烽火的文笔是还可以的,比较擅长旁白介绍,介绍山,介绍水,介绍人,介绍物,传说,典故,来历,出处,经历,这是烽火的强项。因为介绍不会影响剧情,可以随意编,同时也不受剧情影响,可以在书中随时 随地 的插入,这就很舒服。此道又以插人最为舒服,因为可以直接全套(不是开车),从身上细软鉴赏,到山门兴衰历史,从早年经历到近期情况,从师傅徒弟哪几个,到黑名单冤家是谁,不说谈出朵花来吧,总之丰满。这种角色在剑来里比比皆是如过江之鲫,就举一个典型,沛阿香,觉得我说的抽象的可以把书翻回那章具象一下,前提是你还记得沛阿香是谁。希望我没记错是沛阿香,不是阿香沛。
另一个舒适区就是对白,对白原则上不应该是舒适区,但当对白不是为了对白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剧情推进,A找到B聊了个C,聊完AB这场剧情OVER,这就很舒服了。所有剧情就可以通过人物对白用过去式省掉过程,甚至可以省略时间地点人物,只给结果,在剧情推进上简单粗暴,而本作目前为止在粗暴这方面老崔的那一句天下太平了无出其右。对白聊天推剧情省时省力,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A找到B聊了个C本身也是个可以大做文章的“剧情”。A是谁,B又是谁(前文舒适区),A如何找到B,,是边玩边聊还是边吃边聊还是边喝边聊,糕是什么糕,酒又是从谁那要来的好酒,下棋的话那这副棋盘讲究就大了),等等等等,不一一例举,我相信各位看到这里已经有回过味来了,是否是熟悉的味道。
当然,A找B聊了个C这种写作手法,写起来的确很舒服,但有利也有弊,暂不说对读者的阅读体验造成如何影响,只说对作者和作品来说,也是一个越陷越深的泥潭。
如果一个作品靠大量的A找B聊了个C来撑起大纲剧情,那首先就需要提供非常多的场景来给D找E聊了个F,G找H聊了 个I。其实作者目的是想让人物聊天来推进剧情,但这个任务不是两个角色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角色,配对, 在各个不同场景中,分批完成任务。所以我们会看到一章内容里,场景在三个天下不同大洲不停来回的切换,一会是老龙门的AB,一会是白玉京的CD,一会又是杨家药铺的EF,或者铜叶洲的GH,南婆娑洲的IJ,但其实这些英文字母之间除了聊天并没有剧情,就是上门尬聊而已,略显生硬其实也不算大问题。但如果在这个舒适区潜泳,就会出大问题。因为这本游记的绝大部分角色都只与主角有粘合度,互相之间的关系是脱节的,落魄山这块粘贴板能粘的也有数,且不巧只适合磕瓜子不适合评天下。那么潜泳一段时日后,派谁去找谁聊天将会是个伤脑筋的问题,并且除了人物关系之外,还要考虑人物的地图位置等等。这一途的穷途末路,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瞬移上门聊天叙旧。
游记其实不是贬义词,四大名著也有游记。具体到仙侠文的游记有个前置条件,主角等级不高不能飞或者带着不能飞的亲友一起游。所以只能配两把初一十五给平安回长城之前临时垫垫脚。
无论是自己主动想打破游记格局也好,还是被迫人物角色反过来等剧情也罢,自作者把我们的主角陈保安搁在长城并开通御风权限后,算是打算游出山水游记这个作者擅长的舒适区了。虽然后面虎头蛇尾的裴钱游记看得出来作者对舒适区的依依不舍,不过目前算是游出来了。
每当我们的主角游历搁置的时候,暂不能游的时候,写作方面就会出大问题。上一次出大问题是主角游到书简湖驻足了,万没想到在放下游记,摸索潜行的过程中,悟到的是理来,写起来简直比游记还要舒服,之后作者在这一区域浏览往返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发展到在读者一片呜呼哀叹中悻悻收敛。
来说说这次,人物等剧情,搁在长城了。也不是不想理来,奈何长城没人,有资格继承理来的角色只剩赔钱,所以一开始出现裴钱游记+裴钱理来。但是赔钱游记和大纲剧情基本没一毛钱关系,剧情怎么推?悟出A找B聊了个C后,赔钱就直接瞬移回落魄山了,当然后续又被瞬移派老龙门聊天。
作为读者,当然对作者报以最大的期待,放弃了游记和理来,暂时在ABC当中摸索属于自己的写作格局,哪怕在这个对读者阅读体验不太友善的舒适区当中徘徊久一点,我们读者也愿意等待。
直到最近看到作者发明了A找B没找到,灵均没找到浊流,浊流没找到老头,斐然估计也找不到保安,所以就只保留A想找B聊天这个桥段来当剧情讲故事,没找到,c也可以不用聊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我没想到的。更没想到的是,熬过了a找b聊了个c的人妖大战,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配发给主角不能飞的亲友,直接问心。
因为主角孑然一身的游记贯穿始终,量变转成质变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就像河提蚁穴需要作者不时的缝缝补补。
其中以角色与剧情的布展最为头疼。
如果主线剧情是电流,万一主角短路不通电,那么由主角游记这根电线串联的这些润色丰满的众多配角们就会一个都点不亮,就像这次妖族入侵。一水游记路人的人物关系仅和主角单连。
所以文科生也要学理科,风马牛不相及的配角们怎么并联,开配角游记老花新开再串一遍,各路配角还要互相串门不请自来,人人还要具备一眼认出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超能力,以一句听平安提起过做万解。更需要人人对主角匆匆一瞥后朝思暮想十年如一日。
作品里的白纸福地,包括莲藕福地拆分后的白描这一说法,或许可以侧面解答作者为什么要给这么多的路人来润色。
角色人物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需要以剧推情,剧情两个字是连在一起的词。没有剧的角色,介绍的再详细,辞藻堆砌的再华丽,其实仍旧是在白描而已。
背影里的父亲,需要介绍姓名年龄工作单位么?他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父亲,这就是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