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14a
2021-06-22T11:10:42+00:00
观点:取其精华才是正道,但不只是废医验药这么简单。纯支持中医(或世界古代医学)或西医(或现代医学)都是二极管。
中医的理论,如上火、湿气等,这个理论是存在缺陷,很多时候不能自圆其说。但是不应因为理论的错误或缺陷,就认为观察到的现象也是错误的。
医学,包括很多科学,是对观察现象的解释,然后才是用理论预言实际。所以,理论也许是错误的,但观察到的现象不一定完整,却一定是真实的。
更何况,即使是材料科学这一与生物无关的实验,可重复性都已经较差,做材料的研究人员应该都懂。而生物相关的实验,可重复性就更差了,连饮食对人的体重影响程度都很难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判断,因此存在一定的无法重复性,我认为是正常的。
所以要留意的是,中医观察到了什么。
比如吃荔枝上火,中医的理论可能是“荔枝长在热带地区所以性热,人吃多了就上火。”这固然是错误的。但是中医对“食用过多[b]荔枝会导致喉咙红肿疼痛等症状[/b]”这一观察,是真实存在的。
而中医在治疗上火过程中用的医药,理论是“这种药性寒凉,吃了可以压火。”这固然是错误的。但是中医对“一种或多种物质经过一些特定的处理流程后,可以使过量食用荔枝导致的喉咙痛的症状得到缓解或治愈”这一治疗过程,是真实存在的。
中药治病,也许是“完全治愈”,也许是“缓解症状”,也许是“症状没有缓解但能够使人感受不到”,也许是“完全无效,只是这个治疗过程的时长刚好足够人体自身免疫”。到底是哪一种,需要使用现代技术去确认。
所以古代医学最重要的精华在于:“将几种物品经过几种处理后,配合一些物理上的疗法,可以使病人因某种起因而出现的某些症状,在一定的时间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更何况,中医本身也是讲究辨证思维的,并不是一些人不明就里的乱治。同样是寒凉的药物与上火的症状,中医并不会说只要是寒凉的药物就可以治疗上火的症状,而是会进行细致的区分。此外,针对不同的病人出现相同的症状,也会仔细甄别,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些学了点初中物理实验思想皮毛的人上来就嘲讽中医,无异于民科嘲讽相对论,“时间怎么可能和空间相关呢?爱因斯坦不过如此,我天天跑步也没觉得时间变长啊。”
所以,对中医我们应该做的是:仔细翻译中医的用词,对应为现代医学的症状描述,理解治疗过程。
比如,上火很多人总是拿上火举例子,说上火?我没看到明火啊?我也没看到阴火啊?热成像也看不到啊?火在哪里?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谬误,用“火”的字面意思去解释“火”在中医中的实际含义。我们当然知道上火不是指人着火或者自燃。应该做的是,将“上火”对应的症状,翻译为现代的词汇,例如“扁桃体红肿,痰多且浓稠,鼻涕浓稠呈黄绿色,自觉身体燥体热但同时畏寒”等这类词语。
同样,“湿气”可以翻译为“全身皮肤多处瘙痒,有透明成片的疱疹”等。
这样才能正确领会中医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基于那个理论产生的,但它是对现象的描述本身并无正误,不应因理论的正误而认为观察也是错误的。
再说了,即使是动物,生病了也知道有的植物可以治疗自己,怎么一提中医,就都认为中药全是智商税?
现代人和古代人不过数千年的差异,可以认为在总体智力和身体素质上几乎没有变化。甚至,现代人过分依赖仪器,可能在对一些症状的敏感程度还不如古代人,自然也可能错失一些关键但细微的现象。
人们曾经认为光是粒子,电子也是粒子,直到发现了光和粒子的波动性。试想,如果那时候人们发现了光和电子的波动性,便全盘否定光和电子的粒子性,那怎么可能有今天波粒二象性这一更加完整的认识呢?
老罗也做了许多先进的设想,很多公司也做了许多曾经失败在现在又重新火起来的产品,那些试错的人已经消亡了,但现在我们又重新捡起来用了。
温故而知新。
同样,每一天人们都在发现一些新知识,推翻一些旧认识,但并不代表旧的认识就全都是错的。几千年后的人们,也会发现我们今天对世界的认识有很多错误,而我们有生之年却不可能分辨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那我们今天就要抛弃我们已有的所有知识吗?
人们还曾经自信地以为物理的大厦已经完工了,结果还不是发现原来一半都没盖成?
中医,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古代医学,都是人们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不断累积的生存经验,古代的医生们已经用了他们能用的一切来试图治疗病人了。因此,固然古代医学有极多谬误,但其中仍有可用的地方,不要轻易地抛弃这些认识,因为认识里面哪怕只有一点点的知识,它都是宝贵的。重新发现知识的成本,远比从保存所有认识的成本要高得多。
不要将“理论”的正误与“现象”的正误混为一谈
中医的理论,如上火、湿气等,这个理论是存在缺陷,很多时候不能自圆其说。但是不应因为理论的错误或缺陷,就认为观察到的现象也是错误的。
医学,包括很多科学,是对观察现象的解释,然后才是用理论预言实际。所以,理论也许是错误的,但观察到的现象不一定完整,却一定是真实的。
更何况,即使是材料科学这一与生物无关的实验,可重复性都已经较差,做材料的研究人员应该都懂。而生物相关的实验,可重复性就更差了,连饮食对人的体重影响程度都很难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判断,因此存在一定的无法重复性,我认为是正常的。
所以要留意的是,中医观察到了什么。
比如吃荔枝上火,中医的理论可能是“荔枝长在热带地区所以性热,人吃多了就上火。”这固然是错误的。但是中医对“食用过多[b]荔枝会导致喉咙红肿疼痛等症状[/b]”这一观察,是真实存在的。
而中医在治疗上火过程中用的医药,理论是“这种药性寒凉,吃了可以压火。”这固然是错误的。但是中医对“一种或多种物质经过一些特定的处理流程后,可以使过量食用荔枝导致的喉咙痛的症状得到缓解或治愈”这一治疗过程,是真实存在的。
中药治病,也许是“完全治愈”,也许是“缓解症状”,也许是“症状没有缓解但能够使人感受不到”,也许是“完全无效,只是这个治疗过程的时长刚好足够人体自身免疫”。到底是哪一种,需要使用现代技术去确认。
所以古代医学最重要的精华在于:“将几种物品经过几种处理后,配合一些物理上的疗法,可以使病人因某种起因而出现的某些症状,在一定的时间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更何况,中医本身也是讲究辨证思维的,并不是一些人不明就里的乱治。同样是寒凉的药物与上火的症状,中医并不会说只要是寒凉的药物就可以治疗上火的症状,而是会进行细致的区分。此外,针对不同的病人出现相同的症状,也会仔细甄别,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些学了点初中物理实验思想皮毛的人上来就嘲讽中医,无异于民科嘲讽相对论,“时间怎么可能和空间相关呢?爱因斯坦不过如此,我天天跑步也没觉得时间变长啊。”
所以,对中医我们应该做的是:仔细翻译中医的用词,对应为现代医学的症状描述,理解治疗过程。
比如,上火很多人总是拿上火举例子,说上火?我没看到明火啊?我也没看到阴火啊?热成像也看不到啊?火在哪里?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谬误,用“火”的字面意思去解释“火”在中医中的实际含义。我们当然知道上火不是指人着火或者自燃。应该做的是,将“上火”对应的症状,翻译为现代的词汇,例如“扁桃体红肿,痰多且浓稠,鼻涕浓稠呈黄绿色,自觉身体燥体热但同时畏寒”等这类词语。
同样,“湿气”可以翻译为“全身皮肤多处瘙痒,有透明成片的疱疹”等。
这样才能正确领会中医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基于那个理论产生的,但它是对现象的描述本身并无正误,不应因理论的正误而认为观察也是错误的。
再说了,即使是动物,生病了也知道有的植物可以治疗自己,怎么一提中医,就都认为中药全是智商税?
不要轻易放弃古代的智慧
现代人和古代人不过数千年的差异,可以认为在总体智力和身体素质上几乎没有变化。甚至,现代人过分依赖仪器,可能在对一些症状的敏感程度还不如古代人,自然也可能错失一些关键但细微的现象。
人们曾经认为光是粒子,电子也是粒子,直到发现了光和粒子的波动性。试想,如果那时候人们发现了光和电子的波动性,便全盘否定光和电子的粒子性,那怎么可能有今天波粒二象性这一更加完整的认识呢?
老罗也做了许多先进的设想,很多公司也做了许多曾经失败在现在又重新火起来的产品,那些试错的人已经消亡了,但现在我们又重新捡起来用了。
温故而知新。
同样,每一天人们都在发现一些新知识,推翻一些旧认识,但并不代表旧的认识就全都是错的。几千年后的人们,也会发现我们今天对世界的认识有很多错误,而我们有生之年却不可能分辨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那我们今天就要抛弃我们已有的所有知识吗?
人们还曾经自信地以为物理的大厦已经完工了,结果还不是发现原来一半都没盖成?
中医,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古代医学,都是人们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不断累积的生存经验,古代的医生们已经用了他们能用的一切来试图治疗病人了。因此,固然古代医学有极多谬误,但其中仍有可用的地方,不要轻易地抛弃这些认识,因为认识里面哪怕只有一点点的知识,它都是宝贵的。重新发现知识的成本,远比从保存所有认识的成本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