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y Rick!
2021-07-09T07:52:09+00:00
牛郎山前线,罗荣桓一行冒烟冲火而来。
按历史上事件的真实发生时间,早在10月7日就已经处理完毕。纵队政委邱会作火速赶到68团驻地,在山坡下野地里召集会议,团长、副团长撤职检讨,八连连长枪毙,团长还继续代理,限次日拂晓前夺回阵地。片中为使矛盾更集中,将外围久攻不克、塔山吃紧与牛郎山阵地失守三件事平行在一条线上,营造空前紧张、严峻的氛围。如果严格按片中设定的时间,此时应当是10月13日下午,距离总攻锦州时间,已不到20个小时了。而罗荣桓是在12日下午出发的,路上走了整整一天一夜。
牛郎山距离牤牛屯,地图直线距离最多也就半天的车程,但由于处在敌炮火覆盖区内,照明弹落个不停,汽车在夜间也必须闭灯行驶,以免暴露目标,加上各条道路运输频繁,最快的交通工具反而成了最慢的。出发时,东总安排了一辆中卡,配备了警卫员和参谋,护送罗荣桓前往,同时也是为了照顾他的病体。结果路上正遇到炮纵横穿马路进入预设阵地,耽误了时间。
此时的东野炮纵,已拥有三个榴弹炮团、两个摩托化重炮团、两个摩托化高炮团、一个重迫击炮团共计八个团的规模,各式火炮九百五十多门,但没有什么自行火炮,更兼南下北宁线路途遥远,只带了单程的汽油,很多还是畜力牵引,又要注意隐蔽开进,运动起来十分缓慢。罗荣桓一行在路边足足等了两个多钟头,还不知前方战事如何,心急如焚,索性下车步行,换乘马匹前往。先到纵队部,参谋报告纵队首长都到前线去了,已经接到东总首长来的通知,正在赶回途中。罗荣桓没有留在纵队部坐等,而是不辞辛劳,拖着病体直接转往牛郎山前指。
从现场可以看出,战斗刚刚结束,战场尚未打扫干净,远处一柱柱浓烟升起,余烬未熄,地面也是坑坑洼洼,一片狼藉,路况极差,以致罗荣桓的战马不断跃起,隐隐还能听到残余的爆炸声此起彼伏。一辆被战火烧灼过的卡车,几门被炸成焦黑的榴弹炮陷在弹坑里,游龙似的战士在身旁一队队走过。景象让人不难想见,这里刚刚经历过怎样一场恶战。
罗荣桓面色凝重,策马而过,要找的八纵司令员已迎面驰至,在卡车前下马。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眼血丝十指黑。
有犯错后的歉疚,有面临批评的忐忑,有大战过的疲惫,也有一丝丝难言的苦涩。
马上相逢,匆匆晤面,他竟不知该说些什么,一个复杂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他艰难而郑重地默默扣好领扣,迎了上去。
剧本中只写纵队司令员,没有明确提八纵,片中也没有给职务与姓名的字幕,根据会面的情况,这里的纵队负责人,应该是糅合了八纵司令员段苏权和直接责任单位——被撤职但又临时代理团长的68团团长,张峻岚。
扮演者冯恩鹤,辽宁瓦房店人,和前面出场的赵兴元扮演者高强、苟在松扮演者张玉孝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也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又同样都没有字幕提示)。早在《大决战》前,1974年就参演过巨片《南征北战》,1981年参演电影《解放石家庄》,1987年参演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1988年参演电视剧《晋中大捷》,借用《潜伏》第一集中戴笠对余则成说的:演一个纵队司令员“有点资格了”。曾在《张学良将军》中扮演杨虎城,此外,在《迎春花》等剧中也都有比较吃重的角色,早几年他不为观众所熟悉,直到2008年,凭借《潜伏》中老谋深算的天津站站长吴敬中一角红透谍战片,他举重若轻、波澜老成的表演,堪称全片的演技担当。是《大决战》众多主演中为数不多的至今还活跃在荧屏上、且依然“炙手可热”的硕果仅存者。
百感交集又无言以对,整理领扣这个动作,让人物一下子立了起来。既是尊敬的自觉,又是担当的自律,似乎还有一种更深微的自我抒发在内。
颇有意味的是,十七年后,《潜伏》中的吴敬中,在审问地下党秋掌柜时,受尽酷刑的秋掌柜咬断自己的舌头,吴敬中也有一个扣紧领扣的动作刻画,以此向对手致敬。一脉相承之神,异曲同工之妙。不知二者之间,有无角色创作中的体会因袭?
已经把天给捅破了,做好自己还能做的,该来的就让他来吧。
司令员大步走到罗荣桓面前,却没有再上前,隔着一米开外就停住脚步,停在原地,用力地敬了一个军礼。不知会面临怎样的处理,他连手都不敢握。
毕竟政委亲临,不是来慰问的。
罗荣桓镜片后的神情一如既往的凝视,这是一种介于冷峻与安详之间的静穆。他完全明白面前的部下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所以既没有必要再行申斥,也不宜轻率地从轻发落,网开一面。一切要视对方的态度而定。他主动走了上去。
刚刚还有几分硬气挺立的部下,在政委目光的逼视下,不由自主就羞愧地低下了头。罗荣桓缓缓走到他的面前,出人意料地首先伸出右手,掸了掸部下肩头的尘土,左手不易察觉地在他背后轻轻一拍,示意对方不要这么拘束,陪他走几步。司令员会意地转过身,跟了上来,脸上还是无精打采,但格局已经变了。二人从“对峙”转入并行。谈话这才正式开始。
什么都没说,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做了一半。来学习下做了一辈子思想政治工作、未来的共和国首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是如何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用最短的时间处理和教育相结合,批评和帮助并重,让犯错误的干部丢下思想包袱的。
“我知道,不止一个人向你建议,等夺回阵地再向上报告。那样的话,就好说了,”他说到这里,骤然停住脚步,严厉地转向部下:
“是不是?”
同样出人意料的开场白,让罗荣桓政治元帅自带的高光瞬间投映出来。事机紧迫,他尽可能省略了场面话,先从“活思想”入手,设身处地揭露真正存在的问题。
虽然罗荣桓来之前就认真研读了电报,也旁听了牛郎山前线指挥所在电话里的汇报,但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都绝不可能在电报和电话中,将隐瞒不报的动机披露得这么透彻,罗荣桓作此判断,完全缘于他对下情的熟悉与洞察。夺回阵地再上报,八纵肯定不是首例,罗荣桓是洞察下情的,也了解面前这位下级,是在警告,也是在规劝:情况我都了解,下面的潜规则,我也门清,你不要企图把责任全都揽过来,这不是面对问题的态度,更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话语听上去婉转,其实是很尖锐的批评。你们八纵上次没有及时封锁飞机场,已经背了一次处分,所以这次才铤而走险,下到团,上到纵队,集体串通,隐瞒不报,这才是比丢失阵地更可怕的问题!现在虽然问题处理了,责任人枪毙的枪毙,撤职的撤职,阵地也夺了回来,思想并没有转过弯,这也是我这个政委必须亲自跑一趟的原因。否则,直接执行命令就可以了。
“既然可以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凭侥幸心理办事,那还要你这个司令员做什么?”
不客气地说,出这样的问题绝非偶然,而根子,就在你这个司令员。
饭吃七分饱,话说两头圆。
如果说,陈毅高超的沟通艺术堪与粟裕的指挥艺术媲美,罗荣桓精湛的思想政治水平则足以与林彪的军事素养相匹敌,短短几句谈话,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细细推敲,罗荣桓的话含而不露地表达了至少三层意思。
首先,我估计,不,我可以确定,下面部队瞒报的事,你事先是知情的。如果他们连纵队这一级都不上报,那就不是革命的军队。只是有上次事件的阴影,让你处理不好其中的利害关系,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其次,我知道,这一定不是你的本意。你的原则性一向很强,如果只是为了个人荣辱得失,你绝不会同意下面这么干。你珍惜的是八纵的荣誉。南下北宁线至今,八纵转运千里,十天马不停蹄,人不下鞍,越沙漠,过草原,涉冰河,克坚城,连续行军作战,部队拖得很疲惫,也打得很苦。没能及时封锁飞机场受了通报批评,纵队上下愤愤不平,你嘴上不说,心里一定很委屈。这次的事,比上次还要大,再受处分,八纵就再也抬不起头。马上还要打大仗,部队情绪不能垮,只要把阵地夺回来,神不知鬼不觉。所以你就默认了这样的安排,全纵队把嘴扎紧,还是没有防住敌人会大肆宣传。一步错,步步错;
最后,发生这样的事,你同样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领导责任不是连带责任,而是主体责任。违抗军令打胜仗的事,在东野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但作为司令员,必须要把好舵,咬紧牙关。人心浮动之际,司令员的态度,至关重要。稍有动摇就会被左右。而身为八纵司令员的段苏权恰恰在这点上暴露了最大的弱点。上次被通报批评的事让他的自尊心伤害很大,没有牢骚也有憋屈。历史上,也确实是罗荣桓亲自找他谈话,才解开了他郁积已久的心结:“你的问题是作风不泼辣,不善于坚持己见。但你为人忠厚,工作积极,八纵受通报批评不能由你个人负责。”
罗荣桓的一席话,让司令员的头更低了。
几次嗫嚅,欲言又止,将冲到嘴边的话和着苦水咽了下去。
对待高级干部,谈话是一门严肃的艺术。有时候,语重心长的批评,比劈头盖脸的训斥,更让人吃不消。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拳拳到肉的攻心,理解的同时有警策,批驳的同时有关怀,恩威兼施,刚柔并济,这谁顶得住啊!
政委一席话如三昧真火,司令员的双眼,像在八卦炉中炼过。
罗荣桓直率中饱含理解与关怀的责备,让他心中五味杂陈,但来前的忐忑和沮丧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歉疚,只仍有几丝无法言说又形之于色的委屈。毕竟能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尽管一时还难以释怀,他也不能不承认,罗荣桓说的都是经得起辩驳的正论,是明察秋毫的敏锐,是发自肺腑的真挚,是面面俱到的周详,是大公无私的坦荡。而不是通过上下级关系强硬去执行命令,对他的处分也可重可轻。实际上,就凭重病在身的政委肯为自己的事专门跑一趟,他就不能不领这个情。仁至义尽,现在,到了该自己表决心的时候了。
这样打定了主意,他终于仰起脸庞,调整了呼吸:
“我,我感谢首长。您亲自从这么远赶来,等于给我宽限了时间。在我交出职务之前,我总算把阵地夺回来了。”
按正常的程序,东野只需通过电报下达命令,电报往返几个小时内,八纵就必须无条件执行。按林彪原来的意见,兹事体大,非杀一儆百不可,指派刘亚楼亲自前往,即使不撤职,起码也会免去前线指挥权,罗荣桓所代表的党委,也会给他一个党内记过或是警告的组织处分。这都是可以预见的,八九不离十。他所能做的,就是在接到上级免职命令之前,最后一次行使指挥权,夺回阵地,对上,对下,都是一个交代。
就在罗荣桓赶来的路上,原来丢失阵地的68团团长张峻岚以临时代理团长的身份,率部浴血奋战,夺回阵地。
罗荣桓沉静地点头,目光柔和了下来。在他面前来回踱着步子,斟酌着语气:
“你已经有了思想准备,要撤掉你的司令员职务。可见你很清楚,并没有打算原谅自己。既然这样,也就不做组织上的处理了!好了,你先回去想想,抓紧调整部署。我们锦州再见!”
又是一个巧妙的迂回,关口在“你已经”三个字。来前林彪特地强调“首先是他们的司令员跑不了”,罗荣桓却来了个“义释关云长”,不动声色地将事件重新定性,审时度势地撤销了组织处分,但这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有策略的挽尊,不是笼络人心,而是凝聚意志。罗荣桓后面的话里,是希冀也是提醒,马上就要总攻锦州了,八纵作为主力纵队,泄了气可了不得。我的任务,到此结束,下面的干部和战士情绪,就看你的了。
撤职后临时代理68团长的张峻岚,夺回阵地后依然有愧于心,在攻打锦州战斗中身先士卒,突进城垣后,壮烈牺牲。
谈得差不多了。
其实无论是哪一方,都还有话没说出来,但都不必再说了。“我们锦州再见!”虽然没说得更直白,已经将意思充分表达:大战在即,时间紧迫,知耻而后勇。我当然可以处理你,但将功补过,为时不晚。
司令员如释重负,举手敬了个礼,转身匆匆离去。从动作看,情绪还没完全消化。这当然逃不过罗荣桓的洞察,在身后喝住了他:
“等一等。——就这么走了?”
这是罗荣桓口中,第三次说出“等一等”。
司令员停住脚步,困惑地回头。 这半根烟的工夫,首长熊也熊了,揉也揉了,要求也提了,处分也免了,还有什么情况?他真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罗荣桓“没好气”地:“连个手都不握?”
司令员一怔,一股熟悉又意想不到的温暖,霎时袭满全身,扫去丢失阵地后一连多日的愁云。他情不自禁看向政委,罗荣桓敦厚的目光也正迎着他。
为什么看似责怪的一句话,会让他如此感触呢? 因为他在瞬间体会到了罗荣桓的理解与包容。而不仅仅是因为宽恕。
没有理解的包容,是纵容,没有包容的理解,是诛心。罗荣桓脱口而出一个握手的动作,就让部下铭感于心,绝不是偶然的。
他在见到对方后,已经注意到对方刻意保持了距离,退后敬礼而没有握手,这个微小的细节。
按说,野司政委远道而来,敬礼之后,无论如何是应当握手表示欢迎的。没有握手,可能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他没有脸握手。阵地丢了,又出现瞒报的事情,参谋长摔了电话,处分可想而知。全纵队都抬不起头。
第二,他做好了被撤职的准备。因为只有纵队干部级别,才有和罗荣桓平礼相见的资格。普通的官兵,团长以下见了首长都是直接敬礼,就算纪律允许,都不大可能主动去跟首长握手的。从礼节上,他已经自己给自己降级了。
第三,他还是有点要强和委屈掺杂的小情绪憋在心里的。这从他强有力的敬礼、紧绷的脸庞都不难感知出来。八纵这次是“数罪并罚”,他没有打算推卸责任,但对他的自尊心确实是莫大的伤害。
而罗荣桓刚才短短一段话,已经将这三层隐蔽的心结各个击破。“连个手都不握?”就成了团结同志最好的感动点。语气也很巧妙,不是谦和地“来,我们握个手吧!”,而是略带嗔怪。背着包袱来的,还要再背着包袱走吗?
他百感交集地大步上前,伸出双手与政委紧紧相握,又重新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转身走向自己的战马。
他身后,罗荣桓久久凝视,目送。
在最接近成片的分镜头剧本中,司令员的态度基本没有变化,罗荣桓说的则远远不止这些,看似大同小异的表达里,口径、语气都有微妙的温差。比如反复肯定“你们团承受了敌人两三个小时的正面强攻,这大家都是知道的”,“电话里我也说了,感谢你们,感谢部队,很快夺回了牛郎山阵地”,“要说教训,也够你一辈子忘记的”,像是替对方开脱罪责(“感谢你感谢部队”更有点肉麻,这到底是来处理的还是表彰慰问的?),但真正有担当的一句“也就不做组织上的处理了”却只字不提,政委的高姿态便无从谈起,感染力大打折扣。
——作者:红豆山庄
[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388035350[/url]
按历史上事件的真实发生时间,早在10月7日就已经处理完毕。纵队政委邱会作火速赶到68团驻地,在山坡下野地里召集会议,团长、副团长撤职检讨,八连连长枪毙,团长还继续代理,限次日拂晓前夺回阵地。片中为使矛盾更集中,将外围久攻不克、塔山吃紧与牛郎山阵地失守三件事平行在一条线上,营造空前紧张、严峻的氛围。如果严格按片中设定的时间,此时应当是10月13日下午,距离总攻锦州时间,已不到20个小时了。而罗荣桓是在12日下午出发的,路上走了整整一天一夜。
牛郎山距离牤牛屯,地图直线距离最多也就半天的车程,但由于处在敌炮火覆盖区内,照明弹落个不停,汽车在夜间也必须闭灯行驶,以免暴露目标,加上各条道路运输频繁,最快的交通工具反而成了最慢的。出发时,东总安排了一辆中卡,配备了警卫员和参谋,护送罗荣桓前往,同时也是为了照顾他的病体。结果路上正遇到炮纵横穿马路进入预设阵地,耽误了时间。
此时的东野炮纵,已拥有三个榴弹炮团、两个摩托化重炮团、两个摩托化高炮团、一个重迫击炮团共计八个团的规模,各式火炮九百五十多门,但没有什么自行火炮,更兼南下北宁线路途遥远,只带了单程的汽油,很多还是畜力牵引,又要注意隐蔽开进,运动起来十分缓慢。罗荣桓一行在路边足足等了两个多钟头,还不知前方战事如何,心急如焚,索性下车步行,换乘马匹前往。先到纵队部,参谋报告纵队首长都到前线去了,已经接到东总首长来的通知,正在赶回途中。罗荣桓没有留在纵队部坐等,而是不辞辛劳,拖着病体直接转往牛郎山前指。
从现场可以看出,战斗刚刚结束,战场尚未打扫干净,远处一柱柱浓烟升起,余烬未熄,地面也是坑坑洼洼,一片狼藉,路况极差,以致罗荣桓的战马不断跃起,隐隐还能听到残余的爆炸声此起彼伏。一辆被战火烧灼过的卡车,几门被炸成焦黑的榴弹炮陷在弹坑里,游龙似的战士在身旁一队队走过。景象让人不难想见,这里刚刚经历过怎样一场恶战。
罗荣桓面色凝重,策马而过,要找的八纵司令员已迎面驰至,在卡车前下马。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眼血丝十指黑。
有犯错后的歉疚,有面临批评的忐忑,有大战过的疲惫,也有一丝丝难言的苦涩。
马上相逢,匆匆晤面,他竟不知该说些什么,一个复杂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他艰难而郑重地默默扣好领扣,迎了上去。
剧本中只写纵队司令员,没有明确提八纵,片中也没有给职务与姓名的字幕,根据会面的情况,这里的纵队负责人,应该是糅合了八纵司令员段苏权和直接责任单位——被撤职但又临时代理团长的68团团长,张峻岚。
扮演者冯恩鹤,辽宁瓦房店人,和前面出场的赵兴元扮演者高强、苟在松扮演者张玉孝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也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又同样都没有字幕提示)。早在《大决战》前,1974年就参演过巨片《南征北战》,1981年参演电影《解放石家庄》,1987年参演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1988年参演电视剧《晋中大捷》,借用《潜伏》第一集中戴笠对余则成说的:演一个纵队司令员“有点资格了”。曾在《张学良将军》中扮演杨虎城,此外,在《迎春花》等剧中也都有比较吃重的角色,早几年他不为观众所熟悉,直到2008年,凭借《潜伏》中老谋深算的天津站站长吴敬中一角红透谍战片,他举重若轻、波澜老成的表演,堪称全片的演技担当。是《大决战》众多主演中为数不多的至今还活跃在荧屏上、且依然“炙手可热”的硕果仅存者。
百感交集又无言以对,整理领扣这个动作,让人物一下子立了起来。既是尊敬的自觉,又是担当的自律,似乎还有一种更深微的自我抒发在内。
颇有意味的是,十七年后,《潜伏》中的吴敬中,在审问地下党秋掌柜时,受尽酷刑的秋掌柜咬断自己的舌头,吴敬中也有一个扣紧领扣的动作刻画,以此向对手致敬。一脉相承之神,异曲同工之妙。不知二者之间,有无角色创作中的体会因袭?
已经把天给捅破了,做好自己还能做的,该来的就让他来吧。
司令员大步走到罗荣桓面前,却没有再上前,隔着一米开外就停住脚步,停在原地,用力地敬了一个军礼。不知会面临怎样的处理,他连手都不敢握。
毕竟政委亲临,不是来慰问的。
罗荣桓镜片后的神情一如既往的凝视,这是一种介于冷峻与安详之间的静穆。他完全明白面前的部下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所以既没有必要再行申斥,也不宜轻率地从轻发落,网开一面。一切要视对方的态度而定。他主动走了上去。
刚刚还有几分硬气挺立的部下,在政委目光的逼视下,不由自主就羞愧地低下了头。罗荣桓缓缓走到他的面前,出人意料地首先伸出右手,掸了掸部下肩头的尘土,左手不易察觉地在他背后轻轻一拍,示意对方不要这么拘束,陪他走几步。司令员会意地转过身,跟了上来,脸上还是无精打采,但格局已经变了。二人从“对峙”转入并行。谈话这才正式开始。
什么都没说,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做了一半。来学习下做了一辈子思想政治工作、未来的共和国首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是如何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用最短的时间处理和教育相结合,批评和帮助并重,让犯错误的干部丢下思想包袱的。
“我知道,不止一个人向你建议,等夺回阵地再向上报告。那样的话,就好说了,”他说到这里,骤然停住脚步,严厉地转向部下:
“是不是?”
同样出人意料的开场白,让罗荣桓政治元帅自带的高光瞬间投映出来。事机紧迫,他尽可能省略了场面话,先从“活思想”入手,设身处地揭露真正存在的问题。
虽然罗荣桓来之前就认真研读了电报,也旁听了牛郎山前线指挥所在电话里的汇报,但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都绝不可能在电报和电话中,将隐瞒不报的动机披露得这么透彻,罗荣桓作此判断,完全缘于他对下情的熟悉与洞察。夺回阵地再上报,八纵肯定不是首例,罗荣桓是洞察下情的,也了解面前这位下级,是在警告,也是在规劝:情况我都了解,下面的潜规则,我也门清,你不要企图把责任全都揽过来,这不是面对问题的态度,更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话语听上去婉转,其实是很尖锐的批评。你们八纵上次没有及时封锁飞机场,已经背了一次处分,所以这次才铤而走险,下到团,上到纵队,集体串通,隐瞒不报,这才是比丢失阵地更可怕的问题!现在虽然问题处理了,责任人枪毙的枪毙,撤职的撤职,阵地也夺了回来,思想并没有转过弯,这也是我这个政委必须亲自跑一趟的原因。否则,直接执行命令就可以了。
“既然可以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凭侥幸心理办事,那还要你这个司令员做什么?”
不客气地说,出这样的问题绝非偶然,而根子,就在你这个司令员。
饭吃七分饱,话说两头圆。
如果说,陈毅高超的沟通艺术堪与粟裕的指挥艺术媲美,罗荣桓精湛的思想政治水平则足以与林彪的军事素养相匹敌,短短几句谈话,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细细推敲,罗荣桓的话含而不露地表达了至少三层意思。
首先,我估计,不,我可以确定,下面部队瞒报的事,你事先是知情的。如果他们连纵队这一级都不上报,那就不是革命的军队。只是有上次事件的阴影,让你处理不好其中的利害关系,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其次,我知道,这一定不是你的本意。你的原则性一向很强,如果只是为了个人荣辱得失,你绝不会同意下面这么干。你珍惜的是八纵的荣誉。南下北宁线至今,八纵转运千里,十天马不停蹄,人不下鞍,越沙漠,过草原,涉冰河,克坚城,连续行军作战,部队拖得很疲惫,也打得很苦。没能及时封锁飞机场受了通报批评,纵队上下愤愤不平,你嘴上不说,心里一定很委屈。这次的事,比上次还要大,再受处分,八纵就再也抬不起头。马上还要打大仗,部队情绪不能垮,只要把阵地夺回来,神不知鬼不觉。所以你就默认了这样的安排,全纵队把嘴扎紧,还是没有防住敌人会大肆宣传。一步错,步步错;
最后,发生这样的事,你同样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领导责任不是连带责任,而是主体责任。违抗军令打胜仗的事,在东野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但作为司令员,必须要把好舵,咬紧牙关。人心浮动之际,司令员的态度,至关重要。稍有动摇就会被左右。而身为八纵司令员的段苏权恰恰在这点上暴露了最大的弱点。上次被通报批评的事让他的自尊心伤害很大,没有牢骚也有憋屈。历史上,也确实是罗荣桓亲自找他谈话,才解开了他郁积已久的心结:“你的问题是作风不泼辣,不善于坚持己见。但你为人忠厚,工作积极,八纵受通报批评不能由你个人负责。”
罗荣桓的一席话,让司令员的头更低了。
几次嗫嚅,欲言又止,将冲到嘴边的话和着苦水咽了下去。
对待高级干部,谈话是一门严肃的艺术。有时候,语重心长的批评,比劈头盖脸的训斥,更让人吃不消。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拳拳到肉的攻心,理解的同时有警策,批驳的同时有关怀,恩威兼施,刚柔并济,这谁顶得住啊!
政委一席话如三昧真火,司令员的双眼,像在八卦炉中炼过。
罗荣桓直率中饱含理解与关怀的责备,让他心中五味杂陈,但来前的忐忑和沮丧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歉疚,只仍有几丝无法言说又形之于色的委屈。毕竟能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尽管一时还难以释怀,他也不能不承认,罗荣桓说的都是经得起辩驳的正论,是明察秋毫的敏锐,是发自肺腑的真挚,是面面俱到的周详,是大公无私的坦荡。而不是通过上下级关系强硬去执行命令,对他的处分也可重可轻。实际上,就凭重病在身的政委肯为自己的事专门跑一趟,他就不能不领这个情。仁至义尽,现在,到了该自己表决心的时候了。
这样打定了主意,他终于仰起脸庞,调整了呼吸:
“我,我感谢首长。您亲自从这么远赶来,等于给我宽限了时间。在我交出职务之前,我总算把阵地夺回来了。”
按正常的程序,东野只需通过电报下达命令,电报往返几个小时内,八纵就必须无条件执行。按林彪原来的意见,兹事体大,非杀一儆百不可,指派刘亚楼亲自前往,即使不撤职,起码也会免去前线指挥权,罗荣桓所代表的党委,也会给他一个党内记过或是警告的组织处分。这都是可以预见的,八九不离十。他所能做的,就是在接到上级免职命令之前,最后一次行使指挥权,夺回阵地,对上,对下,都是一个交代。
就在罗荣桓赶来的路上,原来丢失阵地的68团团长张峻岚以临时代理团长的身份,率部浴血奋战,夺回阵地。
罗荣桓沉静地点头,目光柔和了下来。在他面前来回踱着步子,斟酌着语气:
“你已经有了思想准备,要撤掉你的司令员职务。可见你很清楚,并没有打算原谅自己。既然这样,也就不做组织上的处理了!好了,你先回去想想,抓紧调整部署。我们锦州再见!”
又是一个巧妙的迂回,关口在“你已经”三个字。来前林彪特地强调“首先是他们的司令员跑不了”,罗荣桓却来了个“义释关云长”,不动声色地将事件重新定性,审时度势地撤销了组织处分,但这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有策略的挽尊,不是笼络人心,而是凝聚意志。罗荣桓后面的话里,是希冀也是提醒,马上就要总攻锦州了,八纵作为主力纵队,泄了气可了不得。我的任务,到此结束,下面的干部和战士情绪,就看你的了。
撤职后临时代理68团长的张峻岚,夺回阵地后依然有愧于心,在攻打锦州战斗中身先士卒,突进城垣后,壮烈牺牲。
谈得差不多了。
其实无论是哪一方,都还有话没说出来,但都不必再说了。“我们锦州再见!”虽然没说得更直白,已经将意思充分表达:大战在即,时间紧迫,知耻而后勇。我当然可以处理你,但将功补过,为时不晚。
司令员如释重负,举手敬了个礼,转身匆匆离去。从动作看,情绪还没完全消化。这当然逃不过罗荣桓的洞察,在身后喝住了他:
“等一等。——就这么走了?”
这是罗荣桓口中,第三次说出“等一等”。
司令员停住脚步,困惑地回头。 这半根烟的工夫,首长熊也熊了,揉也揉了,要求也提了,处分也免了,还有什么情况?他真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罗荣桓“没好气”地:“连个手都不握?”
司令员一怔,一股熟悉又意想不到的温暖,霎时袭满全身,扫去丢失阵地后一连多日的愁云。他情不自禁看向政委,罗荣桓敦厚的目光也正迎着他。
为什么看似责怪的一句话,会让他如此感触呢? 因为他在瞬间体会到了罗荣桓的理解与包容。而不仅仅是因为宽恕。
没有理解的包容,是纵容,没有包容的理解,是诛心。罗荣桓脱口而出一个握手的动作,就让部下铭感于心,绝不是偶然的。
他在见到对方后,已经注意到对方刻意保持了距离,退后敬礼而没有握手,这个微小的细节。
按说,野司政委远道而来,敬礼之后,无论如何是应当握手表示欢迎的。没有握手,可能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他没有脸握手。阵地丢了,又出现瞒报的事情,参谋长摔了电话,处分可想而知。全纵队都抬不起头。
第二,他做好了被撤职的准备。因为只有纵队干部级别,才有和罗荣桓平礼相见的资格。普通的官兵,团长以下见了首长都是直接敬礼,就算纪律允许,都不大可能主动去跟首长握手的。从礼节上,他已经自己给自己降级了。
第三,他还是有点要强和委屈掺杂的小情绪憋在心里的。这从他强有力的敬礼、紧绷的脸庞都不难感知出来。八纵这次是“数罪并罚”,他没有打算推卸责任,但对他的自尊心确实是莫大的伤害。
而罗荣桓刚才短短一段话,已经将这三层隐蔽的心结各个击破。“连个手都不握?”就成了团结同志最好的感动点。语气也很巧妙,不是谦和地“来,我们握个手吧!”,而是略带嗔怪。背着包袱来的,还要再背着包袱走吗?
他百感交集地大步上前,伸出双手与政委紧紧相握,又重新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转身走向自己的战马。
他身后,罗荣桓久久凝视,目送。
在最接近成片的分镜头剧本中,司令员的态度基本没有变化,罗荣桓说的则远远不止这些,看似大同小异的表达里,口径、语气都有微妙的温差。比如反复肯定“你们团承受了敌人两三个小时的正面强攻,这大家都是知道的”,“电话里我也说了,感谢你们,感谢部队,很快夺回了牛郎山阵地”,“要说教训,也够你一辈子忘记的”,像是替对方开脱罪责(“感谢你感谢部队”更有点肉麻,这到底是来处理的还是表彰慰问的?),但真正有担当的一句“也就不做组织上的处理了”却只字不提,政委的高姿态便无从谈起,感染力大打折扣。
——作者:红豆山庄
[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388035350[/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