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astedPotato
2020-08-18T05:30:25+00:00
今天看完八佰了,我也终于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有不少人感动,也有很多人喷了
首先,电影质量绝对是合格的,不论画面还是细节都到位,战争场面也过关,这不是一部糊弄人的烂片。
感动的情节也很多,当年轻的战士视死如归绑着炸药包跳下楼去和日军同归于尽的时候,即便知道你要煽情,我也还是为这位战士和他的精神而落泪。
但是,但是
关键问题在于,抛开这些,整个电影的核心逻辑表达,是非常纠结的。
或者说,这个电影要讲的故事,很不通顺。
有的人说拧巴,汪老师说他伪高潮,还有人看完一琢磨忍不住开喷,我觉得都是源自与此。
这个电影,其实是一部 终极加强版的抗日神剧,还是国军立场的。
为什么这么说?
先说说什么是抗日神剧,抗日神剧就是,抛开历史背景,不讲战争逻辑,只描述夸张的战场打斗,把战争这么一个严肃的事变成小孩打架的简单化叙事手法。
手撕鬼子,裤裆藏雷,都是这个问题
你都能手撕鬼子了,那先烈们浴血奋战十四年是打的寂寞吗?这逻辑立不住啊。
神剧神剧,神的不是你手撕鬼子的神操作,而是你的神逻辑
拯救大兵瑞恩,八个人去救一个人,这么夸张的故事,为什么不是抗德神剧?
他先摊开二战的故事背景,再描述诺曼底登陆的惨烈战况,之后告诉你有一位母亲把所有孩子送上了战场,现在几个哥哥全战死了,国家不能让那位母亲失去最后一个儿子,你们现在得去找到那个弟弟。然后讨论,用八个人的命去救一个人,究竟值不值。最后升华,“值!因为我们不能让战争遮盖了人性的光辉,我们还要向所有士兵传达,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
人文关怀和我们会不计代价的去救你这个信念,比千军万马都重要。
在八人小分队踏上拯救瑞恩之旅的那一刻起,无论是毫发无损带回瑞恩,还是全员牺牲瑞恩也没找到,或者瑞恩也战死,这个任务的战略意义都已经达到了,他向所有人传达了这个信念。所以他的逻辑完全能说通,此片也被认可是伟大的反战片。
八佰的问题在于什么呢?
八百战士死守四行仓库很惨烈,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先烈。
那么,八百的故事之前,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八百战士死守四行仓库呢?
不好意思,不方便细说,说了就是黑国军了,所以电影里一笔带过
那么,八百故事之中,为什么没有别的军队来支援呢?别的队友都在干什么呢?
不好意思,也不方便细说,说了又是黑国军了(其实原计划不止这一个团,但上级跑路了~)
那么,八百之后,勇敢的将士们如何了呢?谢晋元将军怎么样了?
不好意思,还是不方便说,说了还是黑国军了(死于叛徒刺杀)
你看,
八百的问题在于,前因后果是不能多提的,只要你提,那就是在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黑国军
但问题是,这本身就是一场政治意义非常重的战役啊,为什么上海沦陷,为什么只留下了八百战士(其实是四百),为什么租界隔岸观火,为什么寄希望国际调停,为什么前期咬牙死战,为什么最后突然撤退?
真正的《八佰》,必须得把战场外的前因后果全拍出来,这些才能说通,故事才完整。
这些战场外的元素,博弈,考量,远比战场内的冲突更精彩。
现在,你等于就是说,前因后果咱就别计较了,我们就看中间这几场战斗吧。
OK,那我们就看中间这场战斗也行
为什么八百战士要死守四行仓库?
因为要演戏给租界内国际社会看,寻求英法美的国际声援。
那么,一个灵魂问题就来了
这么视死如归的战士,这么英勇无畏的士兵,为什么落到了这个下场,只能苛求洋人们的援助,不能堂堂正正靠自己赢得胜利呢?
你看,这个问题,又一发入魂了吧
我们的民族病了,但英勇的士兵和租界内热心的国人都表明了他们并非有病的那个,所以糊不上墙的是谁?这问题一摊开,你发现,还是在黑国军啊。
很多人看完觉得,谢晋元团长这个角色很单薄,没存在感,原因就在于,这个灵魂问题,原本是属于他这个团长来提问和思考的。
为什么要打,为什么要撤,为什么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撤退,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国家的出路在哪里?
这是全剧的核心问题,谢晋元在撤退时必须回答的问题,但现在,你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甚至你都不能把这个问题抛出来,抛出来就又是黑国军了。
所以怎么办?只能和特派员对话后隐晦带过。
有这必要吗?没必要啊
几十年前的电影,不论是《大决战》三部曲还是《决战之后》的功德林分锅大会,都已经把这个答案清清楚楚说明白了。
历史也早已给出了实践的答案。
一个希望靠着表演,寄希望国外调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真正的救世主从不是别人,而是你们自己。
其实,片子中特派员已经把话说到嘴边了,谢团长也拍桌子了,
但凡后面能再深度挖掘一点,这个片子的逻辑都立住了~
但遗憾的是,没有,就蜻蜓点水一样云山雾里的带过了。
前因不好说,后续不能提,中间也不能深究,
这不就只能刻画战士的英勇表现了吗,这不就是抗日神剧化了吗
这种逻辑缺失,也直接导致了,电影最后的剧情高潮,撤退过桥的逻辑雪崩。
前一刻视死如归的战士,即将迎来最终的一战,音乐气氛都渲染到位了,然后?突然就快速撤退?WHY?给不出答案,大家就看的拧巴,高潮就有点莫名其妙。
事实上,就按历史来拍就行
表演无法帮助你赢得战争,国外调停也救不了你,所以这场战斗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撤,我们要去寻找真正的答案,如何把四百人变为四万万人。星星之火,如何燎原。
他们也确实做到了。
尽管后来谢团长被刺杀,但这四百壮士中有不少人加入了新四军,
转战千里,浴血奋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将日军驱逐出了中国。
“— — 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这才是我眼里完整的八佰,
这个高潮不比现在这个撤退舒畅一万倍?
八佰战士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但我们更不能忘记,我们是怎么输的,又是怎么赢的,不然就是对不起千千万万抗日英雄的牺牲。
首先,电影质量绝对是合格的,不论画面还是细节都到位,战争场面也过关,这不是一部糊弄人的烂片。
感动的情节也很多,当年轻的战士视死如归绑着炸药包跳下楼去和日军同归于尽的时候,即便知道你要煽情,我也还是为这位战士和他的精神而落泪。
但是,但是
关键问题在于,抛开这些,整个电影的核心逻辑表达,是非常纠结的。
或者说,这个电影要讲的故事,很不通顺。
有的人说拧巴,汪老师说他伪高潮,还有人看完一琢磨忍不住开喷,我觉得都是源自与此。
这个电影,其实是一部 终极加强版的抗日神剧,还是国军立场的。
为什么这么说?
先说说什么是抗日神剧,抗日神剧就是,抛开历史背景,不讲战争逻辑,只描述夸张的战场打斗,把战争这么一个严肃的事变成小孩打架的简单化叙事手法。
手撕鬼子,裤裆藏雷,都是这个问题
你都能手撕鬼子了,那先烈们浴血奋战十四年是打的寂寞吗?这逻辑立不住啊。
神剧神剧,神的不是你手撕鬼子的神操作,而是你的神逻辑
拯救大兵瑞恩,八个人去救一个人,这么夸张的故事,为什么不是抗德神剧?
他先摊开二战的故事背景,再描述诺曼底登陆的惨烈战况,之后告诉你有一位母亲把所有孩子送上了战场,现在几个哥哥全战死了,国家不能让那位母亲失去最后一个儿子,你们现在得去找到那个弟弟。然后讨论,用八个人的命去救一个人,究竟值不值。最后升华,“值!因为我们不能让战争遮盖了人性的光辉,我们还要向所有士兵传达,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
人文关怀和我们会不计代价的去救你这个信念,比千军万马都重要。
在八人小分队踏上拯救瑞恩之旅的那一刻起,无论是毫发无损带回瑞恩,还是全员牺牲瑞恩也没找到,或者瑞恩也战死,这个任务的战略意义都已经达到了,他向所有人传达了这个信念。所以他的逻辑完全能说通,此片也被认可是伟大的反战片。
八佰的问题在于什么呢?
八百战士死守四行仓库很惨烈,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先烈。
那么,八百的故事之前,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八百战士死守四行仓库呢?
不好意思,不方便细说,说了就是黑国军了,所以电影里一笔带过
那么,八百故事之中,为什么没有别的军队来支援呢?别的队友都在干什么呢?
不好意思,也不方便细说,说了又是黑国军了(其实原计划不止这一个团,但上级跑路了~)
那么,八百之后,勇敢的将士们如何了呢?谢晋元将军怎么样了?
不好意思,还是不方便说,说了还是黑国军了(死于叛徒刺杀)
你看,
八百的问题在于,前因后果是不能多提的,只要你提,那就是在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黑国军
但问题是,这本身就是一场政治意义非常重的战役啊,为什么上海沦陷,为什么只留下了八百战士(其实是四百),为什么租界隔岸观火,为什么寄希望国际调停,为什么前期咬牙死战,为什么最后突然撤退?
真正的《八佰》,必须得把战场外的前因后果全拍出来,这些才能说通,故事才完整。
这些战场外的元素,博弈,考量,远比战场内的冲突更精彩。
现在,你等于就是说,前因后果咱就别计较了,我们就看中间这几场战斗吧。
OK,那我们就看中间这场战斗也行
为什么八百战士要死守四行仓库?
因为要演戏给租界内国际社会看,寻求英法美的国际声援。
那么,一个灵魂问题就来了
这么视死如归的战士,这么英勇无畏的士兵,为什么落到了这个下场,只能苛求洋人们的援助,不能堂堂正正靠自己赢得胜利呢?
你看,这个问题,又一发入魂了吧
我们的民族病了,但英勇的士兵和租界内热心的国人都表明了他们并非有病的那个,所以糊不上墙的是谁?这问题一摊开,你发现,还是在黑国军啊。
很多人看完觉得,谢晋元团长这个角色很单薄,没存在感,原因就在于,这个灵魂问题,原本是属于他这个团长来提问和思考的。
为什么要打,为什么要撤,为什么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撤退,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国家的出路在哪里?
这是全剧的核心问题,谢晋元在撤退时必须回答的问题,但现在,你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甚至你都不能把这个问题抛出来,抛出来就又是黑国军了。
所以怎么办?只能和特派员对话后隐晦带过。
有这必要吗?没必要啊
几十年前的电影,不论是《大决战》三部曲还是《决战之后》的功德林分锅大会,都已经把这个答案清清楚楚说明白了。
历史也早已给出了实践的答案。
一个希望靠着表演,寄希望国外调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真正的救世主从不是别人,而是你们自己。
其实,片子中特派员已经把话说到嘴边了,谢团长也拍桌子了,
但凡后面能再深度挖掘一点,这个片子的逻辑都立住了~
但遗憾的是,没有,就蜻蜓点水一样云山雾里的带过了。
前因不好说,后续不能提,中间也不能深究,
这不就只能刻画战士的英勇表现了吗,这不就是抗日神剧化了吗
这种逻辑缺失,也直接导致了,电影最后的剧情高潮,撤退过桥的逻辑雪崩。
前一刻视死如归的战士,即将迎来最终的一战,音乐气氛都渲染到位了,然后?突然就快速撤退?WHY?给不出答案,大家就看的拧巴,高潮就有点莫名其妙。
事实上,就按历史来拍就行
表演无法帮助你赢得战争,国外调停也救不了你,所以这场战斗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撤,我们要去寻找真正的答案,如何把四百人变为四万万人。星星之火,如何燎原。
他们也确实做到了。
尽管后来谢团长被刺杀,但这四百壮士中有不少人加入了新四军,
转战千里,浴血奋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将日军驱逐出了中国。
“— — 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这才是我眼里完整的八佰,
这个高潮不比现在这个撤退舒畅一万倍?
八佰战士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但我们更不能忘记,我们是怎么输的,又是怎么赢的,不然就是对不起千千万万抗日英雄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