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k
2021-12-18T06:02:05+00:00
原文地址:
[url]https://mp.weixin.qq.com/s/dMSO0ohmRxYzMATJGYIdTA[/url]
摘录一段
[quote]
人的经验每时每刻都在自我更新,两个人的自我认知和关系期待会随着自身经验的更新而不断变化,会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情感需要,倘若这些需要不能被另一个人调试性的匹配和回应,关系就会不断陷入危机。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亲密关系不再只是一种心理和行为本能,而是一项技能,非常硬核的技能。它需要一个人充分的同理心,积极的自我探索意愿,真诚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冲突和情绪唤起的调节和耐受能力,对于双方共同情感利益的协商和纠错能力等。当两个人共同具备了这些意识和能力时,关系才有了迭代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也就是说,不仅要有建立关系的能力,还要有经营关系的能力,前者靠本能和直觉就可以做好,而后者却需要一个人主动地学习与克服,大部分人都忽视了这一点,随之放弃的还有自己作为一个关系参与者的责任。
关系并不是在法律和名义上延续着就算存活,一段关系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情感流动性和可修复性,两个人只有不断消灭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隔阂与冲突,才能在情感上通达彼此,才会觉得在一起是滋养的、“划算的”。
相比于那种如梦幻泡影般的理想关系所掀起的情感浪潮,有一种扎根于现实的关系并不逊色于它,它浑厚如深潭,从来不用任何特殊形式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只是单纯让人觉得平静和踏实。这种关系是两个人克服诸多情感磨难过程里的一砖一瓦,它密实地填充了所有脆弱的空隙,它有妥协却没有搁置热情,它会让人发自心底地体验到对方的珍贵。
有哪些地方需要学习呢?我认为一个人首先要能够了解自己对于关系的期待,自己在情感上需要什么,看重什么,是战友般相互扶持,还是知己般的精神共鸣,还是像一起玩耍的伙伴。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在不考虑性别的时候依然愿意呆在一起,依然觉得有趣。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一个人在关系初期的魅力常常是具有粉饰性的,长久的吸引始终关乎于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的真实需要。
而关系是两个人的事情,你还要考虑对方需要什么,看重什么。两个人的期待是否能够达成一致?它们最好是你不用刻意做什么就能够让对方满意和愉悦的部分,关系的厌倦也是在发现对方身上没有这部分,或不能给出这部分时开始产生。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大部分人在关系中寻求的是安抚,是额外的情绪照料。倘若我们不能先学会照料自己,那么关系中真正有趣和创造的部分就会隐藏在那份情感缺口之外,让我们无法辨识谁才是真正可以陪伴我们的人。问自己一个问题,抛开情感要素,你愿意和对方这样的人相处吗?愿意和对方一起玩耍吗?
但这并不是说一切都高枕无忧了,两个人依然会遇到纷争和矛盾,如果不能处理好关系中的破裂,它就会渐变成隔阂,让两个人在心理上渐行渐远。所以关系里的坦诚和信息透明非常重要,而保证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学会沟通。
学会沟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能够坦诚自己的情感意图,也能努力去识别另一个人的心理意图,并在误会时有所澄清。因为人们总是会在交流中将某些关键的情感无意识隐藏,总是期待对方能够发现。事实上一个人倾向于不去说出的东西,就会变成另一个人永远也听不见的东西。
当关系在非安全时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我保护的方式隐晦地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情感需要,而那些被修饰过的言语行为,常常会被另一个人误解,比如在乎时的冷漠,关切时的苛责,需要时的拒绝,那些所有的言不由衷。
如何准确识别另一个人的心理意图呢?前提是彼此交心过,知晓自己在对方心里的大概位置,也知晓对方在自己心里的位置,这种关系确认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它是理解一个人言语行为的整体背景。
在人与人之间,真诚如实的对话始终是重要的,并不是所有破裂都可以被修复,关系也有自己的窗口期,一旦一个人彻底心冷了,再多的挽留也无济于事。将对方视作自己最可靠信赖的同盟,将自己的困难视作两个人共同的困难,邀请对方和自己一起去克服,是关系能具备复原力和抗体的关键。如果关系中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相互绞杀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也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
这些话或多或少会让人们觉得沮丧,就像小孩憧憬一个美好世界却不如所愿。我理解人们希望在简单快乐中收获幸福的想法,能够天真自在存活于世的意愿。这个世界既美好,又残酷,尤其是它成全和破坏一个人的依恋时。我们需要比预想的更多的过程来守护我们想要的,用更多的过程去克服那些令我们一直感到彷徨和害怕的。
[/quote]自我的成长永远不会欺骗自己,不会辜负自己。
与君共勉。
[url]https://mp.weixin.qq.com/s/dMSO0ohmRxYzMATJGYIdTA[/url]
摘录一段
[quote]
人的经验每时每刻都在自我更新,两个人的自我认知和关系期待会随着自身经验的更新而不断变化,会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情感需要,倘若这些需要不能被另一个人调试性的匹配和回应,关系就会不断陷入危机。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亲密关系不再只是一种心理和行为本能,而是一项技能,非常硬核的技能。它需要一个人充分的同理心,积极的自我探索意愿,真诚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冲突和情绪唤起的调节和耐受能力,对于双方共同情感利益的协商和纠错能力等。当两个人共同具备了这些意识和能力时,关系才有了迭代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也就是说,不仅要有建立关系的能力,还要有经营关系的能力,前者靠本能和直觉就可以做好,而后者却需要一个人主动地学习与克服,大部分人都忽视了这一点,随之放弃的还有自己作为一个关系参与者的责任。
关系并不是在法律和名义上延续着就算存活,一段关系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情感流动性和可修复性,两个人只有不断消灭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隔阂与冲突,才能在情感上通达彼此,才会觉得在一起是滋养的、“划算的”。
相比于那种如梦幻泡影般的理想关系所掀起的情感浪潮,有一种扎根于现实的关系并不逊色于它,它浑厚如深潭,从来不用任何特殊形式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只是单纯让人觉得平静和踏实。这种关系是两个人克服诸多情感磨难过程里的一砖一瓦,它密实地填充了所有脆弱的空隙,它有妥协却没有搁置热情,它会让人发自心底地体验到对方的珍贵。
有哪些地方需要学习呢?我认为一个人首先要能够了解自己对于关系的期待,自己在情感上需要什么,看重什么,是战友般相互扶持,还是知己般的精神共鸣,还是像一起玩耍的伙伴。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在不考虑性别的时候依然愿意呆在一起,依然觉得有趣。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一个人在关系初期的魅力常常是具有粉饰性的,长久的吸引始终关乎于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的真实需要。
而关系是两个人的事情,你还要考虑对方需要什么,看重什么。两个人的期待是否能够达成一致?它们最好是你不用刻意做什么就能够让对方满意和愉悦的部分,关系的厌倦也是在发现对方身上没有这部分,或不能给出这部分时开始产生。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大部分人在关系中寻求的是安抚,是额外的情绪照料。倘若我们不能先学会照料自己,那么关系中真正有趣和创造的部分就会隐藏在那份情感缺口之外,让我们无法辨识谁才是真正可以陪伴我们的人。问自己一个问题,抛开情感要素,你愿意和对方这样的人相处吗?愿意和对方一起玩耍吗?
但这并不是说一切都高枕无忧了,两个人依然会遇到纷争和矛盾,如果不能处理好关系中的破裂,它就会渐变成隔阂,让两个人在心理上渐行渐远。所以关系里的坦诚和信息透明非常重要,而保证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学会沟通。
学会沟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能够坦诚自己的情感意图,也能努力去识别另一个人的心理意图,并在误会时有所澄清。因为人们总是会在交流中将某些关键的情感无意识隐藏,总是期待对方能够发现。事实上一个人倾向于不去说出的东西,就会变成另一个人永远也听不见的东西。
当关系在非安全时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我保护的方式隐晦地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情感需要,而那些被修饰过的言语行为,常常会被另一个人误解,比如在乎时的冷漠,关切时的苛责,需要时的拒绝,那些所有的言不由衷。
如何准确识别另一个人的心理意图呢?前提是彼此交心过,知晓自己在对方心里的大概位置,也知晓对方在自己心里的位置,这种关系确认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它是理解一个人言语行为的整体背景。
在人与人之间,真诚如实的对话始终是重要的,并不是所有破裂都可以被修复,关系也有自己的窗口期,一旦一个人彻底心冷了,再多的挽留也无济于事。将对方视作自己最可靠信赖的同盟,将自己的困难视作两个人共同的困难,邀请对方和自己一起去克服,是关系能具备复原力和抗体的关键。如果关系中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相互绞杀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也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
这些话或多或少会让人们觉得沮丧,就像小孩憧憬一个美好世界却不如所愿。我理解人们希望在简单快乐中收获幸福的想法,能够天真自在存活于世的意愿。这个世界既美好,又残酷,尤其是它成全和破坏一个人的依恋时。我们需要比预想的更多的过程来守护我们想要的,用更多的过程去克服那些令我们一直感到彷徨和害怕的。
[/quote]自我的成长永远不会欺骗自己,不会辜负自己。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