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ft
2020-04-23T16:45:42+00:00
刚刚看到一个有关于恐惧于死亡的帖子,发现对于死亡有所恐惧的人还不少,有的人也许表现的不屑一顾,但真实的内心也许还是有恐惧诞生,这没什么,毕竟生死之间有大恐怖。死亡是必然的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我们应该抛却对恐惧的羞于启齿,正视死亡和对死亡的恐惧才能更好的生活(奥利给!),我曾经也一直惧怕于死亡,但是现在已经不怎么恐惧了。
刚刚在原帖回复之后现在删删改改再单独发一帖,希望我的方法能给更多困惑于死亡的朋友带来些许安慰。也欢迎老哥们一起讨论。
首先,对于恐惧于死后的未知,我个人对于死亡的感知只有本能的恐惧,在我仅有的想象力想来死亡之后不外乎三种可能:
第一种是存在一个类似于天国或者地狱一样的地方,这样的结果是最好的。她意味着死亡只是同样的我的一段不同的经历,我仍有自己的思维和记忆,可以继续思考可以不断感受。
第二种就是类似于轮回的状况,随着死亡降临记忆、性格被完全抹除,之前发生的一切都只是无从找寻的泡影。但至少我还能继续保有“自我”这一概念,以另一种形式度过与现在的“我”毫不相关的下一段生命
而第三种则是最让我感到恐惧的:死亡即虚无。个体的概念一瞬间消散,“自我”随着死亡而崩溃,思维湮灭,感知消失,没有痛苦,没有安详,没有寂寞,没有意义。死亡就是终点(也就是原帖说的)
对于死后究竟会怎样的各种臆想必将永远折磨着我,但幸而死亡就像排队检票,总有一天会轮到我,想必只有在死亡降临的那一刻我才能得知死亡后会怎样,并因此而不再经受折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这就是“只有死亡才能带来永恒的安宁”
其次,对于如何解决对死亡本身的恐惧,我见的最多的就是劝人“活在当下,享受生活”。自从我意识到了死亡并为之恐惧后我也曾经想过用这种想法来缓解恐惧,但显然失败了。可能因为我习惯于时不时以脱离当下的自我、站在第三方视角来思考问题,当我告诉我去尽情享受现在并加以实践后我发现内心中另一个冷静的“我”会不断暗示自己“愉悦的当下只是暂时的虚幻,死亡必将降临”而重获恐惧。
这种恐惧来的奇怪,去的也迅速。我认真思考了一下,究其原因是我对于死亡的恐惧并不是“死亡会带来痛苦/寂寞”。而是“死亡什么都不会带来”,痛苦、折磨、安详的感觉只能证明“自我意识”的存在,而什么都没有即说明连“自我意识”都无法维持,对我来说没有了“自我”就算肉体仍然运转也不过行尸走肉。就连记忆的消失对我而言也不过是删掉了冗余的储存,但思维与意识的湮灭则不同,它意味着“存在”本身是无意义的,相比之下连我对于死亡的思考都是可笑的。因此就对于死亡的恐惧而言,享受当下的“我”在“我”看来只是逃避的表现。同时我的本能会一遍一遍的提醒我在三种可能中最糟糕的那一个可能才是可能性最大的结果。
幸而当我想明白了这件事后我又发现我不再认为恐惧死亡是什么丢人的事迹也不再厌恶这种恐惧感,因为“恐惧”本身也是思维仍然存在的证据,只要我仍然恐惧死亡我就还处于离死亡最远的地方。这是很奇妙的状态,我一边拼命抗拒死亡的到来又一边拼命想要从死亡的身上获取恐惧以维持自我,就像一场贯穿一生的贴面舞。
从另一个角度你可以想象有一位名为“死亡”的密友无言的陪伴你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比你任何一个亲人、朋友都陪伴的更久,也就是只有死亡的降临才能将你们分离。然而当死亡真正降临,我们却又不会再分离,因为到那时我即是死亡,死亡亦是我
ps: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我也认同,到事实上生活中确实是有被死亡恐惧折磨的人,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思考方法上不同的视角
刚刚在原帖回复之后现在删删改改再单独发一帖,希望我的方法能给更多困惑于死亡的朋友带来些许安慰。也欢迎老哥们一起讨论。
首先,对于恐惧于死后的未知,我个人对于死亡的感知只有本能的恐惧,在我仅有的想象力想来死亡之后不外乎三种可能:
第一种是存在一个类似于天国或者地狱一样的地方,这样的结果是最好的。她意味着死亡只是同样的我的一段不同的经历,我仍有自己的思维和记忆,可以继续思考可以不断感受。
第二种就是类似于轮回的状况,随着死亡降临记忆、性格被完全抹除,之前发生的一切都只是无从找寻的泡影。但至少我还能继续保有“自我”这一概念,以另一种形式度过与现在的“我”毫不相关的下一段生命
而第三种则是最让我感到恐惧的:死亡即虚无。个体的概念一瞬间消散,“自我”随着死亡而崩溃,思维湮灭,感知消失,没有痛苦,没有安详,没有寂寞,没有意义。死亡就是终点(也就是原帖说的)
对于死后究竟会怎样的各种臆想必将永远折磨着我,但幸而死亡就像排队检票,总有一天会轮到我,想必只有在死亡降临的那一刻我才能得知死亡后会怎样,并因此而不再经受折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这就是“只有死亡才能带来永恒的安宁”
其次,对于如何解决对死亡本身的恐惧,我见的最多的就是劝人“活在当下,享受生活”。自从我意识到了死亡并为之恐惧后我也曾经想过用这种想法来缓解恐惧,但显然失败了。可能因为我习惯于时不时以脱离当下的自我、站在第三方视角来思考问题,当我告诉我去尽情享受现在并加以实践后我发现内心中另一个冷静的“我”会不断暗示自己“愉悦的当下只是暂时的虚幻,死亡必将降临”而重获恐惧。
这种恐惧来的奇怪,去的也迅速。我认真思考了一下,究其原因是我对于死亡的恐惧并不是“死亡会带来痛苦/寂寞”。而是“死亡什么都不会带来”,痛苦、折磨、安详的感觉只能证明“自我意识”的存在,而什么都没有即说明连“自我意识”都无法维持,对我来说没有了“自我”就算肉体仍然运转也不过行尸走肉。就连记忆的消失对我而言也不过是删掉了冗余的储存,但思维与意识的湮灭则不同,它意味着“存在”本身是无意义的,相比之下连我对于死亡的思考都是可笑的。因此就对于死亡的恐惧而言,享受当下的“我”在“我”看来只是逃避的表现。同时我的本能会一遍一遍的提醒我在三种可能中最糟糕的那一个可能才是可能性最大的结果。
幸而当我想明白了这件事后我又发现我不再认为恐惧死亡是什么丢人的事迹也不再厌恶这种恐惧感,因为“恐惧”本身也是思维仍然存在的证据,只要我仍然恐惧死亡我就还处于离死亡最远的地方。这是很奇妙的状态,我一边拼命抗拒死亡的到来又一边拼命想要从死亡的身上获取恐惧以维持自我,就像一场贯穿一生的贴面舞。
从另一个角度你可以想象有一位名为“死亡”的密友无言的陪伴你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比你任何一个亲人、朋友都陪伴的更久,也就是只有死亡的降临才能将你们分离。然而当死亡真正降临,我们却又不会再分离,因为到那时我即是死亡,死亡亦是我
ps: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我也认同,到事实上生活中确实是有被死亡恐惧折磨的人,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思考方法上不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