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看了一些讲审美的书,想到一个问题:人能否/是如何从理论中学习审美/分辨艺术品的高下

punkin2k7-avatar

punkin2k7

2021-12-07T05:34:48+00:00

叠甲:首先这肯定是个外行问题,所以我想听听每个人的想法。

问题是这样:假设,我原本完全不能分辨某两幅画之间的高下。
后来,我学习了一些画画技巧和美学理论,比如透视,解剖,构图,上色等等。
之后,我在熟悉这些理论的前提下,以此去审视这两幅画,根据这几个方面去给他们分别做评价,然后得到一个总体评价,最终我能对两幅画之间的高下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了。
那么,我到底有没有审美能力?在学习之前和之后?

答案分类:
1、审美能力有高下之分,且可以理论学习,所以我一开始不能审美,学习后会了。
2、审美能力有高下之分,且是天生的,如果我一开始完全不能分辨,那学习也不能让我获得审美能力。所以我学习前和学习后都没有审美能力。
3、审美是主观的,不能说你一开始就没有审美,只是学习了以后变了而已。所以没什么特别高下之分,问就是人都有审美能力。
X、其他
LNYOM-avatar

LNYOM

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作品,对比之下知道好看的更好看的是怎么样的
而理论是让你明白,它为什么好看[s:ac:茶]
punkin2k7-avatar

punkin2k7

Reply to [pid=573164179,29830718,1]Reply[/pid] Post by [uid=38925587]k4fka[/uid] (2021-12-13 13:40)
如果是之前虽然看过一定数量的作品,但从来不能分辨其高下,根本不知道怎么对比,自己也没有任何主观的美丑判断——直到后来学习了理论知识,其中包括明确的好与坏标准后,带着这把标尺再去分辨这些作品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来得出结论的话,怎么算?

别问我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要是题设的这个人不需要理论,光靠实践就能建立自己的审美的话,就不会有主楼的问题;现在就是,如果这个人在学习理论之前,完全不能通过实践建立自己的审美,但他可以学习理论和运用理论。
LNYOM-avatar

LNYOM

[quote][pid=573171021,29830718,1]Reply[/pid] Post by [uid=39683590]daichou03[/uid] (2021-12-13 14:09):

如果是之前虽然看过一定数量的作品,但从来不能分辨其高下,根本不知道怎么对比,自己也没有任何主观的美丑判断——直到后来学习了理论知识,其中包括明确的好与坏标准后,带着这把标尺再去分辨这些作品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来得出结论的话,怎么算?

别问我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要是题设的这个人不需要理论,光靠实践就能建立自己的审美的话,就不会有主楼的问题;现在就是,如果这个人在学习理论之前,完全不能通过实践建立自己的审美,但他可以学习理论和运用理论。[/quote]能脱离社会和时代影响的,我觉得只有科学的真理。这样说的话,审美应该不行[s:a2:doge]
或者说审美的高下是动态的,根据时间和空间会不断改变[s:ac:茶]
ran-avatar

ran

你看 世界上各个民族 奇怪的服饰 甚至身体改造 这些怎么可能是一个人自己 突然感悟出来的

明显就是 后天学习的
先天的美 很可能 就是 自然的健康 对称 色彩

其他反自然的都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就是话语权的问题
DemonChild-avatar

DemonChild

你先是把理论和实践对立了,但理论本来就是来自于实践的。不存在完全没有实践依据的审美理论,又不是哲学。

其次理论本身就是复杂的,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审美理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最后,尽管全靠实践未必能建立起专业的审美观念,但对于审美本身绝对是有帮助的。就好比哪怕不研究文学理论,但只要文学作品读得多,对于文本水平的高低,多少是能有个模糊判断的。至少不会认为网文能赶超四大名著,古风歌填词可比肩李杜[s:ac:哭笑]
Fuzywhal-avatar

Fuzywhal

我觉得是这样

首先人类本身,应该,由基因决定了,会认为什么东西是“美”的,这应该是最初艺术的来源。但这种表达是朴实的,模糊的

之后,人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造,形成了不同的方法去创造这种“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美学理论,这就演变成了“本能+文化创造”的合一体

但是,艺术这种东西,和科学理论不一样,没有一个明确的从低到高的演进关系。艺术,以我浅薄的观察,更多的是一种排列组合。不同的排列组合,也就是文化创造,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
我觉得最明显的就是绘画。有些流派追求写实,有些流派追求光影,有些流派简化到只有线条和简单图形。本质上都是在描摹现实和心灵,但是角度不同,排列组合的元素不一样

所以,回到审美上
我认为,就是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排列组合的能力,当你学习审美,实际上学习的是某种排列组合的方式
比如,你说一开始完全无法分辨两幅画的好坏,后来学习了,可以分辨了
那是因为你学到了,在某种确定的排列组合方式下,哪种组合是好的,哪种组合是坏的
但一旦脱离了这种固定的方式,你就无法分辨了

我举个例子
很多人在听到一首音乐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脑补。比如,听到一句乐句,能够脑补出这个旋律的最后一个音,而实际上你还没有听到这个音。
我觉得,这就属于人类的音乐本能。
那么针对这种本能,古典音乐往往是满足人类的这种脑补。也就是,作曲者写音乐的时候,就在那个乐句的位置,填上大多数人都会脑补的那个音。

但是随着音乐的变化,古典音乐越来越难写,排列组合的元素被用的越来越多,后继者很难再写出新东西了。
这时候就出现了无调性的音乐。本质上,扩大了排列组合的范围。
但这时候,就出现了很多,不满足古典音乐审美的内容。你得学习现代音乐,你才能理解,现代音乐的作曲人有什么精妙的地方
punkin2k7-avatar

punkin2k7

Reply to [pid=573197368,29830718,1]Reply[/pid] Post by [uid=1507124]zilin0711[/uid] (2021-12-13 15:54)
话语权论确实是一种可以自圆其说的解释,不错

在先天和后天方面,人有异同。如果一定要划一条线,左边代表大多数人类的先天认识,右边代表除此以外的,包括个别人的和后天的认识的话,似乎不存在这么一条清晰的线,但可以认为有这么条线。而线也是话语权定的,不知这个理解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