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火了吧,古代寺庙都是兼营火警的,比如广州的白云观,就是负责广州周边的火灾预警的,晚上观测到着火就会敲钟,惊醒人们,方便救火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这首《枫桥夜泊》,情味隽永诗意美,堪称千古佳句。
寒山寺为何要在半夜敲钟?这让熟读四书五经的文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争论不休。宋代大文人欧阳修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如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哪有三更半夜敲钟的道理?”这些文人却忘了,佛寺住的是和尚高僧,行的是佛法,要了解这些真和尚的行为,就得从佛经中找答案。《增一阿念经》是佛教的基础经典,它早在张继写这首《枫桥夜泊》约400年前的东晋时代就已传入我国。
其中有两段这样说:半夜钟,又叫幽冥钟。佛教法器,系于后半夜时呜击,意欲救拔地狱之灵。又说“若打钟时,愿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若闻钟声,兼说佛咒得解五百亿劫生死重罪。”
“夜半钟声”之说法,历史上曾经争论过。北宋欧阳修认为张继此诗虽佳,但三更时分不是撞钟的时候。南宋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综合了王直方、叶梦得等人的论辩,考证说吴中地区的寺院,确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谓之“定夜钟”。如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到山半夜钟。”温庭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都是唐代诗人在各地听到半夜钟声的佐证。
所谓“定夜钟”是古代苏州寺院(江南地区普遍存在)有半夜撞钟报时的习俗。每天晚上23时40分,开始打钟,用20分钟时间,均匀地打完,共计一百零八下,最后一下即合午夜,与凌晨之瞬间。大概在南北朝时期,苏州的很多寺院就开始撞定夜钟了。
网上找的,随便百度不就知道了
古代苏州寺院,有半夜撞钟,报时的习俗,名为定夜钟。每天晚上,23时40分,开始打钟,用20分钟时间,均匀地打完,一百零八下,最后 一下,即合午夜,与凌晨之瞬间。大概在南北朝时期,苏州的寺院,就开始撞定夜钟了。
会用百度么
还要付钱你信不信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8/04/-7Q174-f5qjZfT3cSsg-g0.jpg.medium.jpg[/img]
报时吧。
就像我们小时候县里的邮电局的大钟还会整点响。传出去好远。
[quote][pid=538496079,27922443,1]Reply[/pid] Post by [uid=1739029]巫师不是我[/uid] (2021-08-04 23:46):
古代苏州寺院,有半夜撞钟,报时的习俗,名为定夜钟。每天晚上,23时40分,开始打钟,用20分钟时间,均匀地打完,一百零八下,最后 一下,即合午夜,与凌晨之瞬间。大概在南北朝时期,苏州的寺院,就开始撞定夜钟了。
会用百度么[/quote]古人日落而息
这个点正睡得香呢
这倒霉寺庙害周围多少里百姓常年失眠啊
百度了一下不知道对不对,粘贴过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千百年来,唐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上至白发老丈,下至黄口小儿,多能吟诵。
但,有没有人发出过一句疑问?深夜,寺院早已关门闭户,僧人早已按寺规回房歇宿。怎会有人在夜半三更时,突然撞响了大钟,令那浑厚深远的钟声都传到了枫桥附近的客船上?
其实,这敲的不是一般的钟,而是一种特殊的钟——幽冥钟。
钟声,震醒长夜,警觉昏迷,引生善心,停息诸苦。
敲幽冥钟,是汉地寺院的独有传统。深夜敲响幽冥钟,是为了超度和利益沉沦受苦的地狱众生。
《增一阿含》云:“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
《佛祖统纪六》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九:“为度亡,撞幽冥钟,须昼夜响声连接,不紧不缓。亦须念佛,或念菩萨,或诵经咒,随诵随扣,其利甚大。故钟头为度生妙执也。”此中的“钟头”,指(禅宗)寺院里负责撞钟的执事。说“钟头为度生妙执”,是说,负责撞钟的执事——“钟头”,是一件很能够利他的执事。
据传,敲钟对一切恶道里的众生都是有益的。每当敲钟的时候,在恶道中受苦的众生马上身心清凉,不感到苦,一直到钟声停止,他又堕入不断的苦中。
可以说,深夜的敲钟时分,是他们无边苦境中唯一的休息之时,所以敲钟的人要敲得不疾不徐,前声刚断,后声随续,使那一百零八下的钟声,声声相续,这样,恶道里的众生才能有一小段不受苦的时间;如果敲得太快,浪费了钟声,敲得太慢,则苦痛断续,也不得休息。
由于敲这夜里的钟声事关重大,敲钟的人总是全神贯注,有时敲着敲着,想到恶道里的众生,就不知不觉地落下泪来。
除了利益一切恶道众生,幽冥钟亦有利于在世之人,及阿修罗、天人等。
民间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可见,撞幽冥钟,亦能为在世之人除障开慧、增福延寿,所谓“冥阳两利”。
另一段:
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应该是类似于人工报时
就好像古代还有半夜巡逻打更的人,没现在这么方便,估计人也习惯了,不觉得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