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r_Saints
2021-02-05T08:37:05+00:00
大家都知道。
秦始皇实行的是外儒内法的政治结构。
所谓外儒,是指利用大量儒生来进行礼仪上的修饰。比如皇帝称号,比如百官设置,比如祭祀等等,比如史官。这些是儒的外表。
但是儒的本身是对皇帝的一种约束,是一种民主精神,人本精神。
而法家虽然强调以严苛的法律来治理过敏,但是强调守法无私,并没有让法律成为私人的杀人刀。更继承了儒家轻徭薄赋,轻刑重信的特点。
而秦始皇这样的独裁者,自然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约束。秦国从变法强国开始便使用了法家的思想和治国之术,这种术在秦灭六国之后达到高峰,然后迅速转入沉寂。秦的法,由疏转密,由轻转重,由公利而转入私利。
原本有六国的约束和压迫。秦尚且不敢大范围的趋势民力,对内还有军功封地的国策,来满足群众的需求。但是六国一灭,按说,六国的子民都是秦朝子民。
但是秦始皇,开始以暴政虐待六国移民,大兴土木。此后连秦国本土的子民都开始对秦政不满。刘邦进入秦国旧土,竟得到老秦人的欢迎。秦的上层建筑与下层百姓的隔阂,由此可见。暴秦如此,自然两代而亡。由秦统一六国至于秦之灭亡,不过是几十年。短命如斯,秦王之无能和贪婪残暴要付主要责任。
汉朝的政策开始是因袭秦律的。
秦律中残暴的地方,法家的地方,汉朝都继承了。但是汉朝的优点在于与民休息。这种质朴的人本精神,让原本残暴的法律也变得相对比较宽容。
中国古代的法制,都是人治的结果。所以同样的法律在秦始皇手中二代而秦亡,在汉手里,却有文景之治和其后的数百年国祚了。
只是这种精神并不能长期保持。到了汉武之时,因为汉武个人的兴趣,和儒家文化的重新崛起。朝政中开始有以儒家而代替法家的臣子出现。
(刘邦用儒家,不过用儒家之礼仪而已。实际上还是秦律治国)。
汉武用这些儒家的臣子,儒家的文化来抬高自己,装点门面。但实际上,他本人不过是一个独夫民贼而已。汉武其人,连秦始皇尚且不如,只是侥幸得了汉朝大一统的盛世,于是开始各种残暴的统治。
比如,董仲舒乃是汉朝的大儒。但是汉武并不能接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点,险些将他杀死。使用的不过是公孙弘,温舒这种人。这些人以儒为装点,本质上不过是一些屠夫之辈,和赵高之流并无区别。
汉武死后,儒家终于成为华夏之共识。
在这种共识之下,批评汉武的声音成为主旋律。秦皇汉武,成为不顾民力,滥用军事的典型。
这种批判,一直千年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一直等到近代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在这场运动之后,儒家文化终于逐渐退出了中国的舞台。民众也好,学者也好,开始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于治国救世毫无用处。
而新崛起的学者,思想家。开始用新的思路来看待中国的历史,重新看待中国的秦皇汉武。
本来当时传入中国的思想中,诸如自由主义,诸如社会主义,都是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按说也应该和以前一样批判秦皇汉武的。
但是清末到民国的中国一直遭受外族的侵略,统一和和平成了奢望。
在这样的大局势之下,自然学者开始怀念起能够让国家重新富强统一的人来。哪怕这个人是一个独夫民贼,也被刻意遗忘了。
比如孙中山谈“汉族”。
比如钱穆在日军侵略之下,一路南下,写出国史大纲。
比如国共联手对抗日军的时候,《沁园春。雪》的诞生。这一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都是因为当时国内的局势动荡,国家迫切渴望统一之下对雄武英主能够带领群众统一和复兴华夏的希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秦皇汉武的所谓暴政,自然被刻意忽略了。
建国之后。实际中国的国际形势一直不好。
国家也没有真正实现统一。尤其是美国如同一个北方匈奴,一把利剑一样,时刻悬在中国人的头顶之上。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虽然儒家精神似乎在中国复兴了。当代的人本思想也很流行。但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评价反而提高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秦帝国》,《汉武帝》《天下》等电视剧也接连而出。本质上是一种借古喻今,鼓励当代的中国人团结奋进。
[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656005[/url]
秦始皇实行的是外儒内法的政治结构。
所谓外儒,是指利用大量儒生来进行礼仪上的修饰。比如皇帝称号,比如百官设置,比如祭祀等等,比如史官。这些是儒的外表。
但是儒的本身是对皇帝的一种约束,是一种民主精神,人本精神。
而法家虽然强调以严苛的法律来治理过敏,但是强调守法无私,并没有让法律成为私人的杀人刀。更继承了儒家轻徭薄赋,轻刑重信的特点。
而秦始皇这样的独裁者,自然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约束。秦国从变法强国开始便使用了法家的思想和治国之术,这种术在秦灭六国之后达到高峰,然后迅速转入沉寂。秦的法,由疏转密,由轻转重,由公利而转入私利。
原本有六国的约束和压迫。秦尚且不敢大范围的趋势民力,对内还有军功封地的国策,来满足群众的需求。但是六国一灭,按说,六国的子民都是秦朝子民。
但是秦始皇,开始以暴政虐待六国移民,大兴土木。此后连秦国本土的子民都开始对秦政不满。刘邦进入秦国旧土,竟得到老秦人的欢迎。秦的上层建筑与下层百姓的隔阂,由此可见。暴秦如此,自然两代而亡。由秦统一六国至于秦之灭亡,不过是几十年。短命如斯,秦王之无能和贪婪残暴要付主要责任。
汉朝的政策开始是因袭秦律的。
秦律中残暴的地方,法家的地方,汉朝都继承了。但是汉朝的优点在于与民休息。这种质朴的人本精神,让原本残暴的法律也变得相对比较宽容。
中国古代的法制,都是人治的结果。所以同样的法律在秦始皇手中二代而秦亡,在汉手里,却有文景之治和其后的数百年国祚了。
只是这种精神并不能长期保持。到了汉武之时,因为汉武个人的兴趣,和儒家文化的重新崛起。朝政中开始有以儒家而代替法家的臣子出现。
(刘邦用儒家,不过用儒家之礼仪而已。实际上还是秦律治国)。
汉武用这些儒家的臣子,儒家的文化来抬高自己,装点门面。但实际上,他本人不过是一个独夫民贼而已。汉武其人,连秦始皇尚且不如,只是侥幸得了汉朝大一统的盛世,于是开始各种残暴的统治。
比如,董仲舒乃是汉朝的大儒。但是汉武并不能接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点,险些将他杀死。使用的不过是公孙弘,温舒这种人。这些人以儒为装点,本质上不过是一些屠夫之辈,和赵高之流并无区别。
汉武死后,儒家终于成为华夏之共识。
在这种共识之下,批评汉武的声音成为主旋律。秦皇汉武,成为不顾民力,滥用军事的典型。
这种批判,一直千年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一直等到近代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在这场运动之后,儒家文化终于逐渐退出了中国的舞台。民众也好,学者也好,开始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于治国救世毫无用处。
而新崛起的学者,思想家。开始用新的思路来看待中国的历史,重新看待中国的秦皇汉武。
本来当时传入中国的思想中,诸如自由主义,诸如社会主义,都是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按说也应该和以前一样批判秦皇汉武的。
但是清末到民国的中国一直遭受外族的侵略,统一和和平成了奢望。
在这样的大局势之下,自然学者开始怀念起能够让国家重新富强统一的人来。哪怕这个人是一个独夫民贼,也被刻意遗忘了。
比如孙中山谈“汉族”。
比如钱穆在日军侵略之下,一路南下,写出国史大纲。
比如国共联手对抗日军的时候,《沁园春。雪》的诞生。这一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都是因为当时国内的局势动荡,国家迫切渴望统一之下对雄武英主能够带领群众统一和复兴华夏的希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秦皇汉武的所谓暴政,自然被刻意忽略了。
建国之后。实际中国的国际形势一直不好。
国家也没有真正实现统一。尤其是美国如同一个北方匈奴,一把利剑一样,时刻悬在中国人的头顶之上。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虽然儒家精神似乎在中国复兴了。当代的人本思想也很流行。但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评价反而提高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秦帝国》,《汉武帝》《天下》等电视剧也接连而出。本质上是一种借古喻今,鼓励当代的中国人团结奋进。
[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656005[/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