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chii
2022-01-03T06:26:07+00:00
由于楼主平常只看历史文,再加上有个关系很好的妹子是明史专业的研究生,也跟着她一起看了不少明朝的史料和研究型书籍,然后在碰到这些文的时候基本上血压就是直线飙升。我以明朝相关的小说为例,吐槽一下这些通病。程度由低到高。
首先是最不严重,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那种小错误。这种错误基本只有熟悉史料的细节才会发现,如果作者犯了也完全无伤大雅。这里举几个例子,写靖难时期的作者大多数都会认为耿炳文活到了永乐年间,但实际上根据考据的祭文(沐家写的),耿炳文在靖难前期的真定之战就阵亡了,所以建文帝换了主将,毕竟人都死了怎么可能不换嘛。再比如非常有名的那本《抢救大明朝》,作者在番外崇祯重生篇里写了一个策略,让蜀王系九个郡王各出20个子女(旁支也算)跟土司联姻,不过比较尴尬的是,历史上蜀王一系的人丁比较稀缺,一共才一百来人,所以注定是找不到足够的人数的。再比如明穆宗叫朱载坖,明史错写成朱载垕。这些错误属于小瑕疵,连顶尖的学者尚且不能避免,所以自然不会苛求作者。
然后是一般的错误,作者喜欢用自己那一套不知道从哪看到或者编出来的理论来指导历史的走向,或者用阴谋论来解释问题。常见的比如“朱由校被文官搞落水身亡”,这里百度百科必须背大锅,误导了不知道多少人,朱由校落水的时间明明是天启五年八月,生病一段时间又好了,这个是他的贴身太监刘若愚在回忆录里明确写的,而众所周知朱由校死于天启七年八月(都是农历日期),难不成他在水里泡了两年才死吗?另外,朱由校是在皇宫的湖里落水(文官并不能进来),当时跟他一条船的只有客氏(奶妈,字面意思的)和几个太监,大风导致船翻的时候有两个小太监当场淹死,最后还是岸边一个叫谈敬的太监奋不顾身跳下水把朱由校救了上来(以上剧情都是出自《酌中志》,刘若愚本人第一视角回忆录,可靠程度比明实录还要高)。这个问题以前只见于不专业的作者,近几年有些作者为了恰烂钱,已经开始故意这么写了。而且有的人竟然缺德到把于谦于少保拉下水,说他和文官一起制造了土木堡事件,好在被读者们喷到弃书重开。
接下来是严重的,基本事实完全错误,比如出现了明朝不存在的官职(我见过写‘刺史’的,虽然明朝巡抚有太守的雅称,但也没有叫刺史的)和爵位(温馨提示,明朝宗室只有亲王、郡王、将军、中尉四个等级,其中将军和中尉也细分成各三个,公侯伯跟宗室无关),这种已经不是观念错误的问题了,完全就是写的都市文,只不过套了个历史的壳子。顺便提一句,《大明风华》里也有大量这种错误,让人十分怀疑编剧导演是不是故意的。遇到这种书直接删了就好了,不会有营养的。
最后是让人脑溢血,胡说八道的,尤其是最近涌现的大量工作室文章,那个瞎扯程度都已经到了生草的地步。这种文基本上看到简介就已经血压爆表了,比如我刚才不小心点进去了一本穿越成崇祯私生子的(我就不说中国的皇帝根本不存在私生子的说法了),还说是崇祯当太子的时候生的(崇祯没当过太子谢谢,他哥朱由校勉强当了一个月太子就继位了),然而崇祯17岁继位,他爹当皇帝的时候他才10岁,一个10岁的人真的能生孩子吗?这种属于你点进去就会后悔的类型,恨不得这类书死光光。
首先是最不严重,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那种小错误。这种错误基本只有熟悉史料的细节才会发现,如果作者犯了也完全无伤大雅。这里举几个例子,写靖难时期的作者大多数都会认为耿炳文活到了永乐年间,但实际上根据考据的祭文(沐家写的),耿炳文在靖难前期的真定之战就阵亡了,所以建文帝换了主将,毕竟人都死了怎么可能不换嘛。再比如非常有名的那本《抢救大明朝》,作者在番外崇祯重生篇里写了一个策略,让蜀王系九个郡王各出20个子女(旁支也算)跟土司联姻,不过比较尴尬的是,历史上蜀王一系的人丁比较稀缺,一共才一百来人,所以注定是找不到足够的人数的。再比如明穆宗叫朱载坖,明史错写成朱载垕。这些错误属于小瑕疵,连顶尖的学者尚且不能避免,所以自然不会苛求作者。
然后是一般的错误,作者喜欢用自己那一套不知道从哪看到或者编出来的理论来指导历史的走向,或者用阴谋论来解释问题。常见的比如“朱由校被文官搞落水身亡”,这里百度百科必须背大锅,误导了不知道多少人,朱由校落水的时间明明是天启五年八月,生病一段时间又好了,这个是他的贴身太监刘若愚在回忆录里明确写的,而众所周知朱由校死于天启七年八月(都是农历日期),难不成他在水里泡了两年才死吗?另外,朱由校是在皇宫的湖里落水(文官并不能进来),当时跟他一条船的只有客氏(奶妈,字面意思的)和几个太监,大风导致船翻的时候有两个小太监当场淹死,最后还是岸边一个叫谈敬的太监奋不顾身跳下水把朱由校救了上来(以上剧情都是出自《酌中志》,刘若愚本人第一视角回忆录,可靠程度比明实录还要高)。这个问题以前只见于不专业的作者,近几年有些作者为了恰烂钱,已经开始故意这么写了。而且有的人竟然缺德到把于谦于少保拉下水,说他和文官一起制造了土木堡事件,好在被读者们喷到弃书重开。
接下来是严重的,基本事实完全错误,比如出现了明朝不存在的官职(我见过写‘刺史’的,虽然明朝巡抚有太守的雅称,但也没有叫刺史的)和爵位(温馨提示,明朝宗室只有亲王、郡王、将军、中尉四个等级,其中将军和中尉也细分成各三个,公侯伯跟宗室无关),这种已经不是观念错误的问题了,完全就是写的都市文,只不过套了个历史的壳子。顺便提一句,《大明风华》里也有大量这种错误,让人十分怀疑编剧导演是不是故意的。遇到这种书直接删了就好了,不会有营养的。
最后是让人脑溢血,胡说八道的,尤其是最近涌现的大量工作室文章,那个瞎扯程度都已经到了生草的地步。这种文基本上看到简介就已经血压爆表了,比如我刚才不小心点进去了一本穿越成崇祯私生子的(我就不说中国的皇帝根本不存在私生子的说法了),还说是崇祯当太子的时候生的(崇祯没当过太子谢谢,他哥朱由校勉强当了一个月太子就继位了),然而崇祯17岁继位,他爹当皇帝的时候他才10岁,一个10岁的人真的能生孩子吗?这种属于你点进去就会后悔的类型,恨不得这类书死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