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 Shucket
2022-01-31T03:05:48+00:00
昨天看马逆消息,看到最后有点感慨,又恰逢爱书遗憾完结,于是有短杂记一篇,随手改了改拿出来。
可能有点激进,如果有冒犯到你,请接受我的道歉,祝大家新年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可能有点激进,如果有冒犯到你,请接受我的道歉,祝大家新年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正文 ...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片良夜”,出自一首哀恸的诗歌,一个愤怒的诗人。它控诉光明易逝,死亡虚无。而今天,我想大胆地断章取义,粗浅地谈谈光明和夜。
之所以引用上面的文字,是因为我认为这段话触及了后现代的核心之一——众所周知,这个时代是后现代的时代,是解构整体,否定崇高,审判神圣的时代。人们在其后现代时想到的通常是费拉,是魔怔,是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但为什么这样的趋势会发生呢?
我认为原因之一,在于后现代的根子,至少有很一部分,是唯物的。
后现代起源于怀疑,怀疑神圣,怀疑完美,怀疑理性,怀疑真实。产生怀疑势必因为虚假,虚假则意味着不唯物。为什么要拒绝整体,拒绝宏大叙事?因为纯粹的整体论和纯粹的宏大叙事本质是相同的,它们纯粹就纯粹在无用。为什么要强调特殊,强调异质,强调独特?因为这些东西,这些复杂的现实和现实的复杂是真实,实然存在的。在这个思路下,后现代就是一种叛逆,是一种对于所有人造的虚幻,顶层的虚伪宣传,不切实际的思潮发起的,轰轰烈烈的战斗檄文和无声的革命口号。
遵循着这种唯物的后现代思想,我们甚至可以说“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这种事情,是后现代的一种。对啊,设想一个古代的场景吧,凭什么你皇帝说是盛世就是盛世,我家被“贫富相济”走了家里所有的良田,卖身为奴难道不是我的苦难吗?哪怕天下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深陷这样的苦难,这种苦难难道就可以是不客观的吗?既然客观,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能用自己客观的痛苦和困境来否定所谓的盛世?
为什么要去崇高?因为正如引文所说崇高是不干人事的。一个东西只要崇高起来,他就不再是本真的他了。就像史铁生先生说,一句话说出来,他就不再是那个意思了。崇高会带来敬畏,敬畏制造差序,差序决定了会堆积不公正,不公正堆积得越多,现实就会被崇高扭曲得越痛苦。当我们从上而下地“被”谈论且仅仅只是被谈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不再是我们,最初的愿景也不再是一个愿景。它至多只能是一个精神图腾,而多数时候,它会变成比纯粹的精神图腾恶劣百倍千倍的东西。
秦王政去世的时候,他说不要立偶像,要火葬。但是扶苏和贵族们还是抢着要立他为偶像。这像极了他曾说过要火葬,不要偶像一样。而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从来不想崇高,他们从来都不想做崇高的圣像
要假的不要真的,要神圣的不要实际的,要定义的不要朴素的,要高贵的不要平凡的。水往低处流,水又往高处流,这种本能的矛盾人类最恶劣的劣根性,也是这个时代最悲哀的自我骗局与群体骗局。
人们恐惧于走进良夜,因为光明消逝了,夜里黑漆漆的什么也没有。可若那夜便是自然,人们就要因着自己的恐惧而去否定它么?不该的,因为那夜里过去,又会有光明进得门来。只有神话脱去神的外衣,才能成为流传的故事,只有口号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才会深入人心。只有学者不再是圣人,马恩的方法论才可以流传开去。唯有去了神圣,才能去了远离人的意义,而迎来亲近人的意义。应晓得,一个人不因构造的神圣而高贵,而因改造世界的思想和力量而高贵。
要斩了神圣,才有人可以活,要斩了神圣,才有生死循环,要斩了神圣,才有碧海夜空,要斩了神圣,才有真正的进步和变革。
那抱着玩具的孩子下山去了,明天,才会有新的孩子抱着玩具上得山来。人们会问,那不是我,可是,那不是我吗?
那依着虚饰和狡诈作伪显恶的,必得焚烧。那为了真相和朴实抗争牺牲的,必得流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万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万岁!
人民万岁!
之所以引用上面的文字,是因为我认为这段话触及了后现代的核心之一——众所周知,这个时代是后现代的时代,是解构整体,否定崇高,审判神圣的时代。人们在其后现代时想到的通常是费拉,是魔怔,是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但为什么这样的趋势会发生呢?
我认为原因之一,在于后现代的根子,至少有很一部分,是唯物的。
后现代起源于怀疑,怀疑神圣,怀疑完美,怀疑理性,怀疑真实。产生怀疑势必因为虚假,虚假则意味着不唯物。为什么要拒绝整体,拒绝宏大叙事?因为纯粹的整体论和纯粹的宏大叙事本质是相同的,它们纯粹就纯粹在无用。为什么要强调特殊,强调异质,强调独特?因为这些东西,这些复杂的现实和现实的复杂是真实,实然存在的。在这个思路下,后现代就是一种叛逆,是一种对于所有人造的虚幻,顶层的虚伪宣传,不切实际的思潮发起的,轰轰烈烈的战斗檄文和无声的革命口号。
遵循着这种唯物的后现代思想,我们甚至可以说“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这种事情,是后现代的一种。对啊,设想一个古代的场景吧,凭什么你皇帝说是盛世就是盛世,我家被“贫富相济”走了家里所有的良田,卖身为奴难道不是我的苦难吗?哪怕天下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深陷这样的苦难,这种苦难难道就可以是不客观的吗?既然客观,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能用自己客观的痛苦和困境来否定所谓的盛世?
为什么要去崇高?因为正如引文所说崇高是不干人事的。一个东西只要崇高起来,他就不再是本真的他了。就像史铁生先生说,一句话说出来,他就不再是那个意思了。崇高会带来敬畏,敬畏制造差序,差序决定了会堆积不公正,不公正堆积得越多,现实就会被崇高扭曲得越痛苦。当我们从上而下地“被”谈论且仅仅只是被谈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不再是我们,最初的愿景也不再是一个愿景。它至多只能是一个精神图腾,而多数时候,它会变成比纯粹的精神图腾恶劣百倍千倍的东西。
秦王政去世的时候,他说不要立偶像,要火葬。但是扶苏和贵族们还是抢着要立他为偶像。这像极了他曾说过要火葬,不要偶像一样。而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从来不想崇高,他们从来都不想做崇高的圣像
要假的不要真的,要神圣的不要实际的,要定义的不要朴素的,要高贵的不要平凡的。水往低处流,水又往高处流,这种本能的矛盾人类最恶劣的劣根性,也是这个时代最悲哀的自我骗局与群体骗局。
人们恐惧于走进良夜,因为光明消逝了,夜里黑漆漆的什么也没有。可若那夜便是自然,人们就要因着自己的恐惧而去否定它么?不该的,因为那夜里过去,又会有光明进得门来。只有神话脱去神的外衣,才能成为流传的故事,只有口号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才会深入人心。只有学者不再是圣人,马恩的方法论才可以流传开去。唯有去了神圣,才能去了远离人的意义,而迎来亲近人的意义。应晓得,一个人不因构造的神圣而高贵,而因改造世界的思想和力量而高贵。
要斩了神圣,才有人可以活,要斩了神圣,才有生死循环,要斩了神圣,才有碧海夜空,要斩了神圣,才有真正的进步和变革。
那抱着玩具的孩子下山去了,明天,才会有新的孩子抱着玩具上得山来。人们会问,那不是我,可是,那不是我吗?
那依着虚饰和狡诈作伪显恶的,必得焚烧。那为了真相和朴实抗争牺牲的,必得流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万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万岁!
人民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