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ist
2022-06-24T09:44:08+00:00
借由经典重映的机会,刚刚去电影院看了《纵横四海》。除了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让开场戏的画面比例出错以外,整体观影氛围很好,帅哥美女谈笑间穿梭于枪林弹雨中,播完了影厅观众还一起鼓掌。
但我不写一下观后感着实不快。
一、关于电影本身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部彼时的顶级大片瑕疵不少。
押运名画的就一辆货车,没有车队护送,保卫人员水平捉急。
串联主线的美女画所在的古堡外强中干,阿占一钩砸晕一个幸运守卫后潜入室内,此后如入无人之境;完事砵仔糕和阿占都出门了,守卫们又一起出现子弹伺候,哪怕中间渲染一下室内的安保情况呢(总不能全靠红外线吧),太割裂了。
枪战戏则是这类电影的老毛病了,全程没人换弹,主角一枪一个,敌人永远描边(除了为推动剧情击中阿占的一发子弹)。尤其是末尾的大战,阿占都吊墙起飞了,趴地上的小喽啰还是不抬一下枪口。
至于那个玩牌的小头目就是个笑话,为了制造视觉噱头抛弃合理性。冷兵器不用,地上有枪不捡,非得用牌扔砵仔糕,结果刚出场时明明能插墙割椅的牌,飞到砵仔糕那儿给毛衣开个口子就差不多了。
砵仔糕舍身炸船的时候有被小小惊到,心说周润发这就下线了?接着他坐轮椅归来,我说服自己接受了,可舞会偷钥匙的戏份前后,演员的腿有非常明显的自主动作,不符合角色情况,我还不知道该埋怨演员不敬业,还是导演或剪辑没眼力;结尾他满血复活从轮椅上站起来时,反转是反转了,但炸船的儿戏感大大增强了。
我们退一步,忽略“用车炸船怎么全身而退活下来”(毕竟这种事情电影里太多了),就讨论砵仔糕的回归和反转,有没有更好的呈现方法。
这本是一场令主角团悲痛不已的意外。砵仔糕回归时,外观上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要坐轮椅了,我会认为“腿瘸”就是他为救兄弟付出的最大代价。而结尾砵仔糕从轮椅上完好无损地一跃而起,相当于宣告炸船只有车受伤,主角光环无敌亮瞎眼。反转是有了,但机械降神的僵硬感也随之而来。
如果一开始砵仔糕回归时绷带打厚点、伤势严重点,可以表现逃亡时情况危急,他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牺牲。减弱些许主角光环不会影响角色魅力,BOSS老爹推他滚楼梯也会更令观众动情。
如果从头到尾都把腿的情况隐藏得很好,钵仔糕最后的跃起冲击性会更大,也有利于避免此前注意到腿动的观众等真相过程中的膈应。好比结尾的大战虽然没有提前交代钵仔糕穿防弹衣,但这一隐藏信息揭晓时,对敌人是意料之外,对观众是情理之中。 某紫薯精:你应该冲着头的
如果要埋“腿还有知觉”的伏笔,仅仅一处多少有些不自然和突兀。在钵仔糕和红豆重逢、邀请红豆坐他腿上那段,加一点他暗自叫苦的表情或者肢体反应,不仅可以和前述的“不自然”对应上,又可以让细心留意到的观众打消疑虑,并期待这个伏笔揭晓时刻的到来。这方面我相信主创肯定是懂的,结尾大战那么折腾名画,最后用一句“真品已经物归原主”就圆回来了。
这一段是经某位坛友提醒后详写的,自觉比原来的概括性观点好一些,搬上主帖。
警察干爹充分演绎什么叫背景板,能给干儿子提供高科技轮椅、南非进口宠物鹦鹉、新款电脑,怎么着都是高层吧?结果反派团体轻轻松松把他家拆了,他代表的警方也是全片隐身。
其实弱化警方的影片不少,但为什么这一次这么扎眼?我觉得还是氛围不和谐导致的。想写实可以现实一些,想搞笑可以力度大点,但《纵横四海》既不写实(比方说阿占公然在保管艺术品的地方抽烟,保安见了毫无反应),又不像成龙那样有动作喜剧的搞笑光环(正所谓搞笑角色战斗力最强),落了个两头不占。
既然提到成龙,不妨顺便拿成龙的片子对比。陈家驹自己就是警员,而且剧情多安排他做孤胆英雄,大部队事后也不缺席;哪怕是《宝贝计划》,莫史迪也时时盯着人字拖,让观众不会太计较。
曾江演的BOSS老爹也是在最后逼格尽失,那么想要的画在眼前连着高压电,却不顾手下和电火花可能造成的损害强行去拿,只能以最通用和最无趣的“不管不顾上头了”去解释。
二、关于吴宇森
我看的第一部吴宇森电影是《追捕》,当时阅片不多也没看过高仓健版,自己虽然没有觉得很好但觉得起码合格,不太懂为什么那么多人骂。
后来为阿汤哥新作补课《碟中谍》系列,我说最不好看的就是吴宇森拍的第二部,大家没有异议吧?
看完《纵横四海》,我斗胆断言,吴宇森是个可以为了他的浪漫色彩和某几个想要的名场面、美镜头,牺牲一部分剧情合理性的影视工作者。我不知道他的影迷群体有多广大,我只知道自己不太喜欢这一套。不过,对吴宇森本人及其电影风格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我依然持尊重态度。
行笔至此,单看标题后半句确实有点暴论,说不定以后看完《英雄本色》、《变脸》,我就立刻化身死忠了呢?但还是留着吧,不改了。
噢,这次居然没看到飞翔的鸽子群,有点意外。
但我不写一下观后感着实不快。
一、关于电影本身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部彼时的顶级大片瑕疵不少。
押运名画的就一辆货车,没有车队护送,保卫人员水平捉急。
串联主线的美女画所在的古堡外强中干,阿占一钩砸晕一个幸运守卫后潜入室内,此后如入无人之境;完事砵仔糕和阿占都出门了,守卫们又一起出现子弹伺候,哪怕中间渲染一下室内的安保情况呢(总不能全靠红外线吧),太割裂了。
枪战戏则是这类电影的老毛病了,全程没人换弹,主角一枪一个,敌人永远描边(除了为推动剧情击中阿占的一发子弹)。尤其是末尾的大战,阿占都吊墙起飞了,趴地上的小喽啰还是不抬一下枪口。
至于那个玩牌的小头目就是个笑话,为了制造视觉噱头抛弃合理性。冷兵器不用,地上有枪不捡,非得用牌扔砵仔糕,结果刚出场时明明能插墙割椅的牌,飞到砵仔糕那儿给毛衣开个口子就差不多了。
砵仔糕舍身炸船的时候有被小小惊到,心说周润发这就下线了?接着他坐轮椅归来,我说服自己接受了,可舞会偷钥匙的戏份前后,演员的腿有非常明显的自主动作,不符合角色情况,我还不知道该埋怨演员不敬业,还是导演或剪辑没眼力;结尾他满血复活从轮椅上站起来时,反转是反转了,但炸船的儿戏感大大增强了。
我们退一步,忽略“用车炸船怎么全身而退活下来”(毕竟这种事情电影里太多了),就讨论砵仔糕的回归和反转,有没有更好的呈现方法。
这本是一场令主角团悲痛不已的意外。砵仔糕回归时,外观上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要坐轮椅了,我会认为“腿瘸”就是他为救兄弟付出的最大代价。而结尾砵仔糕从轮椅上完好无损地一跃而起,相当于宣告炸船只有车受伤,主角光环无敌亮瞎眼。反转是有了,但机械降神的僵硬感也随之而来。
如果一开始砵仔糕回归时绷带打厚点、伤势严重点,可以表现逃亡时情况危急,他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牺牲。减弱些许主角光环不会影响角色魅力,BOSS老爹推他滚楼梯也会更令观众动情。
如果从头到尾都把腿的情况隐藏得很好,钵仔糕最后的跃起冲击性会更大,也有利于避免此前注意到腿动的观众等真相过程中的膈应。好比结尾的大战虽然没有提前交代钵仔糕穿防弹衣,但这一隐藏信息揭晓时,对敌人是意料之外,对观众是情理之中。
如果要埋“腿还有知觉”的伏笔,仅仅一处多少有些不自然和突兀。在钵仔糕和红豆重逢、邀请红豆坐他腿上那段,加一点他暗自叫苦的表情或者肢体反应,不仅可以和前述的“不自然”对应上,又可以让细心留意到的观众打消疑虑,并期待这个伏笔揭晓时刻的到来。这方面我相信主创肯定是懂的,结尾大战那么折腾名画,最后用一句“真品已经物归原主”就圆回来了。
这一段是经某位坛友提醒后详写的,自觉比原来的概括性观点好一些,搬上主帖。
警察干爹充分演绎什么叫背景板,能给干儿子提供高科技轮椅、南非进口宠物鹦鹉、新款电脑,怎么着都是高层吧?结果反派团体轻轻松松把他家拆了,他代表的警方也是全片隐身。
其实弱化警方的影片不少,但为什么这一次这么扎眼?我觉得还是氛围不和谐导致的。想写实可以现实一些,想搞笑可以力度大点,但《纵横四海》既不写实(比方说阿占公然在保管艺术品的地方抽烟,保安见了毫无反应),又不像成龙那样有动作喜剧的搞笑光环(正所谓搞笑角色战斗力最强),落了个两头不占。
既然提到成龙,不妨顺便拿成龙的片子对比。陈家驹自己就是警员,而且剧情多安排他做孤胆英雄,大部队事后也不缺席;哪怕是《宝贝计划》,莫史迪也时时盯着人字拖,让观众不会太计较。
曾江演的BOSS老爹也是在最后逼格尽失,那么想要的画在眼前连着高压电,却不顾手下和电火花可能造成的损害强行去拿,只能以最通用和最无趣的“不管不顾上头了”去解释。
二、关于吴宇森
我看的第一部吴宇森电影是《追捕》,当时阅片不多也没看过高仓健版,自己虽然没有觉得很好但觉得起码合格,不太懂为什么那么多人骂。
后来为阿汤哥新作补课《碟中谍》系列,我说最不好看的就是吴宇森拍的第二部,大家没有异议吧?
看完《纵横四海》,我斗胆断言,吴宇森是个可以为了他的浪漫色彩和某几个想要的名场面、美镜头,牺牲一部分剧情合理性的影视工作者。我不知道他的影迷群体有多广大,我只知道自己不太喜欢这一套。不过,对吴宇森本人及其电影风格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我依然持尊重态度。
行笔至此,单看标题后半句确实有点暴论,说不定以后看完《英雄本色》、《变脸》,我就立刻化身死忠了呢?但还是留着吧,不改了。
噢,这次居然没看到飞翔的鸽子群,有点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