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su
2021-03-07T18:34:05+00:00
在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先介绍一个经典实验:巴普洛夫饿狗实验。
简单来说,狗饿了,看到食物,会流口水。
狗听到铃声,不会流口水。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然后巴普洛夫每次在喂狗的时候,还要摇铃铛。
一段时间以后,不喂食,只摇铃铛,狗也会流口水。也就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然后有一次巴普洛夫去吃饭,听到了铃铛声,突然想起来自己忘了喂狗
在这个实验里面,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形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简而言之,“流口水”和“听铃声”本不相干,但是经过训练以后,相互联系起来了,形成了条件反射。
这个就是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后来有一个心理学家叫华生,采用了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并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在早期行为主义中,用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反映的联结。就像那条狗一样,铃声和流口水,经过重复,形成了条件反射。
好,接下来我们说回到单踏板开车。
传统自动档双踏板开车逻辑很简单,一个油门,负责加速,一个刹车,负责减速,还有比这个更简单的分类么?驾驶员也很清楚,需要加速了,踩右边那个,需要减速了,踩左边那个,各司其职、界限分明。
那么,对于双踏板开车逻辑来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你需要刹车的时候,都是踩下左边的踏板,那么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每一次成功的刹车,都强化了刺激-反应的联系,都在训练你的条件反射,经过几年几万公里的训练,你的刺激-反应联结已经牢不可破。无须过脑子就能做出正确的动作,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形成了肌肉记忆。也就是说,你的每一次成功刹车都是训练,使你越来越熟练,越来越不容易出错,根本不需要过脑子。
现在,我们讨论单踏板开车策略。
首先,从逻辑上,单踏板开车策略把刹车这个概念,细分成了普通刹车和急刹车,在这里我要提出质疑,真的有这个必要么?你把拳击分为轻量级重量级,我认为有必要;你把赛跑分为400米3000米1万米,我认为有必要。但是刹车这个动作真的有必要再细分为普通刹车和急刹车么?
请各位朋友认真读一下下面这句话,松开油门是刹车,急刹车要踩刹车,这***是什么逻辑?一个加速减速至于复杂成这样么?本来很清晰的逻辑反而模糊起来了。
然后,我们站在早起行为主义的理论上,来分析一下单踏板的策略。正如之前论述的,在双踏板策略中,你每一次成功的刹车,都是在强化你的刺激-反应联结,使你越来越熟练,最终形成了条件反射。而在单踏板开车策略中,大多数情况下,松开油门刹车就够了,而当发生紧急情况需要急刹车的时候,因为你缺少练习,刺激-反映的联结太弱,条件反射尚未形成,很难做出正确的刹车动作。那么事故便随之而来。
单踏板策略,把刹车进一步细分为了普通刹车和急刹车,它让你形成了“减速松刹车”的条件反射,却没有让你形成急刹踩刹车的条件反射。这是它的致命错误。
当然,并不是说单踏板的事故率就一定高,而是说因为单踏板开车策略,踩刹车踏板的次数更少,疏于练习,刺激-反应的联结较弱,没有形成条件反射,因此在遇到紧急情况下,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急短,更容易发生事故。
在这里,我还要定义一下上述讨论的“急刹车”概念。这个“急”指的是情况突然,留给驾驶员的反映时间很少。上文所讨论的急刹车并不是指单纯的刹车到底,而是指驾驶员发现紧急情况,到采取正确动作的这个过程,无关车速,因为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很短,所以要求驾驶员技术过硬。举个例子,我在小区里时速5公里慢悠悠走,突然前面冲出来一个小孩,我一脚把刹车踩死,这也叫急刹车——哪怕速度很慢。
所以总结一下,双踏板开车,你的每一次刹车,无论缓急,都是一次刺激,一次训练,强化条件反射,使你更不容易出错。
单踏板策略,从逻辑上,把刹车细分为了普通刹车和急刹车,模糊了界限也模糊了逻辑。从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上,缺少反复的刺激,致使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强,没有形成条件反射,甚至出现“消退”,在突发情况下,驾驶员较难在急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动作,更易发生事故。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方便”这个问题,有人说,单踏板方便,轻松。适应了就好了。
首先,我同意简化操作的价值。自动档的出现就是因为手动档太麻烦。但是在单踏板策略这里,“适应”到底适应的是什么?是适应了“松开油门是刹车”,还是适应了“急刹车要踩刹车”?你形成的是哪个条件反射?能不能在遇到突发情况下反应过来?这个问题要想清楚。只是为了右脚少挪动几次,就冒这么大风险,值当么?仁者见仁吧。
最后,本人水平有限,不是汽车行内人,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一下单踏板开车。难免会有视角狭隘等问题,希望大家和谐讨论。
简单来说,狗饿了,看到食物,会流口水。
狗听到铃声,不会流口水。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然后巴普洛夫每次在喂狗的时候,还要摇铃铛。
一段时间以后,不喂食,只摇铃铛,狗也会流口水。也就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在这个实验里面,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形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简而言之,“流口水”和“听铃声”本不相干,但是经过训练以后,相互联系起来了,形成了条件反射。
这个就是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后来有一个心理学家叫华生,采用了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并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在早期行为主义中,用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反映的联结。就像那条狗一样,铃声和流口水,经过重复,形成了条件反射。
好,接下来我们说回到单踏板开车。
传统自动档双踏板开车逻辑很简单,一个油门,负责加速,一个刹车,负责减速,还有比这个更简单的分类么?驾驶员也很清楚,需要加速了,踩右边那个,需要减速了,踩左边那个,各司其职、界限分明。
那么,对于双踏板开车逻辑来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你需要刹车的时候,都是踩下左边的踏板,那么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每一次成功的刹车,都强化了刺激-反应的联系,都在训练你的条件反射,经过几年几万公里的训练,你的刺激-反应联结已经牢不可破。无须过脑子就能做出正确的动作,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形成了肌肉记忆。也就是说,你的每一次成功刹车都是训练,使你越来越熟练,越来越不容易出错,根本不需要过脑子。
关于认知主义 ...
早期行为主义用刺激-反映的联结来解释有机体的行为。但是对于人类来说,人类是有意识的。所以后来又出现了一波新的流派:认知主义,在刺激和反映之间,应该还有个意识,也就是刺激-意识-反映。简而言之就是,行为主义不过脑子,认知主义过脑子。
或许在学习领域,我们需要重视“过脑子”这种行为,但是在踩刹车这种事情上,当你需要减速的时候,你就动了,判断是否减速的过程需要动脑子,但是行动不需要过脑子,尤其是在急刹车情况下,要做到条件反射。所以适用于早起行为主义的理论。
或许在学习领域,我们需要重视“过脑子”这种行为,但是在踩刹车这种事情上,当你需要减速的时候,你就动了,判断是否减速的过程需要动脑子,但是行动不需要过脑子,尤其是在急刹车情况下,要做到条件反射。所以适用于早起行为主义的理论。
现在,我们讨论单踏板开车策略。
首先,从逻辑上,单踏板开车策略把刹车这个概念,细分成了普通刹车和急刹车,在这里我要提出质疑,真的有这个必要么?你把拳击分为轻量级重量级,我认为有必要;你把赛跑分为400米3000米1万米,我认为有必要。但是刹车这个动作真的有必要再细分为普通刹车和急刹车么?
请各位朋友认真读一下下面这句话,松开油门是刹车,急刹车要踩刹车,这***是什么逻辑?一个加速减速至于复杂成这样么?本来很清晰的逻辑反而模糊起来了。
然后,我们站在早起行为主义的理论上,来分析一下单踏板的策略。正如之前论述的,在双踏板策略中,你每一次成功的刹车,都是在强化你的刺激-反应联结,使你越来越熟练,最终形成了条件反射。而在单踏板开车策略中,大多数情况下,松开油门刹车就够了,而当发生紧急情况需要急刹车的时候,因为你缺少练习,刺激-反映的联结太弱,条件反射尚未形成,很难做出正确的刹车动作。那么事故便随之而来。
单踏板策略,把刹车进一步细分为了普通刹车和急刹车,它让你形成了“减速松刹车”的条件反射,却没有让你形成急刹踩刹车的条件反射。这是它的致命错误。
当然,并不是说单踏板的事故率就一定高,而是说因为单踏板开车策略,踩刹车踏板的次数更少,疏于练习,刺激-反应的联结较弱,没有形成条件反射,因此在遇到紧急情况下,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急短,更容易发生事故。
在这里,我还要定义一下上述讨论的“急刹车”概念。这个“急”指的是情况突然,留给驾驶员的反映时间很少。上文所讨论的急刹车并不是指单纯的刹车到底,而是指驾驶员发现紧急情况,到采取正确动作的这个过程,无关车速,因为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很短,所以要求驾驶员技术过硬。举个例子,我在小区里时速5公里慢悠悠走,突然前面冲出来一个小孩,我一脚把刹车踩死,这也叫急刹车——哪怕速度很慢。
所以总结一下,双踏板开车,你的每一次刹车,无论缓急,都是一次刺激,一次训练,强化条件反射,使你更不容易出错。
单踏板策略,从逻辑上,把刹车细分为了普通刹车和急刹车,模糊了界限也模糊了逻辑。从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上,缺少反复的刺激,致使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强,没有形成条件反射,甚至出现“消退”,在突发情况下,驾驶员较难在急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动作,更易发生事故。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方便”这个问题,有人说,单踏板方便,轻松。适应了就好了。
首先,我同意简化操作的价值。自动档的出现就是因为手动档太麻烦。但是在单踏板策略这里,“适应”到底适应的是什么?是适应了“松开油门是刹车”,还是适应了“急刹车要踩刹车”?你形成的是哪个条件反射?能不能在遇到突发情况下反应过来?这个问题要想清楚。只是为了右脚少挪动几次,就冒这么大风险,值当么?仁者见仁吧。
最后,本人水平有限,不是汽车行内人,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一下单踏板开车。难免会有视角狭隘等问题,希望大家和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