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Rodd
2022-03-19T08:39:46+00:00
华为进入造车领域发现跟芯片一样,一个个都在混吃等死。就这稍微大点的厂还不敢跟华为合作,难怪大嘴在内部会议破口大骂。只有小康反正死马当活马医,只是小康在机械制造方面的积累太拉胯了吧。一个季度三个月产能一万台还要开誓师大会。
以下是懂车帝 零态LT 写的
------------------------------------
“劳斯莱斯的引擎放到拖拉机上,肯定还是拖拉机,不是劳斯莱斯。”这段话出自一位离职不久的华为管理层人士,完全表明了 SF5 销量失败的原因。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业内对于华为造车窘境的慨叹。
汽车行业的考量维度,对于技术的要求理性且严格。遗憾的是,纵然华为拥有尖端智能技术,仍并不足以弥补合作方——小康集团机械技术方面的短板。
在与华为合作之前,小康集团在智能汽车方面的探索收效甚微。2018 年成立金康塞力斯后,2019 年 4 月发布了首款 SF5 车型,2020 全年销量只有区区 732 辆。随着与华为达成合作,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汽车品牌吸引了多方关注,股价一路飙涨,从原来的 8 元上下高歌猛进到最高点 82 元,翻了将近 10 倍。
但当与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型塞力斯 SF5 推出后,像是一盆冷水无情浇灭了市场热情。无论从设计理念、技术积累,还是产能产效、质量品控等多个方面,塞力斯和其他造车新势力相比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上市短短半年间,塞力斯品控备受争议。仅黑猫投诉平台上 SF5 投诉量就达 135 条,其中数量不少的车机卡顿、死机、方向盘跑偏等问题颇为瞩目。不仅如此,产能也同样难以为继。小康汽车主要工厂位于重庆两江,预估年产量为 18 万辆左右。而华为所定的目标限度为 30 万辆,现有产能难以满足。
更大的问题是,金康工厂在整车质量核验方面远远达不到华为的要求。据有关方面报道,华为耐久测试要求在 105 摄氏度环境下跑 2500 个小时,而金康工厂以前只能保证在室温下达到 500 小时。如此悬殊的差距一时难以弥补,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金康工厂被勒令停工技改,又大幅降低了产量效率。
虽然华为联合小康追加投入了生产线,已有位于沙坪坝的整车智能工厂正在加紧建设。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小康远不具备其在新车发布会宣称 “问鼎世界 TOP3” 的实力。更进一步来说,小康现有技术水平远不能支持华为在智能整车领域大展拳脚。
但另一个情况同样明确,华为不会放弃与小康的合作——因为实在难有更好的选择,大型实力车企早早就将华为参与整车制造拒之门外。开放意愿最高的北汽虽然合作了北汽极狐这一车型,但华为掌握的实际话语权,基本还是局限在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内。
诚如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 “灵魂论” 所言,国内没有愿意甘当 “傀儡” 的大型车企。智能整车制造如火如荼,华为却只能望而兴叹。
-----------------------------------
以下是懂车帝 零态LT 写的
------------------------------------
“劳斯莱斯的引擎放到拖拉机上,肯定还是拖拉机,不是劳斯莱斯。”这段话出自一位离职不久的华为管理层人士,完全表明了 SF5 销量失败的原因。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业内对于华为造车窘境的慨叹。
汽车行业的考量维度,对于技术的要求理性且严格。遗憾的是,纵然华为拥有尖端智能技术,仍并不足以弥补合作方——小康集团机械技术方面的短板。
在与华为合作之前,小康集团在智能汽车方面的探索收效甚微。2018 年成立金康塞力斯后,2019 年 4 月发布了首款 SF5 车型,2020 全年销量只有区区 732 辆。随着与华为达成合作,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汽车品牌吸引了多方关注,股价一路飙涨,从原来的 8 元上下高歌猛进到最高点 82 元,翻了将近 10 倍。
但当与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型塞力斯 SF5 推出后,像是一盆冷水无情浇灭了市场热情。无论从设计理念、技术积累,还是产能产效、质量品控等多个方面,塞力斯和其他造车新势力相比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上市短短半年间,塞力斯品控备受争议。仅黑猫投诉平台上 SF5 投诉量就达 135 条,其中数量不少的车机卡顿、死机、方向盘跑偏等问题颇为瞩目。不仅如此,产能也同样难以为继。小康汽车主要工厂位于重庆两江,预估年产量为 18 万辆左右。而华为所定的目标限度为 30 万辆,现有产能难以满足。
更大的问题是,金康工厂在整车质量核验方面远远达不到华为的要求。据有关方面报道,华为耐久测试要求在 105 摄氏度环境下跑 2500 个小时,而金康工厂以前只能保证在室温下达到 500 小时。如此悬殊的差距一时难以弥补,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金康工厂被勒令停工技改,又大幅降低了产量效率。
虽然华为联合小康追加投入了生产线,已有位于沙坪坝的整车智能工厂正在加紧建设。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小康远不具备其在新车发布会宣称 “问鼎世界 TOP3” 的实力。更进一步来说,小康现有技术水平远不能支持华为在智能整车领域大展拳脚。
但另一个情况同样明确,华为不会放弃与小康的合作——因为实在难有更好的选择,大型实力车企早早就将华为参与整车制造拒之门外。开放意愿最高的北汽虽然合作了北汽极狐这一车型,但华为掌握的实际话语权,基本还是局限在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内。
诚如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 “灵魂论” 所言,国内没有愿意甘当 “傀儡” 的大型车企。智能整车制造如火如荼,华为却只能望而兴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