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浅聊秦汉三国货币的变迁

3𝓻𝓻0𝓻 𝔁_𝔁-avatar

3𝓻𝓻0𝓻 𝔁_𝔁

2019-08-20T05:01:27+00:00

随着《全战三国》及DLC《八王之乱》的出台,里面丰富内容和下一回合天亮式的玩法,让无数向往三国的朋友们无不津津乐道。所以也相信一直以来沉迷于匡扶汉室的小伙伴们,对上面这张图并不陌生。但有多少小伙伴注意到了每次战斗结束后转动的那枚钱币呢?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3marZfT3cSv2-e5.jpeg[/img]

也许会有很多小伙伴说,哎呀,不就是汉朝五铢钱嘛。错!这没钱币可谓是《全战三国》中所谓“不严谨”的所在。因为它不是一般的汉朝五铢钱,而是专属于刘备铸造的蜀汉货币——直百五铢钱。所以它是不可能出现在东汉末年的群雄纷争时期,那它是出现在什么时候呢?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一、秦汉货币

钱在起始之初,有一种说法是脱胎于对农具、器玉等的纪念或是铸造。由于铜的出产不断增加,这种小型农具、器玉造型的铜制品便于携带,从而在交换过程中实现了支付功能。对这种流通,古人又称之为流布。在古代我们是以实物为基准的互换经济,而这些上古“钱币”古人将其归类为货、宝货。是用来实物换货或者货换实物的。通常惯用的货是:金、钱、布、帛。而这些小型农具在脱变成钱的过程中,逐渐就演化成周、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国家的货币——铲币(又称布币,多见于周、晋、赵魏韩等国)、刀币(燕、齐)。还有一些或可能脱胎于器玉之类形态的,逐渐演化成了圜钱(秦、魏)。

[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汉书.食货志》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25xK1dT1kShs-c8.jpe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ik5vK2kT3cSrs-dp.jpg.medium.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cv3lK23T3cSrs-gg.jpg.medium.jpg[/img]

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这些“货”也逐渐脱离了过去的象征及意义。由于它们或用于民间贸易结算,或用于税收国家结算,或用于君臣功勋布赐。所以成功的引起当权者们注意,开始在铸造时在上面绣文,甚至标注重量。大概在秦孝惠文王二年的时候,秦国进行了一次全新铸币。这种铸币基于秦国圜钱的基础上,实行外圆内方的形态,以十二铢或半两的实际重量铸造,表面文“半两”字样。这就是最早的孔方兄——秦半两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fwhqKqT3cSjg-bk.jpeg[/img]

如今考古发掘的先秦时期秦半两,多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上有“半两”二字。在当时秦半两是一种足值货币,案秦汉时期一两约合现在16.14g,那么半两=12铢约等于8.07g(则0.6725g/铢)。你带一枚秦国硬币几乎相当于拿着一个接近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中一元钱的重量(铜镍合金9.06g,现在的是第五套人民币,一元钱为钢芯镀镍材质,6.1g。),甚至和现在一些市面上的金银纪念币重相当。而有些秦半两甚至一枚可达10g~20g,所以可以说是很重。在古代像这类大重量或者代表大价值的钱,往往被称之为大钱。它的实际作用很少用于民间贸易往来,因为不好交易。你想想,一枚硬币已经8~20g不均了,你出门挂一缗(一串串一千)钱,堪比身上挂个小哑铃。再比方说你去菜市场买米,人家一结算售价三个钱,你上来就啪啪啪排出三个钱,一个8g,一个10g,一个20g,商人肯定更希望你三个都付20g的半两钱,而你的角度一个20g的半两钱就相当于是两个钱了,你该收回一个10g钱,让老板还得找零半个半两才对值。因为在秦汉时期,是不存在现代的货币本位挂钩制度的,不像有金本位,银本位的参照。所以你的货币重了,往往代表你的货币币值虚低,你的货币轻了,就表示的你的货币虚高。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获得更多的有价物。所以这类秦半两往往更多的流通渠道是用作于国家结算,也就是赏赐给功勋士大夫为主,或者国家税收征缴、刑法罚款,或者与他国国家贸易往来等。

(秦半两钱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ie2tZcT1kShq-m8.jpeg[/img]

到了秦始皇一统宇内,除了车同轨,马同缰外。面对各国纷杂错乱的钱币,秦始皇当然也是大喊一声:乱滴很,统一哈!于是在李斯等人的帮助下,秦始皇以黄金方寸一斤为一溢,称为上币;铜钱以孔方仿周制,重半两,李斯亲篆“半两”二字,称为下币。上币用于封赏功勋将士,而下币则逐渐开始下放至民间交易,让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横向流通,进而取代原来其他国家的刀币、布币。至于其余的珠、玉、龟、贝、银、锡全算为器饰宝藏(贵金属奢侈品),不作为货币行使。但前面有提到,秦半两往往轻重不一,携带使用不便,民家贸易。往往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会默认的保护自己的利益,选择留下足值的货币,去支付轻的不足值的货币。于是整个市场上货币开始向轻的方向偏斜。再加上秦国自身随着秦始皇逝去,国家常年徭役,人口涣散,经济萧条,秦半两的质地也是逐渐下滑。当六国复立,楚汉争霸,秦半两质地减重越发严重、制作更加粗犷,有的半两钱径在3厘米以下,多在2.7—2.8厘米左右。到了汉朝统一的时候,刘邦考虑到官方秦半两钱轻重不一,参差不齐。更多的是钱重难用,不利于民间贸易。再加上战争刚结束,国家百废待新,也无力铸造新钱,不如利用民间私人铸币厂来减重推广货币。于是他大手一挥,让民间自行铸造一种所谓的荚钱——汉半两。

[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黄金一斤。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汉书.食货志》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f67pKxT3cSjg-be.jpeg[/img]

这种荚钱虽文号半两,但实际上只有三铢重。这对于盗铸货币的老板们而言,简直是利好消息。过去秦半两虽然轻重不一,但是实在分量在那,秦法严苛,冒着杀全家的罪,油水不太好赚。老刘这口子一开,原本半两钱少说也得十铢铜的成本,现在只要三铢甚至两铢就能搞定的,还是号称半两的价值,简直是赚翻了。所以一时之间,私铸成风,官方货币遭到疯狂盗铸,大量的劣质货币扑入市场,甚至一度荚钱不值3g重,更甚者往往在1g以下,钱直径不过一厘米,一捏即碎。劣钱一多,钱便就不值钱了,于是谷价、马价飙升。刘邦认为这都是商人们在背地里捣鼓的结果,气的老刘死命朝商人抽重税以作惩罚,同时也借机大量回笼他们囤积的货币。

到了汉文帝时期,官方要求汉荚钱从三铢重量提升到了四铢重,成为了汉半两钱,但同时也考虑到国家铸币能力不足,于是汉孝文帝解开了盗铸禁令,允许地方郡国及民间私自铸造,将中央铸币权再次下放至地方。于是现在出土的汉四铢半两钱往往多带有地名,如临苗四铢,宜阳四铢、东阿四铢、容邑四铢、下蔡四铢等。这种货币字面平整,不带隐起,笔划方折,由于是地方铸造,所以也种类众多。常见的往往两字的中竖和上横不连,称有颈半两;也有的还带有外郭,或带有内郭;有的半两字形左右倒置;有的钱面背有各种划痕、星或凸起;有的穿孔呈菱形;有的因钱范出错而出现“半半”“两两”这种错版币。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dkuKdT1kS9a-8a.jpe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gvwuK1nT3cSsg-lc.jpeg[/img]

面对汉文帝的这项举措,贾谊是极为不满,于是上书极力反对民间私铸。认为开放民间私铸钱币,会让大量农民也趋利而放弃耕种,去跟风铸币或者跑去打工。这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国家赋税平衡。建议孝文帝将铜收归国家,让采铜的人回归耕地。国家自己权衡市场,钱多价格低了,就减少钱的投放量。钱少价格高了,就放开投入市场,以此来保证物价平衡。但孝文帝不听,于是在民间如火如荼的大力发展铸币业时,看到高额利润的诸侯们,也开始跟风下场掺和。一经尝到甜头,便开始疯狂铸造钱币。像吴候刘濞就因为自己封地内产铜,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进而大量地铸造钱币。结果使诸侯囤积了超过皇室的财富,真正的富可敌国。这也为后面吴候刘濞发动七国之乱,埋下了导火索。

[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贾谊谏曰: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然铸钱之情,非殽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殽之甚微,为利甚厚……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虖,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呵虖,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苟非其术,何乡而可哉!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善人怵而为奸邪,愿民陷而之刑戮:将甚不详,奈何而忽!国知患此,吏议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术,其伤必大。令禁铸钱,则钱必重。重则其利深,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铜使之然也。故铜布于天下,其为祸博矣。……上收铜勿令布,则民不铸钱,黥罪不积,一矣。伪钱不蕃,民不相疑,二矣。采铜铸作者反于耕田,三矣。铜毕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四矣。以作兵器,以假贵臣,多少有制,用别贵贱,五矣。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则官富实而末民困,六矣。制吾弃财,以与匈奴逐争其民,则敌必怀,七矣。故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今久退七福而行博祸,臣诚伤之。

上不听。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汉书.食货志》

(汉四铢、半两钱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i4xnK23T3cSj6-j2.jpe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4ip4K16T1kSee-8c.jpeg[/img]

虽然贾谊劝谏无效,但文帝推行的政策,使的四铢汉半两在短时间快速通流国内,迅速取代了原有粗劣的荚钱。同样孝景帝又通过输粟买官的方式,快速的为边镇填充粮食。于是到了汉孝武帝时期,仓库里已经是满钱满粮,是时候能与北方悍敌匈奴一战了。但是众所周知,战争打的不光是将领谋略,打的更多的是兵马,是钱粮,是经济。经年累月的南征北伐,让文景二帝积攒的府库日渐空虚。又加上重重天灾,赈灾都已经不够用了。面对国库的紧张情况,汉武帝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的同时,也开始推行了他的一系列货币改革。

第一次货币改革汉武帝采用了古法,在大臣们的建议下,诸侯进贡采用了尺方(一平方尺)的白鹿皮作为皮币进贡,这一尺方鹿皮标注的价值是四十万汉半两。这种皮币被一些人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纸币形式,具备部分纸币形式的要素,同时有具备价值尺度。但也有人对其否定,因为这种皮币仅仅是作为贡品象征,仅是布币征瑞,而不具备实际流通性,故而算不得货币。除了皮币,汉武帝还另外还推出了黄金上币,白金(银)中币,赤金(铜)下币。其中白银又分一个八两重的圆银币,上面纹龙,价值三千汉半两;一个小一点的方形银币,上面纹马,价值五百汉半两;一个再小一点的椭圆银币,上面纹龟(憨八龟520),价值三百汉半两。而铜币则从四铢钱改为三铢钱,不久又因为三铢汉半两钱太贱了,让郡国加重为五铢汉半两钱。关于黄金上币,因为黄金产量稀有,故而它的使用多半还是体现在诸侯王朝贡,皇帝封赏,帝王将相陪葬等。这种币多见于收藏、墓葬或是下赐,很少用于民间实际流通,所以其本质上还是属于贵金属而非货币。而我们常见的汉麟趾金(马蹄金)、金饼、甚至黄金五铢均属于这类上币。而银币则不一样,它既有价值标尺,以铜币为基准,又能实际在民间流通交易的。汉武帝在尝试推行银元货币的初衷是好的,然后现实却并不领情。

(西汉马蹄金)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6dtjKqT1kSfa-fa.jpeg[/img]

面对这一系列货币政策的出台,民间的反应是: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山寨它!此时民间私铸货币行业依然发达,就连新出的白银货币都能盗版给你看。对于这类事情,汉武帝是很愤怒的。我出款货币是要让你们拉动内需消费的,不是给你们盗版山寨的。太可恶了,于是下令盗铸者死。可是一开始杀了些人完全不管用,到后面杀都杀不过来。就连一些小吏都投身于其中,光赦免的都占数十万了。此外因为币制的贸然变更,也让商人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逐利,同时也带动了市场的其他的盲目追求者。虽然汉武帝有随后出台调整政策,希望通过税收调整来稳定货币体系,但是富豪们纷纷开始隐匿财产,玩起“合理避税”。

[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于是公卿言:“郡国颇被灾害,贫民无产业者,募徙广饶之地。陛下损膳省用,出禁钱以振元元,宽贷,而民不齐出南亩,商贾滋众。贫者畜积无有,皆仰县官。异时算轺车、贾人之缗钱皆有差小,请算如故。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贮积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算一。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算一。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一算;商贾人轺车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

是时,豪富皆争匿财,唯卜式数求入财以助县官。天子乃超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以风百姓。初,式不愿为官,上强拜之,稍迁至齐相。语自在其《传》。

……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而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犯法者众,吏不能尽诛,于是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分行郡国,举并兼之徒守、相为利者。而御史大夫张汤方贵用事,减宣、杜周等为中丞,义纵、尹齐、王温舒等用惨急苛刻为九卿,直指夏兰之属始出。而大农颜异诛矣。]——《汉书.食货志》

(西汉三铢钱钱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3ilvZeT3cSjg-u0.jpeg[/img]

如此浩大的人力逐利,是汉武帝及西汉政府未能预料到的。而这样下去也不是回事,于是汉武帝及其臣属在紧锣密鼓的商议之后,又推行了第二套货币改革:加“防伪系统”——赤仄。也就是在郡国五铢的周边外郭增用赤铜,成币外围呈显红色,专门派指导老师亲赴郡国铸币厂进行指导工作。既然你们爱盗币,那我给你上“防伪”给你们增加成本总可以吧?我官方收税只认这赤仄,没有不收这样总可以吧?想法是好的,但这样结果人民却是不买账的,加赤仄是吧?来,看大众秀花式玩法,于是民巧法用之。加上银元在市场上也在持续贬值,人民不堪使用。于是又废之,这便宣告第一轮和第二轮货币政策均以失败告终。

再总结了经验教训,和深入探讨了解情况之后,汉武帝并未气馁。于是在元鼎四年经过大力统一铸造,于元鼎五年,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汉武帝开始了第三轮货币政策改革,这一次汉武帝大力推进,于是我们耳熟闻详的汉五铢钱正式登台亮相。汉武帝先是严禁市面上所有秦汉半两钱、郡国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荚钱、赤仄钱、银钱等流通,将其废除。改以上林苑三属官——上林均输、锺官、辨铜令专职铸币,汉朝第一版正式官方五铢钱——上林三官五珠面试。汉武帝要求人民将市面上严禁掉的非上林三官钱,都在自身所处郡国处,与新币等价足值兑换,然后由郡国将回收的旧币练铜,再输送至上林三官处铸造新钱。这种上林三官钱有着统一的铸造标准,钱范做工精致,大小规矩,内部齐整。由这种钱范铸造出来三官钱钱型整齐,直径25-25.5毫米,穿直径约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宽0.1-0.14厘米,比之前郡国五铢的郭要略宽,且深峻平整,连接钱肉的一面垂直。面背比较平整,有内外郭,宽窄均匀,仅个别内郭的四角微凸。币上的钱文严谨规矩,与过往的秦汉半两钱上文字的粗糙不均而言,三官五铢上的“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风格较为一致,“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收。“铢”字“金”头有三角形、箭镞形两种,四点方形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而重量方面,三官五铢以3.5-4g者为多,初期少数的超过4g,误差相对较小,属于的足值货币。铸工之精细,无与伦比。

同时三官五铢还改良配比,借鉴于前期赤仄钱的优点,三官五铢也加入了赤铜,整体呈红色,铸造好后再统一对币边打磨,使其光滑鲜艳整齐,另还标有穿上横和下半星等多种铸造炉的记号标识。对铜的投放量也较之前的郡国五铢要略有降低,加大了铅的含量,大约按照铜八铅二或铜七铅三的比例铸造,使得铜币的物理性能较之前的更好。这种精美的货币一经发出,广受人民喜爱,好评不断。而其复杂的做工工艺,以及严格的铅铜配比,使得铸造成本及工时大幅提升。这令市面上的私人铸厂纷纷倒闭关门,仅仅只有一些做工技术牛批的大厂还在持续跟进仿铸。这是秦汉以来,首次以中央政府作为铸币方,独立的,高度统一的,规范的,严格的高质量铸币,便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屹立不倒。在汉宣帝时,汉五铢的品质达到最高,该钱铜质、形制、书体、铸造均已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其直径在2.5到2.6毫米左右,郭厚1.5厘米,穿宽10厘米,重3.5g左右,面郭约厚1.5-2厘米。其形制整齐,肉面光洁,钱内外郭略高于钱肉,薄厚一致。随着昭帝、宣帝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的经济快速恢复。加之连通西域,利尽南海,发达的对外贸易让货币流通更为广泛,五铢钱的需求量愈发增加。至汉宣帝时,已然年年铸币,投放入市场。稳定的社会也带来了高额稳定的税收,货币回流也非常的迅速。这也使得自春秋战国以来,市面上混沌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得以宣告结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14qwK1uT1kShs-dc.jpe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htthK1cT1kSgo-go.jpeg[/img]

[其後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史记.平淮书》

[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汉书.食货志》
3𝓻𝓻0𝓻 𝔁_𝔁-avatar

3𝓻𝓻0𝓻 𝔁_𝔁

二、租调与新莽及东汉货币

汉武帝的五铢钱一度统一了混乱的货币世面,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战争的持续,西汉王朝的经济每况愈下。汉武帝不得不下发罪己诏,同时封丞相为富民候,以望令民休养生息。但是五铢钱的质地开始由好变劣,先是汉武帝末期开始铸造小型五铢钱,又称“鸡目/鹅眼”钱(也有一说小五铢实际上是汉武帝发行的赤仄钱)。虽然经过汉孝昭帝和汉孝宣帝的休养生息,国家从武帝末期的困境中渐渐恢复,汉五铢钱在汉宣帝时期达到高潮,做工品相极佳。但在汉宣帝以后,随着社会日渐动荡,朝政不稳,经济混乱,五铢钱的钱范也渐渐不规则,铸钱文字开始变改,货币的重量和质量也开始下滑。民间盗铸再次疯起,货币贬值,物价飞升。在汉元帝时期,由于汉宣帝年年铸币投入,导致市面货币流通过剩。以至于贡禹进言想要停止铸币,甚至放弃五铢钱作为货币的民间交易和国家财政结算,改为布、帛等实物结算。虽然贡禹的建议被反驳拒绝,但汉元帝起过剩的市面货币情况,再度使得市场动荡不安,进而严重影响西汉末年的赋税收入。

说到西汉赋税,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田租,一种是赋钱。田租我们很好理解,就是农民种地将其收成中的一部分上缴给国家,西汉一开始是十五取一(6.67%定率个税),到了孝景帝以后是三十取一(3.33%定率个税),而到了王莽执政时实际收缴的田租却是十取五(杂七杂八的租子合起来实际上高达50%的个税!)。而赋钱则是人头税,简单来分,成年人收的人头税叫算钱,小孩子收的叫口钱。成人一年一算是一百二十钱,小孩一年一算是二十三钱。成人从十五岁交到六十岁,小孩从七岁交到十五岁。少女满十五岁不嫁人的,每三年增一算,到三十岁不嫁人的五算,也就是要交五个人的人头税。当然算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孝文帝时一算40钱,武帝时一算120钱,宣帝时一算90钱,成帝时一算80钱。

(汉朝赋税竹简)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6dwyKnToS8f-b4.jpeg[/img]

除了这些简单的租赋以外,还有各种徭役、杂税。杂税就像上面文提到的[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一算;商贾人轺车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这也是算赋的一部分。而汉代徭役也已经不像秦朝时那样严苛,要求必须去服行徭役。而是可以花钱雇佣代替,这种花钱雇人或者花钱免除徭役的形式,便逐渐形成了我们所谓的“庸”。但是“庸”制在两汉时期还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赋税体系,它要脱变到了南北朝时期才形成租庸调的完整赋税体系。同样,此时的调,在西汉初期,也不是一个财政赋税名词,而是一个动词——调拨。由于西汉国土交大,遇事不可能全都从中央调拨。所以各郡国都建有府库,一旦有事则就近郡国调运物资。但有时候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当时的邻近邻国没有库存了。怎么办?就地“市买”!国家出面,拿钱向当地群众征集物资。所以到这里,国家以货币作为国家结算,通过“赏赐功勋”、“市买物资”、“兑换旧币”的形式,将钱币纵向投放入民间市场。人民再在民间贸易中进行横向流通交易,而后又通过“庸代徭役”、“变折田租”、“口算赋钱”等赋税形式以及“兑换旧币”的形式收归中央,完成货币轮回的闭流。也许会有人说,西汉还用布、帛、谷做结算。是的,但是两汉的钱币是没有以任何物做本位的。布、帛仅仅作为赋税回收,作为国家支付手段而存在,民间唯一流通货币是钱。曾经汉武帝时期有过让布帛作为民间流通货币的打算,但是被汉帝否定了。这和后世曹魏兴起,北朝通行的布帛本位货币制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宣、元、成、哀、平五世,无所变改。元帝时尝罢盐、铁官,三年而复之。贡禹言:“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民坐盗铸陷刑者多。富人臧钱满室,犹无厌足。民心动摇,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疾其末者绝其本,宜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毋复以为币,除其贩卖租铢之律,租税、禄、赐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壹意农桑。”议者以为交易待钱,布、帛不可尺寸分裂。禹议亦寝。]——《汉书.食货志》

所以西汉的民间主流通货币是五铢钱,当在西汉末年,随着国家经济的衰落,战争、灾害的发生。郡国及中央的府库时长空虚,于是调度形成的“市买”往往成了一种“国债”,进而又因国家无力支付而变成了一种“空头”支票。于是“调”渐渐引申出了两汉财政的另一种赋税——“横调”、“横赋敛”。所以那些幻想穿越的成年未婚女性,你千万不要穿越至两汉末年。搞不好你落地签的那地方在打仗,完了税官上来就问你年纪,找你要那阶梯价的算钱,第二天还找你要,你问他这算啥,他告诉你这是“调”(借用)的……

由于频繁的横赋敛这样的“调”出现,而租又高达50%的。承担不起赋税的人们大量的流亡逃荒,盗铸再度兴起,汉五铢日益劣质,经济严重衰落。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猛士”站了出来,开始推行古道,号称济世救民。王莽大手一挥,开始了他的一篮子经济、货币改革,他干了啥呢?

[王莽居摄,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汉书.食货志》

(王莽刀币:)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d45tK1uT3cSq4-ht.jpeg[/img]

这人你说不清他到底是个穿越者,还是酷爱开历史倒车。反正他是又搞出了半两钱,但是这次不叫半两钱,而叫大钱五十(大泉五十)。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一枚十二铢重的钱,等价于五十枚汉五铢钱。请注意,他是以汉五铢为基准兑换物的“虚值货币”。要知道足额的五珠钱乘以五十是二百五十铢的份量,而大钱五十仅仅只有十二铢就代表了五十个五铢钱的价值。此外王莽还恢复了刀币,与五铢钱并行。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我们的货币花样大师王莽是很会玩的!

[莽即真,以为书“刘”字有“金”、“刀”,乃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而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次七分,三铢,曰“幺钱一十”。次八分,五铢,曰“幼钱二十”。次九分,七铢曰“中钱三十”。次一寸,九铢,曰“壮钱四十”。因前“大钱五十”,是为钱货六品,直各如其文。黄金重一斤,直钱万。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元龟岠冉长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公龟九寸,直五百,为壮贝十朋。侯龟七寸以上,直三百,为幺贝十朋。子龟五寸以上,直百,为小贝十朋。是为龟宝四品。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文各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是为布货十品。凡宝货三物,六名,二十八品。]——《汉书.食货志》

想象一下,你现在去商店买东西,老板问你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你要是去西汉末年买东西结账,老板问你:“客官(深呼吸)!您是用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得,您也不用支付,赶紧跑吧,老板毕竟不是德云社毕业的,刚那一口气贯口报币名没贯上来把自己憋死了。所以王莽这样胡来的后果是使得原本劣币混乱的经济市场更加混乱,物价飞涨。再反复折腾后,王莽只得把二十八种货币压缩成小钱直一和大钱五十。但他仍然不死心,还想拿谷、龟、布、贝去运作市场。最终被市场经济教做人,愤而学孝武帝铸造官方货币,严禁非官方货币流通。他这次又铸造了两种钱,一种小钱叫[货泉],重五铢,值一个五铢钱,一种大钱叫[货布],重二十五铢,值二十五个货泉。你看,王莽学聪明了,会老实的搞等价货币了。但是王莽并不像汉帝那样直接投放替换,然后赋税回流货币。他在里面不停的费劲折腾,再加上匈奴寇暴,整个货币及市场经济在他一系列的折腾中,算是彻底崩了。新的货币体系还未在市场上稳定,已然是盗贼群起,天下纷争。

(王莽大泉五十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4nzkK11T1kSgo-8c.jpe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3r83ZqT3cS170-lk.jpeg[/img]

[后五岁,天凤元年,复申下金、银、龟、贝之货,颇增减其贾直。而罢大、小钱,改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其文右曰“货”,左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又以大钱行久,罢之,恐民挟不止,乃令民且独行大钱,与新货泉俱枚直一,并行尽六年,毋得复挟大钱矣。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莽以私铸钱死,及非沮宝货投四裔,犯法者多,不可胜行,乃更轻其法;私铸作泉布者,与妻子没入为官奴婢;吏及比伍,知而不举告,与同罪;非沮宝货,民罚作一岁,吏免官。犯者俞众,及五人相坐皆没入,郡国槛车铁锁,传送长安钟官,愁苦死者什六七。

作货布后六年,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猪突豨勇,壹切税吏民,訾三十而取一。又令公卿以下至郡县黄绶吏,皆保养军马,吏尽复以与民。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徭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又用制作未定,上自公侯,下至小吏,皆不得奉禄,而私赋敛,货赂上流,狱讼不决。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广,于是青、徐、荆楚之地往往万数。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陷罪,饥疫,人相食,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汉书.食货志》

(王莽布币:)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234lZ1sT3cS1hc-1z4.jpg.medium.jpg[/img]

王莽的一味复古,祸乱天下,最终导致自己身死国灭。汉光武奋起于行伍之中,并有江河,终建东汉。在建武初年,光武帝仍然在铸造王莽的货泉货币,市面上充斥着低劣货币,薄小易碎,一如西汉初的荚钱。整个货币铸造的权力是下方到了郡县,由其地方来负责铸造、流通。虽然在建武六年,鄣守候向大将军窦融反馈过,但一直未得到汉廷重视。一直到建武十六年,马援上书称:"富国之本,在于食货,宜如旧铸五铢钱。"光武帝才听从,禁止货泉币,复铸五铢钱——东汉建武五铢钱。由于国家再度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动荡之中趋于平稳。汉室再度有能力大力整合铸造货币,而东汉建武五铢大体仍以西汉上林三官五铢钱型为范本,钱径26毫米,宽约9毫米,肉厚1毫米,但是重量偏差较大,约在3-4g左右,‘铢’字‘金’头较大,略呈等边三角形,‘金’旁四点或作短竖。‘朱’字上画圆折,个别也有方折,中竖有时高出‘金’字。整体做工质量不如三官五铢。另外此类五铢,符号钱数量较之三官五铢已大为减少,通常不出符号钱。

[将军使者大(太)守议货钱古恶小萃(碎)不为用政更旧制设作五铢钱欲便百姓钱行未能。一六·一一(乙十四版)]
[建武六年七月戊戌朔乙卯甲渠鄣守候敢言之府移大将军莫府书曰奸黠吏民作使宾客私铸作钱薄小不如法度及盗发冢公卖衣物于都市虽知莫谴苛 百姓患苦之。EPF22·38A ]
[书到自今以来独令县官铸作钱令应法度禁吏民毋得铸作钱及挟不行钱辄行法诸贩卖发冢衣物于都市辄收没入县官四时言犯者名。EPF22·39 ]
[不如旧时行钱法渡自政法罚令长吏知之及铸钱所依长吏豪彊者名有无四时言。EPF22·41]——甘肃地区出土的汉简记载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铢钱钱范及建武五铢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js2fK1fT3cSj6-f4.jpe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46z9KoT1kSe4-7u.jpeg[/img]

由于这次铸币权力下放到了郡国,再加上货币质量远不如汉武帝时期,于是一时间发行量过大。导致到了汉章帝时,货币再度严重贬值,谷帛价贵,基层单位的郡县官们经用不足。这个时候尚书张林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货币调控政策,那就是减少货币的投放量,改以布帛为国家结算货币,收的租税都用布帛来结算,再通过“市买”来投入市场,再封存钱币不再投入市场,让市场自行平衡物价。这和当初贡禹的建议看着相似,但又不同。贡禹是要完全废除货币,侧底以实体货物来作为等价物行使货币职能,从而实现杜绝市场货币混乱现象。而张林则是通过税收手段,去干预市场货币总量。在市场货币流通的同时,东汉朝廷通过用“市买”的方式来阻截货币投放入市场,把大量的把库存布帛作为结算单位投入到市面。这样市面货币通过税收回流,而又缺少了投放,渐渐市面上的钱少了,钱的价格就提升了,间接物价就开始回落。这个政策让汉章帝觉得大有搞头,于是立刻推行,结果如何不太清楚,可能太有效,也可能适得其反。反正没多久这条办法就被叫停了,我觉得应该是效果不咋地。毕竟还是因为布帛不便于流通,交易起来太过困难。但这种行为为后世魏晋南北朝以布帛参与作为国家结算货币的普及,开启了先河。

[及章帝时,谷帛价贵,县官经用不足,朝廷忧之。尚书张林言:"今非但谷贵也,百物皆贵,此钱贱故尔。宜令天下悉以布帛为租,市买皆用之,封钱勿出,如此则钱少物皆贱矣。又,盐者食之急也,县官可自卖盐,武帝时施行之,名曰均输。"于是事下尚书通议。尚书朱晖议曰:"王制,天子不言有无,诸侯不言多少,食禄者不与百姓争利。均输之法,与贾贩无异。以布帛为租,则吏多奸。官自卖盐,与下争利,非明王所宜行。"帝本以林言为是,得晖议,因发怒,遂用林言,少时复止。]——《晋书.食货志》

起初随着东汉北征匈奴,西伐叛羌等战事的频发。连年的战争导致国内经济再度衰落,东汉政府无力支撑足值货币的发行,逐渐不断地减轻发行货币的重量,虽然面值仍旧五铢,但由于不足值,于是其在市面上的购买力越来越低。这种劣币化的过程,严重的冲击了百姓手上原本持有的足值货币的价值。百姓只有通过自行减重,通过剪凿去除足值货币上的一部分铜,以便自己在和新货币兑换过程中不吃亏,也使得手中的货币与当前的市场行情对应。这种民间自发进行减毁和破坏的钱,被并称为剪凿钱。最开始东汉政府通过减重货币换取了市场上大量的足值货币,从中取利。随着大量的剪凿钱流入市场,东汉政府并没有重新铸造足值货币来恢复国家信誉,相反而是破罐子破摔的参与其中。索性官方推出了减去铜钱外围城郭的[剪轮钱]和破坏内郭的[延环钱],一时间市场上劣币越来越多。再加上战争及天灾的影响,尤其是西羌战争中,对关中地区的多次调赋,导致当地众多人民不堪重负,不得不亡命天涯,流连失所。国家经济进一步遭受破坏。

(延环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5ielK1bT3cSjg-jg.jpeg[/img]

(剪凿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jh0jKhT3cSku-dv.jpeg[/img]

(东汉政府跟风官方剪轮钱及钱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5vmoK1dT3cSm8-et.jpe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im05K29T3cSm8-c5.jpeg[/img]

到了桓帝时期再度出现了市场通胀过高的情况,大臣们认为货币贬值严重,应该重新铸造大额货币(大钱),对此孝廉刘陶力书反对。在刘陶的劝谏下,桓帝放弃了这一铸币策略。到了灵帝继位,因为自己是候位出身,小时候家里穷,没多少钱。突然天上掉馅饼自己登基成了皇帝,大有“这宫里的东西我什么都没见过”之感。过去穷啊,就想赚钱。现在成皇帝了,得赚大钱!于是他大肆的卖官鬻爵,大肆收受钱货。汉灵帝是转大发了,但他这种连三公都明码标价的做法,导致了一时之间国货币家盗铸飞起,国家经济立刻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看着众多劣钱充斥市面,汉灵帝也曾想过去力挽狂澜。虽然他在五铢钱的基础上沿着内郭铸线链接外郭,以国家层面推出了这种质量更好于市面,被称作[四出文钱]的五铢钱用来抵制剪凿钱带来的恶劣影响。这种四出文五铢一般直径为25毫米,重约2.7-4.6g之间,外郭具在,当对于细小且不足1g的剪凿钱而言,简直是铸造精良。但即便如此,新钱已然无法驾驭市面上横行的各种劣币,甚至被人们讥笑天下将蹦,皇帝四出。在十分看重谶纬的东汉,这次铸币真的是可谓一语成谶,不久灵帝驾崩,何进被宦官所杀,宦官被群臣屠戮,而后董卓入京,诸侯并起,皇帝西迁,四散流离。在四出钱发布四年后,董卓就因为战争不利,焚烧洛阳,挟持天子西迁。

(东汉四出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egffK27T3cSjg-el.jpeg[/img]

董卓是不懂经济的,但是他知道要维持自己的部曲,就需要一大堆的钱来维护。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你跟别人说没钱,也许那人还能看在你是上司的基础上跟你一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你跟吕布说没钱?!下一回合绿脸就红给你看了。那么没钱怎么办?!铸币!西羌战争造就了的流民养活了长安、关中的一大票不法私营铸币厂,董卓来自西凉对此自然门清,问题是铜怎么解决。好解决!董卓直接把当年秦始皇的十二金人给融了,加上抄寇来的杂七杂八的玩意,送到私人铸币厂那么一加工。哎!一大堆又小,又粗糙的,文字模糊不清,甚至无文的,东汉朝廷发布的最后一次官方货币——董卓小钱发行了。一经推出,物价暴涨。是爹哭妈喊,卧槽连天。这种货币钱穿广径小,肉薄质劣,其中最大直径 17 毫米,甚至有不足 10 毫米的,一般重量不超过 0.5 克,无内外郭,或无文字、或文字漫漶,不足以辨认,简直连剪凿钱都不如。所幸好在这种小钱的流通范围受董卓地盘的限制,基本上也就在洛阳、长安和关中部分地区小范围流通。没有大范围流入市面,直到曹操逐渐统一北方,才因为人口迁徙,而受到波及影响。

(董卓小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c4dgZbT3cSpq-q9.jpeg[/img]

此时汉末的诸侯们,大部分都是以汉五铢为,再其他的手上有什么钱用什么钱。而江南地区因为未开化,虽然贸易程度高,但基本上民间还保持着以物换物的经济体系,搭配货币使用。而相对平稳的地区,有能力的仍然在以郡国铸造五铢钱,比如说刘焉刘璋父子铸造的[蜀五铢]。曾经人们一度将蜀五铢钱归为刘备创建的蜀汉货币,或者晚于蜀汉的南北朝时期蜀地货币,但随着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墓葬出土货币时间的判断和推论,认为蜀五铢应早于三国,位于东汉末年,是刘焉及刘璋政权下在犍为铸造的质量精致的货币。这种货币相对文字清晰,铸工齐整,面有外郭而无内郭。文字与西汉的郡国五铢相类似。但钱币整体体型相对较小,一般在23-25毫米之间,重2-3g左右。与后面西晋蜀地铸造的[内郭小五铢钱]往往容易混淆。在汉末能有如此齐整精良的铸币,也足以证明当时蜀地存在良好的经济体系和货币体系,这也难怪庞统会说蜀地宝货无求于外了。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良好的货币经济环境,才得以让后来刘备的货币政策快速得以推动,但巴蜀宝货无求于外的日子,随着刘玄德的到来,也就到此为止了。

(刘焉蜀五铢:)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fjwZdT3cSw6-x3.jpeg[/img]

[九州春秋曰: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三国志.庞统传》
3𝓻𝓻0𝓻 𝔁_𝔁-avatar

3𝓻𝓻0𝓻 𝔁_𝔁

三、三国货币

刘备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霸府军阀,从小织席贩屡的他,似乎并没多少经济天赋。他最爱干的是就是结交豪杰。也许是卖鞋子的时候被当时东汉政府要的税太多,以至于他为县官运营县经济的方式就是内丰财施,相当于是开仓救济。而更多的时候,刘备本身自己也是在不断的依靠别人施舍救济。所以当刘备具有荆州以后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与民休息,而是让诸葛亮“调赋”四郡,以充军实。充军实做什么呢?攻取蜀地。在建安十九年夏,随着雒城被攻破,刘备率领大军进围成都,面对富庶的成都,穷了一辈子的刘备军眼睛都亮了。刚打成都就已经开始预定分赃了,而刘备又是个对手下重信义的人,说了犒劳弟兄那就得犒劳,刘璋一投降,城门一开,那就是鸭子进了河,大家纷纷开始抢东西。但这次打完分赃后刘备他也慌了神,因为分的太过了。刘备是一个高度优先军事行动的军阀,他的所有经济生产行为都是围绕着军事作业进行的。所以当成都一分赐,他就不得不面对府库空虚,军实不足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他要想再进行大的军事动作,就不得不等到来年的赋税收上来结算过后,又或者再让诸葛亮对蜀地“调”赋。很显然前者需要时间,而后者容易酿成畸变。为这个事刘备很头疼,于是他问了刘巴怎么搞。刘巴说:好搞……

[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三国志.刘巴传》

[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三国志.赵云传》

[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三国志.先主传》

大家请注意这个还其谷帛,以《赵云传》中连田宅都要分了,《先主传》中的分赐将士来看,这个还其谷帛不太可能是还给当地纳税者。也不可能是还给将士,毕竟也不是他们纳的税。那么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刘备发行的新的货币[直百五铢]进行“市买”,赎回将士分赃时拿走的谷帛,顺便将新钱投放到民用市场当中。从而迅速平定战争带来的物价波动,也通过“市买”充实了府库。这猛地一看,是一个非常好的货币政策,既快速稳定了蜀地市场,又迅速的充实了军备,但其实不然。经考古学家从蜀地墓葬出土发现,这种直百五铢钱有三种款式,第一种是大概直径在27-29毫米,重7-10克;第二种是直径在25-26毫米,重5-7克;第三种直径在23.5-24.5毫米,重3克;另外还有一些是直径在16.5-19.9毫米,仅重1.65-2.75克。这四种货币的区别除了尺寸重量外,最大的区别在于,前三种是“直百”为隶书,分布上下,“五铢”为篆书,分布左右,阅读顺序是由上而下,从右而左。后面一种是以隶书“直百”分布钱穿左右的。这其实是两个种类货币,也是曾经一度容易被混淆的“直百五铢”和“直百钱”。

(蜀汉直百五铢和直百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2jw8KhT3cSku-dv.jpe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8m90KzT1kSdc-73.jpeg[/img]

在之前这两类钱存在争论,民国时期的货币学家罗伯昭先生认为这四种都是属于“直百钱”,因为《三国志》中提到的就只是“直百钱”。而彭信威先生则指出,刘备取成都就铸造了“直百五铢钱”,次年取得犍为,又在犍为从事铸造,背面加铸为字。在后主建兴十二三年的时候,实行一次币制改革,改铸直百。现代货币学界多倾向于彭先生的这个论点。但不管哪一种论点,上述旳四种“直百”,我们可以依次看到蜀汉货币的整体质量是在呈递减的趋势的。按照彭先生的说法,那么前三种是属于“直百五铢”的三个阶段,最后一种是蜀汉末年无力经营经济下发行的劣币。那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发行的直百五铢钱,应该是第一种,平均实际重量是7~10g,而[蜀五铢]是一枚均重2.5g,也就是实重而言,[直百五铢]仅仅只是将近五枚蜀五铢钱而已,而它的标值却是一百枚五铢钱。这就是一个比王莽大钱五十还要高额的虚值货币。在没有以稳定物作为本位挂钩的汉代,发行大额虚值货币的结果,往往就是经济崩坏,通货急剧膨胀。刘备敢这样操作还不暴毙的原因有三:一、前期刘焉、刘璋较量好的经济体系环境,给刘备的大额虚值货币带来了极大的缓冲能力;二、刘备进行官营盐铁这种专营模式,在短时间内遏制了盗铸的发生,也短时间内提高了经济效益;三、刘备以军事优先型的政体让蜀汉更偏向于战时计划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尽管如此,刘备发行的[直百五铢]钱的整体质地还是要优于当期市场上的外围劣币的。民间乐于用于贸易,臣下也乐于接受这种钱作为赏赐。但随着荆州争夺对峙、汉中之战、襄阳之战以及开启夷陵之战等轮番对决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下的蜀汉政权对铜矿资源需求极大,既要用铜来制作军备,又要用铜来铸造货币来扩充军实,于是刘备的铸币策略已经达到疯狂的极致。为了满足货币需求,刘备的铜储备已然是拙荆见肘。在《南齐书.崔祖思传》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刘备以帐钩铜铸币。疯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hvhdZfT1kSgk-y9.jpeg[/img]

刘备的疯狂铸币虽然一时间内满足了他的战争需求,但他的战争策略却没能满足蜀汉的经济发展要求。夷陵战败了,整个蜀汉傻眼了。不光是蜀汉军事上的重创,也是经济上的重创。兵源出现断档,国家处于动乱,虽然文史没有记载这个时段的蜀汉货币经济变化,但考古学家根据墓葬出土情况发现,直百五铢钱的质地开始下降了。到了诸葛亮辅政时期,钱的质地已经不如一开始刘备时期制作的精良,货币整体质量开始下滑,于是上面说的第二种直百五铢钱开始出现。对此诸葛亮不得已在建兴二年宣告,务农殖谷,闭关息民。通过休养生息来恢复平定国内经济的同时,也靠战争征服南中来转移国内的经济及政治压力,并通过周边蛮夷来扩充赋税。还有一种论调就是南中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能够满足以军事优先政体的蜀汉,去面对未来持续不断的北伐战争需求。不管如何,在建兴三年诸葛亮南下南中。

[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三国志.李恢传》

诸葛亮继续保持着刘备时期的军事优先型经济政策,中央收管盐铁,大力发展手工业,鼓励生产蜀锦。同时从南中蛮、汶山夷处征集赋税,缓和国内经济负担压力,通过与吴国外交贸易和民间贸易获得充足的粮食及战略物资。终于建兴五年,积攒了足够的力量,能够北伐曹魏。诸葛亮上书汉帝刘禅,要求北伐中原,还于旧都。于是旷日持久的北伐战争开始了,然而一场场战斗打下来,比拼的不仅仅是君谋将略,损耗的不仅仅是兵员士气,更多的还有钱粮经济。高额的赋税压力导致南中、汶山蛮夷不断反叛,国内征调也渐渐出现力不从心。此时蜀汉的货币再度出现进一步下滑,除了第三种形态的直百五铢钱出现外,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另外一种蜀汉货币——“太平百钱”的出现。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4tyaZhT3cS15o-15o.jpeg[/img]

这种“太平百钱”是蜀汉货币中存量第二大的货币,一度被误认为是五斗米教的张鲁在汉中发行的货币。但经过考古辨识,确定其出现时期大概在诸葛亮辅政时期。这种货币版本较多,有“世平百钱”版,一般直径在27毫米,重5.4-8.2克,正面钱文篆书,背面铸有水波纹图案,钱穿正上下方与四角处各有一星文。因为古代“世”与“太”相通,所以被认为是“太平百钱”的别版。另一版是“太平百钱”或“大平百钱”,一般直径 24.4—25.7 毫米,大型者可达 27.3,小型者仅有 17 毫米,重量从 8 克到 1 克之间不等。依据正面文字与背面图案,而太平百钱可以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正面文字为篆书体,背面的图案与世平百钱相同;第二种钱文“太平”二字篆书、“百钱”属于隶书(偶有见四字均为隶书),此型背面带有图案者发现极少,大都素背;第三种钱体较小,一般直径 15 毫米左右,由于钱面过于狭窄,“钱”字省略了“戔”部首,只剩下“金”旁,因此这种小钱也称之为“太平百金”。实际上最早版的太平百钱应不晚于建兴五年就已经在市面上流通,而体型最小的太平百金则应该出现在北伐战争末期,由于蜀汉国内经济疲敝,无力铸就高质量的大型货币导致。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三国志.吕乂传》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太平御览》卷八百十五。

[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三国志.赵云传》

常年的军事行为,也使得在诸葛亮当政时期出现了实体经济的实物货币——绢、锦。战争需要大量的铜矿资源,也造就了不可能大量的铸造钱币。所以在钱币质量不断的递减下降的同时,蜀汉政府在国家结算层面上,也不再局限于钱币结算。军资是方面已经出现用绢来代替钱作为赏赐物,而对外贸易上,原本作为珍贵货物的贸易品蜀锦,也变相的成为了重要交易结算资源。由于考古学家很少在蜀地出土曹魏及孙吴货币,而蜀汉与孙吴间又有诸多政府外交贸易、民间贸易行为。可以推断出蜀汉通过外交贸易,以蜀锦、蜀马来实物从东吴交换得大量战略物资,而民间则以直百五铢钱、太平百钱等来结算贸易。所以一时间成都城加班加点的制作蜀锦,996到被人称之为锦城。蜀锦成了整个蜀汉的硬通货,让诸葛亮不得不感叹,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21gmZeT3cSuf-mt.jpeg[/img]

但随着五丈原陨落星辰,匡扶汉室,还于旧都的希望已然不再。虽然经历了蒋琬、费袆的休养生息,蜀汉的经济却还是日渐下滑。昔日十万军镇的汉中,到王平为都督时,已经兵不满三万了,而蜀汉的货币也开始在这一时期不断跳水下滑。伴随着姜维穷兵黩武,蜀锦也已经不堪支用,而蜀汉最后的货币们开始登场——定平一百、直一、直百钱。这三种钱币都是发行量较小的钱币,一是发行时间较晚,发行没多久及蜀汉灭亡,二是发行的货币质量堪忧,民不乐用。

一度史学家们认为定平一百晚于直百钱发行,因为定平一百的钱文是“安”字而非“定”字,又被日本学者论证为西晋惠帝司马衷光熙元年时,窃据蜀地建立成国的成太宗李雄改元“晏平”而铸造的货币,因为古代“晏”通“安”,出于节省字位,所以只刻有“安”字。但随着后来朱然等一些吴墓葬出土发现数枚定平一百钱,大约可推论该货币早于直百钱,其形态与太平百金相当。其中最大的定平一百钱直径仅 17 毫米,重 1.4 克;另发现有减重小钱,一般直径 13—13.5 毫米,仅重0.5克。有专家认为定平一百是由于蜀汉中后期铜料缺乏,一下铸造过小,以至于刚一上市就不被人乐用,于是导致流产。“直一”钱形制略同“直百”而体型轻小,唯钱文“百”字变为“一”字。直径 12.4—12.5 毫米,重量一般不足 0.5 克,发现极少。关于直一钱与直百钱的关系,曾有学者套用了现代货币学上的辅币与主币的关系,认为直百钱相当于现在的一百毛爷爷这类主币,平时市场消费需要找零,怎么办?于是发布直一钱这种类似我们的一块钱、五毛钱硬币这类易损耗的辅币去用于找零。

这种说法遭到了辩驳,其中彭信威先生就表达过:“严格上讲来,古代的货币没有制度可言。既没有主币和辅币的关系,也没有什么本位制度。所以如果要谈本位,那么战国、秦、汉勉强可以说是金钱平行本位,六朝、隋、唐是钱帛平行本位,宋金元至明初是一种钱钞流通制度,明中叶到清末是银钱平行本位。”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货币是不适用现代经济学里的本位制去套用的。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货币甚至有的流传到了清朝都仍被允许流通使用,以从民便。中国一直到清朝末年,于1910年由清廷颁布的《币制则例》才真正确立了银本位制,于1935年又被民国政府废除,改为法币本位。所以直一钱是蜀汉零钱的说法不成立。

(百金和钱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b1abK2lT1kSdw-e1.jpe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a2fnK21T3cSjb-hr.jpeg[/img]

[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三国志.后主传》

随着邓艾偷渡阴平,蜀汉灭亡了。经过常年的征伐,昔日宝货不求于外的稳定蜀地,已然变成三国中货币种类最多,币制繁杂的国家。原本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已然穷困潦倒,根据专家推算,到蜀汉灭亡,已经近乎八丁一兵,比前秦十丁抽一兵发动淝水之战时还过分,真可谓人人皆兵。按《晋书》记载,当时巴东地区甚至出现了只生女不生男的习俗,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纵然钟会、邓艾此次未能消灭蜀汉,总有一天蜀汉也会因为经济崩坏,兵源断裂而自行消亡于历史长河之中。司马昭终究是不放心的,他将刘禅等一干蜀汉君臣迁徙到了洛阳。除了魏国日期夜盼的蜀锦等蜀中珍品流入曹魏辖区外,蜀汉的货币也随同蜀汉君臣一同流入中原,并在未来成为西晋、五胡十六国通用的货币之一。

蜀汉灭亡了,但是魏吴尚在。作为蜀国昔日的盟友,孙吴是三国时期货币改革最晚的,发布货币种类仅次于蜀汉的国家。原本孙吴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货币高度发达的中原及巴蜀地区相对而言,是略处落后的。它大部分地区是蛮荒之地,蛮子众多,这些蛮子到南朝宋都存在。这种偏僻地区虽然铜产量高,但对货币交易的程度并不发达。货币贸易仅仅是在吴地、荆州部分地区。部分地区还是伴随着实物经济交易,且也以布帛为国家通用结算手段。又由于战乱中原人民南迁,以及各大贸易往来,孙吴地区的钱的品种也是非常杂乱,上至秦汉半两,中到两汉五铢,王莽货泉,在他那都流通。所以孙权赐吕蒙钱一亿,黄金才五百斤。刘备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可是黄金各五百斤,其余总共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你对比这个金储备和钱储备量,你可想而知孙权这通胀有多厉害,这钱完全不值钱。

所以面对如此多而杂乱的钱币,孙权也考虑进行货币改革。所以在充分的借箭和学习了魏、蜀两国货币政策后,孙权充分发挥他好的不学学坏的,正路不走走歪路的作风。他奋然决定向他过世多年的好妹夫刘备学习,大概是看到了他妹夫当年数月充实府库的经典案例,也可能是吴蜀贸易看到蜀人一个直百货币换他们吴国值一百个钱的货。孙权心动了,与刘备铸造体量相等的虚值货币不同,孙权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刘备直百五铢钱已经算是当时大额虚值货币了,孙权更过分,他在嘉禾五年春首次货币改革时就直接铸造大钱,名曰大泉(钱)五百!意思是这枚钱币对准五铢钱值五百个,实际上呢?这种钱币直径26-30毫米,重量在4-9克之间,文字由篆书书写“大泉五百”。这比刘备最初发行10g重的直百五铢钱还要轻一点,拿这种货币就想兑换五个直百五铢,那价值简直是虚的一匹。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bye2K1xT3cShz-hd.jpeg[/img]

于是有了这样一种说法,为了反击吴国的大泉五百,蜀汉毅然决然的对直百五铢减重来寻求贸易平衡。也有很多人很对这种说法否定,毕竟吴国在尝到了大泉五百的甜头后又疯狂推行铸币。而在孙吴建国之前,周瑜认为吴地练山为铜,煮海为盐,铜矿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很明显孙权对铜开采业的管理没有刘备来的那么重视。等到他要铸造大泉五百时,尽然需要向民间收集。也可以理解为,孙权通过“市买”铜矿,回购铜材才能铸币向民间投放新型货币。孙权发行大泉五百,民间财富短时间内迅速收归到了孙权手中。在尝到了刘备当初的甜头后,于赤乌元年,孙权再次玩了一把大额虚值货币,这次发行的是大泉当千。一千块!这种货币普遍在26.6-32毫米之间,重量平均在3-12克之间。其中也有特大号的,居出土文物中,最大的达44.1毫米,重达15.4克。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图样图森破,孙权还发行了大泉二千!(直径 31—33 毫米,重 5.1—9.6 克)大泉五千!(直径 38—39.7 毫米,重 10.6—14.9克)简直整个一三国版委内瑞拉,要不是孙权玩炸了不得已赶紧停止,让货币回流,恐怕真的有朝一日真要孙吴流通孙十万了……

[嘉禾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设盗铸之科。……赤乌元年春,铸当千大钱。……赤乌九年秋……江表传曰:是岁,权诏曰:"谢宏往日陈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民意不以为便,其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输藏,计畀其直,勿有所枉也。"]——《三国志.吴主传》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eumK10T3cSj6-cr.jpeg[/img]

巨额的虚值货币带来极大的不便利性,据《建康实录》记载“时用大钱,物贵,百姓不便。”剧烈的通货膨胀让孙权不得不“诏除大钱,卑物价,使收其钱,镕为器。”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有发布大泉两千、五千这样的巨额通货,但其数量也非常的少,在当时被人诟病却在现世反而收藏意义非凡,价格不菲。虽然孙权的货币没有完全因为他的禁令而消除,但吴国总体经济又回到了钱、布、谷通行的混杂货币格局,并一直作为主流经济模式延续到隋唐。即使在南朝刘宋时,国家统一铸造四铢钱,孙权的大泉五百、当千仍作为经典虚值货币贯穿六朝使用,直到隋朝统一颁布五铢的出现,才逐渐退出主流货币市场。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5ewjK2jT3cSj6-pk.jpeg[/img]

相对比吴蜀这种短期成功,能迅速获利的货币政策而言,曹魏的货币改革之路就要糟心的多了。曹魏的中原地区,相较于偏安的巴蜀、荆扬地区过于动荡。汉末诸侯林立,各执一方。连最基本的吃的都无法满足,好点的时候各诸侯下的军士都是有啥吃啥,比方说袁绍军兵吃椹枣,袁术将士食蠃蒲。一动乱起来,那物价动不动就是几十万,比方说李催郭汜之乱下的长安,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曹操屠杀徐州后,回身与吕布对战兖州,也是谷一斛五十万,导致动不动人相食,毕竟吕蒙打个荆州被赏赐的钱,换这两个时点也就能买二百斛(三万千克,600袋现在大袋装的大米)谷子。所以从经济的角度而言,曹操的开局要难于孙权和刘备。

在经历了屯田稳定,和攻伐袁氏后,曹操一改汉代按个人征收算赋,改为户调,以户口征收。田租也从汉代定率抽租,改为定额(民屯定额,军屯兵二国八定率),北方的实物经济相对稳定。但随着钟繇将关中移民大量的迁出填充河内,大量的董卓小钱也流入了曹操地盘,劣钱扰乱市场,曹操一脑门的大包。在借鉴了荀悦(荀彧堂哥)《申鉴》后,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开始力主恢复五铢钱制,禁用董卓小钱、剪凿钱等劣质货币。然而随着赤壁鏖战,汉中争夺,襄阳大战等频繁战事发生,曹操虽然有心重铸五铢币制,但却也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供他回收劣币,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让他重新铸币,他能做到的仅仅只是勉强维持五铢钱体系。

十几年过去,曹老板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带着遗憾走了。他的儿子曹丕接过了他的大旗。要说曹丕同志志气高,上台篡汉脸不臊。新官上任三把火,领导邀功格外飘。这曹丕一篡汉,就想着把他爸十几年没搞定的事一口气搞定了。这其中就包括恢复五铢钱制度,他登基还没几个月,就于黄初二年春三月,正式宣布恢复五铢钱。皇帝说要恢复五铢钱,你市场得给点面子。奈何你飘归你飘,市场它更骚。你搞让你搞,市场它更屌。曹丕说要恢复五铢钱,市场说:不……啪!黄初二年秋八月,谷贵,罢五铢钱。魏文帝的脸给市场打的那叫一个啪啪的响,他不得已只好又很极端的一刀切,彻底放弃了他父亲坚持多年的五铢钱体制,转而彻底的将西汉贡禹的那套理论实践化了。

这套布谷全面取代货币,作为国家结算及民间结算的理论实践,将在未来百余年的五胡十六国和北朝时期里不断的上演。但在社会制度逐渐稳定下来的,经济效益不断上升的曹魏里,越发凸显出当年反对贡禹这套理论的正确。因为布谷它并不适合往来贸易,就比方说你出去吃顿饭,去肯德基点餐,七七八八套餐点下来,收银跟你说您好一共五尺三寸布或者两斗四升谷,你下意识的往咯吱窝里夹着的布一掏,你那又不是厕纸有断线给你撕,你还得往地上一摊拿尺量,还得量准了,不然多一寸你亏得慌。等你这边拿剪刀给剪完了,付款了,去那边怕是薯条都冷软了。你无可奈何的拿着餐盘,摇摇头,回收一看,喝~好家伙,你后面那位点晚餐用谷支付四斗八升,正在那拿称量呢,重了还往回的担子里匀一点,轻了还得往里填。就这样真在曹魏文帝年间您开那开封菜,还真的十二时辰通宵营业,就照这支付点餐速度,来吃饭的队已经夹着布挑着担排出邺城城门外了。

而且东汉人民贪小便宜避免吃亏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曹魏人民作为东汉人民的子孙,也继承了当年剪凿钱的优良传统。虽然你现在搞实物经济了,但这便宜咱还能占,谁说布谷它就没有“劣币”的?谷子原本要付四斗八升的,我掺点水,湿谷压秤我不就能实际少付了吗?布匹原本要付五尺三寸的,你把布织薄,人家同样的一担丝织一匹的,你能织两匹。你看这成本不就降下来了,你不就能用最少的货换最实在的物了?甚至你还能这样去交税。曹魏政府也不是傻子,对这种现象也是打击不断。但又有什么用呢?人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往往是不畏惧刑法的,尤其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民生事物上,不可能不去斤斤计较。于是曹魏出现了和汉武帝时期,初次推行货币政策时候面对的同样的问题,你把下面百姓官吏的屁股打烂了都阻止不了,毕竟大家都要恰饭,你不放假不知柴米油盐贵的何不食肉糜,百姓能多省下点生活成本那就意味着能多得一些利益。

[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今若更铸五铢钱,则国丰刑省,于事为便。魏明帝乃更立五铢钱,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晋书.食货志》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9f96K15T3cSjg-cy.jpeg[/img]

正所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三分,中原也不富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面对这种法不能禁,而国不能丰;国不能丰,而吴蜀虎视眈眈的情况。曹魏不得不对自己的货币政策再次改革,重新上马五铢钱项目,并于魏明帝太和元年夏四月推出了曹魏五铢钱。这种魏五铢是仿汉五铢铸造,钱范的质地略不如东汉建武钱范。所以曹魏五铢的质量比不上两汉五铢,但好在舍得用料,也算是足值五铢货币。其径约2.5cm,重达3.5g,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五”字文笔弯曲而包上下横笔于内;“朱”头圆折,笔画粗壮似“肥字”蜀五铢。曹魏五铢一经发行,广受好评。而在这一次推出,曹魏对钱币的发行数量也是管控极为严格。我们可以从《三国志》中三国对将军们的赏钱就可以看出,曹魏的赏金一直是最低的。再加上曹操时期,将口算钱和调赋这种人头税归并入户口,采取户调形式收税,从之前每个人都要交,改为一家人出一份钱。这样无论是在国家对钱币的投放还是回笼上都刚好适量,使得钱币在民间很好的横向流通。并最终保持到了西晋初期。

(曹魏五铢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6775K15T1kSf5-7m.jpe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jborKwT1kS9j-9l.jpeg[/img]

但这并不意味着谷帛这类实物货币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于魏吴间存在往来贸易,这种实物交换经济仍然流行在两国的民间及国家贸易往来当中。而在八王之乱后,晋朝的经济再次由于战乱、天灾而遭受重创。随后边地五胡大举旗帜,混战中原,长期的动乱侧底搅乱了原本渐渐稳定的晋朝货币市场。民不聊生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到来了。
3𝓻𝓻0𝓻 𝔁_𝔁-avatar

3𝓻𝓻0𝓻 𝔁_𝔁

后记:

随之货币体系较为老落后的胡人大举战旗,原本已然安定的中原货币体系各种再度随着战火混乱不堪。市场上混杂着两汉五铢、蜀汉各类货币、曹魏五铢、孙吴货币。而民间,尤其是北方及中原地区,更是因为战争而退化至物物交换的贸易形式。虽然当时五胡十六国的国主皇帝们也曾试图发行货币来平定市场,比如石勒就置挈壶署,专门铸造有丰货钱,用于投放市场。这种钱分有内郭和无内郭,篆书和隶书两个版本。左右横纹,钱径2.4cm,重2.1~2.8g,质地远不如曹魏五铢的质量好。为了投放这种丰货钱,石勒可谓是煞费苦心。在当时,市场上绢价兑换货币的价格很高,石勒规定了三中档次,以及对比丰货钱的价格,作为当时市场上的最高限价。一边自己掏腰包,把公家府库里的绢投放入市场去冲销降价,刺激百姓用新钱去购买消费。一边凡事市场上有商人敢把物价炒的超过他限价的,一律抓起来一屁股坐死。然而石勒的货币政策最终没能成功,动荡的战争岁月是孕育不了稳定的货币市场,混乱的国家朝代是无法梳理好经济体系的。

[因此令公私行钱,而人情不乐,乃出公绢市钱,限中绢匹一千二百,下绢八百。然百姓私买中绢四千,下绢二千,巧利者贱买私钱,贵卖于官,坐死者十数人,而钱终不行。]——《晋书.石勒载记》

(石勒丰货钱及钱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d9yiKwT1kShh-9n.jpe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br73K20T1kSfi-fi.jpeg[/img]

丰货钱未能流通,不光是石勒不行(石勒要是知道自己流产的丰货钱,在明清时期被炒到二两银子一枚,不知道会是啥感想),衣冠南渡的南晋士人们也不行。再被王八之乱后,晋朝政府连滚带爬的滚到了东吴旧地苟且偷生,随之使用的货币也开始入乡随俗。孙权大该是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玩破产的货币体系,居然在东晋政府上又耍了起来。孙氏旧币成为了东晋王朝的主流货币之一,那些当百,当千,当两千,当五千这类大钱被归为比轮钱,其他的诸如蜀汉直百五铢等中型钱币归为四文钱(四个文字)。当时吴兴沈充又铸造了一批精致的小钱,但是发行量不大,所以这种货币价值在当时很高,被称之为“沈浪钱”。东晋政府便是在这样的一个杂乱无序的货币体系下苟活着,这种混杂的货币,因为轻重不一,铜含量不均的情况,给当时黑心的官僚及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们把重的足值货币替换成不足值的虚值货币,然后将足值货币送去境外夷狄处“洗钱”,将钱币融掉铸造成铜鼓,卖给当地夷人,从而赚取利润。导致整个东晋货币市场风雨飘摇,最终在恒玄执政后,又一次的提出来贡禹的那套经典提案:你们看现在物价这么贵,钱又不值钱,我们拿布帛做货币中不中?大臣们:滚!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钱既不多,由是稍贵。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已,监司当以为意。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安帝元兴中,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朝议多同琳之,故玄议不行。]——《晋书.食货志》

(沈郎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d862KgT1kSad-b4.jpeg[/img]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存在多次不同的铸币情况,都是为了想扭转自东汉以来混乱动荡的货币经济形式。而由于对市场经济的探索艰难,大部分的货币改革都随之流产,又或者虽然成功,却无法撼动全局。北方地区及至北魏时期,仍然是由实物交换经济为主流。布谷钱币混杂在民间及国家货币结算体系之中。南方虽然在刘宋时统一置钱署,铸造四铢钱。但由于发行控制不足,物价通胀,民间私铸风起,也不得不被废除。这样的混乱货币市场,一直随着隋朝一统天下,才被隋五铢再次统一。隋文帝开皇三年四月下诏,诏令国内各地统一钱样,过关往来都要对置钱币样式。样式相同的则放关通行,样式不同的就当假币回收,直接给兑换成等同重量的足值隋五铢钱。回收的钱拉回来全部炼铜后入官,再将铜投放到武器装备、器物、钱币的铸造中,用于适时投放稳定市场经济。这样的政策延伸到统一后,一直到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以开创纪元,通行宝货为意,让钱币市场威信更高的“开元通宝”上台。这是划时代的变革,以钱币重量为名的时代宣告结束,货币从此进入了另一个全新的阶段——通宝。

(隋五铢及开元通宝:)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h3dtZhT3cS15o-15o.jpe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510nK25T3cSrs-er.jpeg[/img]

参考文献:

1.郑州大学,朱安祥先生的《魏晋南北朝货币研究》

2.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安建华先生的《蜀汉钱币探微——以武侯祠馆藏蜀汉钱币为例》

3.上海师范大学,朱成实先生的《魏晋南北朝恶钱研究》

4.赵会元先生的《谈蜀汉钱币》

5.徐承泰先生的《“蜀五铢”非蜀汉所铸考》等等

图片来自百度。
Cent-avatar

Cent

写这些东西准备了多久时间的资料?
HappySmoke77-avatar

HappySmoke77

看到了一个泥潭名人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kij8K2cT3cSu0-7u.png.medium.jpg[/img]
3𝓻𝓻0𝓻 𝔁_𝔁-avatar

3𝓻𝓻0𝓻 𝔁_𝔁

水贴完工……

往期作品:

[百家讲坛]《我国谥法变迁传奇》
地址:[url]http://ngabbs.com/read.php?tid=11198627[/url]

[大漩涡历史学]女王说书:高句骊与高句丽与高丽的兴衰变迁
地址:[url]http://ngabbs.com/read.php?tid=13055422[/url]

[大漩涡历史学]女王说书:隋末“水泊梁山”——瓦岗寨的兴衰演变
地址:[url]http://ngabbs.com/read.php?tid=13107583[/url]
royster-avatar

royster

是大佬,先码再看[s:ac:心]
Rade-avatar

Rade

有连接的话能直接发连接么。。。。
~Reapre~-avatar

~Reapre~

[s:ac:哦] 牛啤牛啤。
ender-avatar

ender

我玩古币的,秦半两铸造比汉半两精美多了,王莽的刀币也挺有意思,有兴趣的可以去淘两个,都不贵,普通半两几十就能买到,货泉刀币600就能搞一个,都是正儿八经历史,摸在手里把玩非常有感觉

有钱可以淘王莽的一刀直五千,这奇葩造型和背后的历史绝对值得收藏
Draco The Onyx Dragon-avatar

Draco The Onyx Dragon

[quote][pid=358919335,18262161,1]Reply[/pid] Post by [uid=38695553]大英赌神卡梅伦[/uid] (2019-08-23 13:42):

看到了一个泥潭名人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kij8K2cT3cSu0-7u.png.medium.jpg[/img][/quote]这特么这个文章也要夹带啊[s:ac:哭笑][s:ac:哭笑]


话说回来,层主你这是看的有多仔细啊
𝑾𝒆𝒅𝒏𝒆𝒔𝒅𝒂𝒚-avatar

𝑾𝒆𝒅𝒏𝒆𝒔𝒅𝒂𝒚

你的图不对,拿王莽的大布黄千和货布当春秋的布币了
Nazar-avatar

Nazar

收藏玛课[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d27520ef.png[/img]
SOLO-avatar

SOLO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08/23/-7Q5-eocrK2dT3cSu0-7r.jpg.medium.jpg[/img]



楼主辛苦,看完挑个刺

昭烈皇帝的棺材板要按不住了
3𝓻𝓻0𝓻 𝔁_𝔁-avatar

3𝓻𝓻0𝓻 𝔁_𝔁

[quote][pid=358917631,18262161,1]Reply[/pid] Post by [uid=8053464]血么了[/uid] (2019-08-23 13:35):
写这些东西准备了多久时间的资料?[/quote][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4cc6331.png[/img]不记得了,断断续续的。本来一开始是《全战三国》发售了,玩的时候想结合游戏写子午谷奇谋的,然后跑去下论文,下着下着就跑偏了,去看蜀汉经济、蜀汉货币、秦汉魏晋南北朝货币。差不多二十来篇论文加《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连同百度看了一个星期,然后边看边写。原本写完了觉得后面三国没写好,就又删了,然后看朱安祥博士的《魏晋南北朝货币研究》,反复看了一周,按他的主线写了个大致,然后重写。后面写好就一直放着了,然后去看《魏晋南北朝恶钱研究》差不多也一周。看完本来改了一些想发贴来着,结果论坛关了。就一直丢草稿箱里,后面改了点,今天摸鱼就下了些图发了。
CroNos-avatar

CroNos

谥号竟然都是孝X帝[s:ac:凌乱] 统一一下 不要一会孝文帝 一会汉文帝
angelusdominiii-avatar

angelusdominiii

看了个大概 牛逼
Cent-avatar

Cent

[quote][pid=358923109,18262161,1]Reply[/pid] Post by [uid=38909677]部落大酋长希尔瓦娜斯[/uid] (2019-08-23 13:58):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4cc6331.png[/img]不记得了,断断续续的。本来一开始是《全战三国》发售了,玩的时候想结合游戏写子午谷奇谋的,然后跑去下论文,下着下着就跑偏了,去看蜀汉经济、蜀汉货币、秦汉魏晋南北朝货币。差不多二十来篇论文加《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连同百度看了一个星期,然后边看边写。原本写完了觉得后面三国没写好,就又删了,然后看朱安祥博士的《魏晋南北[/quote]这可不是小工程,可以考虑加个精,这种帖子要是被冲水了,即使是旁观者都会觉得可惜
Hypnos-avatar

Hypnos

就喜欢这样的贴子[s:ac: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