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把五蠹看了不就行了.....
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以其犯禁罪之,而多其有勇也。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辱,随仇者,贞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人主尊贞廉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不事力而衣食,谓之能;不战功而尊,则谓之贤。贤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人主说贤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祸,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
韩非把他的观点说的很明白。“因功劳封爵,却鄙视做官的人;因耕作奖赏,却轻视经营家业;因不合作疏远,却推崇清高;因违法惩罚,却赞美勇敢。赏罚毁誉互相矛盾,法令败坏,百姓更乱。兄弟被侵犯一定反击,被称为正直;朋友受辱随即报仇,被称为忠贞。这种正直忠贞的风气形成,君主的法令就被践踏了。君主尊崇这种品行,却忘了他们犯法的罪过,百姓就逞勇犯禁,官吏无法制止。不劳而获的人被称为能人,无战功而显贵的人被称为贤人。这种贤能之风盛行,国家就兵力衰弱、土地荒芜。君主喜欢贤能之名,却忽视兵弱地荒之祸,私利盛行而公利消亡。”
拿什么武侠小说套诸子百家。韩非的时代,各国王权的基层组织很成问题。很难去说所谓“江湖人”藐视王家权威的问题,因为这玩意普遍得过头了。
别在能拉出来几万人打歼灭战的战国讲礼。周都没了,谁理你。韩非自己离礼崩乐坏的春秋都有一段距离,别说战国时代的礼了。真说礼,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燕国边远、秦楚蛮夷,七雄可都不可能是最古典的礼仪框架的受益者。